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厭欣沙門了惠集錄
漢語第一之三(當卷有三章)
小經釋第三
如法書寫法則第四
如法念佛法則第五
阿彌陀經釋第三
将釋此經。
略有五意。
一明往生所依。
二辨二行勝劣。
三述輕來意。
四釋經題名。
五入文解釋也。
一明往生所依者。
此經即是往生極樂之所依也。
夫往生極樂之旨。
經論所說甚多。
于中論其最要。
無有過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此三部經者也。
何以知之。
略有六文。
一善導疏文。
二天台十疑文。
三慈恩要決文。
四迦才淨土論文。
五智景疏文。
六惠心往生要集文也。
一善導疏文者。
彼疏釋專修正行文雲。
一心專讀誦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等。
今依此文。
西方學者當專讀誦此三部經也。
二天台十疑文者。
彼中第四疑問曰。
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淨土而須偏念彌陀佛耶。
答曰。
凡夫無智不敢自專。
專用佛語。
故能偏念阿彌陀佛。
雲何用佛語。
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
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
數十餘部經論等文殷勤指受勸生西方淨土。
故偏念也。
又彌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願。
接引衆生。
又觀經曰。
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法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今依此文。
淨業缁素當學三經一論也。
三慈恩要決文者。
彼釋長時等四修中。
釋恭敬修雲。
二者恭敬修此修有五。
一敬有緣聖人。
謂行住坐卧不背西方。
涕唾便利不向西方也二敬有緣像教。
謂造西方彌陀像變。
不能廣作但作一佛二菩薩亦得。
教者彌陀經等五色袋盛自讀教他。
此之經像安置室中六時禮贊華香供養。
特生尊重。
三敬有緣善知識。
謂演淨土教者。
若千由旬已來并須敬重親近供養。
别學之者總起敬心。
與己不同知深敬也。
若生輕慢得罪無窮。
故須總敬。
即除行障。
四敬同緣伴。
謂同修業者。
自雖障重獨業不成。
要藉良朋方能作行。
扶危救厄助力相資。
同伴善緣深相保重。
五敬三寶。
同體别相并合深尊敬。
不能具錄。
乃依此文。
西方行者當專敬彌陀像。
專讀誦阿彌陀經等也。
此中言等者。
即指壽觀二經也。
是則慈恩亦勸往生之業專念彌陀。
讀誦此經以為至要也。
四迦才淨土論者。
彼論中引十二經七論。
為往生極樂證。
十二經者。
一無量壽經。
二觀無量壽經。
三小阿彌陀經等。
七論者一往生論。
二起信論等。
五智景疏文者。
意同迦才。
六惠心往生要集文者。
彼集中即引天台十疑迦才淨土論。
以為其證。
明知。
往生極樂經論其數雖多。
而以此三部經為最要也。
二辨二行勝劣者。
依往生要集。
即有念佛諸行二行。
彼集立十門明念佛往生。
其第八門念佛證據中。
以念佛對諸行。
有三番問答。
第一問曰。
一切善業皆有利益。
各得往生。
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
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種妙行。
隻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卧。
不論時處諸緣。
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
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木槵經曰。
難陀國波琉璃王遣使白佛言。
唯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
使我日夜易得修行。
未來世中遠離衆苦。
佛告言大王。
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
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恒當至心無分散意。
稱佛陀達磨僧伽名。
過一木槵子。
如是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
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
無諸谄曲者。
舍命得生第三炎摩天。
衣食自然常受安樂。
若複能滿一百萬遍者。
當得除斷百八結業。
背生死流趣涅槃道獲無上果(略鈔。
感禅師意亦同。
已上難易意也)況複諸聖教中多以念佛為往生業。
其文甚多。
略出十文。
一占察經下卷雲。
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
應當随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
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
決定得生彼佛淨國。
善根增長。
速成不退。
二雙卷經三輩之業雖有淺深。
然通皆雲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三四十八願中于念佛門别發一願雲。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四觀經雲。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
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五同經雲。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六同經曰。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七阿彌陀經曰。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
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
八般舟經曰。
阿彌陀佛言。
欲來生我國者當念我名。
數常專念莫有休息。
如是得來生我國。
九鼓音聲經曰。
若有四衆。
能正受持彼佛名号。
以此功德臨欲終時。
阿彌陀佛即與大衆往此人所。
令其得見。
見已尋生。
十往生論以觀念彼佛依正功德為往生業(今案此文。
諸聖教中以念佛為往生業。
其文甚多。
以布施等諸行為往生業。
其文是少。
此乃少分多分意也。
今勸念佛往生者。
即依多分意耳)第二問曰。
餘行甯無勸信文耶。
答。
其餘行法因明彼法種種功能。
其中自說往生之事。
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雲念佛。
何況佛自既言當念我名乎。
亦不言佛光明攝取餘行人。
此等文分明。
何重生疑耶。
第三問曰。
諸經所說随機萬品。
何以管見執一文耶。
答。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曰。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
其心怯弱懼畏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
當知。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随以專心念佛因緣随願得往生他方佛土。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
所作善業回向願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已上)明知契經多以念佛為往生要。
