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業因當立正雜二行。
就其正行亦有二種。
即正助二業也。
三輩俱雲一向專念者即正定業也。
此外又有助業。
又有雜行。
披此經文正當彼觀經疏正雜二行也。
又中輩文有起立塔像句。
所謂像者經文雖不明指示之。
依懷感禅師群疑論。
立都率西方十五同義中有造像同義。
其中造彌陀形像之證據引此中輩起立塔像文。
故知彼像者是彌陀形像。
而亦往生助業也。
又此三輩中雖說菩提心等餘善。
若望第十八願則意在令專稱彌陀名号。
故雲一向專念也。
一向之言是對二向三向之義。
若念佛外兼修餘善則非一向義也。
願求往生之人。
專依此經宜得此意者也。
雙卷經大意略述如此。
次阿彌陀經者。
初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
次說修一日七日念佛而得往生。
後說六方諸佛于念佛一行證誠護念之旨。
此則此經不說餘行。
選說念佛一行。
文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又雲。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爰知餘善少善根也。
念佛多善根也。
修彼少善根餘行不可得往生。
修此多善根念佛必可得往生也。
是故善導和尚釋此文雲。
極樂無為涅槃界随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雲雲)阿彌陀經大意略而如斯。
夫念佛往生是彌陀如來本願之行也。
教主釋尊選定之法也。
六方諸佛證誠之說也。
餘行不然。
其旨具在經文及諸師釋也。
佛經功德略述如斯。
第二七日彌陀及觀經并疏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有七寶莊嚴地。
名曰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者其土教主也。
佛身色如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也。
身量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也。
凡佛功德不可以言演盡。
且誦伽陀稱揚贊歎。
猶如大海之一滴也。
伽陀曰。
面善圓淨如滿月(雲雲)又經顯佛功德。
疏釋經意。
是故釋經則彰佛德。
贊佛反顯經功。
辨疏又明經意。
故佛·經·疏三皆可贊歎矣。
然不能具演。
今且就經講贊彌陀功德。
實九牛之一毛而已。
凡震旦人師釋經皆有大意釋名入文解釋三段。
而略之不述。
且取其要釋之。
就此觀無量壽經乃有二意。
初明修定散二善往生淨土。
次明稱念名号往生淨土。
先釋定散義者。
佛應韋提之請光台中現十方淨土。
其時韋提複請雲。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世尊于是始自日想觀終至雜想觀說十三觀。
是名定善。
此定善成就即現身見佛也。
初日想觀者。
初欲修觀先須春秋時正之時。
明見落日将沒未沒狀如懸鼓住在空中。
既見日已安坐靜處閉目憶想。
憶想若失複起見日。
如此修習想凝心定。
閉目開目了了分明則觀成就。
十三觀初說此觀者即有三意。
一者欲令行者識境住心。
謂春秋二際日正東出而直西沒。
彌陀佛國即當彼日沒處故也。
二者欲令行者識知自業障有輕重自修忏悔。
此觀若成當境現時。
或如錢大。
或如鏡大。
于此明上即見業障輕重之相。
或有黑障。
猶如黑雲障日。
或有黃障。
又如黃雲障日。
或有白障。
如似白雲障日。
是即三毒業障之雲障蔽淨心之境。
不得朗然顯照。
行者若見此相。
即入道場。
于佛像前悲涕雨淚。
深生慚愧。
忏悔無始已來三業罪愆。
令觀日者亦為此也。
三者欲令行者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相。
内外照曜超過此日百千萬倍故也。
次水想觀者。
行者欲觀極樂界琉璃地。
然具縛凡夫無始已來未嘗見之。
若欲直觀恐難成就。
宜藉方便。
彼地平正無有高下。
是即彌陀曠劫等行無偏。
正習俱亡所能感報。
今此界中欲取能平之者。
無過于水。
示斯可平之相況彼琉璃之地。
是故先觀水也。
欲作此觀乃先見水澄清。
而後閉目想水。
亦如前日想觀。
水想成就又作冰想。
乃想冰之内外映徹。
冰想成後又作琉璃之想。
此想成已即見彼琉璃地。
故知水想冰想即是地觀前方便也。
次地想觀者。
前水冰想次第成就。
地觀亦随成就。
此觀即有地下·地上·虛空三種。
一言地下莊嚴者。
即經水觀文中從下有金剛七寶下至不可具見已來是也。
此亦有七。
一明幢體等是無漏金剛。
二明擎地相顯映莊嚴。
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圓相。
四明百寶合成量出塵沙。
五明寶出千光周無邊之際。
六明光多異色色照他方。
随機變現無時不益。
七明衆光散彩映絕日輪。
新往者睹之卒難周悉。
二言地上莊嚴者。
即經文中從琉璃地上下至分齊分明已來是也。
此明依持圓淨。
七寶池林等是能依。
琉璃寶地是所依。
地是能持。
池台樹等是所持。
此由彌陀因行周備。
緻使感報圓明明淨之義。
即無漏為體也。
就中言金繩已下。
正明黃金作道狀似金繩也。
或以雜寶為地。
琉璃作道。
或以琉璃為地。
白玉作道。
或以紫金白銀為地。
百寶作道。
或以不可說寶為地。
還以不可說寶作道。
或以千萬寶為地。
二三寶作道。
如是轉相間雜。
轉共合成。
轉相照曜。
轉相顯發。
光光色色各各不同而無雜亂。
