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佛正意述往生業。
而不勸示諸行往生。
偏教念佛往生。
是故今閣如來随宜諸行。
依四依理盡念佛行也。
上來三番問答問雖是三。
案其答文則有六義。
一難易義。
二多分少分義。
三因明直辨義。
四本願非本願義。
五光明攝取不攝取義。
六如來随宜四依理盡義也。
念佛諸行相對決擇廣如彼集也。
三述經來意者。
觀經雖初廣說諸行遍逗機緣。
後廢諸行結歸念佛一行。
然尚彼經諸行文廣念佛文狹。
是以行學之徒義路易迷。
是非難決。
故今此經廢舍諸行。
唯明念佛。
是即為于念佛行令生決定信也。
四釋名者。
佛者娑婆化主三身萬德之釋尊。
說者此土化儀四辨八音之聲教。
阿彌陀者。
極樂教主之名。
十方諸佛之所稱贊也。
然此經說一日七日念佛十方諸佛證誠及彼國依正二報功德。
今阿彌陀三字盡攝收之。
謂阿彌陀是能成人。
依正是所成報。
舉能成佛攝所成報。
又阿彌陀是所證佛。
諸佛是能證佛。
舉所證佛攝能證佛也。
經者如前辨之。
五入文解釋者。
初從如是我聞至大衆俱。
是序分也。
自爾時佛告至是為甚難。
是正宗也。
佛說此經已下是流通也。
序分且措。
正宗有多文段。
大分為二。
一極樂依正。
二念佛往生。
初就依正論之。
依報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華池黃金地等。
正報有化佛菩薩及聲聞緣覺阿鞞跋緻衆生。
菩薩中有一生補處。
此等依正功德前已顯了。
今則且就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之文料簡。
惠心即此名聖衆俱會樂。
聖衆者是普賢文殊彌勒等也。
然普賢菩薩主華嚴法界圓融法門。
雖不得遇賢首清涼。
若欲學六相十玄法門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況彼宗祖智俨大師既往生極樂也。
文殊菩薩主三論八不中道二谛方等般若波羅蜜法門。
雖不得值興皇嘉祥。
若欲學中百十二法門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彌勒菩薩應世親請。
自都率天降中印度。
演說瑜伽。
法相宗祖。
雖不得值玄奘慈恩。
若欲學五分十支五位百法法門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又楞伽經說雲。
于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
能破有無見。
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
證得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乃依此文。
龍樹普薩亦已往生在極樂界。
龍樹菩薩已是天台三論及真言祖師也。
若欲廣學顯密兩教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非但俱會此等聖衆。
複能得會我等無始已來父母師長朋友知識妻子眷屬已往生者。
若欲相見生生世世父母師長妻子眷屬朋友知識等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二念佛往生此中亦分為二。
一念佛往生。
二引證勸進。
念佛往生亦分為二。
一修因。
二感果。
就修因亦為二。
一發願。
二念佛。
初發願者。
謂發往生願也。
經曰。
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也。
二念佛者。
亦分為二。
一簡小善二正修念佛。
一簡小善者。
小善者。
謂不足為往生因諸小善根也。
而大小義異說紛纭。
今依善導。
即以雜善名為小善。
專念佛名名為大善。
是故釋曰極樂無為涅槃界。
随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雲雲)二正修念佛者。
謂是一心稱念彼佛名号名為念佛。
經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是也。
此即專修正行念佛三昧文也。
此文中有四意。
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
是乃指念佛行者也。
此文雖曰善男善女意兼惡人。
是故善導釋此文雲。
若佛在世。
若佛滅後。
一切造罪凡夫但能回心念阿彌陀佛。
願生淨土即得往生。
二執持名号者。
此正修念佛也。
三若一日乃至七日者。
是修念佛三昧時節之延促也。
文雖但舉一日七日。
意兼一生乃至十聲一聲等。
是故善導釋此文雲。
上盡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以此案之。
今此經意非但明于善人一日七日往生。
亦兼明于十惡輕罪破戒次罪五逆重罪之人往生也。
