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厭欣沙門了惠集錄
漢語第一之一(當卷有一章)
大經釋第一
無量壽經釋第一(正依善導。
傍依諸師。
并述愚懷) 将釋斯經。
略有五意。
一者大意。
二者立教開宗。
三者淨教本末。
四者釋名。
五者入文解釋。
一大意者。
釋迦世尊舍無勝淨土而出此穢土。
為欲說淨土教勸誘衆生令得生淨土。
彌陀如來舍此穢土而出彼淨土。
為欲引導穢土衆生令得生淨土。
是則諸佛攝取淨土出興穢土之本意也。
善導和尚雲。
釋迦斯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
彼喚此遣等(雲雲)此乃此經大意也。
二立教開宗者。
亦分為二。
一諸宗立教不同。
二正立二教。
一諸宗立教不同者。
法相三時·三論二藏·天台四教五時·華嚴五教十宗·真言二教十住心等(雲雲)二正立二教者。
依綽禅師。
略立二教以判一代佛教。
一聖道教。
二淨土教。
聖道教者。
若小乘。
若大乘。
若顯教。
若密教。
皆聖道之攝(雲雲)二淨土教者。
小乘法中全不說淨土法門。
大乘之中多說往生淨土法門。
名之淨土教。
今此經正是淨土教攝(雲雲。
次以橫截五惡趣文釋二教差别。
道綽淨影龍興昙鸾意同之)抑三乘四乘聖道正像既過至末法時。
但虛有教無有行證。
故澆末之世求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人。
是甚難得。
然則濁惡衆生何以得離生死。
然往生淨土法門雖未斷盡無明煩惱。
依彌陀願力生彼淨土。
超出三界永離生死。
求其事迹紀傳所載甚多。
故知。
往生淨土法門是未斷惑而出過三界之法門也。
末代出離生死除往生淨土之外更有。
無有是處。
故欲速出五濁魔境超二死苦際者。
必當歸淨土門故。
道綽禅師釋此經橫截五惡趣文雲。
若依此方修治斷除。
先斷見惑離三途因。
滅三途果後斷修惑。
離人天因絕人天果。
斯皆漸次斷除不名橫截。
若得往生彌陀淨國。
娑婆五道一時頓舍故名橫截。
橫截五惡趣者。
截其果也。
惡趣自然閉者。
閉其因也(雲雲)天台真言皆名頓教。
然彼斷惑證理故猶是漸教也。
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長夜者。
偏是此教。
故以此教為頓中之頓也。
三淨教本末者。
于往生教有根本有枝末。
例如真言以毗盧遮那經而為根本。
以餘雜部而為枝末。
淨教亦爾。
故以此經而為根本。
以餘兼明往生淨土諸經而為枝末。
又以斯經名正往生教。
以餘諸經名傍往生教。
又以此經名有功往生教。
以餘諸經名無功往生教。
又以斯經名具足往生教。
以餘諸經名不具足往生教(雲雲)四釋名者。
佛者乃是梵音。
此翻為覺。
三覺圓滿故以名佛。
此指能說釋迦。
即舉通号以顯别體。
說者口音陳唱名句為體。
無量壽者所說佛名。
梵阿彌陀此譯雲無量壽。
經者梵修多羅。
此翻名綖。
聖人言說能貫諸法如綖貫華。
是乃就喻為名。
綖能貫華經能持緯。
其用相似。
故亦名經。
此經則說彼阿彌陀佛因願果證功德。
故名無量壽經。
五入文解釋者。
此經一部兩卷分為三段。
初自我聞如是至願樂欲聞。
是序分也。
次自乃往過去久遠無量至下卷略說之耳。
是正宗分也。
後自其有得聞彼佛名号至靡不歡喜。
是流通也。
初就序分有通有局。
從我聞如是而下語通諸經。
故名通序。
亦曰證信序。
從爾時世尊光顔魏魏而下文局今經。
故名别序。
亦曰發起序。
次就正宗略有四段。
一四十八願興意。
二依願修行。
三所得依正四往生行業。
一四十八願興意者。
所謂四十八願者。
是法藏比丘所發之願也。
凡就願有二。
一總願。
二别願也。
一總願者四弘誓願也。
一切菩薩通發此願趣向菩提。
無有異路。
别願者諸佛菩薩各各不同。
且如釋迦五百·藥師十二·今阿彌陀四十八願。
今此四十八願應一一對十方諸佛随宜釋之。
經雲。
乃往過去久遠無量無央數劫有佛出世。
名錠光如來。
次有佛名光遠(乃至)第五十三有佛名處世。
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
時有國王名離垢淨王(亦名無诤念王。
一體異号)聞佛所說發無上道心。
即棄金輪位行作沙門。
辭萬乘富求無上道。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号曰法藏。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乃至)于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天人之善惡。
國土之粗妙。
應其心願悉現睹之。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
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
其心寂靜志無所著。
一切世間無能及者。
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阿難白佛。
彼佛國土壽量幾何。
佛言。
其佛壽命四十二劫。
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已上)又大阿彌陀經雲。
其佛即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
為選擇心中所欲願。
樓夷亘羅佛(此雲世自在王佛)說經畢昙摩诃(此雲法藏)便一其心即得天眼。
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
即選擇心中所願。
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平等覺經亦複同之)此中選擇者。
即是取舍義也。
謂于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中。
