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二

關燈
生無有衆苦。

    但受諸樂。

    何故雲度苦也。

    答曰。

    就苦樂有二種。

    一三界中苦樂。

    二淨土中苦樂。

    一三界苦樂者。

    即以三途八苦為苦。

    即以人天五欲樂為樂。

    雖言是樂然是大苦。

    竟無有一念真實樂也。

    二淨土苦樂者。

    地前望地上為苦。

    地上望地前為樂。

    下智證望上智證為苦。

    上智證望下智證為樂。

    今言度苦衆生者。

    但為進下位令升上位。

    轉下證令得上證。

    稱本所求即名為樂。

    故言度苦也。

    若不然者淨土之中一切聖人皆以無漏為體。

    大悲為用。

    畢竟常住離于分段之生滅。

    更就何義名為苦也。

    三辨觀邪正者。

    準前可知。

    四觀成利益者。

    經曰。

    觀此菩薩者除無量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作是觀者不處胞胎。

    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此文之中有滅罪與往生二利益也。

    應知。

    五思惟正受者。

    如前辨之。

    又不作觀能念佛号者。

    此菩薩攝之令生淨土得無生忍。

    故經曰。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十二普觀者。

    先來意者。

    上來極樂依正二報身土主伴具觀之畢。

    往生之行已滿足焉。

    然修上諸觀本為往生。

    雖已觀依正未修往生觀。

    故次上此觀來。

    次依經文次第釋往生之想。

    往生想者。

    謂華台聖衆雖未來迎。

    而豫為來迎想。

    雖未命終而豫為命終想。

    雖未乘蓮台而豫為乘蓮台想。

    雖未往生而豫為往生想。

    雖未入寶池而豫為入寶池想。

    雖蓮華未開而豫為蓮華開想。

    雖眼目未開而豫為眼目開想。

    雖光明未照而豫為光明照想。

    雖未見佛菩薩而豫為見佛菩薩想。

    雖未聞水鳥樹林諸佛說法而豫為聞之想。

    如此勝解作意為往生觀。

    此觀若成必得往生。

    就此亦有思惟正受二義。

    準前可知。

    十三雜想觀者。

    先觀大身佛菩薩。

    後觀小身佛菩薩。

    此有三意。

    一先觀大身者。

    為使行者自在觀之。

    二或觀未成之人去大就小。

    三或随意樂觀之。

    觀其小身者。

    應觀彌陀如來丈六像。

    或在池水華上。

    或在寶閣之内。

    或在寶林寶樹下。

    或在寶台寶殿之内。

    或在虛空寶雲華蓋之内。

    如是随意寶閣寶林寶樹等一一住心想之。

    皆作化佛想。

    機境相稱則成就甚易矣。

    此觀乃有三尊非獨觀佛也。

    又有真佛。

    有形像。

    有小身。

    有大身。

    又有華座等。

    故雲雜想也。

    雜義甚多。

    且述一兩。

    餘準知之。

    如上十三觀不限時節。

    隻以成就為期。

    所以不說日數論觀成就。

    由衆生根有利鈍故。

    善導釋華座觀中地想觀雲。

    唯觀方寸一尺等。

    或一日二日三日。

    或四五六七日。

    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

    無問日夜行住坐卧。

    身口意業常與定合。

    唯萬事俱舍由如失意聾盲癡人者。

    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業随緣轉。

    定想逐波飛。

    縱盡千年壽法眼未曾開。

    已上十三定善略釋如此。

    此義但此經說。

    壽經未說之也(雲雲)二散善者。

    此亦有二。

    一者來意。

    二者釋三福九品。

    一來意者。

    衆生根性有二。

    一禅定之機。

    二散亂之機。

    若為散機亦說定法。

    機法乖違虛失巨益。

    故說三福九品散善也。

    二釋三福九品者。

    此亦有二。

    一者三福。

    二者九品。

    一三福者。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孝養父母者。

    凡在家出家人皆有父母。

    必當務孝養。

    在家孝養出論語孝經等。

    出家考養如經論廣說之。

    如釋尊擔父王金棺。

    目連得通度亡母等。

    此即出家孝養也。

    聲聞戒有生緣奉事法。

    菩薩戒有孝順父母說。

    凡孝養之法雖有内外。

    而共贊至道之法。

    稱至德要道。

    最足以為往生業也。

    奉事師長者。

    夫知生死之可厭。

    涅槃之可欣。

    而發心立行皆師之力。

    凡夫智解必由師生。

    其生知者未之有也。

    是以師恩實深。

    報謝最難。

    是故雪山半偈投身。

    釋尊千歲為床。

    常啼碎髓于無竭。

    藥王薪身于淨明。

    南山曰。

    父母七生師僧累劫。

    良有所以也。

    夫八宗學徒誰人不有師長。

    就中真言不禀師授則不讀一句。

    自餘諸宗皆有師資相承之道。

    然則入身于佛門者。

    豈無奉事師長義乎。

    若有往生志者。

    各宜奉事師長而即回之為往生業也。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者。

    翻十惡業為十善業。

    于中慈心不殺者。

    此有二義。

    一慈無量。

    二十善中第一善。

    慈無量者。

    具有四無量。

    今舉初攝後。

    是修四無量為往生業之意也。

    二十善中第一善者。

    乃于十善總别舉之。

    謂十惡俱是罪而以殺生為其第一。

    今翻十惡。

    故以不殺總别舉之。

    此則以十善為往生業也。

    所謂十善者。

    非但佛法。

    亦是輪王舊法。

    有往生志者。

    宜持十善者也。

    受持三歸者。

    歸佛法僧也。

    就此有翻邪三歸五戒三歸八戒三歸等。

    又有菩薩三歸。

    俱是入道初門。

    今回此法以為往生業也。

    具足衆戒者。

