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亦爾。
然則阿鼻依正全處極聖自心。
毗盧身土不越凡下一念。
但雖凡聖同具。
凡夫迷故事用未顯。
聖者悟故事用已顯。
是天台宗意也。
次白毫利益者。
觀佛三昧經雲。
觀此相者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
是則不用彼三谛觀。
但觀其相滅罪如此。
或羅結白絲。
拟彼毫相見之。
猶滅罪障。
白毫功德存略如斯。
但就應佛論之。
唯有肉髻白毫二相。
而異凡夫二乘及菩薩也。
餘相凡夫或有具者。
又有感肉髻者。
昔南嶽大師行法花三昧時。
普賢菩薩來摩其頂。
頂上忽生肉髻。
又沙門遵式行般舟三昧四十九日。
常行不坐卧。
由此受病吐血甚多。
而以死為期終不退轉。
親見觀音。
垂手其口引出數蟲。
複舒指注甘露于口。
身心清涼嘔血頓止。
既而頂高寸餘。
宛似肉髻。
然此是勇猛精進之功一時感得而已。
非常途之事也。
凡夫設雖具足相好。
勝劣明昧全非比校。
應佛功德既已如此。
況又報佛功德乎。
佛身功德大概如此。
次觀無量壽經者。
此經乃說定散二門明往生行。
所謂三福九品散善十三定善也。
先三福者。
經雲。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孝養父母者。
就此有世間孝養。
有出世孝養。
世間孝養者。
孝經等說是也。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次出世孝養者。
如說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斷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是也。
夫離父母家。
不顧其養。
剃除頭發犯毀傷戒。
不聚無子。
緻無後患。
如此且似忘恩背德。
然至其引父母入無為門。
終出二種生死登無上佛位者。
豈有孝之又過于此者耶。
苟有大德不拘小節。
如彼泰伯短發文身自從吳越之俗。
違于身體發膚之義。
然孔子稱之曰。
其可謂至德矣。
又如夷齊。
餓死首陽緻無後患。
然孔子稱之。
求仁得仁者也。
世賢其猶如是。
況出世之人耶。
故心地觀經雲。
若人欲報父母恩。
代于父母發誓願。
入阿蘭若菩提道場。
晝夜常修于妙道。
如彼南嶽·天台·玄奘·慈恩等諸師者。
智行内積名譽外顯。
德耀千古道傳萬代。
豈非顯父母之大者耶。
又律中有生緣奉事法。
謂父貧者置寺内養之。
母貧者置寺内養之梵網經雲。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奉事師長者。
于此亦有世·出世師。
世間師者。
教授仁·義·禮·智等之道。
禮·樂·射·禦等之法者是也。
出世師者。
教授出離生死·趣向菩提之道者是也。
就出世師或有訓聖道得道之法。
或有誨淨土往生之法。
各随其宗授其教法。
乃至教示一句一偈皆是師也。
然出世師恩勝父母恩。
全非比校。
故道宣律師雲。
父母七生師僧累劫。
有沙彌道衍者。
為奉事師生涯不受具戒始終仕師。
由其功德終得往生矣。
又舍利弗弟子有均提沙彌者。
亦為事師不受具戒。
此類非一。
學者當自策勵踏轍于先賢也。
慈心不殺者。
十善之中初不殺也。
十善之中不殺最善。
故别舉之。
或可四無量心中初慈無量也。
即舉初一攝後三也。
慈無量者。
緣諸衆生與樂之心也。
悲無量者。
緣諸衆生救苦之心也。
喜無量者。
拔苦與樂喜快之心也。
舍無量者。
冤親平等之心也。
是即于禅定中修此四心也。
修十善業者。
一者不殺生。
二者不偷盜。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語。
五者不绮語。
六者不惡口。
七者不兩舌。
八者不貪。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見也。
如天台宗有四教四無量心及十善業。
如真言宗有五種四無量心及十善業。
事相雖同觀心則有淺深。
故有如是不同也。
受持三歸者。
歸依佛法僧也。
此有多種。
謂翻邪三歸·五戒三歸·八戒三歸·十戒三歸·具戒三歸·菩薩戒三歸等也。
大分不出二種。
一者大乘三歸。
二者小乘三歸也。
具足衆戒者。
天台意者有二具足戒。
謂大乘具足戒·小乘具足戒也·大乘依梵網持五十八戒也。
小乘依四分·五分·十誦·僧祇等律。
比丘持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持五百戒也。
不犯威儀者。
是亦有大乘威儀。
有小乘威儀。
大乘八萬威儀。
小乘三千威儀也。
發菩提心者。
諸師意不同也。
天台有四教菩提心。
謂藏·通·别·圓是也。
如止觀說。
真言有三種菩提心。
謂行願·勝義·三摩地是也。
如菩提心論說。
華嚴菩提心如菩提心義及遊心安樂道等說。
三論法相菩提心如彼宗章疏說。
又有善導所釋菩提心。
如觀經疏述之。
然則菩提心之一句廣亘諸經遍該顯密。
諸求往生之人各須發自宗之菩提心。
設無餘行以菩提心為往生業也。
深信因果者。
就此有二。
一世間因果。
二出世因果。
世間因果者。
即六道因果也。
如正法念經說。
出世因果者。
即四乘因果也。
如諸大小乘經說。
若就出世因果遍論諸經所說因果。
諸宗之意其義不同。
今且依天台者。
謂華嚴經說佛及菩薩二種因果。
阿含經說聲聞·緣覺二乘因果。
方等諸經說四乘因果。
般若諸經說通·别·圓三教因果。
法華經但說佛因果。
涅槃經亦說四乘因果
