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可得生。
若以多聞廣學建為别願。
生肇融睿之類可得往生。
寡聞狹劣不可得生。
若以棄家舍欲建為别願。
出家二衆可得往生。
在家二衆不可得生。
若以豪貴顯官建為别願。
一人三公可得往生。
萬民庶黎不可得生。
然今念佛往生本願不簡有智無智持戒破戒多聞小見。
不簡在家出家。
一切有心之者易唱易生。
譬如一月浮于萬水無嫌水淺深。
大陽照于世界不選地高低。
法照禅師五會法事贊雲。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将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已上)是則攝萬機于一願。
收千品于十念者也。
問曰。
一切菩薩皆立誓願。
而或有已成就。
或有未成就。
未審法藏菩薩四十八願為已成就耶。
為未成就耶。
答曰。
法藏菩薩誓願一一成就舉世信受莫敢狐疑。
何者。
極樂世界中既無三惡趣。
當成。
是即成就第一無三惡趣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其願成就文雲。
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是也。
又彼國人天壽終之後無更三惡趣。
當知。
是即成就第二不更惡趣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其願成就文雲。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是也。
又彼國人天無有一人不具三十二相。
當知。
是即成就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其願成就文雲。
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是也。
如是初自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一一誓願皆悉成就。
于中豈第十八念佛往生之願獨不成就乎。
然則念佛之人皆當往生。
何以得知。
即其願成就文雲。
諸有衆生聞其名号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也。
凡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閣無非願力。
何為其中獨疑念佛往生本願。
加之一一願終皆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而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成佛本誓是已成就。
當知。
一一誓願不虛設也。
故往生禮贊雲。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
本誓重願不虛。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已上)釋家深得願旨。
須仰信耳。
問曰。
經雲十念。
釋雲十聲。
念聲之異其義如何。
答曰。
念聲是一。
何以得知。
觀經下品下生雲。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已上)今依北文。
聲即是念。
念即是聲其義分明。
加之大集月藏經雲。
大念見大佛。
小念見小佛。
感師釋雲。
大念者大聲念佛。
小念者小聲念佛。
應知。
此亦念聲是一也。
問曰。
經雲乃至。
釋雲下至。
其意如何。
答曰。
乃至下至其意是一。
經言乃至者從多向少之言。
多者上盡一形。
少者下至十聲一聲等。
是則多少相對之言也。
釋言下至者。
下者對上之言。
即下至十聲等。
上者上盡一形。
是則上下相對之言也。
然上下相對其例非一。
且如宿命通願雲。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
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如是五神通及以光明壽命等願中一一皆置下至之言。
準之此願乃至即同彼願下至。
然則善導所釋下至之言其意合會經旨也。
但解斯願諸師善導其意不同。
諸師局言十念往生願。
謂若不滿十即不得生也。
善導通言念佛往生願。
上從一形下至臨終十聲一聲。
稱念皆生也。
然則諸師局言十念往生願者。
其意不周。
所以然者。
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
