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七

關燈
切諸衆生無不愛壽命。

    勿行杖。

    恕己可為喻。

    此即雖在十善業中。

    十善之中長命最善。

    故特标出之耳。

    修十善業者。

    如常可知。

    二受持三歸者。

    歸依三寶。

    此翻邪三歸也。

    佛是無上大師。

    能令衆生舍邪趣正。

    法是無上良藥。

    能令衆生除煩惱毒得法身壽。

    僧是無上福田。

    能令衆生生功德芽。

    故須歸依也。

    具足衆戒者。

    然戒有多種。

    或三歸戒。

    或五戒·八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沙彌戒·或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等。

    故名具足衆戒也。

    不犯威儀者。

    輕戒名威儀。

    重戒名戒也。

    大乘八萬威儀。

    小乘三千威儀也。

    三發菩提心者。

    菩提即是佛果之名。

    心是衆生能求之心。

    然諸宗意各是不同。

    而皆願行俱在此土。

    今淨土宗菩提心者。

    欲先往生淨土而度一切衆生斷一切煩惱。

    悟一切法門證無上菩提之心也。

    深信因果者。

    有世間因果。

    有出世因果。

    世間因果者。

    即六道因果也。

    出世因果者。

    即四乘因果也。

    凡如來一代聖教所說不出如此十界因果。

    是故一代說教盡攝此一句也。

    讀誦大乘者。

    通指一切顯密諸大乘經。

    非直讀誦一兩部經。

    讀誦五種法師之中。

    乃舉其二以顯餘三。

    十種法行之中。

    出其二種顯餘八種。

    此通顯密一切大乘諸經。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等皆是往生業也。

    讀誦小乘等非往生業也。

    中邊論雲。

    施十種法行者但限大乘(雲雲)然則華嚴·般若·方等乃至法華·涅槃諸經攝此句中。

    非啻顯教。

    密教亦然。

    乃大日經·金剛頂經乃至諸尊别法皆悉攝此句中。

    因之思之。

    諸經中說往生淨土事者即是再說。

    所以爾者。

    此經總說受持讀誦諸大乘經而得往生之義。

    則雖經不說受持當得往生。

    而其理自顯然。

    然說之者叮咛勸示也。

    唐土有常敏者。

    奉帝宣旨。

    勸大般若書寫供養終得往生也。

    諸餘大乘經準之可知。

    勸進行者者。

    此有聖淨二門勸進。

    一代諸教諸宗法門總而括之。

    則不出此聖道淨土二門。

    八宗九宗即聖道門也。

    淨土宗即淨土門也。

    然則此二門勸勉其解行者皆勸進行者也。

    但勸進小乘戒恐難得往生欤。

    勸進念佛最是往生大因緣也。

    有房翥者。

    曾勸一人令修念佛。

    其人由念佛力即得往生。

    房翥一時暴亡到閻魔廳。

    王考簿曰。

    君曾勸一人令修念佛。

    彼已得生淨土。

    君今當乘此福亦得生淨土也。

    此乃勸進往生之明驗也。

    三福業略述如斯。

     次九品者。

    先上品上生者。

    初說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次說複有三種衆生當得往生。

    三心者。

    善導和尚意即往生安心。

    非起行也。

    文雖在上上義則通下下。

    是由三心淺深亦有九品階位也。

    雖有九品之差具足三心必得往生。

    故雲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也。

    又非但通九品。

    亦通攝定善也。

    但天台等諸師意不爾(雲雲)三種衆生者。

    經雲。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雲雲)依善導意。

    一但能持戒修慈。

    二不能持戒修慈。

    但能讀誦大乘。

    三不能持戒修慈讀經。

    但能念佛·法·僧·戒·舍·天也。

    此之三人各以己業。

    上盡一形下至七日一日等。

    勵心勤行必生上品上生。

    是佛滅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

    一日七日日數雖少。

    以修業勇猛故得往生也。

    然則彼三種業非必一人兼三。

    就一行之皆得往生也。

    矧又具行三種者哉。

     次上品中生者。

    經說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若約諸宗解之。

    即是理觀往生也。

    然諸宗理觀其義不同。

    且天台宗一心三觀。

    真言宗阿字本不生五相成身等觀。

    法相宗五重唯識。

    三論宗勝義皆空等也。

    各随所修回向發願得往生也。

    今則依善導意者。

    經文但言善解未論其行。

    末必修觀證理之義。

    但聞大乘所說空理。

    歡喜信受不敢驚動也。

    故疏釋雲。

    善解大乘空義。

    或聽聞。

    諸法一切皆空。

    生死無為亦空。

    凡聖明闇亦空。

    世間六道出世間三賢十聖等。

    若望其體性畢竟不二。

    雖聞此語其心坦然不生疑滞也。

    又雲。

    深信世·出世苦樂二種因果及諸道理不生疑謗。

     次上品下生者。

    經說但發無上道心是即菩提心往生也。

    然就菩提心諸宗所立亦各不同。

