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七

關燈
以壽命為第一功德也。

    夫得長壽果報與衆生飲食。

    又不殺生命以為業因。

    由飲食續命。

    故與飲食即是與命也。

    持不殺戒則不殺生命。

    不殺生命與衆生命也。

    是因果相應等流之法也。

    阿彌陀佛如此。

    願行成就得此壽命無量德也。

    然則今此逆修七七日間。

    供佛施僧之營即是壽命長遠業也。

    設不修其業因而得生彼國者。

    由佛願力得無量壽。

    何況如是别修其業因乎。

    壽命功德略述如斯。

    彼佛雖則如此壽命無量。

    又有涅槃隐沒之相。

    道綽禅師就之釋念佛衆生有始終兩益。

    明其終益引觀音授記經雲。

    阿彌陀佛住世長久兆載永劫亦有滅度。

    般涅槃時唯有觀音勢至。

    住持安樂接引十方。

    其佛滅度亦與住世時節等同。

    然彼國土衆生一切無有睹見佛者。

    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

    常見彌陀現在不滅。

    據此觀之。

    念佛功德不亦不可思議乎。

    嗚呼人或自謂。

    一到彼國親觐如來所願已定。

    何必又憂遠劫滅度。

    然若正至其時奚耐痛哭乎。

    彼釋尊入滅時。

    證果羅漢·深位大士。

    尚悲别離号泣哀歎。

    況其餘衆生乎。

    然則準穢土思淨土。

    阿彌陀佛已入涅槃之後。

    八萬相好永銷。

    無量光明罴照。

    彼時會衆生悲哀之情又幾何乎。

    七寶微妙之林。

    八功如意之水。

    玩弄不樂。

    奇華異草之色。

    靈禽殊鳥之音。

    見聞生悲。

    淨·穢雖異教主滅度既同。

    迷·悟境别所化悲歎何别。

    唯有念佛之人免此大患。

    豈不幸乎。

    冀願往生人直入專修念佛一門也。

     次雙卷無量壽經者。

    淨土三部經中以此經為根本也。

    何者一切諸善以願為本。

    是以願能導諸行故。

    然此經既說彌陀如來因位誓願。

    故知是根本也。

    即經說曰。

    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

    名世自在王如來。

    時有國王聞佛說法。

    心懷悅豫。

    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棄國捐王。

    行作沙門。

    号曰法藏。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稽首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合掌以頌贊已而白佛言。

    我已發起無上道心。

    欲設淨土普度衆生。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

    我當修行攝取佛國。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

    即為法藏比丘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人天之善惡國土之粗妙。

    應其心願悉現與之。

    時法藏比丘聞佛所說。

    又見嚴淨國土。

    見已即便具足五劫。

    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雲雲)(已上取意)此即于所行二百一十億刹土中。

    選取而建四十八誓願也。

    是故異譯大阿彌陀經。

    此願名選擇願。

    所謂選擇者即取舍義也。

    此經意亦有選擇義。

    謂雲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是也。

    今且明選擇義者。

    先初無三惡趣願者。

    彼諸佛國土中或有有三惡道之國。

    則選舍不取之。

    或有無三惡道之國。

    則選取以願之。

    次不更惡趣願者。

    彼諸佛國土中或有雖其國中無三惡道。

    其國衆生壽終之後複更他方三惡道之國。

    則選舍不取之。

    或有不複更三惡道之國。

    則選取以願之。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者。

    彼諸佛國土中或有以布施為往生業之國。

    或有以或持戒或忍辱或禅定或智慧或發菩提心或持經或持咒乃至或孝養父母或奉事師長等種種行為其各國往生各行。

    或有專稱念其國教主名号以為往生行之國。

    選舍其布施等種種之行不取。

    選取其專稱名号一行以立願之。

    如此以一行配一佛國者。

    是一往義耳。

    應知今且舉三願以論選擇義。

    自餘諸願準例可知。

    此乃始自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思惟選擇之間凡曆五劫也。

    如是選擇攝取已後。

    乃詣佛所一一說之。

    又說頌曰。

    我建超世願。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乃至)斯願若克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人當雨珍妙花(雲雲)法藏比丘說此頌已。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

