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七

關燈
是則舉遠攝近也。

    望佛本願者。

    指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也。

    一向專稱者。

    指雙卷經所說三輩文中一向專念也。

    一向之言舍餘之詞。

    此經初雖廣說定散。

    至後一向選擇念佛一行付屬流通故也。

    然則欲随彌陀本願順釋尊付屬者。

    當須一向修念佛行願求往生也。

    大凡念佛往生之理勝諸行往生者即有多義。

    一者因位本願。

    謂彌陀如來因位法藏菩薩之時。

    發起四十八願選定衆生往生淨土之行。

    乃盡選舍餘行。

    選取念佛一行以為本願。

    其選擇本願者。

    即無量壽經所說第十八願是也。

    二者光明攝取。

    謂此是阿彌陀佛還念因位本願。

    以相好之光明攝取念佛衆生令得往生。

    而不攝取餘行者也。

    三者彌陀自說。

    謂跋陀和菩薩問阿彌陀佛言。

    詣極樂世界當修何行。

    得往生彼國。

    彼佛答言。

    欲來生我國者。

    當念我名莫休息。

    即得往生。

    是則彼佛自勸念佛不勸餘行也。

    四者釋迦付屬。

    謂即此經所說付屬流通之文是也。

    此即付屬念佛一行不付屬餘行也。

    五者諸佛證誠。

    謂此如阿彌陀經所說釋迦佛。

    選說念佛往生利益。

    六方諸佛同贊同勸。

    各于其國舒廣長舌。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誠其事。

    是則為令一切衆生信念佛往生決定無疑也。

    餘行則無如是證誠也。

    六者法滅往生。

    善導釋曰。

    萬年三寶滅。

    此經住百年。

    爾時聞一念。

    皆當得生彼(雲雲)是即末法萬年之後獨有念佛一行施往生利益也。

    加之下品上生十惡罪人臨終之時。

    雖有聞經與稱佛之二善。

    化佛來迎唯贊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不贊聞經之益也。

    又雙卷經說三輩往生業之中。

    雖說菩提心及起立塔像等餘行。

    至流通處贊其有得聞彼佛名号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不指餘行贊無上功德也。

    上來念佛往生之旨取要辨之耳。

     第三七日阿彌陀佛雙卷經阿彌陀經 夫諸佛功德百千萬劫之間晝夜稱說不可窮盡。

    因玆教主釋尊稱揚阿彌陀佛功德。

    取要中要略說此無量壽經等三部妙典。

    佛既如是。

    何況末代凡僧猶足盡其一德乎。

    然為善根成就今即稱揚贊歎。

    抑阿彌陀佛内證外用功德無量無邊。

    取要不如名号功德。

    是故即彼阿彌陀佛特以名号濟度衆生。

    釋迦大師亦多贊歎彼佛名号流通未來。

    今亦就彼名号以贊歎其利益。

    阿彌陀者是梵語也。

    此翻曰無量壽。

    又曰無量光。

    又曰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焰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起日月光。

    是知名号中具光明與壽命之二義。

    彼阿彌陀佛一切德中壽命為本。

    而光明勝故也。

    故今亦須贊歎光明·壽命二德。

    先明光明功德者。

    初無量光者。

    經雲。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複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雲雲)惠心勘之雲。

