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九

關燈
疾行至汾州。

    俄見雲蔭如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

    鸾方瞬目疾乃随愈。

    鸾于是複用心佛道。

    常如不及。

    開蒙誘俗無問遠近。

    初鸾好為術學。

    聞陶隐居得長生法。

    千裡就之。

    陶以仙經十卷授鸾。

    鸾躍然自得。

    以為神仙之術其必然也。

    後還洛下遇菩提留支。

    意頗得之問支曰。

    佛道有得長生乎。

    具能卻老為不死乎。

    支笑而對曰。

    長生不死吾佛道也。

    旋以觀無量壽經授之曰。

    汝可誦此則三界無複生。

    六道無攸往。

    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

    其為壽也有劫石焉。

    有河沙焉。

    河沙之數有極。

    壽量之數無窮。

    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

    鸾承其語驟起深信。

    遂焚所學仙經。

    而專觀經焉。

    每于觀經得其理義。

    修三福業。

    想像九品。

    雖夫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不懈于始念。

    魏主憐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靡弘廣号為神鸾。

    敕住并州大岩寺。

    未幾移住汾州玄忠寺。

    一夕鸾正持誦。

    見一梵僧掀昂而來入其室。

    曰吾龍樹也。

    所居淨土。

    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

    鸾曰。

    何以教我。

    樹曰。

    已去不可反而失。

    鸾以所見勝異必知死生之期屆矣。

    即集弟子數百人鹹陳教誡言。

    其四生役役其止無日。

    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

    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齊聲高唱阿彌陀佛。

    鸾乃西向冥目。

    頓颡而示滅。

    是時道俗同聞管弦絲竹之聲由西而來。

    良久乃寂。

     六龍舒淨土文雲。

    昙鸾初自陶隐居得仙經十卷。

    鸾欣然自得以為。

    神仙必可緻也。

    後遇僧菩提留支問雲。

    佛道長生乎。

    能卻老不死乎。

    支雲。

    長生不死吾佛道也。

    遂以十六觀經與之雲。

    汝可誦此。

    則三界無複生。

    六道無複往。

    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

    其為壽也有劫石焉。

    有河沙焉。

    沙石之數有限。

    壽量之數無窮。

    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

    鸾深信之。

    遂焚仙經而專修觀經。

    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亦不懈怠。

    魏主憐其志尚。

    又嘉其自行化他流傳甚廣号為神鸾。

    一日告弟子雲。

    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

    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高聲念阿彌陀佛。

    向西閉目叩頭而亡。

    是時僧俗同聞管弦絲竹之聲從西而來。

    良久乃止。

     第二位道綽禅師(四傳) 一續高僧傳第二十四(習禅篇)雲。

    釋道綽姓衛并州汶水人。

    弱齡處俗。

    闾裡以恭讓知名。

    十四出家。

    宗師經诰。

    大涅槃部偏所弘傳講二十四遍。

    晚事瓒禅師修涉空理。

    亟沾徽績。

    瓒清約雅素慧悟開天。

    道振朔方。

    升名晉土。

    綽禀服神味。

    彌積歲時。

    承昔鸾法師淨土諸業。

    便甄簡權實。

    搜酌經論。

    會之通衢。

    布以成化。

    克念緣數想觀幽明。

    故得靈相潛儀有情欣敬。

    恒在汶水石壁谷玄忠寺。

    寺即齊時靈鸾法師之所立也。

    中有鸾碑。

    具陳嘉瑞。