四一心不亂者。
修念佛時心不散亂。
至誠信心專念佛名。
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又經曰。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等者。
文有二意。
一聖衆來迎。
二行者往生也。
一聖衆來迎者。
念佛行漸成就。
往生期既至時。
彌陀如來與諸聖衆俱來迎接行者也。
凡就來迎觀經乃說九品迎接之相。
其文雲。
上品上生者。
無數化佛與佛共來。
乃至下品下生但金蓮華來等。
問。
此經來迎者九品生中是何來迎。
答。
若依聖衆多少定其品位。
是似上品上生之相。
所以者何。
此經曰。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雲雲)是雖不說聖衆多少。
據稱贊淨土經。
曰。
臨命終時。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
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慈悲如祐令心不亂。
既舍命已随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
此文已曰無量聲聞等。
故知。
是上品上生也。
又此經說修因時節曰。
若一日乃至七日。
觀經亦明上品上生修因時節曰。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
兩經全同。
明知。
上品上生來迎也。
又明往生修因。
九品之中多明上上。
行者發願理亦可期上上。
夫我等建往生願。
非欲己身快樂。
處生死淤泥起菩提願行。
妄心内發。
塵境外競。
恐是自他共沒。
何得救攝。
不如。
疾到彼刹證得無生具足神通。
得大自在。
變現十方。
施作佛事。
期上品往生。
意在于玆也。
故天台發願文雲。
上上品金剛台不空彌陀儀軌雲。
上上品欲往生淨土。
又善導六時禮贊觀念法門皆言上品往生。
故知。
今經意亦就上上品明念佛往生也。
是非愚見。
有先德曰。
今是說上品修因。
二行者往生者。
既得佛來迎。
乘觀音蓮台。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八功德池中也。
觀經說往生已後蓮華開敷遲速聞法得道利益。
今經望彼是略而已。
又約修因時節延促。
明念佛淺深者。
時節既七日也。
理即容有七品念佛。
是就但念佛分品位
而不勸示諸行往生。
偏教念佛往生。
是故今閣如來随宜諸行。
依四依理盡念佛行也。
上來三番問答問雖是三。
案其答文則有六義。
一難易義。
二多分少分義。
三因明直辨義。
四本願非本願義。
五光明攝取不攝取義。
六如來随宜四依理盡義也。
念佛諸行相對決擇廣如彼集也。
三述經來意者。
觀經雖初廣說諸行遍逗機緣。
後廢諸行結歸念佛一行。
然尚彼經諸行文廣念佛文狹。
是以行學之徒義路易迷。
是非難決。
故今此經廢舍諸行。
唯明念佛。
是即為于念佛行令生決定信也。
四釋名者。
佛者娑婆化主三身萬德之釋尊。
說者此土化儀四辨八音之聲教。
阿彌陀者。
極樂教主之名。
十方諸佛之所稱贊也。
然此經說一日七日念佛十方諸佛證誠及彼國依正二報功德。
今阿彌陀三字盡攝收之。
謂阿彌陀是能成人。
依正是所成報。
舉能成佛攝所成報。
又阿彌陀是所證佛。
諸佛是能證佛。
舉所證佛攝能證佛也。
經者如前辨之。
五入文解釋者。
初從如是我聞至大衆俱。
是序分也。
自爾時佛告至是為甚難。
是正宗也。
佛說此經已下是流通也。
序分且措。
正宗有多文段。
大分為二。
一極樂依正。
二念佛往生。
初就依正論之。
依報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華池黃金地等。
正報有化佛菩薩及聲聞緣覺阿鞞跋緻衆生。
菩薩中有一生補處。
此等依正功德前已顯了。
今則且就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之文料簡。
惠心即此名聖衆俱會樂。
聖衆者是普賢文殊彌勒等也。
然普賢菩薩主華嚴法界圓融法門。
雖不得遇賢首清涼。
若欲學六相十玄法門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況彼宗祖智俨大師既往生極樂也。
文殊菩薩主三論八不中道二谛方等般若波羅蜜法門。
雖不得值興皇嘉祥。
若欲學中百十二法門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彌勒菩薩應世親請。
自都率天降中印度。
演說瑜伽。
法相宗祖。
雖不得值玄奘慈恩。
若欲學五分十支五位百法法門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又楞伽經說雲。
于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
能破有無見。
