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厭欣沙門了惠集錄
漢語第一之八
逆修說法第十之餘(自四七日至六七日)
第四七日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
夫諸佛功德無量無邊不思議不可說。
而非凡夫淺智所能恻識也。
雖爾今為功德略而釋之。
且有總别二種功德。
先總功德者。
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等是也。
此乃一切諸佛内證平等具足。
一佛無有異也。
言三身者。
謂法·報·應。
先法身者。
此即諸佛所證境界。
無相甚深妙理。
一切諸法畢竟空寂即名法身也。
次報身者酬因之身。
此即證彼法身無相妙理之智名報身也。
此二身者周遍法界包含萬象。
次應身者。
為濟度衆生。
于無際限中假示際限。
于無功用中假現功用。
随類應同之身。
如是功德等覺十地菩薩尚非覺知境界。
況薄地凡夫乎。
昔佛在世東方思惟華佛土有菩薩。
名應持。
來此土而禮佛足。
繞千匝已念。
佛身短小惟丈六乎。
即欲量佛身。
手執竹筇計之。
佛身更高十倍。
應持以神力。
即變形高三百三十萬裡。
佛身更高五百四十二萬兆垓二億裡。
以佛神力應持往至上方百億恒沙世界。
有世界。
名蓮華莊嚴。
佛号蓮華。
上至彼界未見釋尊之頂。
不知佛身遠近況何。
往問彼佛。
蓮華佛答言。
更過恒沙劫亦不能見釋迦佛之頂。
智慧言辭悉皆如是。
應持頭面禮足而複本形。
佛收神力。
終舍竹筇。
乃成竹林。
名杖林山。
玄奘三藏親到此處。
又佛在靈山時。
目連自念。
欲知佛聲所至遠近。
即從座起住須彌頂。
聞如來聲如在目前。
自以神力住大千邊大鐵圍頂故聞無異。
佛念。
目連欲試我清淨音暢。
吾今欲現神時。
目連承佛神力。
去至西方界分九十九恒河沙。
佛土。
名光明幡。
佛号光明王。
至彼故聞猶對面。
彼佛身長四十裡。
菩薩身長二十裡。
食缽高一裡。
目連于彼缽緣上行。
彼菩薩白佛此是何蟲。
着沙門服在缽上行。
彼佛言。
莫輕。
此賢釋迦佛神足弟子号目連也。
彼佛告目連。
此土菩薩聲聞衆見卿身小生輕慢心。
當現神力。
目連踴身虛空現種種神變。
諸菩薩怪未曾有。
彼佛告目連。
仁不宜試佛聲遠近。
假使過恒沙劫亦不能知。
目連投彼佛足悔過。
佛告目連。
小乘神通不過三千大千世界。
汝到此者是釋迦佛神力也。
若欲還彼卿身一劫尚不能到。
目連曰。
吾今迷惑不知所去。
彼佛告言。
在東方。
目連叉手自歸說偈言。
唯願天人尊。
冀垂力愍念。
願顯其國土。
今欲還本土。
佛于靈山為放光明。
承光還到。
到已忏悔。
功德難計如是。
不但釋迦一佛。
一切諸佛亦皆如此。
次阿彌陀如來别德者。
彼佛有八萬四千相。
其中乃以白毫一相為最勝也。
故觀經說雲。
觀無量壽佛者。
從一相好入。
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
見眉間白毫者。
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依導師意。
從頭上螺發至足下千輻輪。
于一一相好順逆觀十六遍。
後注心眉間白毫莫雜亂。
然則于諸相中今且贊歎白毫一相功德。
依惠心意有五。
謂白毫業因·白毫相貌·白毫作用·白毫體性·白毫利益也。
初白毫業因者。
大集經雲。
由不隐他德稱揚其德之功德得白毫相。
又戒經雲。
不妄語功德成白毫。
此是一往随機說也。
又觀佛三昧經雲。
無量劫間身心精進晝夜無懈。
如拂頭然。
勤修六度萬行大慈大悲等諸功德。
得此白毫相。
然則阿彌陀佛法藏比丘之昔兆載永劫之間。