然則阿鼻依正全處極聖自心。
毗盧身土不越凡下一念。
但雖凡聖同具。
凡夫迷故事用未顯。
聖者悟故事用已顯。
是天台宗意也。
次白毫利益者。
觀佛三昧經雲。
觀此相者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
是則不用彼三谛觀。
但觀其相滅罪如此。
或羅結白絲。
拟彼毫相見之。
猶滅罪障。
白毫功德存略如斯。
但就應佛論之。
唯有肉髻白毫二相。
而異凡夫二乘及菩薩也。
餘相凡夫或有具者。
又有感肉髻者。
昔南嶽大師行法花三昧時。
普賢菩薩來摩其頂。
頂上忽生肉髻。
又沙門遵式行般舟三昧四十九日。
常行不坐卧。
由此受病吐血甚多。
而以死為期終不退轉。
親見觀音。
垂手其口引出數蟲。
複舒指注甘露于口。
身心清涼嘔血頓止。
既而頂高寸餘。
宛似肉髻。
然此是勇猛精進之功一時感得而已。
非常途之事也。
凡夫設雖具足相好。
勝劣明昧全非比校。
應佛功德既已如此。
況又報佛功德乎。
佛身功德大概如此。
次觀無量壽經者。
此經乃說定散二門明往生行。
所謂三福九品散善十三定善也。
先三福者。
經雲。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孝養父母者。
就此有世間孝養。
有出世孝養。
世間孝養者。
孝經等說是也。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次出世孝養者。
如說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斷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是也。
夫離父母家。
不顧其養。
剃除頭發犯毀傷戒。
不聚無子。
緻無後患。
如此且似忘恩背德。
然至其引父母入無為門。
終出二種生死登無上佛位者。
豈有孝之又過于此者耶。
苟有大德不拘小節。
如彼泰伯短發文身自從吳越之俗。
違于身體發膚之義。
然孔子稱之曰。
其可謂至德矣。
又如夷齊。
餓死首陽緻無後患。
然孔子稱之。
求仁得仁者也。
世賢其猶如是。
況出世之人耶。
故心地觀經雲。
若人欲報父母恩。
代于父母發誓願。
入阿蘭若菩提道場。
晝夜常修于妙道。
如彼南嶽·天台·玄奘·慈恩等諸師者。
智行内積名譽外顯。
德耀千古道傳萬代。
豈非顯父母之大者耶。
又律中有生緣奉事法。
謂父貧者置寺内養之。
母貧者置寺内養之梵網經雲。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奉事師長者。
于此亦有世·出世師。
世間師者。
教授仁·義·禮·智等之道。
禮·樂·射·禦等之法者是也。
出世師者。
教授出離生死·趣向菩提之道者是也。
就出世師或有訓聖道得道之法。
或有誨淨土往生之法。
各随其宗授其教法。
乃至教示一句一偈皆是師也。
然出世師恩勝父母恩。
全非比校。
故道宣律師雲。
父母七生師僧累劫。
有沙彌道衍者。
為奉事師生涯不受具戒始終仕師。
由其功德終得往生矣。
又舍利弗弟子有均提沙彌者。
亦為事師不受具戒。
此類非一。
學者當自策勵踏轍于先賢也。
慈心不殺者。
十善之中初不殺也。
十善之中不殺最善。
故别舉之。
或可四無量心中初慈無量也。
即舉初一攝後三也。
慈無量者。
緣諸衆生與樂之心也。
悲無量者。
緣諸衆生救苦之心也。
喜無量者。
拔苦與樂喜快之心也。
舍無量者。
冤親平等之心也。
是即于禅定中修此四心也。
修十善業者。
一者不殺生。
二者不偷盜。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語。
五者不绮語。
六者不惡口。
七者不兩舌。
八者不貪。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見也。
如天台宗有四教四無量心及十善業。
如真言宗有五種四無量心及十善業。
事相雖同觀心則有淺深。
故有如是不同也。
受持三歸者。
歸依佛法僧也。
此有多種。
謂翻邪三歸·五戒三歸·八戒三歸·十戒三歸·具戒三歸·菩薩戒三歸等也。
大分不出二種。
一者大乘三歸。
二者小乘三歸也。
具足衆戒者。
天台意者有二具足戒。
謂大乘具足戒·小乘具足戒也·大乘依梵網持五十八戒也。
小乘依四分·五分·十誦·僧祇等律。
比丘持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持五百戒也。
不犯威儀者。
是亦有大乘威儀。
有小乘威儀。
大乘八萬威儀。
小乘三千威儀也。
發菩提心者。
諸師意不同也。
天台有四教菩提心。
謂藏·通·别·圓是也。
如止觀說。
真言有三種菩提心。
謂行願·勝義·三摩地是也。
如菩提心論說。
華嚴菩提心如菩提心義及遊心安樂道等說。
三論法相菩提心如彼宗章疏說。
又有善導所釋菩提心。
如觀經疏述之。
然則菩提心之一句廣亘諸經遍該顯密。
諸求往生之人各須發自宗之菩提心。
設無餘行以菩提心為往生業也。
深信因果者。
就此有二。
一世間因果。
二出世因果。
世間因果者。
即六道因果也。
如正法念經說。
出世因果者。
即四乘因果也。
如諸大小乘經說。
若就出世因果遍論諸經所說因果。
諸宗之意其義不同。
今且依天台者。
謂華嚴經說佛及菩薩二種因果。
阿含經說聲聞·緣覺二乘因果。
方等諸經說四乘因果。
般若諸經說通·别·圓三教因果。
法華經但說佛因果。
涅槃經亦說四乘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