    一一相中各具七百五俱低六百萬光明熾然赫奕。

    一相所出光明如斯。

    況又八萬四千相乎。

    誠非竿數所及。

    故雲無量光者。

    次無邊光者。

    彼佛光明其數如上。

    非啻光明無量。

    其所照之處亦無有邊際。

    故雲無邊光也。

    次無礙光者。

    如此世界日月燈燭等光。

    若有隔礙則不能照曜。

    而彼佛光十方世界無不徹照。

    若夫不然則此世界念佛衆生應不得蒙彼佛光攝。

    所以者何。

    彼極樂世界與此娑婆世界中間隔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

    其一一三千大千世界各有四重鐵圍山謂先有圍一四天下之鐵圍山。

    高齊須彌山。

    次有圍小千界之鐵圍山。

    高至第六天。

    次有圍中千界之鐵圍山。

    高至色界初禅。

    次有圍大千界之鐵圍山。

    高至第二禅。

    然則若非無礙光者其一世界尚不可徹。

    何況十萬億世界乎。

    然彼佛光明徹照彼此中間無量大小諸山。

    攝取此界念佛衆生無有障礙。

    照攝所餘十方世界亦複如是。

    故雲無礙光也。

    次清淨光者。

    人師釋雲。

    無貪善根所生光也(雲雲)貪有二。

    淫·财也。

    清淨者。

    凡觸此光者除彼二貪。

    貪名不淨。

    故以清淨名光明也。

    若約戒者當不淫戒·不悭貪戒。

    寔是法藏比丘之昔不淫·不悭二戒功德所生之光。

    故觸此光者即滅此二貪欲之罪也。

    若有人多貪不得持不淫·不悭貪戒。

    至心專念阿彌陀佛名号者。

    即彼佛放無貪清淨光明照觸攝取。

    故除淫貪·财貪不淨。

    滅無戒·破戒罪愆。

    成無貪善根身。

    均持戒清淨人也。

    次歡喜光者。

    此是無瞋善根所生光也。

    久持不瞋恚戒故得此光。

    觸此光者滅瞋恚罪。

    若多瞋人專修念佛以彼歡喜光攝取之故。

    瞋恚罪滅同忍辱人。

    亦如前清淨光滅貪欲罪也。

    次智慧光者。

    此是無癡善根所生光也。

    久修一切智慧斷盡愚癡煩惱故得此光。

    此光即能滅愚癡罪。

    然則雖無智念佛者。

    彼智慧光攝取之故。

    能滅愚癡罪愆即與智者無有異也。

    以下諸光準此可知。

    如是彼佛光明功德備種種巨益也。

    今細分别更有多種光明。

    大分為二。

    一者常光。

    二者神通光也。

    初常光者。

    即是常恒不斷光明。

    然諸佛常光各随意樂即有遠近長短不同。

    如釋迦佛。

    常光一尋。

    或照七尺。

    或照一裡。

    或照一由旬。

    或照二三四五乃至百千由旬。

    或照一四天下。

    或照一佛世界。

    或照二佛三佛乃至百千佛世界等。

    今此阿彌陀佛常光凡于八方上下無央塵數諸佛國土無所不照。

    辨此常光乃有異說。

    平等覺經别指頭光。

    觀經總雲身光。

    往生要集廣解其義。

    今略不舉也。

    次神通光者。

    是乃臨時發起光明也。

    且如釋迦如來。

    欲說法華經之時照東方萬八千土者。

    即神通光也。

    凡諸佛功德雖則一一皆遍法界。

    然餘功德遍法界相尚不顯然。

    但有光明。

    其相分明。

    故諸功德中以光明最為勝也。

    又諸佛中彌陀如來光明最勝。

    是故教主釋尊贊曰。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又雲。

    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

    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此是彼佛光明與餘佛光明相對挍量其勝劣也。

    其得如是殊勝光明酬因位願行也。

    謂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

    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光明。

    選擇思惟願言。

    設我得佛。

    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已發此願之後。

    兆載永劫之間積功累德。

    願行相應感得此光明也。

    昔佛在世有燈指比丘。

    生時指頭放光照十裡間。

    後從佛出家得羅漢果。

    因指頭放光之因緣名曰燈指比丘。

    此人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屍佛時。

    修補故佛像指虧損。

    由此功德得如此報也。

    又有梵摩比丘。

    從身放光。

    照一由旬。

    以是過去獻燈明于佛故也。

    又阿那律于說法座睡眠。

    佛種種彈呵。

    阿那律即發慚恥心永斷睡眠。

    經七日後失明。

    問之醫師。

    醫曰。

    人以食為命。

    眼以睡為食。

    若人七日不食命豈不盡乎。

    命盡非醫療之所及。

    眼亦如是。

    時佛哀之。

    教天眼法。

    因修其法即得天眼。

    洞視三千大千世界。

    如見掌中庵摩羅果。

    此人過去欲盜佛物因入塔中。

    燈火欲滅。

    乃以箭正燈炷。

    自見佛相端嚴殊勝。

    忽生悔心而發無上道心。

    從是以來生生世世得無量福。

    今遇釋迦如來出世之時遂得解脫。

    亦獲天眼第一也。

    以此等因緣案之。

    今此法主禅門然四十八燈獻四十八願王。

    是即光明之業。

    亦是天眼之業也。

    然念佛業成就生彼佛國。

    則不修相好神通等别因。

    由彼佛願力自具三十二相得五神通。

    其三十二相中有光明相。

    其神通中有天眼通。

    是則雖不可勞修其别業。

    然又如此供養燈明之人何無其驗乎。

    此雖同得光明之報。

    必有其優劣也。

    光明功德略述如此。

    次壽命功德者。

    諸佛壽命各随意樂而有長短。

    惠心僧都乃作四句。

    或有佛壽命長所化衆生命短。

    如華光如來。

    佛壽十二小劫。

    衆生壽命八小劫也。

    或有能化佛命短所化衆生命長。

    如月面如來。

    佛壽一日一夜。

    衆生壽五十歲也。

    或有能化所化俱命短。

    如釋迦如來。

    佛與衆生俱八十歲也。

    或有能化所化俱命長。

    如阿彌陀如來。

    佛與衆生俱無量歲也。

    故此經雲。

    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

    汝甯知乎。

    假使十方世界無量衆生皆得人身。

    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

    禅思一心竭其智力。

    于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

    不能窮盡知其限極。

    聲聞菩薩天人之衆壽命長短亦複如是。

    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

    依大論意。

    若有神通大菩薩等計之。

    則以一大恒沙劫也。

    除此之外非二乘凡夫所能數知。

    故雲無量也。

    凡論佛功德乃有能持所持之義。

    謂以壽命即為能持。

    餘諸功德皆為所持。

    一切萬德皆悉壽命所持故也。

     何者若無壽命相好·光明·說法利生及諸莊嚴·一切功德依何而住。

    據此觀之。

    獨唯壽命無量一願攝持自餘諸願。

    大悲善巧亦顯于此願也。

    抑彌陀如來發壽命無量願。

    非愛惜己身求長壽果報。

    隻是濟度利生方便。

    亦是為令衆生發欣求之心也。

    以一切衆生皆願壽命長遠故也。

    翻阿彌陀雲無量壽。

    良有所以也。

    又如法華經。

    以顯釋迦如來久遠實成之旨為殊勝甚深義。

    是以彼二十八品中。

    以壽量品用為最勝。

    故知諸佛功德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