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亦有修因往生得益之三。
一修因者。
經曰。
不必受持讀誦。
乃至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二往生者。
例前此亦有二。
一佛來迎者。
經曰。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
乃至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行者自見坐紫金台。
乃至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此紫金台如大寶華。
經宿即開等。
凡三論法相華嚴真言天台禅門諸宗皆有解第一義之旨。
若願求上品中生之徒。
當于第一義甚深實相妙理信解不疑。
回此勝因以得生彼國也。
上品下生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
乃至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二往生者。
是亦有二。
一佛來迎者。
經曰。
行者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乃至發無上道心。
我來迎汝。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
乃至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已下文是也。
若有樂欲上品下生之人。
當發無上菩提心深信因果也。
上來大乘善人上輩三品往生略述如此。
次釋中輩三品。
依善導分為二。
中上中中二品是小乘善人也。
中下一品是非大乘。
亦非小乘。
未遇佛法世俗之善人也。
中品上生例前亦有修因往生得益之三。
一修因者。
經曰。
若有衆生受持五戒。
乃至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二往生者。
例前此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乃至贊歎出家得離衆苦。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行者見已心大歡喜。
乃至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蓮華尋開當華敷時等。
若有中品上生志之人。
當以所持戒法至心回向成辨往生大事也。
中品中生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
乃至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二行者往生者例亦有三。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戒香薰修。
如此行者命欲終時。
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
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乃至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
随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行者自見坐蓮華上。
蓮華即合。
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經于七日蓮華乃敷等(已上小乘)若有中品中生志之輩。
當一晝夜等随分受持近事等戒。
至心回向發願得生彼國也。
中品下生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善男子善女人。
孝養父母。
乃至遇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二行者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此品之中雖無來迎之文。
而準前後諸品是必合有來迎。
今無文者蓋譯家之略耳。
故善導料簡九品。
為十一門。
建立文雖有具不具品品皆有來迎之義。
懷感等諸師皆亦存有來迎之義也。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
乃至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等。
若有中品下生志者。
當孝順父母仁慈愛物。
回此福業得生彼國也。
上來中輩三品如此。
後釋下輩三品。
此三品人全無大小善根及世俗善根。
唯有十惡破戒五逆之罪。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始稱彌陀名号。
僅一念十念者。
因随罪業輕重立為三品。
下品上生是十惡人。
例前亦有修因往生得益之三。
一修因者。
經曰。
或有衆生。
作衆惡業。
乃至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二行者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
乃至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
乃至随化佛後生寶池中。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等。
九品之中此品最要。
頗相當我等分。
今時末法之運道俗希有正信。
依經一日夜間有八億四千念。
念念皆是三塗業因。
身口諸業亦複幾許。
自非本願名号不可思議之力。
何以得往生彼國乎。
若有下品上生志之人。
當至心念佛發願回向往生彼國也。
下品中生是破戒人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命欲終時。
地獄衆火乃至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二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
吹諸天華。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迎接此人。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七寶池中蓮華之内。
經于六劫蓮華乃敷等。
然澆季缁素多不受戒。
既無戒法。
甯論持破從令有受戒者。
希有發起上品之心。
若不發起上品之心。
何得戒體。
縱令有得戒體毀犯甚多。
自非彌陀十力威德名号光明神力。
何由得出生死。
當随犯随忏至心唱念佛号得生下中品也。
下品下生是五逆人。
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如此愚人乃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二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
蓮華方開等。
已上略釋三福九品散善畢。
上來所釋定散二善是正宗分。
粗解其大綱耳。
次流通分有多文段。
取要釋之。
經曰。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等。
釋此文乃為二。
一依善導盡廢定散諸行唯歸念佛一行。
二以經諸文資助其義。
一依善導盡廢定散諸行歸念佛一行者。
善導釋此文曰。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
正明付屬彌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以經諸文資助其義者。
此經雖說定散二善明諸行往生。
論其正意則唯在念佛往生而已。
其文甚多。
略指三五。
一第九觀光明遍照文。
二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文。
三下品上生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文。
四同下品上生化佛稱贊行者文。
五下品中生聽聞彌陀功德往生文。
六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文。
七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文也。
釋光明遍照文乃有三義。
一平等義。
二本願義。
三親緣等義。
一平等義者。
夫華嚴說事事圓融。
法華明諸法實相。
圓融實相之行人何得漏彌陀光明。
道行勝天理趣金剛等受持法師。
别畢竟空之旨談離言無二法。
雲何不蒙彌陀光明。
持思益經識平等如如。
受圓覺經達建立一切。
依首楞嚴知包含十方。
學大集經融染淨二法。
解涅槃知佛性。
習淨名悟不二。
彌陀如來無緣慈光可照如是等一切顯密事理行者。
然唯照念佛行者不攝取餘行者有何意也。
餘熟案之。
以平等大悲故光明攝益唯在念佛行者。
何者。
若照經論通達之者。
末世衆生愚癡者多。
智慧者少。
利根者少。
鈍根者多。
然念佛法門智愚利鈍齊平修之。
智人修之。
是故大聖文殊教念佛于法照禅師。
