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二

關燈
厭欣沙門了惠集錄 漢語第一之二(當卷有一章) 觀經釋第二 觀無量壽經釋第二(諸師解釋雖多今則正依善導而傍以餘師釋輔助善導) 将釋此經略有五意。

    一說時前後。

    二來意。

    三釋名。

    四釋二善義。

    五入文解釋。

    一說時前後者。

    壽觀兩經前後難定。

    今依一義壽經為先。

    觀經為後。

    乃是有文有理。

    先文者此亦有三。

    一華座觀文雲。

    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意雲。

    壽經先說彼願。

    今指彼雲願力所成。

    乃知。

    壽經是先。

    今經是後也。

    二中輩下生文雲。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其義同上)三雙卷經上文雲。

    阿難白佛。

    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

    為未成佛。

    為今現在。

    佛告阿難。

    今已成佛現在西方。

    去此十萬億刹。

    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雲雲)今經具說彼土依正二報。

    今經若先彼經何有此語。

    故知。

    壽經是先也。

    次理者。

    壽經先說彼佛發心修行及果上依正二報。

    今經即就彼經所說依正說此十三觀。

    故知。

    壽經是前。

    此經是後也。

    二來意者。

    壽經雖說能化彌陀修因感果。

    未說所化行者修因感果。

    故次彌陀修因感果。

    說行者修因感果也。

    又壽經雖說三品往生。

    而未說九品義。

    今則開彼三品而為九品。

    是為此經來意也。

    更有多義。

    今且存一二耳。

    三釋名者。

    佛謂能說教主。

    說謂所說教法。

    即定散二善等。

    簡異菩薩聖弟子及餘外道等說。

    故稱佛說。

    觀謂能觀即通指十三觀。

    無量壽謂所觀境正指第九一境。

    是所觀境雖有十三。

    舉無量壽以攝餘也。

    所以者何。

    無量壽者。

    是彼土教主彌陀如來正報之身。

    既有正報。

    必當有依報之寶樹寶池等。

    故舉正攝依也。

    又無量壽者。

    彼土教主既有教主。

    必當有眷屬之觀音勢至等。

    故舉主攝伴也。

    經謂貫線常法等義如常。

    四料簡定散二善者。

    往生業因雖多不出定散。

    故欲釋文先須料簡之。

    定善即有十三。

    謂日觀乃至雜想觀也。

    散善即有三福九品。

    定者則即慮以凝心。

    故曰定也。

    散者即廢惡以修善。

    故曰散也。

    五入文解釋者。

    依善導意。

    此經為兩處二會之說。

    一王宮會。

    二耆阇崛山會也。

    王宮會者。

    文有四段。

    以為三分(以得益分屬正宗分也)初自如是我聞至雲何見極樂世界已來。

    是序分也。

    二自佛告韋提汝及衆生至下品下生。

    是正宗分也。

    三自說是語時至諸天發心。

    是得益分也。

    四自阿難白佛至韋提等歡喜。

    是流通分也(已上王宮會)次靈山會者。

    阿難自王宮還而為大衆再述彼王宮會。

    是亦當有三分。

    而無别說相者。

    經家之略而已。

    序分者。

    有通有别。

    通序如是等句。

    别序一經發起随緣各别。

    如淨名經毗耶現疾為序。

    如法華經現瑞放光為序。

    今經則以阇王造逆韋提厭穢欣淨為别序也。

    正宗分者。

    此中有二。

    一定善分。

    二散善分。

    就定善有十三。

    一日想觀。

    二水想觀。

    三地想觀。

    四寶樹觀。

    五寶池觀。

    六寶樓觀。

    七華座觀。

    八像想觀。

    九佛身觀。

    十觀音觀。

    十一勢至觀。

    十二普觀。

    十三雜想觀也。

    一日想觀者。

    問。

    何故觀日乎。

    答。

    此有三意。

    一為令衆生知極樂正方也。

    不取冬夏兩時。

    唯取春秋二時。

    二為令衆生知罪障輕重也。

    罪障有三。

    一黑障如黑雲障日。

    二黃障如黃雲障日。

    三白障如白雲障日。

    行者若此相現須忏悔罪障也。

    三為令衆生知極樂光明也。

    若此觀成時或化佛等現(如道瞬)行者唯除睡時行住坐卧一心專注。

    必得成就。

    二水想觀者。

    如上日想行住坐卧專觀日輪。

    今此水想亦四威儀不問時節久近。

    專觀水也。

    所以次日觀為水觀者。

    疏問曰。

    次何故觀水。

    答。

    觀日輪表彼界長晖。

    今觀水顯彼琉璃地平正。

    三地想者。

    疏釋修觀法曰。

    即向靜處面向西方。

    正坐跏趺一同前法。

    既住心已。

    徐徐轉心想彼寶地雜色分明。

    初想不得亂想多境。

    即難得定。

    唯觀方寸一尺等。

    或一日二日三日。

    或四五六七日。

    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

    無問日夜行住坐卧。

    身口意業常與定合。

    唯萬事俱舍田如失意聾盲癡人者。

    此定必即易得。

    若不如是三業随緣轉。

    定想逐波飛。

    縱盡千年壽。

    法眼未曾開。

    若心得定時。

    或先有明相現。

    或可先見寶地等種種分明不思議者。

    有二種見。

    一者想見猶有知覺故雖見淨境。

    未多明了。

    二者若内外覺滅。

    即入正受三昧。

    所見淨境即非想見。

    得為比挍也。

    修此地觀亦可往生。

    經曰。

    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雖雙卷經說七寶地。

    而彼不說觀地往生之旨。

    是故隻見彼經之人未知此旨。

    然今至此經始知觀地往生之旨。

    故知。

    往生之行非啻念彼佛名。

    又觀彼地亦是往生極樂業因也。

    四寶樹觀者。

    來意者可知。

    雖雙觀經說七重行樹。

    而彼不說觀樹之旨。

    故今具說行者修觀觀成功益。

    五寶池觀者。

    先來意者。

    寶樹雖精若無池水未名好也。

    一為不空世界。

    二為莊嚴依報。

    為斯義故有此池渠觀也。

    次觀成義準前可知。

    亦有思惟正受二義。

    思惟者。

    行住坐卧常思惟之。

    若不思惟池相不現。

    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并亡。

    三昧相應妙境現前。

