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三

關燈
灰中見舌不燒。

    誦阿彌陀經故見佛自來。

    誦般若經故舌不可燒(乃至)有人。

    罪垢結縛一心念佛。

    信淨不疑。

    必得見佛。

    終不虛也。

    明知。

    各有利益也。

    二舉發願利益勸往生者。

    就中有三。

    一不退。

    二往生。

    三菩提(此中略護念)一不退者。

    以至誠心發往生大願者。

    于菩提果得不退轉也。

    二往生者。

    由至心發願故必得往生。

    設經生死畢竟不虛。

    譬如少許金剛堕地而能穿入。

    其地雖厚不能留礙。

    必至于本際也。

    故知。

    發願之功最大。

    前勸信受者正為此而已。

    四舉我為諸佛所贊歎。

    勸者。

    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

    而作是言。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等文是也。

    五總結勸者。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等文是也。

    已上正宗分畢。

     三流通者。

    經曰。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

    作禮而去。

    就此文分為三。

    佛說此經已者。

    是結前生後也。

    舍利弗及諸比丘等者。

    是聞法奉行人也。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者。

    是奉行之相也。

    奉行人者。

    聞上所說念佛往生法門奉行之人也。

    其中有聲聞。

    有菩薩。

    有雜衆。

    聲聞衆中有舍利弗目連迦葉阿難羅雲賓頭盧等。

    菩薩衆中有文殊彌勒常精進等。

    雜衆中有天人阿修羅等。

    惠心釋曰。

    智慧深利者相從舍利弗。

    神通大力者皆相從目連。

    其餘尊者各有所掌。

    迦葉阿難傳持遠迨像末。

    羅雲賓頭盧等守護至八萬歲況複文殊是三世諸佛之智母。

    十方佛土中說法之上首。

    彌勒是諸佛長子當來導師。

    乃至常精進一切衆生不請之友。

    何時何處其不弘通。

    乃至天龍八部福力自在領世間者。

    常能守護教法流通也。

    此中且出文殊菩薩念佛三昧弘通之相。

    如來滅後千有餘年。

    唐法照禅師登五台山。

    至竹林寺面值普賢文殊二大聖者。

    師乃稽首作禮問言。

    末代凡夫去聖時遙。

    智識轉劣垢障尤深。

    佛性無由顯現。

    佛法浩瀚。

    未審修行于何法門。

    最為其要。

    唯願大聖斷我疑網。

    文殊報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時。

    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

    福慧雙修。

    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

    我于過去久遠劫中。

    因觀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養故。

    今得一切種智。

    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

    故知。

    念佛諸法之王。

    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

    照又問。

    當雲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

    彼佛願力不可思議。

    汝當繼念。

    令無間斷。

    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疾得成佛。

    說是語已。

    時二大聖各舒金手。

    摩照頂為授記别。

    汝已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

    無過念佛。

    則能速證無上菩提。

    語已時二大聖互說伽陀。

    照聞已歡喜踴躍疑網悉除。

    又就奉行人有橫豎二意。

    一橫者。

    一切諸人聽聞念佛往生法門。

    各于處處弘通此法。

    二豎者。

    如來滅後乃至佛法滅盡之後百歲之時。

    弘通此法以利衆生。

    其中善導一師于淨土門悉廢諸行專修念佛。

    非但自行。

    亦以化他。

    乃作章疏普益衆生。

    故知。

    念佛往生橫遍十方。

    豎達三際也。

    奉行相者。

    經曰。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是也。

    聞佛所說者。

    舍利弗等諸大聲聞。

    文殊等諸大菩薩。

    釋提桓因等天人。

    聽聞念佛往生法門也。

    歡喜信受者。

    聞此念佛往生法門深信勝解不敢以生一念疑謗也。

    諸大菩薩諸大聲聞猶以如是。

    況凡下人乎。

    然今有人聞念佛往生教。

    叨生诽謗不信。

    如是之人極惡闡提。

    故善導以念佛三昧相對一切解脫法門。

    釋判出離遲速勝劣。

    其文雲。

    如來出現于五濁。

    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

    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

    或教禅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緻使凡夫念即生。

    衆等回心皆願往。

    手執香華常供養。

    又釋聞佛所說歡喜信受文雲。

    世尊說法時将了。

    殷勤付屬彌陀名。

    五濁增時多疑謗。

    道俗相嫌不用聞。

    見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壞競生怨。

    如此生盲闡提輩毀滅頓教永沉淪。

    超過大地微塵劫未可得離三塗身。

    大衆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緣。

    衆等回心生淨土。

    手執香華常供養。

    世尊說法時将了殷勤付屬彌陀名者。

    教主釋迦如來說念佛往生法門了。

    正以但念佛往生法。

    殷勤付屬舍利弗等諸大聲聞文殊等諸大菩薩也。

    五濁增時多疑謗者。

    于此念佛往生之法人多疑惑生诽謗也。

    道俗相嫌不用聞者。

    道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即出家五衆也。

    俗者優婆塞優婆夷即在家二衆也。

    是乃出家在家七衆。

    于念佛往生之法門相嫌。

    無聽聞習學之意也。

    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者。

    彼七衆輩見念佛修行者。

    各起瞋毒。

    種種方便欲破壞此法門。

    競為怨敵也。

    如此生盲闡提輩毀滅頓教永沉淪者。

    不信上慢未得已得之輩。

    妄起邪見。

    毀謗念佛三昧。

    不懼當來。

    自取惡果。

    喻如日出盲者不見自陷深坑也。

    大衆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緣等者。

    過去既未信此法門。

    今生亦疑而生诽謗。

    故今回心深信此法。

    忏悔世世生生破法之罪。

    奉行供養此法門也。

    此經意趣略述如此。

    凡案三經意。

    諸行之中選擇念佛以為旨歸。

    先雙卷經中有三選擇。

    一選擇本願。

    二選擇贊歎。

    三選擇留教。

    一選擇本願者。

    念佛者。

    是法藏比丘于二百一十億土中。

    而所選擇往生之行(細旨見上)故雲選擇本願也。

    二選擇贊歎者。

    上三輩中雖舉菩提心等餘行。

    釋迦乃不贊歎餘行。

    唯贊歎于念佛一行雲。

    當知一念無上功德。

    故雲選擇贊歎也三選擇留教者。

    又上雖舉餘行諸善。

    釋迦選擇唯留念佛一法。

    故雲選擇留教也。

    次觀經中又有三選擇。

    一選擇攝取。

    二選擇化贊。

    三選擇付屬。

    一選擇攝取者。

    經中雖明定散諸行。

    彌陀光明唯照念佛衆生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