勤修六度四攝無量無邊妙行。
以所積集無量功德獲得此白毫功德也。
次白毫相貌者。
經雲。
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
右旋婉轉者。
正顯白毫相貌也。
如五須彌山者。
即喻毫相高大也。
或雲旋轉如頗梨珠。
或雲軟如睹羅綿。
或雲白如珂雪。
是皆取譬且顯其相耳。
此白毫一相中又有八萬四千随好。
此相與好即大小差别也。
大而嚴麗雲相。
小而微妙雲好也。
其一一好又有八萬四千光明。
惠心勘其白毫一相所放光明。
乃有七百五俱胝六百萬光明。
次白毫作用者。
謂白毫所放光明中現衆佛事也。
依惠心意。
其所現光明遍十法世界化作佛事。
謂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
就其佛身有二。
一始終應同身。
二無而欻有身也。
始終應同者。
如釋迦佛示現八相是也。
無而欻有者。
不須八相忽然現者是也。
又或應以菩薩·二乘·比丘·比丘尼·梵王·帝釋·國王·大臣等身而得度者即為現其諸身。
如普門品普門示現也。
非啻白毫一相。
八萬四千其一一相皆亦如此。
次白毫體性者。
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已上)自毫亦即因緣生法。
是故其性即空即假即中也。
即空故非因非果。
畢竟空寂無有體用也。
即假故因果體用萬德曆然。
一切諸法具足無阙。
然則一切諸佛菩薩·一切聲聞緣覺·一切地獄鬼畜·一切修羅人天。
凡百界千如三千世間皆悉攝在彌陀白毫一相中也。
即中道故非有非無。
又非具足非不具足。
離因離果亦不離因果。
無體無用亦非無體用。
如意珠喻應知。
非啻白毫一相備空假中。
餘一一相亦具三谛。
又非啻彌陀一佛功德備三谛圓融義。
餘一切諸佛皆亦具足圓融無礙也。
又一切諸菩薩皆亦備之。
乃至六趣四生衆生無不亦備三谛妙理。
凡于此三谛理凡聖等備迷悟同具。
非啻正報。
依報
而非凡夫淺智所能恻識也。
雖爾今為功德略而釋之。
且有總别二種功德。
先總功德者。
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等是也。
此乃一切諸佛内證平等具足。
一佛無有異也。
言三身者。
謂法·報·應。
先法身者。
此即諸佛所證境界。
無相甚深妙理。
一切諸法畢竟空寂即名法身也。
次報身者酬因之身。
此即證彼法身無相妙理之智名報身也。
此二身者周遍法界包含萬象。
次應身者。
為濟度衆生。
于無際限中假示際限。
于無功用中假現功用。
随類應同之身。
如是功德等覺十地菩薩尚非覺知境界。
況薄地凡夫乎。
昔佛在世東方思惟華佛土有菩薩。
名應持。
來此土而禮佛足。
繞千匝已念。
佛身短小惟丈六乎。
即欲量佛身。
手執竹筇計之。
佛身更高十倍。
應持以神力。
即變形高三百三十萬裡。
佛身更高五百四十二萬兆垓二億裡。
以佛神力應持往至上方百億恒沙世界。
有世界。
名蓮華莊嚴。
佛号蓮華。
上至彼界未見釋尊之頂。
不知佛身遠近況何。
往問彼佛。
蓮華佛答言。
更過恒沙劫亦不能見釋迦佛之頂。
智慧言辭悉皆如是。
應持頭面禮足而複本形。
佛收神力。
終舍竹筇。
乃成竹林。
名杖林山。
玄奘三藏親到此處。
又佛在靈山時。
目連自念。
欲知佛聲所至遠近。
即從座起住須彌頂。
聞如來聲如在目前。
自以神力住大千邊大鐵圍頂故聞無異。
佛念。
目連欲試我清淨音暢。
吾今欲現神時。
目連承佛神力。
去至西方界分九十九恒河沙。
佛土。
名光明幡。
佛号光明王。
至彼故聞猶對面。
彼佛身長四十裡。
菩薩身長二十裡。
食缽高一裡。
目連于彼缽緣上行。
彼菩薩白佛此是何蟲。
着沙門服在缽上行。
