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二

關燈
數多少聲聲無間。

    八明除罪多劫。

    九明臨終正念即有金花來應。

    又惠心釋曰。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

    唯稱彌陀得生極樂。

    今依此文。

    以念佛是最勝能滅極重惡業。

    孝養等諸善豈堪比挍。

    況又至死苦來逼時孰能暇修餘行哉。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文者。

    善導釋曰。

    五從若念佛者下至生諸佛家已來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

    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即有其五。

    一明專念彌陀佛名。

    二明指贊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希有。

    更無物可以方之。

    故引芬陀利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花。

    亦名希有花。

    亦名人中上上花。

    亦名人中妙好花。

    此花相傳名蔡花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希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四明專念彌陀名者。

    即觀音勢至常随影護。

    亦如親友知識也。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諸佛之家。

    即淨土是也。

    到彼長時聞法曆事供養。

    因圓果滿。

    道場之座豈懸。

    問曰。

    經雲。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等者。

    且贊歎念佛者誘引之言而已然釋家何意言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相待雜善獨歎念佛乎。

    答曰。

    文雖幽隐而義則分明。

    所以知者。

    此經既說定散諸善與念佛行。

    而于其中獨标取念佛。

    喻芬陀利華。

    是則相待定散諸善以顯念佛功能超絕。

    所謂人中好人者。

    是待惡而所美也。

    人中妙好人者。

    是待粗惡而所稱也。

    人中上上人者。

    是待下下而所贊也。

    人中希有人者。

    是待常有而所歎也。

    人中最勝人者。

    是待最劣而所褒也。

    問曰。

    既以念佛名上上者。

    何故不說上上品中。

    至下下品而說之乎。

    答曰。

    豈前不雲。

    念佛之行廣亘九品。

    是故往生要集曰。

    随其勝劣應分九品。

    然而至下下品說之者蓋有由也。

    謂下品下生是逆罪人。

    而能除滅逆罪餘行之所不堪。

    唯有念佛之力堪能滅之。

    是即為極惡最下人而說極善最上法。

    例如彼無明淵源之病非中道府藏之藥則不能治。

    而彼五逆重病淵源。

    非此念佛府藏靈藥何能得治。

    故弘法二教論引六波羅蜜經雲。

    第三法寶者。

    所謂過去無量諸佛所說正法及我今所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

    乃至調伏純熟有緣衆生。

    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于耳皆悉憶持。

    攝為五分。

    一素呾纜。

    二毗奈耶。

    三阿毗達磨。

    四般若波羅蜜多。

    五陀羅尼門。

    此五種藏教化有情。

    随所應度而為說之。

    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間寂修靜慮者。

    而為彼說素呾纜藏。

    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

    而為彼說毗奈耶藏。

    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别性相。

    循環研核究意甚深。

    而為彼說阿毗達磨藏。

    若彼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

    離于我法執着分别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

    若彼有情乃至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

    謗方等經。

    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消滅。

    速疾解脫頓悟涅槃。

    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

    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蘇熟蘇及妙醍醐。

    契經如乳。

    調伏如酪。

    對法教者如彼生蘇。

    大乘般若猶如熟蘇。

    總持門者譬如醍醐。

    醍醐之味乳酪蘇中微妙第一。

    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

    總持門者。

    契經等中最為第一。

    能除重罪令諸衆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已上)所謂五無間罪者。

    是五逆罪也。

    往生教中念佛三昧。

    是如總持。

    亦如醍醐。

    若非念佛三昧醍醐靈藥。

    則五逆深重病甚為難治矣。

    問曰。

    若然下品上生是十惡輕罪人。

    何故說念佛乎。

    答曰。

    念佛三昧重罪尚滅。

    何況輕罪。

    餘行不然。

    或有消一而不消二。

    唯有念佛輕重兼滅。

    一切遍治。

    譬如阿伽陀藥遍治一切病。

    故以念佛為王三昧。

    凡九品配當是一往義。

    再往論之。

    五逆回心通于上上。

    讀誦妙行通于下下。

    十惡輕罪。

    破戒次罪。

    各通上下。

    解第一義發菩提心亦通上下。

    是則一法而通九品。

    九品互通即八十一品也。

    是以迦才雲。

    衆生起行既有千殊。

    往生見土亦有萬别。

    莫見一往文而起封執也。

    于中念佛是最勝行。

    故引芬陀利華以為譬喻。

    餘行不然。

    又念佛行者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如影與形。

    不暫舍離。

    餘行不然。

    又念佛行者舍命已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餘行不定。

    又道綽于念佛一行立始終兩益。

    安樂集曰。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壽盡必生。

    此名始益。

    言終益者。

    依觀音授記經。

    阿彌陀佛住世長久兆載永劫亦有滅度。

    般涅槃時唯有觀音勢至。

    住持安樂攝引十方。