    且如天台。

    有藏·通·别·圓四教菩提心。

    真言有行願·勝義·三摩地之三種菩提心。

    三論·法相·華嚴·達磨各皆有菩提心。

    但導師意欲自先生淨土。

    滿足菩薩大悲願行。

    而後還入生死遍度衆生。

    即以此心名菩提心也。

    具如上釋。

    上來上品三生是大乘凡夫善人也。

     次中品三生者。

    即是小乘凡夫善人也。

    先中品上生者。

    經說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

    然修戒時不定。

    或是終身。

    或一年·一月·一日·一夜·一時等。

    大意皆畢命為期不得毀犯也。

     次中品中生者。

     經說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

    是一日一夜持戒之人也。

     次中品下生者。

    經說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此是在生之間未遇佛法。

    但行世間仁義禮智信之人。

    然至臨終時始遇善知識。

    回向彼世善往生淨土也。

    問。

    世善何為報土之因耶。

    答。

    世間五常·佛法五戒。

    世·出雖異其緻是一。

    故梵網曰。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此人平生雖未曾聽出世正法。

    然而能務世間道法。

    至臨終時始聞彼佛土樂事及彼佛難思大願發願生心。

    雖是世善已入佛法。

    甯容不生乎。

     次下品三生者。

    即是惡人之往生也。

    先下品上生者。

    即是十惡輕罪凡夫人也。

    經雲。

    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诽謗方等經典如斯愚人多造衆惡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雲雲)衆惡者。

    即指十惡也。

    無有慚愧者。

    不顧恥自他也。

    十二部經者。

    大乘具十二部。

    小乘但說九部。

    無方廣授記無問自說也。

    首題名字者。

    題謂題名。

    即是一部總标。

    若準天台。

    以名·體·宗·用·教之五重玄義釋之。

    略說經甚深義趣。

    勝解開發信根卓立。

    故除卻千劫罪也。

    是則在生之間偏造十惡。

    未遇佛法罪人。

    至臨終時始遇善知識。

    聞經念佛得往生也。

     次下品中生者。

    即是破戒次罪凡夫也。

    即經說雲。

    或有衆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

    盜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無有慚愧。

    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堕地獄。

    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廣說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

    吹諸天華。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迎接此人(雲雲)蓋于近來僧尼凡不可論持戒·破戒何者論持戒·破戒者。

    是在正法·像法之時。

    至今末法但是名字比丘而已。

    故傳教大師末法燈明記雲。

    設末法中有持戒者既是怪異。

    如市有虎此誰可信。

    又雲。

    于末法中但有言教而無行證。

    若有戒法可有破戒。

    既無戒法。

    由破何戒而有破戒。

    破戒尚無。

    何況持戒。

    夫受戒之法中國請持戒僧十人證明得戒。

    于邊地請五人證明得戒。

    然近來求持戒僧尚難得一人。

    況五師乎。

    然則此經說破戒者。

    且約正·像時耳。

     次下品下生者。

    即是五逆重罪之凡夫也。

    即經說曰。

    或有衆生。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堕惡道。

    迳曆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雲雲)上來所明散善九品也。

    合說三福。

    開即九品。

    定散二善略述如此。

     次明名号付屬之義者。

    經雲。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雲雲)善導釋之雲。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

    正明付屬彌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則此經雖說定散諸行。

    而不以定散諸行付屬流通。

    但以念佛一行付屬阿難流通未來。

    以是彌陀本願之行故也。

    遐代者此指法滅之後百歲。

    即末法萬年後佛法皆滅不聞三寶名字之時也。

    此時所謂聖道法門皆滅。

    又十方淨土往生法門亦滅。

    又上生都率法門亦滅。

    又諸行往生法門亦滅。

    唯此念佛往生一門孤然獨立廣益群品。

    一念歸信之輩。

    暫時稱名之徒皆得往生。

    永出生死。

    故雲流通遐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