舍人天之惡而取人天之善。
舍國土之醜而取國土之好也。
大阿彌陀經選擇義如是。
此經亦有選擇之義。
謂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是也。
選擇與攝取其言雖異其意是同。
是則舍不清淨行而取清淨行也。
上文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
其義亦然。
準是今于四十八願一往各論選擇攝取義者。
第一無三惡趣願者。
于所睹見二百一十億土中。
或有有三惡趣之國土。
或有無三惡趣之國土。
乃選舍其有三惡趣粗惡國土。
而選取其無三惡趣善妙國土。
故雲選擇也。
第二不更惡趣願者。
于彼諸佛土中。
或有雖國中無三惡道。
其國人天壽終之後從其國土複更三惡趣之土。
或有不更惡趣之土。
乃選舍其更惡趣粗惡國土。
而選取其不更惡趣善妙國土。
故雲選擇也。
第三悉皆金色願者。
于彼諸佛土中。
或有一土中有黃白二類人天之國土。
或有純黃金色之國土。
乃選舍黃白二類粗惡國土。
而選取黃金一色善妙國土。
故雲選擇也。
第四無有好醜願者。
于彼諸佛土中。
或有人天形色好醜不同之國土。
或有形色一類無有好醜之國土。
乃選舍好醜不同粗惡國土。
選取無有好醜善妙國土。
故雲選擇也。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者。
于彼諸佛土中。
或有以布施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忍辱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精進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禅定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般若(信第一義等是也)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菩提心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六念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經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起立塔像飯食沙門及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種種行。
各為往生行之國土。
或有專稱其國佛名為往生行之土。
如此但以一行配一佛土者。
是一往義也。
再往論之其義不定。
或有一佛土中以多行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多佛土中通以一行為往生行之土。
如是往生之行種種不同。
不可具述也。
今則選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養父母等諸行。
而選取專稱佛名。
故雲選擇也。
且約五願略論選擇其義如是。
自餘諸願準此應知。
問曰。
如餘諸願選舍粗惡而選取善妙。
其理可然。
何故第十八願選舍一切諸行。
偏唯選取念佛一行為往生本願乎。
答曰。
聖意難測。
不能辄解。
雖然今試以二義解之。
一者勝劣義。
二者難易義。
初勝劣義者。
念佛是勝。
餘行是劣。
所以者何。
名号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内證功德。
及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
皆悉攝在彼佛名号之中。
故名号功德最為勝也。
餘行不然。
各守一隅而已。
是以為劣。
譬如世間屋舍。
其屋舍名字中攝棟梁椽柱等一切之具。
而棟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攝一切。
應知。
佛名号功德勝餘一切功德也。
故舍劣取勝以為本願欤。
次難易義者。
念佛易修諸行難修。
且約諸宗言之。
昔時法藏比丘若以三密行為往生願。
則如真言宗無畏不空慧果法全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見性成佛為往生願。
則如佛心宗慧可僧璨弘忍惠能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一乘實相為往生願。
則如天台宗天台章安妙樂道邃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海印頓觀為往生願。
則如華嚴宗賢首清涼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八不中道為往生願。
則如無相宗嘉祥法朗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萬法唯識為往生願。
則如有相宗玄奘慈恩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二百五十等戒為往生願。
則如四分宗南山東西之律師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然念佛往生願真言止觀行人共同修之。
華嚴達磨門人修之無妨。
有相無相行人四分五分律師勤修念佛何為有妨。
誠是易相續故。
往生有憑也。
由是支那本邦諸宗高僧發願往生之人古來甚多。
不遑枚舉焉。
然則真言等八宗行者皆共不漏往生慈悲願網也。
若以布施建為别願。
戒日獨可得往生。
一切貧窮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起塔建為别願。
育王一可得往生。