若不然者四依菩薩即非理盡(已上)言非理盡者。
佛雖普逗機緣說念佛及諸行。
未委分别念佛諸行。
四依論師佛之滅後出世。
搜
略有五意。
一明往生所依。
二辨二行勝劣。
三述輕來意。
四釋經題名。
五入文解釋也。
一明往生所依者。
此經即是往生極樂之所依也。
夫往生極樂之旨。
經論所說甚多。
于中論其最要。
無有過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此三部經者也。
何以知之。
略有六文。
一善導疏文。
二天台十疑文。
三慈恩要決文。
四迦才淨土論文。
五智景疏文。
六惠心往生要集文也。
一善導疏文者。
彼疏釋專修正行文雲。
一心專讀誦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等。
今依此文。
西方學者當專讀誦此三部經也。
二天台十疑文者。
彼中第四疑問曰。
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淨土而須偏念彌陀佛耶。
答曰。
凡夫無智不敢自專。
專用佛語。
故能偏念阿彌陀佛。
雲何用佛語。
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
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
數十餘部經論等文殷勤指受勸生西方淨土。
故偏念也。
又彌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願。
接引衆生。
又觀經曰。
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法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今依此文。
淨業缁素當學三經一論也。
三慈恩要決文者。
彼釋長時等四修中。
釋恭敬修雲。
二者恭敬修此修有五。
一敬有緣聖人。
謂行住坐卧不背西方。
涕唾便利不向西方也二敬有緣像教。
謂造西方彌陀像變。
不能廣作但作一佛二菩薩亦得。
教者彌陀經等五色袋盛自讀教他。
此之經像安置室中六時禮贊華香供養。
特生尊重。
三敬有緣善知識。
謂演淨土教者。
若千由旬已來并須敬重親近供養。
别學之者總起敬心。
與己不同知深敬也。
若生輕慢得罪無窮。
故須總敬。
即除行障。
四敬同緣伴。
謂同修業者。
自雖障重獨業不成。
要藉良朋方能作行。
扶危救厄助力相資。
同伴善緣深相保重。
五敬三寶。
同體别相并合深尊敬。
不能具錄。
乃依此文。
西方行者當專敬彌陀像。
專讀誦阿彌陀經等也。
此中言等者。
即指壽觀二經也。
是則慈恩亦勸往生之業專念彌陀。
讀誦此經以為至要也。
四迦才淨土論者。
彼論中引十二經七論。
為往生極樂證。
十二經者。
一無量壽經。
二觀無量壽經。
三小阿彌陀經等。
七論者一往生論。
二起信論等。
五智景疏文者。
意同迦才。
六惠心往生要集文者。
彼集中即引天台十疑迦才淨土論。
以為其證。
明知。
往生極樂經論其數雖多。
而以此三部經為最要也。
二辨二行勝劣者。
依往生要集。
即有念佛諸行二行。
彼集立十門明念佛往生。
其第八門念佛證據中。
以念佛對諸行。
有三番問答。
第一問曰。
一切善業皆有利益。
各得往生。
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
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種妙行。
隻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卧。
不論時處諸緣。
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
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木槵經曰。
難陀國波琉璃王遣使白佛言。
唯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
使我日夜易得修行。
未來世中遠離衆苦。
佛告言大王。
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
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恒當至心無分散意。
稱佛陀達磨僧伽名。
過一木槵子。
如是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
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
無諸谄曲者。
舍命得生第三炎摩天。
衣食自然常受安樂。
若複能滿一百萬遍者。
當得除斷百八結業。
背生死流趣涅槃道獲無上果(略鈔。
感禅師意亦同。
已上難易意也)況複諸聖教中多以念佛為往生業。
其文甚多。
略出十文。
一占察經下卷雲。
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
應當随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
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
決定得生彼佛淨國。
善根增長。
速成不退。
二雙卷經三輩之業雖有淺深。
然通皆雲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三四十八願中于念佛門别發一願雲。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四觀經雲。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
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五同經雲。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六同經曰。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七阿彌陀經曰。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
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
八般舟經曰。
阿彌陀佛言。
欲來生我國者當念我名。
數常專念莫有休息。
如是得來生我國。
九鼓音聲經曰。
若有四衆。
能正受持彼佛名号。
以此功德臨欲終時。
阿彌陀佛即與大衆往此人所。
令其得見。
見已尋生。
十往生論以觀念彼佛依正功德為往生業(今案此文。
諸聖教中以念佛為往生業。
其文甚多。
以布施等諸行為往生業。
其文是少。
此乃少分多分意也。
今勸念佛往生者。
即依多分意耳)第二問曰。
餘行甯無勸信文耶。
答。
其餘行法因明彼法種種功能。
其中自說往生之事。
不如直辨往生之要多雲念佛。
何況佛自既言當念我名乎。
亦不言佛光明攝取餘行人。
此等文分明。
何重生疑耶。
第三問曰。
諸經所說随機萬品。
何以管見執一文耶。
答。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曰。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
其心怯弱懼畏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
當知。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随以專心念佛因緣随願得往生他方佛土。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
所作善業回向願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已上)明知契經多以念佛為往生要。
若不然者四依菩薩即非理盡(已上)言非理盡者。
佛雖普逗機緣說念佛及諸行。
未委分别念佛諸行。
四依論師佛之滅後出世。
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