    就戒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菩薩三聚淨戒及十重四十八輕戒也。

    不犯威儀者。

    有三千威儀。

    有八萬威儀。

    戒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也。

    若有往生志者。

    宜持此等諸戒。

    此即戒門往生意也。

    若約宗論之。

    正是律宗。

    兼通諸宗也。

    發菩提心者。

    發四弘誓願大菩提心也。

    就此亦有諸宗發菩提心。

    法相則有唯識發心。

    三論則有無相發心。

    華嚴則有法界發心。

    天台則有圓融發心。

    真言則有三密發心。

    各以此等發心回為淨土業也。

    其發心相即如宗宗章疏說之(雲雲)深信因果者。

    乃于因果有世間因果。

    有出世因果。

    世間因果者。

    此即六道之因果也。

    出世因果者。

    此即四乘三乘之因果也。

    若約諸宗解之。

    俱舍成實律宗是三乘之因果。

    法相三論兩宗是亦三乘之因果。

    華嚴是五教之因果。

    天台是四教之因果。

    真言是五相三密之因果。

    達磨宗是佛乘之因果也。

    各于此等自宗因果發起深信。

    回此功德以為淨土業也。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者。

    對文名讀。

    離文稱誦。

    是即舉五種法師中讀誦二行。

    攝受持等三也。

    或舉讀誦二。

    具攝書寫等十種法行也。

    大乘之言以簡小乘。

    此非别指一經。

    通指一代所說一切顯密諸大乘經。

    于中有已結集經。

    有未結集經。

    又于已結集經。

    或有隐龍宮不流布人間之經。

    或有留天竺未來漢地之經。

    今就本朝将來之經論之。

    貞元入藏錄中。

    始自大般若經六百卷終至于法常住經顯密諸大乘經。

    總六百三十七部二千八百八十三卷也。

    此等諸經皆攝讀誦大乘一句。

    請西方行者各應随其意樂。

    或讀誦法華。

    或讀誦華嚴。

    或讀誦涅槃。

    或讀誦遮那教王等經及諸尊法等。

    以為往生業也。

    又應或解說或書寫如上諸經。

    以為往生業也。

    問曰。

    顯密旨異。

    何顯中攝密乎。

    答曰。

    顯密二經共是大乘。

    是故貞元錄中顯密同編入大乘經部内。

    故攝讀誦大乘一句。

    非言是顯教中攝密教旨也。

    問曰。

    爾前經中何攝法華乎。

    答曰。

    今言攝者。

    非論權實偏圓等義。

    隻是讀誦大乘之言普通觀經前後大乘諸經而已。

    文雖唯言大乘無選權實。

    正當華嚴般若法華涅槃等實大乘諸經也。

    方等者。

    諸大乘經明平等理。

    故雲方等也。

    勸進行者者。

    就此有二。

    一聖道勸進行者。

    二淨土勸進行者。

    一聖道勸進行者者。

    為他說聖道修行法門乃至一句一偈。

    即以其功德深心回向為往生業也。

    二淨土勸進行者者。

    為他說往生淨土法門乃至一句一偈。

    即以其功德深心回向為往生業也。

    又有堂塔修造勸進行者。

    謂勸他建立修複塔寺。

    即以其功德深心回向為往生業也。

    然則華嚴天台三論法相真言禅門俱舍成實大小律宗。

    如此諸宗所修萬行。

    及世間經典所明孝養父母仁義禮智信等世善。

    皆攝此三福業中也。

    西方行者各宜尋文學之。

    二九品者。

    釋之為三。

    一明開合異。

    二分别品位不同。

    三就文别解。

    一開合異者。

    開前三福以為九品。

    是故九品行業即是三福。

    更無别體也。

    二品位不同者。

    此亦為三。

    一約行淺深。

    二約行多少。

    三約時長短。

    一約行淺深者。

    且如念佛一行而有九品淺深。

    諸餘讀誦發心等行亦複如是。

    二約行多少者。

    上品具五行。

    中品具四行。

    下品具三行。

    具如雙卷經說。

    是則約行多少。

    有品位不同也。

    三約時長短者。

    且約一戒行。

    盡形與一日時有長短。

    分之以為中上中中二行。

    即此意也。

    三就文别解者。

    亦分為二。

    一總分三品。

    二就文别解。

    一總分三品者。

    上輩此有三品。

    上上上中上下。

    雖三品不同總為上品也。

    中輩亦有三品。

    中上中中中下。

    雖三品不同總為中品也。

    下輩亦有三品。

    下上下中下下。

    雖三品不同總為下品也。

    又此上輩三品同是大乘善人。

    中輩三品分之為二。

    中上中中二品同是小乘善人。

    中下一品是世俗善人也。

    下輩三品約惡輕重分之。

    不依修因淺深。

    謂以十惡為下上。

    以破戒為下中。

    以五逆為下下。

    是則三品同是遇惡之人也。

    二就文别解者。

    就九品文各别釋之。

    初釋上輩三品。

    就上品上生文此有三段。

    一修因。

    二往生。

    三往生已後得益。

    凡就九品皆有此三段。

    一修因者。

    經曰。

    上品上生者。

    若有衆生乃至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往生者。

    是亦有二。

    一聖衆來迎。

    二行者往生。

    一聖衆來迎者。

    經曰。

    生彼國時。

    此人精進勇猛故。

    乃至贊歎行者勸進其心。

    二行者往生者。

    經曰。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

    乃至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三往生已後得益者。

    經曰。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等。

    若有上品上生志之人當一日乃至七日之間或持諸戒行。

    或讀誦方等經典。

    或修行六念。

    而期往生也。

    上品中生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