彼佛言。
莫輕。
此賢釋迦佛神足弟子号目連也。
彼佛告目連。
此土菩薩聲聞衆見卿身小生輕慢心。
當現神力。
目連踴身虛空現種種神變。
諸菩薩怪未曾有。
彼佛告目連。
仁不宜試佛聲遠近。
假使過恒沙劫亦不能知。
目連投彼佛足悔過。
佛告目連。
小乘神通不過三千大千世界。
汝到此者是釋迦佛神力也。
若欲還彼卿身一劫尚不能到。
目連曰。
吾今迷惑不知所去。
彼佛告言。
在東方。
目連叉手自歸說偈言。
唯願天人尊。
冀垂力愍念。
願顯其國土。
今欲還本土。
佛于靈山為放光明。
承光還到。
到已忏悔。
功德難計如是。
不但釋迦一佛。
一切諸佛亦皆如此。
次阿彌陀如來别德者。
彼佛有八萬四千相。
其中乃以白毫一相為最勝也。
故觀經說雲。
觀無量壽佛者。
從一相好入。
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
見眉間白毫者。
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依導師意。
從頭上螺發至足下千輻輪。
于一一相好順逆觀十六遍。
後注心眉間白毫莫雜亂。
然則于諸相中今且贊歎白毫一相功德。
依惠心意有五。
謂白毫業因·白毫相貌·白毫作用·白毫體性·白毫利益也。
初白毫業因者。
大集經雲。
由不隐他德稱揚其德之功德得白毫相。
又戒經雲。
不妄語功德成白毫。
此是一往随機說也。
又觀佛三昧經雲。
無量劫間身心精進晝夜無懈。
如拂頭然。
勤修六度萬行大慈大悲等諸功德。
得此白毫相。
然則阿彌陀佛法藏比丘之昔兆載永劫之間。
勤修六度四攝無量無邊妙行。
以所積集無量功德獲得此白毫功德也。
次白毫相貌者。
經雲。
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
右旋婉轉者。
正顯白毫相貌也。
如五須彌山者。
即喻毫相高大也。
或雲旋轉如頗梨珠。
或雲軟如睹羅綿。
或雲白如珂雪。
是皆取譬且顯其相耳。
此白毫一相中又有八萬四千随好。
此相與好即大小差别也。
大而嚴麗雲相。
小而微妙雲好也。
其一一好又有八萬四千光明。
惠心勘其白毫一相所放光明。
乃有七百五俱胝六百萬光明。
次白毫作用者。
謂白毫所放光明中現衆佛事也。
依惠心意。
其所現光明遍十法世界化作佛事。
謂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
就其佛身有二。
一始終應同身。
二無而欻有身也。
始終應同者。
如釋迦佛示現八相是也。
無而欻有者。
不須八相忽然現者是也。
又或應以菩薩·二乘·比丘·比丘尼·梵王·帝釋·國王·大臣等身而得度者即為現其諸身。
如普門品普門示現也。
非啻白毫一相。
八萬四千其一一相皆亦如此。
次白毫體性者。
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已上)自毫亦即因緣生法。
是故其性即空即假即中也。
即空故非因非果。
畢竟空寂無有體用也。
即假故因果體用萬德曆然。
一切諸法具足無阙。
然則一切諸佛菩薩·一切聲聞緣覺·一切地獄鬼畜·一切修羅人天。
凡百界千如三千世間皆悉攝在彌陀白毫一相中也。
即中道故非有非無。
又非具足非不具足。
離因離果亦不離因果。
無體無用亦非無體用。
如意珠喻應知。
非啻白毫一相備空假中。
餘一一相亦具三谛。
又非啻彌陀一佛功德備三谛圓融義。
餘一切諸佛皆亦具足圓融無礙也。
又一切諸菩薩皆亦備之。
乃至六趣四生衆生無不亦備三谛妙理。
凡于此三谛理凡聖等備迷悟同具。
非啻正報。
依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