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意也。
總論品位。
雙卷有三品。
觀經有九品。
今經有七品也。
問。
于時節有或十日或九十日等不同。
何故今就七日明念佛行。
答。
其例非一。
若依世俗。
種族曰七世七廟。
寶曰七寶。
藥曰七日藥。
胎内位經七日轉變成就。
依出世者。
或雲七佛。
或佛出胎之後現行七步。
或初果經生至七生。
胎藏金剛兩部灌頂俱用七日。
方等法華兩經行法亦用七日。
用七日者修法成就之期限也。
凡用七數其例甚多。
不暇枚舉也。
又惠心釋但念佛往生之由了。
問曰。
何故此經不說十六想觀(此問意者。
十六想觀者日想乃至下輩生想也。
今經何故不說彼十六想觀及三福大善。
唯說此稱名念佛乎)即答曰。
運念于帷帳之中。
決證于塵刹之外。
其不如念佛。
故今經不要勸餘觀。
廣略随宜不得一例(史記高祖本紀曰。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
高祖曰。
列侯諸将無敢隐朕。
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
陛下慢而侮人。
項羽仁而愛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妒賢嫉能。
有功者害之。
賢者疑之。
戰勝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
決勝于千裡之外。
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
給饋饷不絕糧道。
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今假此語勢潤色念佛事耳)二引證勸進者。
此亦有二。
一來意。
二正引證勸進。
一來意者。
凡于佛所說有信不信者。
于今經所說亦有信不信。
若于前所說念佛往生法生敬信無疑者。
何用證誠。
今此六方諸佛證誠偏為疑惑不信者也。
疑惑之相其類非一。
外道之輩于佛教法都不信之。
況于念佛往生法乎。
又佛法中如小乘人尚不信有他方佛土。
況念佛往生之法乎。
又雖學大乘有信者。
而于五逆十惡破戒之徒往生。
或亦不信。
又疑。
設雖善人。
如何具薄凡夫僅以一日七日念佛一念十念念佛之力。
直離三界穢惡。
入淨土不退境。
言凡夫往生者。
或是誘引之言乎。
或是别時意趣乎。
今為如是疑惑不信之人。
有此證誠也。
又五逆十惡罪人自于其身為疑。
謂我是十惡五逆罪人業障年深。
設修念佛如何得生極樂。
如是自疑敢不信往生。
是故有此證也。
又疑謂。
往生極樂者。
當以讀誦大乘等種種勝行。
何由稱名念佛一行而得往生。
如是疑故用此證誠也。
二正引證勸進者。
此亦有五。
一以自證知見勸進。
二引他佛證勸進。
三示現當利益勸進。
四舉我為諸佛所贊勸進。
五總結勸進。
一以自證知見勸者。
我是法王。
于法而得自在。
于淨土依正往生因果徹視了了。
我明見其勝利。
是故說之。
汝等何不信之。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故經曰。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此乃釋迦世尊以自證知見勸進衆生。
令信念佛往生。
設不引用他佛證誠。
實可信受發願者也。
二引他佛證勸進者。
引用他界十方恒沙諸佛助成勸進也。
此有二意。
一一佛多佛。
二共化不共化。
一一佛多佛者。
諺曰。
強力不如衆力。
世尊已以自證知見勸進。
而恐衆生猶不信之。
故引他方諸佛勸進令生物信也。
二共化不共化者。
唯識論曰。
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姓法爾更相系屬。
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
故所化生有共不共。
或多屬一者。
謂多衆生系屬一佛也。
或一屬多者。
謂一衆生系屬多佛也(系屬者言有緣也)今依此意。
釋諸佛證誠者。
或有衆生。
由聞東方恒沙諸佛證明可斷疑惑。
又或二方三方乃至十方亦複如是。
此依共不共意引證勸進也。
問曰。
何故諸佛證誠唯局念佛。
答曰。
若依善導。
念佛彌陀本願之行。
故有證誠。
餘行不爾。
故無證耳。
問曰。
若爾雙卷經等并說念佛。
何無證誠。
答曰。
解有二義。
一者雙卷觀經等中雖說念佛兼明餘行。
故無證誠。