願王普賢說願偈于蓮華勝會。
愚人修之。
是故即此觀經十惡破戒五逆罪者教令念佛。
當知。
念佛一行普通凡聖智愚利鈍。
故今攝取光明唯照念佛行者也。
二本願義者。
謂餘行非本願行。
故不照攝之。
念佛是本願行故照攝之。
故善導六時禮贊曰。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
本願最為強。
三親緣等義者。
善導問曰。
備修衆行但能回向。
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
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
衆生起行。
口常稱佛。
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
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衆生憶念佛者。
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三業不相舍離。
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近緣也。
就此有二。
一平生。
二臨終。
一平生者。
若人念佛阿彌陀佛無數化身化觀世音化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念佛草庵雖隘而恒沙聖衆雲集。
同庵羅園之華座。
三昧道場雖陝。
而無數賢聖側塞。
等靈鹫山之苔筵。
十萬億刹宛如咫尺。
容膝丈室殆如太虛。
若人不念佛則恒沙聖衆一個不接。
無數化佛一佛不來。
念與不念得失天淵。
行者應知。
二臨終者。
念佛行人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應聲現前其前。
明知。
念佛衆生與佛甚近也。
三明增上緣。
衆生稱念即除卻多劫罪。
命欲終時。
佛與聖衆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故名增上緣也。
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文者。
善導釋曰。
若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
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世音大勢至菩薩。
護念行者。
複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繞行者。
不問行住坐卧。
一切時處。
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
今既有斯勝益可憑。
願諸行者各須至心求往。
下品上生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文者。
善導問曰。
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
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
五百萬劫者何意也。
答曰。
造罪之人障重。
加以死苦來逼。
善人雖說多經。
餐受之心浮散。
由心散故除罪稍輕。
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
複教令正念稱名。
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又觀念法門中以下品上生為念佛往生者。
不取聞經功德。
故知。
諸往生行中念佛是最勝。
故廢諸行而歸念佛也。
同下品上生化佛稱贊行者文者。
善導釋曰。
三明所聞化贊但述稱佛之功。
我來迎汝。
不論聞經之事。
然望佛願意者。
唯勸正念稱名。
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
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歎勸令稱名。
将為要益也。
下品中生聽聞彌陀功德往生文者。
善導釋曰。
明善人為說彌陀功德。
又釋除罪曰。
明罪人既聞名号即除罪多劫。
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文者。
善導釋曰。
四明善人安慰教令念佛。
五明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
六明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号。
七明念
一修因者。
經曰。
不必受持讀誦。
乃至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二往生者。
例前此亦有二。
一佛來迎者。
經曰。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
乃至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行者自見坐紫金台。
乃至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此紫金台如大寶華。
經宿即開等。
凡三論法相華嚴真言天台禅門諸宗皆有解第一義之旨。
若願求上品中生之徒。
當于第一義甚深實相妙理信解不疑。
回此勝因以得生彼國也。
上品下生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
乃至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二往生者。
是亦有二。
一佛來迎者。
經曰。
行者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乃至發無上道心。
我來迎汝。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
乃至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一日一夜蓮華乃開已下文是也。
若有樂欲上品下生之人。
當發無上菩提心深信因果也。
上來大乘善人上輩三品往生略述如此。
次釋中輩三品。
依善導分為二。
中上中中二品是小乘善人也。
中下一品是非大乘。
亦非小乘。
未遇佛法世俗之善人也。
中品上生例前亦有修因往生得益之三。
一修因者。
經曰。
若有衆生受持五戒。
乃至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二往生者。
例前此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乃至贊歎出家得離衆苦。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行者見已心大歡喜。
乃至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蓮華尋開當華敷時等。
若有中品上生志之人。
當以所持戒法至心回向成辨往生大事也。
中品中生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
乃至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二行者往生者例亦有三。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戒香薰修。
如此行者命欲終時。
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
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乃至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
随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行者自見坐蓮華上。
蓮華即合。
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經于七日蓮華乃敷等(已上小乘)若有中品中生志之輩。
當一晝夜等随分受持近事等戒。
至心回向發願得生彼國也。
中品下生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善男子善女人。
孝養父母。
乃至遇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二行者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此品之中雖無來迎之文。
而準前後諸品是必合有來迎。
今無文者蓋譯家之略耳。
故善導料簡九品。
為十一門。
建立文雖有具不具品品皆有來迎之義。
懷感等諸師皆亦存有來迎之義也。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
乃至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等。
若有中品下生志者。
當孝順父母仁慈愛物。
回此福業得生彼國也。
上來中輩三品如此。
後釋下輩三品。
此三品人全無大小善根及世俗善根。