    天雨妙華以散其上。

    自然音樂聞虛空中。

    又空中贊言。

    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由此亦知。

    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一一成就也。

    又知彼世自在王佛法中亦必有此法藏菩薩四十八願經受持讀誦之也。

    凡諸宗人各以所依經持之。

    今淨土宗之人當持此經。

    持此經者。

    即持念佛往生願也。

    此即六八願中以第十八為根本也。

    故善導曰。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為親。

    然則念佛往生之道其源出于此經。

    觀·小兩經及以餘諸經中所說皆以此經所說本願為根本也。

    故善導釋觀經所說光明攝取文曰。

    唯有念佛蒙光照。

    當知本願最為強。

    又釋同經下品上生雙說聞經·稱佛。

    化佛但贊稱佛不贊聞經曰。

    然望佛願意者。

    唯勸正念稱名。

    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

    又釋同經付屬文曰。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又釋阿彌陀經所說一日七日念佛曰。

    直為彌陀弘誓重緻使凡夫念即生。

    自餘所說例之應知。

    抑第十八願中選舍一切諸行。

    唯偏選取念佛一行為往生本願者。

    蓋有二義。

    一者念佛有殊勝功德故。

    二者念佛是易行故。

    初殊勝功德故者。

    彼佛所有因位果上一切功德。

    皆悉攝在此名号中。

    是故一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無上大善根也。

    是以西方要決曰。

    諸佛願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号具包衆德。

    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餘行不然。

    各守一偶。

    譬如世間屋舍名字之中攝棟梁椽柱等一切家具。

    而棟梁等一名字中不能攝一切也。

    應知。

    二易行故者。

    但稱名号不簡賢愚。

    不簡老少有病無病行住坐卧。

    修之得便。

    故往生禮贊雲。

    問曰。

    何故不令作觀。

    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

    乃由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飏·神飛觀難成就也。

    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

    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又往生要集問曰。

    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

    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曰。

    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種妙行。

    隻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卧。

    不論時處諸緣。

    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

    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若以布施為本願者。

    貧窮困乏輩斷往生希望。

    若以持戒為本願者。

    破戒無戒徒斷往生希望。

    若以禅定為本願者散亂粗動人不可得往生。

    若以智慧為本願者。

    愚癡無智者不可得往生。

    自餘諸行準此應知。

    然堪布施·持戒等諸行者極少。

    貧窮·破戒·散亂·愚癡者甚多。

    若以如上諸行用為本願。

    得往生者甚少。

    不得往生者甚多矣。

    法藏大悲遍攝一切欲得往生。

    是以唯以稱名一行立為本願也。

    故法照禅師五會法事贊雲。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來迎 不簡貧窮将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雖如此立誓願。

    其願若不成就則無由依憑也。

    然彼法藏菩薩一一誓願皆已成就。

    其旨顯然在願成文矣。

    于中念佛往生願成就文雲。

    諸有衆生聞其名号。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也。

    凡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閣無非願力。

    何于其中獨可疑惑念佛往生願乎。

    加之一一願終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而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成佛之誓既以成就。

    故知一一之願實不虛設也。

    故善導雲。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次三輩往生文皆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雖有菩提心等諸善。

    是為廢說。

    望佛本願意在一向專念彼佛名号而已。

    善導觀經疏雲。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以彼解此。

    其旨可知。

    次流通文雲。

    其有得聞彼佛名号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此亦廢諸行付屬念佛一行也。

    次獨留念佛文雲。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衆生值此經者。

    随意所願皆可得度。

    獨留此經者即獨留念佛也。

    所以然者。

    此經雖有菩提心持戒等之言。

    而未說其行相。

    說其行相者廣在菩提心經大小戒律等。

    而彼經律先滅。

    何因修之。

    故善導往生禮贊釋此文雲。

    萬年三寶滅。

    此經住百年。

    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況又此經所說諸行為廢而設。

    其旨已明于上。

    不勞複出。

     次阿彌陀經者。

    文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等。

    善導釋此文雲。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随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因知以雜善名少善根。

    以念佛為多善根也。

    故龍舒淨土文雲。

    襄陽石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棱所書。

    字畫清婉人多慕玩。

    自一心不亂而下。

    雲專持名号以稱名故諸罪消滅。

    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

    次六方如來證誠之文此即證誠念佛也。

    然諸佛證誠文雖在此經。

    以義案之亦可通雙觀等。

    故天台十疑論雲。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聲陀羅尼經等雲。

    釋迦佛說此經時。

    十方世界各有恒河沙諸佛。

    舒其舌相遍覆三千世界。

    證誠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本願大悲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或可雙觀經等中雖說本願念佛而兼明餘行。

    故不證誠。

    此經一向純說念佛。

    故證誠之。

    上來佛經功德略贊大旨如是。

     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