此經一向純說念佛。
故有證誠也。
二者雙卷觀經等中雖無證誠之言。
以此例彼。
于彼必亦應有證誠。
文雖在此經義則通彼經故天台十疑雲。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聲陀羅尼經等雲。
釋迦佛說此經時。
皆有十方恒沙諸佛舒其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誠。
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
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已上)故知。
彼經亦有證誠也。
三示現當利益勸者。
亦分為二。
一約佛名經名舉三益勸。
二約往生發願舉三益勸。
一約佛名經名舉三益。
勸者經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
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已上)文中有二。
一佛名。
二經名。
一佛名者。
即上所證彌陀名号。
若人聞此阿彌陀名。
皆蒙護念。
得不退轉菩提之益也。
護念者。
喻如魚子為魚母所念故攝養增長。
行者亦爾。
蒙諸佛護念故得信根堅固增長也。
不退者。
由諸佛護念力得信根堅固增長。
故于菩提果亦得不退也。
已上二者是現益也。
得菩提者。
即當來利益也。
二經名者。
即此阿彌陀經名也。
聞此經名如聞佛名。
亦有護念不退及得菩提三益也。
其旨可知。
惠心問曰。
此經說阿彌陀功德之外全無别事。
今文何故亦贊經名。
答曰。
佛與法别。
是故各有利益。
佛者阿彌陀佛也。
法者阿彌陀經名也。
阿彌陀佛者人也。
阿彌陀經者法也。
是即人法各别。
故各有利益也。
今出人法各别例證。
略記曰。
如下品上生者壽終之時聞諸經名除千劫罪。
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罪。
又大論第九曰。
有一比丘誦阿彌陀經及摩诃般若。
是人欲死時語弟子曰。
阿彌陀佛與彼大衆俱來。
即時動身自歸須臾命終。
命終之後弟子積薪燒之。
明日
總論品位。
雙卷有三品。
觀經有九品。
今經有七品也。
問。
于時節有或十日或九十日等不同。
何故今就七日明念佛行。
答。
其例非一。
若依世俗。
種族曰七世七廟。
寶曰七寶。
藥曰七日藥。
胎内位經七日轉變成就。
依出世者。
或雲七佛。
或佛出胎之後現行七步。
或初果經生至七生。
胎藏金剛兩部灌頂俱用七日。
方等法華兩經行法亦用七日。
用七日者修法成就之期限也。
凡用七數其例甚多。
不暇枚舉也。
又惠心釋但念佛往生之由了。
問曰。
何故此經不說十六想觀(此問意者。
十六想觀者日想乃至下輩生想也。
今經何故不說彼十六想觀及三福大善。
唯說此稱名念佛乎)即答曰。
運念于帷帳之中。
決證于塵刹之外。
其不如念佛。
故今經不要勸餘觀。
廣略随宜不得一例(史記高祖本紀曰。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
高祖曰。
列侯諸将無敢隐朕。
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
陛下慢而侮人。
項羽仁而愛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妒賢嫉能。
有功者害之。
賢者疑之。
戰勝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
決勝于千裡之外。
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
給饋饷不絕糧道。
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
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今假此語勢潤色念佛事耳)二引證勸進者。
此亦有二。
一來意。
二正引證勸進。
一來意者。
凡于佛所說有信不信者。
于今經所說亦有信不信。
若于前所說念佛往生法生敬信無疑者。
何用證誠。
今此六方諸佛證誠偏為疑惑不信者也。
疑惑之相其類非一。
外道之輩于佛教法都不信之。
況于念佛往生法乎。
又佛法中如小乘人尚不信有他方佛土。
況念佛往生之法乎。
又雖學大乘有信者。
而于五逆十惡破戒之徒往生。
