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九

關燈
厭欣沙門了惠集錄 漢語第一之九(當卷有二章) 淨土五祖傳第十一 善導十德第十二 類聚淨土五祖傳第十一 第一位昙鸾法師(六傳) 一續高僧傳第七(義解篇)雲。

    釋昙鸾或為巒。

    未詳其氏。

    雁門人也。

    家近五台山。

    神迹靈怪逸于民聽。

    時未志學。

    便往尋焉。

    備觌遺蹤心神歡悅便即出家。

    内外經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論佛性彌所窮研。

    讀大集經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

    因而注解。

    文言過半便感氣疾。

    權停筆功。

    周行醫療。

    行至汾州秦陵故墟。

    入城東門。

    上望青霄忽見天門洞開。

    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曆然齊睹。

    由斯疾愈欲繼前作。

    顧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諸經具明正治。

    長年神仙往往間出。

    心願所指修習斯法。

    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隐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瞻海内宗重。

    遂往從之。

    既達梁朝。

    時大通中也。

    乃通名雲。

    北國虜僧昙鸾故來奉谒。

    時所司疑為細作推勘。

    無有異詞。

    以事奏聞。

    帝曰。

    斯非觇國者。

    可引入重雲殿。

    仍從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卻坐繩床。

    衣以袈裟。

    覆以衲帽。

    鸾至殿前顧望無承對者。

    見有施張高座上安幾拂正殿中傍無餘座。

    徑往升之。

    豎佛性義。

    三命帝曰。

    大壇越佛性義深。

    略已标叙。

    有疑賜問。

    帝卻衲帽。

    便以數關往複。

    因曰。

    今日向晚。

    明須相見。

    鸾從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餘門一無錯誤帝極歎訝曰。

    此千迷道從來舊時往還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無迷。

    明旦引入大極殿。

    帝降階禮接問所由來。

    鸾曰。

    欲學佛法恨年命促減。

    故來遠造陶隐居求諸仙術。

    帝曰。

    此傲世遁隐者。

    比屢征不就。

    任往造之。

    鸾尋緻書通問。

    陶乃答曰。

    去月耳聞音聲。

    玆辰眼受文字。

    将由頂禮歲積故使真應來儀。

    正爾整拂藤薄。

    具陳花水。

    端襟斂思伫聆警錫。

    及屆山所接對欣然。

    便以仙方十卷用酬遠意。

    還至浙江。

    有鮑郎子神者。

    一鼓湧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無由得度。

    鸾便往廟所以情祈告。

    心如所請當為起廟。

    須臾神即見形。

    狀如二十。

    來告鸾曰。

    若欲度者明旦當得。

    願不食言。

    及至明晨濤猶鼓怒。

    才入船裡怙然安靜。

    依期達帝具述由緣。

    有敕為江神更起靈廟。

    因即辭還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啟曰。

    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

    縱得長年少時不死。

    終更輪回三有耳。

    即以觀經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也。

    鸾尋頂受。

    所赍仙方并火燒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廣。

    魏主重之号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岩寺。

    晚複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忠寺。

    時往介山之陰。

    聚徒蒸業。

    今号鸾公岩是也。

    以魏興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臨至終日幡花幢蓋高映院宇。

    香氣蓬勃音聲繁鬧。

    預登寺者并同囑之。

    以事上聞。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營建磚塔。

    并為立碑。

    今并存焉。

    然鸾神宇高遠機變無方。

    言晤不思。

    動與事會。

    調心練氣。

    對病識緣。

    名滿魏都。

    用為方軌。

    因出調氣論。

    又著作王邵随文注之。

    又撰禮淨土十二偈續龍樹偈後。

    又撰安樂集兩卷等。

    廣流于世。

    仍自号為有魏玄簡大士雲。

     二安樂集(道綽)下雲。

    昙鸾法師康存之日常修淨土。

    亦每有世俗君子。

    來呵法師曰。

    十方佛國皆為淨土。

    法師何乃獨意注西。

    豈非偏見生也。

    法師對曰。

    吾既凡夫智慧淺短。

    未入地位。

    念力須均。

    如似置草引牛恒須系心槽枥。

    豈得縱放全無所歸。

    雖複難者紛纭而法師獨決。

    是以無問一切道俗。

    但與法師一面相遇者。

    若未生正信勸令生信。

    若已生正信者皆勸歸淨國。

    是故法師臨命終時。

    寺傍左右道俗皆見幡花映院。

    盡聞異香。

    音樂迎接遂往生也。

     三迦才淨土論雲。

    沙門昙鸾法師者并州汶水人也。

    魏末高齊之初猶在。

    神智高遠三國知聞。

    洞曉衆經獨步人外。

    梁國天子蕭王恒向北禮昙鸾菩薩。

    注解天親菩薩往生論裁成兩卷。

    法師撰集無量壽經奉贊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問答一卷流行于世。

    勸道俗等決定往生得見諸佛。

    恒請龍樹菩薩臨終開悟。

    誠如所願此方報盡半宵之内現聖僧像。

    忽來入室雲。

    我是龍樹菩薩。

    便為說曰。

    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也。

    未束之粟不可倉中求也。

    白駒過隙不可暫時留也。

    已去者叵反。

    未來未可追。

    現在今何在。

    白駒難可回。

    法師妙達言旨。

    知是告終。

    即半夜内發遣使者。

    遍告諸村白衣弟子及寺内出家弟子。

    可三百餘人。

    一時雲集。

    法師沐浴着新淨衣。

    手執香爐。

    正向西坐。

    教誡門徒。

    索西方業。

    日初出時大衆齊聲念彌陀佛便即壽終。

    寺西五裡之外有比丘尼寺。

    并是門徒。

    明相出後集堂食粥。

    舉衆皆聞空内有微妙音樂西來東去。

    中有智者。

    告大衆言。

    法師和上一生教人修淨土業。

    今此音聲向東去者。

    必應多是迎法師來。

    食訖相命睹法師去。

    庭前相待未出寺庭之間。

    複聞音樂遠在空中向西而去。

    尼僧等相與至彼乃見無常。

    此依經論定得生西方也。

     四瑞應傳雲。

    齊朝昙鸾法師家近五台。

    洞明諸教。

    因得此土仙經十卷。

    欲訪陶隐居學仙術。

    後逢三藏菩提問曰。

    佛法中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否。

    三藏唾地警曰。

    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

    縱得延壽年盡須堕。

    即将無量壽觀經授與鸾曰。

    此大仙方。

    依而行之長得解脫永離生死。

    鸾便須火遂焚仙經。

    忽于半夜見一梵僧。

    入房語鸾曰。

    我是龍樹菩薩。

    便說偈曰。

    落葉不可更附枝。

    未束粟不可倉中求。

    白駒過隙不可暫駐。

    已去者叵反。

    未來未可追。

    現在今何在。

    白駒難可回。

    法師乃知壽終集弟子三百餘人。

    自執香爐向西教誡門徒勸崇西方。

    以日初出時齊聲念佛。

    即便壽終。

    寺西五裡有一尼寺。

    聞空中音樂西來東去。

    須臾又聞東來西去。

     五新修往生傳雲。

    釋昙鸾雁門人也。

    少遊五台。

    感其靈異。

    自誓出俗。

    三乘頓漸具陶文理。

    又嘗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