    其佛滅度亦與住世時節等同。

    然彼國衆生一切無有睹見佛者。

    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

    常見彌陀現在不滅。

    此是其終益也(已上)今依此等文義。

    棄舍諸行偏歸念佛也。

    又所以上上品亦有念佛者。

    經曰。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已上)此經三心即同本願三心。

    謂至心者。

    即至誠心也。

    信樂者。

    即深心也。

    欲生我國者。

    即回向發願心也。

    是則三心通念佛及諸行。

    是故善導釋此三心。

    以通正雜二行。

    故知。

    三心通九品也。

    二心已通九品。

    明知。

    念佛亦通上上也。

    又所謂三心者。

    是行者至要往生目足。

    所以者何。

    經雲。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明知。

    具三心者是必得往生也。

    釋雲。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明知。

    三心一少則是不得往生也。

    于中至誠心者。

    是真實心也。

    其相如疏釋也。

    次深心者。

    謂深信之心。

    當知。

    生死之家以疑為所止。

    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

    故疏建立二種信心以令決定九品往生也。

    回向發願者。

    以所修善根回向淨土。

    其義如疏。

    又此三心者。

    總而言之通諸行法。

    别而言之在往生行。

    今且以通屬别。

    行者當留心。

    勿敢忽諸矣。

    問曰。

    華嚴天台真言禅門三論法相諸師各造淨土章疏。

    何不依彼等師唯用善導一師乎。

    答曰。

    彼等諸師雖造淨土章疏。

    而不以淨土為宗。

    唯以聖道而為其宗。

    是故不依彼等諸師也。

    善導偏以淨土為宗。

    而不以聖道為宗。

    故偏依善導一師也。

    問曰。

    淨土祖師其數是多。

    謂弘法寺迦才慈愍三藏等是也。

    何不依彼等諸師唯用善導一師哉。

    答曰。

    此等諸師雖宗淨土未發三昧。

    善導是三昧發得之人。

    于道既有其證。

    故專依用之。

    問曰若依三昧發得者懷感亦是三昧發得之人。

    何不用之。

    答曰。

    善導是師也。

    懷感是弟子也。

    故依師而不依弟子也。

    況師資之釋差異甚多。

    故不用之。

    問曰。

    若依師而不依弟子者。

    道綽是善導之師也。

    抑又淨土之祖師也。

    何不用之。

    答曰。

    道綽雖師未發三昧。

    故自不知往生得否。

    乃問善導曰。

    道綽念佛得往生否。

    善導令辨一莖蓮華置之佛前。

    而言曰。

    行道七日花不萎悴即得往生。

    由之七日行道果然花不萎黃。

    道綽歎其深詣。

    因請入定觀當得生否。

    善導即入定須臾報曰。

    師當忏三罪。

    方可往生。

    一者師嘗安佛尊像在檐牖下。

    自處深房。

    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

    三者營造屋宇損傷蟲命。

    師宜于十方佛前忏第一罪。

    于四方僧前忏第二罪。

    于一切衆生前忏第三罪。

    道綽靜思往咎。

    言皆不虛。

    于是洗心悔謝訖而見善導。

    即曰。

    師罪滅矣。

    後當有白光照燭。

    是師往生之相也(已上新修往生傳)爰知。

    善導和尚行發三昧。

    德堪師位。

    解行非凡正是曉矣。

    況又時人諺曰。

    佛法東行已來未有禅師盛德矣。

    絕倫之譽不可得而稱者欤。

    加之條錄觀經文義之時頗感靈瑞。

    屢預聖化。

    既蒙聖加造經科文。

    是以舉世稱證定疏。

    貴之如佛經法。

    即彼疏第四卷末曰。

    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

    餘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

    然佛教幽微。

    不敢辄生異解。

    遂即标心結願請求靈驗。

    方可造心南無歸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彼土諸菩薩大海衆及一切莊嚴相等。

    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

    願于夢中得見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

    于佛像前結願已日别誦阿彌陀經三遍。

    念阿彌陀佛三萬遍至心發願。

    即于當夜見西方空中。

    如上諸相境界悉皆顯現。

    雜色寶山百重千重種種光明下照于地。

    地如金色。

    中有諸佛菩薩。

    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動身手。

    或住不動者。

    既見此相合掌立觀。

    量久乃覺。

    覺已不勝歡喜。

    于即條錄義門。

    自此已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

    既了更不複見。

    後時脫本竟已複更至心要期七日。

    日别誦阿彌陀經十遍。

    念阿彌陀佛三萬遍。

    初夜後夜觀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

    誠心歸命一如上法。

    當夜即見三具硙輪道邊獨轉。

    忽有一人乘白駱駝來前見勸師。

    當努力決定往生。

    莫作退轉。

    此界穢惡多苦。

    不勞貪樂。

    答言。

    大蒙賢者好心視誨。

    某畢命為期不敢生于懈慢之心(雲雲)第二夜見阿彌陀佛身真金色在寶樹下金蓮華上坐。

    十僧圍繞亦各坐一寶樹下。

    佛樹上乃有天衣挂繞。

    正面向西合掌坐觀。

    第三夜見兩幢杆極大高顯。

    幡懸五色道路縱橫人觀無礙。

    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

    上來所有靈相者本心為物不為己身。

    既蒙此相。

    不敢隐藏。

    謹以申呈義後。

    被聞于末代。

    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睹者西歸。

    以此功德回施衆生。

    悉發菩提心。

    慈心相向。

    佛眼相看。

    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

    同歸淨國共成佛道。

    此義已請證定竟。

    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欲寫者一如經法。

    已有如此深理。

    故今偏依善導和尚釋義如斯。

    冀見聞随喜諸人共同金池之寶台也。

     觀經釋一卷。

     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