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七

關燈
厭欣沙門了惠集錄 漢語第一之七(當卷有半章) 逆修說法第十(自初七日至三七日) 某者雕刻三尺阿彌陀佛引接形像。

    而作七七日預修佛事。

    應彼固請慶贊說法。

    觀夫雙卷·阿彌陀等經·及諸論之中說佛功德有無量身。

    或說一身。

    或說二身。

    或說三身。

    或說四身。

    乃至華嚴經說十身功德。

    今且就真化二身贊歎彌陀功德。

    分此真化二身出雙卷經三輩文中。

    先真身者。

    是真實之身也。

    謂彌陀因位之時于世自在王佛所發六八願之後。

    兆載永劫之間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六度萬行。

    所得修因感報之身也。

    觀經雲。

    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

    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複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是也。

    此是不限彌陀一佛。

    一切諸佛亦皆如是。

    然諸色中白色為本。

    諸佛何為不須白色。

    謂白色異變。

    唯有黃金之色不變。

    諸佛皆欲顯常住不變之相。

    是故現黃金色。

    是乃觀佛三昧經意也。

    但真言宗中有五種法。

    其本尊身色随法各别。

    然是暫時方便假色非佛本色也。

    凡造為佛像衆彩雖非不得功德。

    必須金色者正為是也。

    是造佛功德即決定往生業因。

    次生及三生必得往生也。

    上來彌陀如來真身功德略述如斯。

    次化身者無而歘有雲化。

    然随機應時化現其身大小不同。

    經曰。

    或現大身滿虛空中。

    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就化身佛又有多種。

    先圓光化佛者。

    經雲。

    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一一化佛亦有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次攝取不舍化佛者。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者。

    是真佛攝取也。

    更有化佛亦能攝取。

    謂三十六萬億化佛各與真佛俱攝取十方世界念佛衆生也。

    次來迎引接化佛者。

    九品來迎各有化佛。

    然随品位而有多少。

    上品上生來迎真佛外有無數化佛。

    上品中生有千化佛。

    上品下生有五百化佛。

    乃至如是次第減之。

    下品上生真佛不來迎。

    而但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

    其化佛身量或丈六八尺。

    化菩薩身量亦稱可之。

    下品中生亦有化佛·菩薩來迎。

    下品下生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案經此文雖如不說化佛來迎。

    今依善導觀經十一門義。

    彼雲。

    今此十一門義約對九品文。

    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

    然于其第九門明命終時聖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

    故知下品下生亦有化佛來迎。

    但五逆人由罪根深不能明見化佛菩薩。

    唯見所坐金蓮而已。

    或文有隐顯也。

    次又為十方行者有現小身化佛。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

    以神足詣極樂白佛言。

    娑婆世界衆生欲修往生行業無其形像。

    佛願為現身相。

    佛言。

    汝應先行。

    尋當現彼。

    五通還時聖儀已至。

    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

    菩薩即模寫之。

    弘傳世間。

    名五通曼陀羅。

    又本朝智光法師所感曼陀羅流布世間。

    舉世知焉。

    載在日本往生傳也。

    又有為教化新生菩薩化現小身。

    上來所說此是彌陀如來化身功德略示如是。

    今所造立三尺尊容模仿祇園精舍聖像以拟最期終焉先導者也。

    凡造立佛像有種種相。

    或有講堂說法之相。

    或有池水沐浴之相。

    或有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之相。

    或有光明遍照攝取不舍之相。

    如是佛像若刻若畫。

    雖皆為往生業然而來迎引接之相尚獲其便宜也。

    彼見盡虛空界之莊嚴。

    聞轉妙法輪之音聲。

    臨七寶講堂之砌。

    遊八功德池之濱。

    如是種種微妙依正二報親自視聽皆由聖衆來迎之功也。

    然則有往生極樂志之輩。

    應豫造來迎引接形像深仰來迎引接誓願。

    所謂來迎願者。

    即四十八願中第十九願是也。

    此乃正為臨終正念有來迎也。

    謂行者命欲終時疾苦逼身。

    必起境界·自體·當生三種愛心。

    爾時阿彌陀如來放大光明現行者前。

    行者既見未曾有事。

    專心歸敬更無他念。

    又佛之悲念加祐行者。

    由之妄念忽止正念安靜。

    是故稱贊淨土經說。

    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既舍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阿彌陀經說。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令心不亂與心不颠倒此即令住正念之義也。