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而無餘寶作道也。
三言虛空莊嚴者。
即經文中從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下至樂器以為莊嚴已來是也。
此明地上雜寶一一各出五百色光。
一一色光上湧空中作一光台。
一一台中寶樓千萬各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說寶以為莊嚴合成等也。
行者當知。
唯除睡時恒憶此事。
此想若成一一觀之極令明了。
閉目開目不令散失。
若能如此則得三昧。
見彼國地了了分明。
經雲。
佛告阿難。
汝持佛語。
為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
善導釋此文雲。
三明簡機堪受堪信。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
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
急為說之。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
是名真報佛恩。
何以故。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衆生者。
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
須臾即舍。
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
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
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若不樂信行者如清淨覺經雲。
若有人聞說淨土法門。
聞如不聞。
見如不見。
當知此等始從三惡道來罪障未盡。
為此無信向耳。
佛言。
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
此經又雲。
若人聞說淨土法門。
聞即悲喜交流。
身毛為豎者。
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
今得重聞即生歡喜。
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又釋此觀利益文心得無疑句雲。
四明修因正念不得雜疑。
雖得往生含華未出。
或生邊界。
或堕宮胎。
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
疑障乃除。
宮華開發。
身相顯然。
法侶攜将遊于佛會。
斯乃注心見于寶地即滅宿障罪愆。
願行之業已圓。
命盡無疑不往。
今既觀斯勝益。
更勸辨知邪正。
上來即以水觀經釋而明地觀。
此以地觀思想方便即于水觀中說故也。
應知。
次寶樹寶池寶樓觀等。
疏文具釋。
今且略之。
就中如是贊歎依報。
即為贊歎阿彌陀佛也。
次觀音觀。
次勢至觀。
彼國雖有無量聖衆且取其要。
此二菩薩是佛左右脅侍補處薩埵。
故贊此二菩薩。
自餘菩薩略之不出也。
次普觀想者。
是自往生之觀也。
雖未至臨終時作已往生想也。
大安寺有勝行上人者。
修五輪觀成就之人。
居常每日入環堵中數刻而出。
一日出遲。
徒弟鑿壁偷眼不見上人。
唯見床上水之澄清。
試以投石有聲。
弟子怪之。
上人出定之後自覺胸間有物。
楚痛難忍。
召其徒曰。
汝等見吾定相有何事乎。
徒報以實。
上人曰。
汝待我更入定為取之去。
上人翌日入定。
徒複窺見床上有火。
光焰熾然。
乃探石取去。
上人起定。
無複痛苦。
一日又見床上有蓮華一莖馨香郁郁。
弟子怪問。
上人答曰。
我入水輪三昧時成水。
入火輪三昧時成火。
入蓮華三昧時成蓮華也。
又雲。
現身往生極樂世界也。
以如是事思之。
雖不如此經說遍修習往生觀。
而有現身往生極樂。
何況平常凝往生觀耶。
彼上人真言宗人(雲雲)又唐朝明曠法師十三觀中。
自日想觀至普往生觀十二觀成就人也。
今時行者志願勇猛觀行不怠必當成就也。
故此經雲。
無量壽佛身量無邊。
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雲雲)次雜想觀者。
縮彼佛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大身之量。
觀丈六八尺小身佛相也。
上來此是十三定善也。
次散善者。
三福九品也。
但天台等意十三觀上加九品三輩觀名十六想觀。
今則分定散十三名定善。
三福九品以為散善。
此即善導一師釋意也。
先三福者。
一孝養父母者。
父母是能生之因緣有大重恩。
宜行孝養。
就之有世出世孝養。
世間孝養者。
俗書曰。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出世孝養者。
自行佛道以勸父母。
令歸三寶入菩提道。
是真實孝養也。
奉事師長者。
因師長緣學識成德。
因行無虧乃至成佛。
是乃師恩勝父母恩。
所謂父母七生。
師僧累劫。
良有所以也。
是以雪山童子僅聞半偈。
而以投身而報羅刹恩。
常啼菩薩求覓般若。
割身供養昙無竭菩薩也。
應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者。
言慈心不殺者。
此明一切衆生皆以命為本。
若見惡緣怖走藏避者但為護命也。