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
證得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乃依此文。
龍樹普薩亦已往生在極樂界。
龍樹菩薩已是天台三論及真言祖師也。
若欲廣學顯密兩教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非但俱會此等聖衆。
複能得會我等無始已來父母師長朋友知識妻子眷屬已往生者。
若欲相見生生世世父母師長妻子眷屬朋友知識等者。
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
二念佛往生此中亦分為二。
一念佛往生。
二引證勸進。
念佛往生亦分為二。
一修因。
二感果。
就修因亦為二。
一發願。
二念佛。
初發願者。
謂發往生願也。
經曰。
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也。
二念佛者。
亦分為二。
一簡小善二正修念佛。
一簡小善者。
小善者。
謂不足為往生因諸小善根也。
而大小義異說紛纭。
今依善導。
即以雜善名為小善。
專念佛名名為大善。
是故釋曰極樂無為涅槃界。
随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雲雲)二正修念佛者。
謂是一心稱念彼佛名号名為念佛。
經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是也。
此即專修正行念佛三昧文也。
此文中有四意。
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
是乃指念佛行者也。
此文雖曰善男善女意兼惡人。
是故善導釋此文雲。
若佛在世。
若佛滅後。
一切造罪凡夫但能回心念阿彌陀佛。
願生淨土即得往生。
二執持名号者。
此正修念佛也。
三若一日乃至七日者。
是修念佛三昧時節之延促也。
文雖但舉一日七日。
意兼一生乃至十聲一聲等。
是故善導釋此文雲。
上盡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以此案之。
今此經意非但明于善人一日七日往生。
亦兼明于十惡輕罪破戒次罪五逆重罪之人往生也。
四一心不亂者。
修念佛時心不散亂。
至誠信心專念佛名。
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又經曰。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等者。
文有二意。
一聖衆來迎。
二行者往生也。
一聖衆來迎者。
念佛行漸成就。
往生期既至時。
彌陀如來與諸聖衆俱來迎接行者也。
凡就來迎觀經乃說九品迎接之相。
其文雲。
上品上生者。
無數化佛與佛共來。
乃至下品下生但金蓮華來等。
問。
此經來迎者九品生中是何來迎。
答。
若依聖衆多少定其品位。
是似上品上生之相。
所以者何。
此經曰。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雲雲)是雖不說聖衆多少。
據稱贊淨土經。
曰。
臨命終時。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
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慈悲如祐令心不亂。
既舍命已随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
此文已曰無量聲聞等。
故知。
是上品上生也。
又此經說修因時節曰。
若一日乃至七日。
觀經亦明上品上生修因時節曰。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
兩經全同。
明知。
上品上生來迎也。
又明往生修因。
九品之中多明上上。
行者發願理亦可期上上。
夫我等建往生願。
非欲己身快樂。
處生死淤泥起菩提願行。
妄心内發。
塵境外競。
恐是自他共沒。
何得救攝。
不如。
疾到彼刹證得無生具足神通。
得大自在。
變現十方。
施作佛事。
期上品往生。
意在于玆也。
故天台發願文雲。
上上品金剛台不空彌陀儀軌雲。
上上品欲往生淨土。
又善導六時禮贊觀念法門皆言上品往生。
故知。
今經意亦就上上品明念佛往生也。
是非愚見。
有先德曰。
今是說上品修因。
二行者往生者。
既得佛來迎。
乘觀音蓮台。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八功德池中也。
觀經說往生已後蓮華開敷遲速聞法得道利益。
今經望彼是略而已。
又約修因時節延促。
明念佛淺深者。
時節既七日也。
理即容有七品念佛。
是就但念佛分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