一切困乏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稽古鑽仰建為别願。
訪生光基之倫可得往生。
淺識粗漫不
傍依諸師。
并述愚懷) 将釋斯經。
略有五意。
一者大意。
二者立教開宗。
三者淨教本末。
四者釋名。
五者入文解釋。
一大意者。
釋迦世尊舍無勝淨土而出此穢土。
為欲說淨土教勸誘衆生令得生淨土。
彌陀如來舍此穢土而出彼淨土。
為欲引導穢土衆生令得生淨土。
是則諸佛攝取淨土出興穢土之本意也。
善導和尚雲。
釋迦斯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
彼喚此遣等(雲雲)此乃此經大意也。
二立教開宗者。
亦分為二。
一諸宗立教不同。
二正立二教。
一諸宗立教不同者。
法相三時·三論二藏·天台四教五時·華嚴五教十宗·真言二教十住心等(雲雲)二正立二教者。
依綽禅師。
略立二教以判一代佛教。
一聖道教。
二淨土教。
聖道教者。
若小乘。
若大乘。
若顯教。
若密教。
皆聖道之攝(雲雲)二淨土教者。
小乘法中全不說淨土法門。
大乘之中多說往生淨土法門。
名之淨土教。
今此經正是淨土教攝(雲雲。
次以橫截五惡趣文釋二教差别。
道綽淨影龍興昙鸾意同之)抑三乘四乘聖道正像既過至末法時。
但虛有教無有行證。
故澆末之世求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人。
是甚難得。
然則濁惡衆生何以得離生死。
然往生淨土法門雖未斷盡無明煩惱。
依彌陀願力生彼淨土。
超出三界永離生死。
求其事迹紀傳所載甚多。
故知。
往生淨土法門是未斷惑而出過三界之法門也。
末代出離生死除往生淨土之外更有。
無有是處。
故欲速出五濁魔境超二死苦際者。
必當歸淨土門故。
道綽禅師釋此經橫截五惡趣文雲。
若依此方修治斷除。
先斷見惑離三途因。
滅三途果後斷修惑。
離人天因絕人天果。
斯皆漸次斷除不名橫截。
若得往生彌陀淨國。
娑婆五道一時頓舍故名橫截。
橫截五惡趣者。
截其果也。
惡趣自然閉者。
閉其因也(雲雲)天台真言皆名頓教。
然彼斷惑證理故猶是漸教也。
明未斷惑凡夫直出過三界長夜者。
偏是此教。
故以此教為頓中之頓也。
三淨教本末者。
于往生教有根本有枝末。
例如真言以毗盧遮那經而為根本。
以餘雜部而為枝末。
淨教亦爾。
故以此經而為根本。
以餘兼明往生淨土諸經而為枝末。
又以斯經名正往生教。
以餘諸經名傍往生教。
又以此經名有功往生教。
以餘諸經名無功往生教。
又以斯經名具足往生教。
以餘諸經名不具足往生教(雲雲)四釋名者。
佛者乃是梵音。
此翻為覺。
三覺圓滿故以名佛。
此指能說釋迦。
即舉通号以顯别體。
說者口音陳唱名句為體。
無量壽者所說佛名。
梵阿彌陀此譯雲無量壽。
經者梵修多羅。
此翻名綖。
聖人言說能貫諸法如綖貫華。
是乃就喻為名。
綖能貫華經能持緯。
其用相似。
故亦名經。
此經則說彼阿彌陀佛因願果證功德。
故名無量壽經。
五入文解釋者。
此經一部兩卷分為三段。
初自我聞如是至願樂欲聞。
是序分也。
次自乃往過去久遠無量至下卷略說之耳。
是正宗分也。
後自其有得聞彼佛名号至靡不歡喜。
是流通也。
初就序分有通有局。
從我聞如是而下語通諸經。
故名通序。
亦曰證信序。
從爾時世尊光顔魏魏而下文局今經。
故名别序。
亦曰發起序。
次就正宗略有四段。
一四十八願興意。
二依願修行。
三所得依正四往生行業。
一四十八願興意者。
所謂四十八願者。
是法藏比丘所發之願也。
凡就願有二。
一總願。
二别願也。
一總願者四弘誓願也。
一切菩薩通發此願趣向菩提。
無有異路。
别願者諸佛菩薩各各不同。
且如釋迦五百·藥師十二·今阿彌陀四十八願。
今此四十八願應一一對十方諸佛随宜釋之。
經雲。
乃往過去久遠無量無央數劫有佛出世。
名錠光如來。
次有佛名光遠(乃至)第五十三有佛名處世。
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
時有國王名離垢淨王(亦名無诤念王。
一體異号)聞佛所說發無上道心。
即棄金輪位行作沙門。
辭萬乘富求無上道。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号曰法藏。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乃至)于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天人之善惡。
國土之粗妙。
應其心願悉現睹之。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
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
其心寂靜志無所著。
一切世間無能及者。
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阿難白佛。
彼佛國土壽量幾何。
佛言。
其佛壽命四十二劫。
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已上)又大阿彌陀經雲。
其佛即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
為選擇心中所欲願。
樓夷亘羅佛(此雲世自在王佛)說經畢昙摩诃(此雲法藏)便一其心即得天眼。
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
即選擇心中所願。
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平等覺經亦複同之)此中選擇者。
即是取舍義也。
謂于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中。
舍人天之惡而取人天之善。
舍國土之醜而取國土之好也。
大阿彌陀經選擇義如是。
此經亦有選擇之義。