是故經雲。
一
就其正行亦有二種。
即正助二業也。
三輩俱雲一向專念者即正定業也。
此外又有助業。
又有雜行。
披此經文正當彼觀經疏正雜二行也。
又中輩文有起立塔像句。
所謂像者經文雖不明指示之。
依懷感禅師群疑論。
立都率西方十五同義中有造像同義。
其中造彌陀形像之證據引此中輩起立塔像文。
故知彼像者是彌陀形像。
而亦往生助業也。
又此三輩中雖說菩提心等餘善。
若望第十八願則意在令專稱彌陀名号。
故雲一向專念也。
一向之言是對二向三向之義。
若念佛外兼修餘善則非一向義也。
願求往生之人。
專依此經宜得此意者也。
雙卷經大意略述如此。
次阿彌陀經者。
初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
次說修一日七日念佛而得往生。
後說六方諸佛于念佛一行證誠護念之旨。
此則此經不說餘行。
選說念佛一行。
文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又雲。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爰知餘善少善根也。
念佛多善根也。
修彼少善根餘行不可得往生。
修此多善根念佛必可得往生也。
是故善導和尚釋此文雲。
極樂無為涅槃界随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雲雲)阿彌陀經大意略而如斯。
夫念佛往生是彌陀如來本願之行也。
教主釋尊選定之法也。
六方諸佛證誠之說也。
餘行不然。
其旨具在經文及諸師釋也。
佛經功德略述如斯。
第二七日彌陀及觀經并疏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有七寶莊嚴地。
名曰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者其土教主也。
佛身色如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也。
身量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也。
凡佛功德不可以言演盡。
且誦伽陀稱揚贊歎。
猶如大海之一滴也。
伽陀曰。
面善圓淨如滿月(雲雲)又經顯佛功德。
疏釋經意。
是故釋經則彰佛德。
贊佛反顯經功。
辨疏又明經意。
故佛·經·疏三皆可贊歎矣。
然不能具演。
今且就經講贊彌陀功德。
實九牛之一毛而已。
凡震旦人師釋經皆有大意釋名入文解釋三段。
而略之不述。
且取其要釋之。
就此觀無量壽經乃有二意。
初明修定散二善往生淨土。
次明稱念名号往生淨土。
先釋定散義者。
佛應韋提之請光台中現十方淨土。
其時韋提複請雲。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世尊于是始自日想觀終至雜想觀說十三觀。
是名定善。
此定善成就即現身見佛也。
初日想觀者。
初欲修觀先須春秋時正之時。
明見落日将沒未沒狀如懸鼓住在空中。
既見日已安坐靜處閉目憶想。
憶想若失複起見日。
如此修習想凝心定。
閉目開目了了分明則觀成就。
十三觀初說此觀者即有三意。
一者欲令行者識境住心。
謂春秋二際日正東出而直西沒。
彌陀佛國即當彼日沒處故也。
二者欲令行者識知自業障有輕重自修忏悔。
此觀若成當境現時。
或如錢大。
或如鏡大。
于此明上即見業障輕重之相。
或有黑障。
猶如黑雲障日。
或有黃障。
又如黃雲障日。
或有白障。
如似白雲障日。
是即三毒業障之雲障蔽淨心之境。
不得朗然顯照。
行者若見此相。
即入道場。
于佛像前悲涕雨淚。
深生慚愧。
忏悔無始已來三業罪愆。
令觀日者亦為此也。
三者欲令行者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相。
内外照曜超過此日百千萬倍故也。
次水想觀者。
行者欲觀極樂界琉璃地。
然具縛凡夫無始已來未嘗見之。
若欲直觀恐難成就。
宜藉方便。
彼地平正無有高下。
是即彌陀曠劫等行無偏。
正習俱亡所能感報。
今此界中欲取能平之者。
無過于水。
示斯可平之相況彼琉璃之地。
是故先觀水也。
欲作此觀乃先見水澄清。
而後閉目想水。
亦如前日想觀。
水想成就又作冰想。
乃想冰之内外映徹。
冰想成後又作琉璃之想。
此想成已即見彼琉璃地。
故知水想冰想即是地觀前方便也。
次地想觀者。
前水冰想次第成就。
地觀亦随成就。
此觀即有地下·地上·虛空三種。
一言地下莊嚴者。
即經水觀文中從下有金剛七寶下至不可具見已來是也。
此亦有七。
一明幢體等是無漏金剛。
二明擎地相顯映莊嚴。
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圓相。
四明百寶合成量出塵沙。
五明寶出千光周無邊之際。
六明光多異色色照他方。
随機變現無時不益。
七明衆光散彩映絕日輪。
新往者睹之卒難周悉。
二言地上莊嚴者。
即經文中從琉璃地上下至分齊分明已來是也。
此明依持圓淨。
七寶池林等是能依。
琉璃寶地是所依。
地是能持。
池台樹等是所持。
此由彌陀因行周備。
緻使感報圓明明淨之義。
即無漏為體也。
就中言金繩已下。
正明黃金作道狀似金繩也。
或以雜寶為地。
琉璃作道。
或以琉璃為地。
白玉作道。
或以紫金白銀為地。
百寶作道。
或以不可說寶為地。
還以不可說寶作道。
或以千萬寶為地。
二三寶作道。
如是轉相間雜。
轉共合成。
轉相照曜。
轉相顯發。
光光色色各各不同而無雜亂。
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而無餘寶作道也。