    次觀功能準地觀可知。

    六寶樓觀者。

    先來意者。

    彼淨土中雖有寶樹寶池。

    若無寶樓宮殿亦未為精。

    經文雖說五百億寶樓。

    而實無量無邊。

    次觀成亦有二。

    準前可知。

    次觀功能有二種益。

    一現身滅罪。

    二身後往生。

    故經曰。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

    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雖雙觀經說宮殿等。

    而彼不明觀想往生之益。

    故今此經中具說其益也。

    七華座觀者。

    就此有五。

    一來意。

    二正明觀相。

    三辨邪正。

    四明利益。

    五思惟正受。

    一來意者有二。

    一上是通依。

    今則别依。

    二上是依報。

    下則正報。

    二正明觀相者。

    是觀大寶蓮華王也。

    依經有三。

    一華葉相。

    二華台相。

    三台上四柱寶幢。

    一華葉相者。

    經曰。

    令其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

    乃至遍覆地上。

    二華台相者。

    經曰。

    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

    三台上四柱寶幢者。

    經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

    三辨邪正者。

    華座相現名為正觀。

    若他相現前名為邪觀。

    四明利益者。

    經曰。

    滅除五萬劫生死之罪。

    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就此文有二益。

    一滅罪。

    二往生。

    五思惟正受者。

    準前可知。

    次明華座在所。

    善導曰。

    彌陀化主當心坐。

    華台獨迥最為精。

    惠心曰。

    在中央最上地上。

    八像想觀者。

    就此亦有五。

    一來意。

    二正明觀相。

    三辨邪正。

    四利益。

    五思惟正受。

    一來意者。

    上既觀座。

    須觀真佛坐于其上。

    然初心之人不能直觀真佛。

    故先觀形像也。

    故善導曰。

    斯乃群生障重。

    真佛之觀難階。

    是以大聖垂哀且遣住心形像。

    又或雖初心之人随其意樂直觀真佛。

    故觀念法門直說真佛。

    其旨見觀佛三昧經等(雲雲)二正辨觀相者。

    就此有三。

    一佛像想。

    二二菩薩像想。

    三多身像想。

    一佛像想者。

    經曰。

    先當想像。

    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善導曰。

    于一金像逆順觀想之。

    自頂上至足下千輻輪。

    名之為順觀。

    自千輻輪至頂上者。

    名之為逆觀。

    如是逆順觀之。

    不久必得成就。

    是則彌陀像想也。

    二觀音勢至像想者。

    經曰。

    見此事已。

    複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

    如前蓮華等無有異。

    複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

    是則先觀二菩薩華座也。

    又曰。

    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

    亦放金光如前無異。

    是則觀世音像想也。

    又曰。

    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是則勢至像想也。

    準前佛觀。

    于二菩薩各亦當先修像觀。

    是乃佛觀成就之後亦觀二菩薩形像也。

    三多身像想者。

    經曰。

    一一樹下複有三蓮華。

    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

    遍滿彼國。

    以此文案之。

    像想觀不止一三尊。

    更有無量三尊像想。

    例如釋迦像想觀。

    其旨見觀佛三昧經。

    三邪正者。

    經曰。

    令與修多羅合。

    若不合者名為妄想。

    若有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

    四利益者。

    此觀有二益。

    一滅罪益。

    二現身得三昧益。

    故經曰。

    作是觀者。

    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于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五思惟正受者。

    準前可知。

    善導曰。

    十三觀中此寶地寶華金像等觀最要。

    若欲教人即教此法。

    但一法成者餘觀即自然了也。

    九佛身觀者。

    就此亦有五。

    一結前生後(亦名來意)二正明觀相。

    三辨觀邪正。

    四明觀利益。

    五思惟正受。

    一結前生後者。

    觀形像者本是為觀真佛。

    已觀像了。

    次當觀真。

    真像有次。

    故次像來也。

    又或雖初心之人。

    随其意樂直觀真佛。

    是故明之。

    二正明觀相者。

    就此有十三。

    一身量大小。

    二身色不同。

    三毫相大小。

    四眼相大小。

    五毛孔光大小。

    六圓光大小。

    七化佛多少。

    八侍者多少。

    九相多少。

    十好多少。

    十一光多少。

    十二光照遠近。

    十三光明攝益。

    一身量大小者。

    經曰。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然諸佛身量随機長短不同。

    且如七佛身量長短不同。

    言七佛者。

    初毗婆屍佛身長六十由旬。

    次屍棄佛身長四十由旬。

    減前佛者二十由旬。

    毗舍婆佛身長三十二由旬。

    減前佛者八由旬。

    次拘留孫佛身長二十五由旬。

    減前佛者七由旬。

    次拘那含牟尼佛身長二十五由旬。

    次迦葉佛身長十六丈。

    次釋迦佛身長僅丈六。

    如當來彌勒佛身長千丈。

    七佛之中最高毗婆屍佛。

    而是尚僅六十由旬。

    而今阿彌陀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豈不是至高乎。

    是其身量大小也。

    二身色不同者。

    且如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