唯有十惡破戒五逆之罪。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始稱彌陀名号。
僅一念十念者。
因随罪業輕重立為三品。
下品上生是十惡人。
例前亦有修因往生得益之三。
一修因者。
經曰。
或有衆生。
作衆惡業。
乃至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二行者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
乃至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
乃至随化佛後生寶池中。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等。
九品之中此品最要。
頗相當我等分。
今時末法之運道俗希有正信。
依經一日夜間有八億四千念。
念念皆是三塗業因。
身口諸業亦複幾許。
自非本願名号不可思議之力。
何以得往生彼國乎。
若有下品上生志之人。
當至心念佛發願回向往生彼國也。
下品中生是破戒人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命欲終時。
地獄衆火乃至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二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
吹諸天華。
華上皆有化佛菩薩。
迎接此人。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七寶池中蓮華之内。
經于六劫蓮華乃敷等。
然澆季缁素多不受戒。
既無戒法。
甯論持破從令有受戒者。
希有發起上品之心。
若不發起上品之心。
何得戒體。
縱令有得戒體毀犯甚多。
自非彌陀十力威德名号光明神力。
何由得出生死。
當随犯随忏至心唱念佛号得生下中品也。
下品下生是五逆人。
例亦有三。
一修因者。
經曰。
如此愚人乃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二往生者。
例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三生後得益者。
經曰。
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
蓮華方開等。
已上略釋三福九品散善畢。
上來所釋定散二善是正宗分。
粗解其大綱耳。
次流通分有多文段。
取要釋之。
經曰。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等。
釋此文乃為二。
一依善導盡廢定散諸行唯歸念佛一行。
二以經諸文資助其義。
一依善導盡廢定散諸行歸念佛一行者。
善導釋此文曰。
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
正明付屬彌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以經諸文資助其義者。
此經雖說定散二善明諸行往生。
論其正意則唯在念佛往生而已。
其文甚多。
略指三五。
一第九觀光明遍照文。
二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文。
三下品上生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文。
四同下品上生化佛稱贊行者文。
五下品中生聽聞彌陀功德往生文。
六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文。
七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文也。
釋光明遍照文乃有三義。
一平等義。
二本願義。
三親緣等義。
一平等義者。
夫華嚴說事事圓融。
法華明諸法實相。
圓融實相之行人何得漏彌陀光明。
道行勝天理趣金剛等受持法師。
别畢竟空之旨談離言無二法。
雲何不蒙彌陀光明。
持思益經識平等如如。
受圓覺經達建立一切。
依首楞嚴知包含十方。
學大集經融染淨二法。
解涅槃知佛性。
習淨名悟不二。
彌陀如來無緣慈光可照如是等一切顯密事理行者。
然唯照念佛行者不攝取餘行者有何意也。
餘熟案之。
以平等大悲故光明攝益唯在念佛行者。
何者。
若照經論通達之者。
末世衆生愚癡者多。
智慧者少。
利根者少。
鈍根者多。
然念佛法門智愚利鈍齊平修之。
智人修之。
是故大聖文殊教念佛于法照禅師。
願王普賢說願偈于蓮華勝會。
愚人修之。
是故即此觀經十惡破戒五逆罪者教令念佛。
當知。
念佛一行普通凡聖智愚利鈍。
故今攝取光明唯照念佛行者也。
二本願義者。
謂餘行非本願行。
故不照攝之。
念佛是本願行故照攝之。
故善導六時禮贊曰。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
本願最為強。
三親緣等義者。
善導問曰。
備修衆行但能回向。
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
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
衆生起行。
口常稱佛。
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
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衆生憶念佛者。
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三業不相舍離。
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近緣也。
就此有二。
一平生。
二臨終。
一平生者。
若人念佛阿彌陀佛無數化身化觀世音化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念佛草庵雖隘而恒沙聖衆雲集。
同庵羅園之華座。
三昧道場雖陝。
而無數賢聖側塞。
等靈鹫山之苔筵。
十萬億刹宛如咫尺。
容膝丈室殆如太虛。
若人不念佛則恒沙聖衆一個不接。
無數化佛一佛不來。
念與不念得失天淵。
行者應知。
二臨終者。
念佛行人命欲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應聲現前其前。
明知。
念佛衆生與佛甚近也。
三明增上緣。
衆生稱念即除卻多劫罪。
命欲終時。
佛與聖衆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故名增上緣也。
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文者。
善導釋曰。
若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
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世音大勢至菩薩。
護念行者。
複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繞行者。
不問行住坐卧。
一切時處。
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
今既有斯勝益可憑。
願諸行者各須至心求往。
下品上生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文者。
善導問曰。
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
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
五百萬劫者何意也。
答曰。
造罪之人障重。
加以死苦來逼。
善人雖說多經。
餐受之心浮散。
由心散故除罪稍輕。
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
複教令正念稱名。
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又觀念法門中以下品上生為念佛往生者。
不取聞經功德。
故知。
諸往生行中念佛是最勝。
故廢諸行而歸念佛也。
同下品上生化佛稱贊行者文者。
善導釋曰。
三明所聞化贊但述稱佛之功。
我來迎汝。
不論聞經之事。
然望佛願意者。
唯勸正念稱名。
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
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歎勸令稱名。
将為要益也。
下品中生聽聞彌陀功德往生文者。
善導釋曰。
明善人為說彌陀功德。
又釋除罪曰。
明罪人既聞名号即除罪多劫。
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文者。
善導釋曰。
四明善人安慰教令念佛。
五明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
六明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号。
七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