    事如别傳。

    綽般舟方等歲序常弘。

    九品十觀分時紹務。

    嘗于行道際有僧。

    念定之中見綽緣佛珠數相量如七寶大山。

    又睹西方靈相。

    繁缛難陳。

    由此盛德日增。

    榮譽遠及。

    道俗子女赴者彌山。

    恒講無量壽觀将二百遍。

    導悟自他用為資神之宅也。

    詞既明詣說甚适緣。

    此事引喻聽無遺拘。

    人各捏珠口同佛号。

    每時散席響彌林谷。

    或邪見不信。

    欲相抗毀者及睹綽之相善飲氣而歸。

    其道感物情為若此也。

    曾以貞觀三年四月八日。

    綽知命将盡通告事相。

    聞而赴者滿于山寺。

    鹹見鸾法師在七寶船上。

    告綽雲。

    汝淨土堂成。

    但餘報未盡耳。

    并見化佛住空天花下散。

    男女等以裙襟承得薄滑可愛。

    又以幹地插蓮花不萎者七日。

    及餘善相不可殚紀。

    自非行感倫通讵能會此者乎。

    年登七十忽然龀齒新生如本全無曆異。

    加以報力休健容色盛發。

    談述淨業理味奔流。

    詞吐包蘊氣沾醇醴。

    并勸人念彌陀佛名。

    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

    每一稱名便度一粒。

    如是率之。

    乃積數百萬斛者。

    并以事邀結。

    令攝慮靜緣通俗向其綏道望風而成習矣。

    又年常自業穿諸木栾子以為數法。

    遺諸四衆教其稱念。

    屢呈祯瑞。

    具叙行圖。

    着淨土論二卷。

    遠談龍樹天親。

    迩及僧鸾惠遠。

    并遵崇淨土明示昌言。

    文旨該要詳諸化範。

    傳燈?縣。

    歲積彌新。

    傳者重其陶蓥風神研精學觀故。

    又述其行相。

    自綽宗淨業坐常面西。

    晨宵一服鮮潔為體。

    儀貌充偉并部推焉。

    顧眄風生舒顔引接。

    六時笃敬初不缺行接唱承拜生來弗絕。

    讒有餘暇口誦佛名。

    日以七萬為限。

    聲聲相注弘于淨業。

    故得镕鑄有識師訓觀門。

    西行廣流斯其人矣。

    沙門道撫名勝之僧。

    京寺弘福逃名往赴既達玄忠同其行業。

    宣通淨土所在彌增。

    今有惰夫口傳攝論唯心不念。

    緣境又乖。

    用此招生。

    恐難繼想。

    綽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氣明爽。

    宗紹存焉。

     二迦才淨土論雲。

    沙門道綽法師者亦是并州晉陽人也。

    乃是前高德大鸾法師三世已下懸孫弟子。

    講涅槃經一部。

    每常贊歎鸾法師智德高遠自雲。

    相去千裡懸殊。

    尚舍講說修淨土業已見往生。

    況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為多将此為德。

    從大業五年已來即舍講說修淨土行。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禮拜供養相續無間。

    貞觀已來為開悟有緣。

    時時敷演無量壽觀經一卷。

    示誨并土晉陽大原汶水三縣道俗。

    七歲已上并解念彌陀佛。

    上精進者用小豆為數。

    念彌陀佛得八十石或九十石。

    中精進者念五十石。

    下精進者念二十石。

    教諸有緣不向西方涕唾便利。

    不背西方。

    坐卧。

    撰安樂集兩卷見行于世。

    去貞觀十九年歲次乙巳四月二十四日。

    悉與道俗取别。

    三縣内門徒就别前後不斷。

    難可記數。

    至二十七日于玄忠寺壽終。

    時有白雲從西方來。

    變為三道白光。

    于自房中徹照通過。

    終訖乃滅。

    後燒墳陵。

    時複有五色光三道。

    于空中現映繞日輪。

    繞訖乃止。

    複有紫雲。

    三度于墳上現。

    遺終弟子同見斯瑞。

    若準經斷并是諸佛慈善根力能令衆生見如此事。

    又準花嚴經偈說。

    又放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命終者。

    念佛三昧必見佛。

    命終之後生佛前。

     三瑞應傳雲。

    唐朝道綽禅師并州人也。

    玄忠寺。

    講觀經二百遍。

    三縣七歲并解念佛。

    自穿槵珠。

    勸人念佛。

    語常含笑。

    不曾面背西。

    語善導曰。

    道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