謂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是也。
選擇與攝取其言雖異其意是同。
是則舍不清淨行而取清淨行也。
上文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
其義亦然。
準是今于四十八願一往各論選擇攝取義者。
第一無三惡趣願者。
于所睹見二百一十億土中。
或有有三惡趣之國土。
或有無三惡趣之國土。
乃選舍其有三惡趣粗惡國土。
而選取其無三惡趣善妙國土。
故雲選擇也。
第二不更惡趣願者。
于彼諸佛土中。
或有雖國中無三惡道。
其國人天壽終之後從其國土複更三惡趣之土。
或有不更惡趣之土。
乃選舍其更惡趣粗惡國土。
而選取其不更惡趣善妙國土。
故雲選擇也。
第三悉皆金色願者。
于彼諸佛土中。
或有一土中有黃白二類人天之國土。
或有純黃金色之國土。
乃選舍黃白二類粗惡國土。
而選取黃金一色善妙國土。
故雲選擇也。
第四無有好醜願者。
于彼諸佛土中。
或有人天形色好醜不同之國土。
或有形色一類無有好醜之國土。
乃選舍好醜不同粗惡國土。
選取無有好醜善妙國土。
故雲選擇也。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者。
于彼諸佛土中。
或有以布施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忍辱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精進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禅定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般若(信第一義等是也)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菩提心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六念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經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持咒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以起立塔像飯食沙門及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種種行。
各為往生行之國土。
或有專稱其國佛名為往生行之土。
如此但以一行配一佛土者。
是一往義也。
再往論之其義不定。
或有一佛土中以多行為往生行之土。
或有多佛土中通以一行為往生行之土。
如是往生之行種種不同。
不可具述也。
今則選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養父母等諸行。
而選取專稱佛名。
故雲選擇也。
且約五願略論選擇其義如是。
自餘諸願準此應知。
問曰。
如餘諸願選舍粗惡而選取善妙。
其理可然。
何故第十八願選舍一切諸行。
偏唯選取念佛一行為往生本願乎。
答曰。
聖意難測。
不能辄解。
雖然今試以二義解之。
一者勝劣義。
二者難易義。
初勝劣義者。
念佛是勝。
餘行是劣。
所以者何。
名号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内證功德。
及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
皆悉攝在彼佛名号之中。
故名号功德最為勝也。
餘行不然。
各守一隅而已。
是以為劣。
譬如世間屋舍。
其屋舍名字中攝棟梁椽柱等一切之具。
而棟梁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攝一切。
應知。
佛名号功德勝餘一切功德也。
故舍劣取勝以為本願欤。
次難易義者。
念佛易修諸行難修。
且約諸宗言之。
昔時法藏比丘若以三密行為往生願。
則如真言宗無畏不空慧果法全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見性成佛為往生願。
則如佛心宗慧可僧璨弘忍惠能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一乘實相為往生願。
則如天台宗天台章安妙樂道邃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海印頓觀為往生願。
則如華嚴宗賢首清涼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八不中道為往生願。
則如無相宗嘉祥法朗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萬法唯識為往生願。
則如有相宗玄奘慈恩等輩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二百五十等戒為往生願。
則如四分宗南山東西之律師往生。
自餘諸宗之人不可得生。
然念佛往生願真言止觀行人共同修之。
華嚴達磨門人修之無妨。
有相無相行人四分五分律師勤修念佛何為有妨。
誠是易相續故。
往生有憑也。
由是支那本邦諸宗高僧發願往生之人古來甚多。
不遑枚舉焉。
然則真言等八宗行者皆共不漏往生慈悲願網也。
若以布施建為别願。
戒日獨可得往生。
一切貧窮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起塔建為别願。
育王一可得往生。
一切困乏之人不可得生。
若以稽古鑽仰建為别願。
訪生光基之倫可得往生。
淺識粗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