或亦不信。
又疑。
設雖善人。
如何具薄凡夫僅以一日七日念佛一念十念念佛之力。
直離三界穢惡。
入淨土不退境。
言凡夫往生者。
或是誘引之言乎。
或是别時意趣乎。
今為如是疑惑不信之人。
有此證誠也。
又五逆十惡罪人自于其身為疑。
謂我是十惡五逆罪人業障年深。
設修念佛如何得生極樂。
如是自疑敢不信往生。
是故有此證也。
又疑謂。
往生極樂者。
當以讀誦大乘等種種勝行。
何由稱名念佛一行而得往生。
如是疑故用此證誠也。
二正引證勸進者。
此亦有五。
一以自證知見勸進。
二引他佛證勸進。
三示現當利益勸進。
四舉我為諸佛所贊勸進。
五總結勸進。
一以自證知見勸者。
我是法王。
于法而得自在。
于淨土依正往生因果徹視了了。
我明見其勝利。
是故說之。
汝等何不信之。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故經曰。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此乃釋迦世尊以自證知見勸進衆生。
令信念佛往生。
設不引用他佛證誠。
實可信受發願者也。
二引他佛證勸進者。
引用他界十方恒沙諸佛助成勸進也。
此有二意。
一一佛多佛。
二共化不共化。
一一佛多佛者。
諺曰。
強力不如衆力。
世尊已以自證知見勸進。
而恐衆生猶不信之。
故引他方諸佛勸進令生物信也。
二共化不共化者。
唯識論曰。
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姓法爾更相系屬。
或多屬一。
或一屬多。
故所化生有共不共。
或多屬一者。
謂多衆生系屬一佛也。
或一屬多者。
謂一衆生系屬多佛也(系屬者言有緣也)今依此意。
釋諸佛證誠者。
或有衆生。
由聞東方恒沙諸佛證明可斷疑惑。
又或二方三方乃至十方亦複如是。
此依共不共意引證勸進也。
問曰。
何故諸佛證誠唯局念佛。
答曰。
若依善導。
念佛彌陀本願之行。
故有證誠。
餘行不爾。
故無證耳。
問曰。
若爾雙卷經等并說念佛。
何無證誠。
答曰。
解有二義。
一者雙卷觀經等中雖說念佛兼明餘行。
故無證誠。
此經一向純說念佛。
故有證誠也。
二者雙卷觀經等中雖無證誠之言。
以此例彼。
于彼必亦應有證誠。
文雖在此經義則通彼經故天台十疑雲。
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聲陀羅尼經等雲。
釋迦佛說此經時。
皆有十方恒沙諸佛舒其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誠。
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
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已上)故知。
彼經亦有證誠也。
三示現當利益勸者。
亦分為二。
一約佛名經名舉三益勸。
二約往生發願舉三益勸。
一約佛名經名舉三益。
勸者經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
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已上)文中有二。
一佛名。
二經名。
一佛名者。
即上所證彌陀名号。
若人聞此阿彌陀名。
皆蒙護念。
得不退轉菩提之益也。
護念者。
喻如魚子為魚母所念故攝養增長。
行者亦爾。
蒙諸佛護念故得信根堅固增長也。
不退者。
由諸佛護念力得信根堅固增長。
故于菩提果亦得不退也。
已上二者是現益也。
得菩提者。
即當來利益也。
二經名者。
即此阿彌陀經名也。
聞此經名如聞佛名。
亦有護念不退及得菩提三益也。
其旨可知。
惠心問曰。
此經說阿彌陀功德之外全無别事。
今文何故亦贊經名。
答曰。
佛與法别。
是故各有利益。
佛者阿彌陀佛也。
法者阿彌陀經名也。
阿彌陀佛者人也。
阿彌陀經者法也。
是即人法各别。
故各有利益也。
今出人法各别例證。
略記曰。
如下品上生者壽終之時聞諸經名除千劫罪。
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罪。
又大論第九曰。
有一比丘誦阿彌陀經及摩诃般若。
是人欲死時語弟子曰。
阿彌陀佛與彼大衆俱來。
即時動身自歸須臾命終。
命終之後弟子積薪燒之。
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