    明知非臨終正念故有來迎。

    由來迎故臨終正念也。

    凡平生之時已成往生行業之人。

    臨終必得聖衆來迎。

    已得來迎之時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然今時行者多不辨其旨。

    于尋常行懶惰不營。

    至臨終時俄祈正念。

    是僻見也。

    行者能得此旨。

    于尋常行業不起怯弱心。

    此是行業至要。

    莫生容易心也。

    有往生傳沙門志法遺偈曰。

     我在生死海幸值聖船筏 我所顯真聖來迎卑穢質 若欣求淨土必造畫形像 臨終現其前示道路攝心 念念罪漸盡随業生九品 其所顯聖衆先贊新生輩 是于此界所造形像即作先導。

    送着淨土之證據也。

    又藥師經雲。

    有能受持八分齋戒。

    或經一年或複三月。

    受持學處以此善根。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

    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号。

    臨命終時有八菩薩。

    乘神通來示其道路。

    即于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花中自然化生(已上)若彼八菩薩不示其道路。

    此未定人難得往生。

    準此思之。

    彌陀如來與諸聖衆來迎引接彼行人者。

    亦是指示道路之義。

    誠有其理也。

    是以禦廟僧正此來迎願名現前導生願。

    又為對治魔事來迎者。

    古曰。

    道高魔高。

    佛道修行必有魔障難也。

    真言宗中雲誓心決定魔宮振動。

    修行天台止觀四種三昧。

    十種境界發中雲魔境來。

    又菩薩三祇百劫修行既成唱正覺時。

    魔王來至種種障礙。

    何況凡夫具縛行者設雖修往生行業。

    不對治魔障難者遂往生素懷難也。

    然阿彌陀如來圍繞無數化佛菩薩。

    光明赫奕現行者前。

    此時魔群不能近前障礙。

    然則來迎引接為對治魔障也。

    來迎之義略述如斯。

    由此等義思之。

    若造佛像當造來迎形像也。

    贊佛功德大概如斯。

     次三部經者。

    三部之名其例非一。

    所謂大日三部。

    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是也。

    彌勒三部上生經·下生經·成佛經是也。

    鎮護國家三部法華經·仁王經·金光明經是也。

    法華三部無量義經·普賢經·法華經是也。

    今此彌陀三部經也。

    有人師雲。

    淨土教有三部。

    所謂雙卷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也。

    依此今名淨土三部經。

    亦名彌陀三部經也。

    又或師雲。

    彼三部經加鼓音聲經名四部(雲雲)凡諸經中或有說往生淨土法。

    或有不說。

    華嚴經已說之。

    即四十華嚴中普賢十願是也。

    大般若經中總不說之。

    法華經中說之。

    即藥王品即往安樂世界文是也。

    涅槃經中亦不說之。

    又真言宗中大日經金剛頂經蓮華部說之。

    大日分身而非别說也。

    諸小乘經都不說之。

    然說往生淨土法門不如此三部經。

    故淨土宗以此三部為所依經也。

    又于淨土法門立宗名者。

    非吾之初唱之。

    其證是多。

    今為初學出其少分。

    元曉遊心安樂雲。

    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是其證也。

    彼元曉者華嚴宗祖師也又慈恩西方要決雲。

    依此一宗。

    亦其證也。

    彼慈恩者法相宗祖師也。

    又迦才淨土論雲。

    此之一宗竊為要路。

    亦其證也。

    又善導觀經疏雲。

    真宗叵遇。

    亦其證也。

    後迦才·善導俱專此淨土一宗之人也。

    自宗他宗釋既如此。

    又凡立宗名者天台法相等諸宗皆依師資相承立之。

    于淨土宗亦有師資相承血脈。

    所謂菩提流支三藏·惠寵法師道場法師昙鸾法師·法上法師·道綽禅師·善導禅師·懷感禅師·小康法師等也。

    自菩提流支至法上者出道綽安樂集。

    自他宗師既立淨土宗名。

    淨土宗祖師亦次第相承。

    今依此義相傳立淨土宗名也。

    然有難雲未曾聞八宗外有淨土宗者。

    不知此旨之所緻也。

    凡諸宗法門有淺深廣狹。

    謂真言天台等諸大乘宗者。

    廣複深。

    俱舍成實等小乘宗者。

    廣而淺。

    此淨土宗者狹複淺。

    然彼諸宗于今之時機與教不相應。

    此以教深而機淺教廣而機狹故也。

    譬如韻高而和者少。

    又如小器盛大物也。

    唯此淨土一宗法門機教相應。

    故修之者必得成就。

    然則于彼不相應教莫肯勞費身心。

    應唯歸此相應法門速出生死也。

    今所講贊者。

    淨土三部中雙卷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也。

    略辯其大綱。

    先無量壽經初說阿彌陀如來因位本願。

    次說彼佛果位二報莊嚴。

    是則說阿彌陀佛修因感果功德也。

    上卷初所說四十八願等即彼佛因位發願也。

    同卷末及下卷初所說淨土莊嚴并衆生往生因果即彼佛果位願成就也。

    一一誓願皆悉成就經文分明。

    不遑具釋。

    于中說衆生往生因果者。

    即是念佛往生願成就也。

    諸有衆生聞其名号文及三輩文是也。

    若依善導和尚意者。

    就此三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