三言虛空莊嚴者。
即經文中從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下至樂器以為莊嚴已來是也。
此明地上雜寶一一各出五百色光。
一一色光上湧空中作一光台。
一一台中寶樓千萬各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說寶以為莊嚴合成等也。
行者當知。
唯除睡時恒憶此事。
此想若成一一觀之極令明了。
閉目開目不令散失。
若能如此則得三昧。
見彼國地了了分明。
經雲。
佛告阿難。
汝持佛語。
為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
善導釋此文雲。
三明簡機堪受堪信。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
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
急為說之。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
是名真報佛恩。
何以故。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衆生者。
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
須臾即舍。
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
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
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若不樂信行者如清淨覺經雲。
若有人聞說淨土法門。
聞如不聞。
見如不見。
當知此等始從三惡道來罪障未盡。
為此無信向耳。
佛言。
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
此經又雲。
若人聞說淨土法門。
聞即悲喜交流。
身毛為豎者。
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
今得重聞即生歡喜。
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又釋此觀利益文心得無疑句雲。
四明修因正念不得雜疑。
雖得往生含華未出。
或生邊界。
或堕宮胎。
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
疑障乃除。
宮華開發。
身相顯然。
法侶攜将遊于佛會。
斯乃注心見于寶地即滅宿障罪愆。
願行之業已圓。
命盡無疑不往。
今既觀斯勝益。
更勸辨知邪正。
上來即以水觀經釋而明地觀。
此以地觀思想方便即于水觀中說故也。
應知。
次寶樹寶池寶樓觀等。
疏文具釋。
今且略之。
就中如是贊歎依報。
即為贊歎阿彌陀佛也。
次觀音觀。
次勢至觀。
彼國雖有無量聖衆且取其要。
此二菩薩是佛左右脅侍補處薩埵。
故贊此二菩薩。
自餘菩薩略之不出也。
次普觀想者。
是自往生之觀也。
雖未至臨終時作已往生想也。
大安寺有勝行上人者。
修五輪觀成就之人。
居常每日入環堵中數刻而出。
一日出遲。
徒弟鑿壁偷眼不見上人。
唯見床上水之澄清。
試以投石有聲。
弟子怪之。
上人出定之後自覺胸間有物。
楚痛難忍。
召其徒曰。
汝等見吾定相有何事乎。
徒報以實。
上人曰。
汝待我更入定為取之去。
上人翌日入定。
徒複窺見床上有火。
光焰熾然。
乃探石取去。
上人起定。
無複痛苦。
一日又見床上有蓮華一莖馨香郁郁。
弟子怪問。
上人答曰。
我入水輪三昧時成水。
入火輪三昧時成火。
入蓮華三昧時成蓮華也。
又雲。
現身往生極樂世界也。
以如是事思之。
雖不如此經說遍修習往生觀。
而有現身往生極樂。
何況平常凝往生觀耶。
彼上人真言宗人(雲雲)又唐朝明曠法師十三觀中。
自日想觀至普往生觀十二觀成就人也。
今時行者志願勇猛觀行不怠必當成就也。
故此經雲。
無量壽佛身量無邊。
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雲雲)次雜想觀者。
縮彼佛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大身之量。
觀丈六八尺小身佛相也。
上來此是十三定善也。
次散善者。
三福九品也。
但天台等意十三觀上加九品三輩觀名十六想觀。
今則分定散十三名定善。
三福九品以為散善。
此即善導一師釋意也。
先三福者。
一孝養父母者。
父母是能生之因緣有大重恩。
宜行孝養。
就之有世出世孝養。
世間孝養者。
俗書曰。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出世孝養者。
自行佛道以勸父母。
令歸三寶入菩提道。
是真實孝養也。
奉事師長者。
因師長緣學識成德。
因行無虧乃至成佛。
是乃師恩勝父母恩。
所謂父母七生。
師僧累劫。
良有所以也。
是以雪山童子僅聞半偈。
而以投身而報羅刹恩。
常啼菩薩求覓般若。
割身供養昙無竭菩薩也。
應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者。
言慈心不殺者。
此明一切衆生皆以命為本。
若見惡緣怖走藏避者但為護命也。
是故經雲。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