善導通雲念佛往生願者。
其意即周。
所以然者。
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抑此四十八願皆有拔苦與樂之義。
何故爾者。
大悲者拔苦也。
大慈者與樂也。
第一無三惡趣大悲拔苦也。
第二不更惡趣亦是大悲拔苦也。
第三悉皆金色者是與樂也。
第四無有好醜亦是與樂也。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有其二意。
出離生死是拔苦也。
往生極樂是與樂也。
生死衆苦一時悉離。
淨土諸樂一念頓受。
阿彌陀佛若無此願極惡衆生何以得離苦海。
遠劫已來世世未值彌陀誓願。
是故至今尚在三界衆苦火宅。
未到四德常樂寶城。
過去流轉蓋是如斯。
未來楚痛亦複幾多。
然今何幸值斯大願。
雖已得遇大願。
若不信之曷異不值。
既能信之正是值也。
雖已信之若不行之亦同不信。
既能行之正是信也。
行業有誠。
決定往生。
願力不虛何容拟疑。
若得往生解脫生死。
遠離衆苦。
即是大悲拔苦也。
夫一往生極樂。
去則身心恒受諸樂。
眼見如來聖衆。
見見增眼根樂。
耳聽深妙法音。
聽聽增耳根樂。
鼻聞功德法香。
聞聞增鼻根樂。
舌嘗法喜禅悅味。
嘗嘗增舌根樂。
身蒙彌陀光明。
觸觸增身根樂。
意緣極樂妙境。
緣緣增意根樂。
凡極樂世界一一境界無不離苦得樂良緣。
風吹寶樹是樂。
枝葉華果齊調常樂之韻。
波洗金岸是樂。
微瀾回流自發四德之音。
鶴啭是樂。
妙聲清雅演根力覺道法門。
鴻鳴是樂。
宮商自然出念佛念法念僧妙法。
步金地升寶閣。
天衣被身天樂響耳。
如是快樂不可盡言焉。
實是念佛誓願阿彌陀佛大慈悲心之所發。
劇苦衆生拔苦與樂之方便也。
又為女人别發願雲。
設我得佛。
其有女人聞我名字。
歡喜信樂發菩提心。
厭惡女身。
命終之後複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就此有疑。
上念佛往生願不簡男女。
來迎系念兩願亦通男女。
而今更發此願。
其意如何。
然熟案斯事實有其理。
女人障重。
若不約女人别發一願。
則恐一切女人即生疑心。
何者女人過多障深。
一切賢聖之所呵棄。
故道宣引經雲。
十方世界有女人處即有地獄。
障相甚多。
今出少分。
内有五障。
外有三從。
五障者一者不得作梵天王。
二者帝釋。
三者魔王。
四者轉輪聖王。
五者佛身。
一者不得作梵天王者。
色界初禅之主梵衆梵輔之王也。
無量梵王更居全無以女身而登高台閣刷三铢之襟者。
二者帝釋者。
欲界第二天須彌八萬之頂三十三天之王殊勝殿之主也。
無量帝釋替移都無以女身升彼寶座者。
三者魔王者。
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也。
百千魔王轉住未曾有以女身坐其位者。
四者轉輪聖王者。
東西南北四州之主金銀銅鐵四輪王也。
其中未嘗聞一人有女輪王也。
五者佛身者。
佛身者是出世無上妙果四德圓滿尊體。
諸佛雖無邊無有女質佛也。
前之四報是生滅之境輪回之質。
而尚叵得如是。
何況往生極樂出世妙果乎。
如此疑之故别發女人往生願也。
哀哉女身之拙大梵高台之閣所嫌。
梵衆輔佐之席隔交。
六天魔王之位。
四經輪王之迹。
永絕而莫預焉。
有漏虛妄果報無常生滅幻身尚不能成。
何況出世無上佛體乎。
實可悲痛也。
然依彼佛悲願而得往生。
則三惑速滅二死永除。
長夜頓明覺月正圓。
四智圓明春苑三十二相之華容鮮發。
三身即一秋空八十種好之月面朗。
澄位是妙覺高貴之獨尊。
四海灌頂之法王。
形是衆德圓滿之妙相。
三點融通之聖容也。
豈非大幸哉。
抑如善财大士覓知識于二百餘城。
雪山童子投全身于半偈鬼口。
志幹丈夫勇猛精進如此。
而應成佛。
若夫緩行疏求。
設曆塵劫豈可成就。
故五戒優婆塞聞婦之哀鳴而感鼻蟲報。
四禅苾刍謗佛之化導而結無間果。
如此之類不可勝計也。
丈夫尚爾。
何況女身乎。
是故諸經論中處處呵擯女人。
自非三途八難何處可居之地。
富樓那尊者成佛國土說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等。
等三惡道而永削女人迹。
天親菩薩往生論中釋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同根缺敗種而遠隔聖衆交。
諸佛淨土希望絕思。
且夫吾朝靈驗勝地皆悉嫌去。
比睿山者傳教大師之所建。
桓武天皇之敕願也。
大師親自羯磨結界限谷畫峰不入女人。
一乘之峰高峙五障之雲無叆。
一味之谷深幽三從之水絕流。
藥師醫王靈像耳聞而眼不視。
大師創建妙境徒望無由登臨。
高野山者弘法大師結界之峰。
真言上乘弘通之地。
三密之月輪普照不破女人非器之闇。
五瓶之智水等洽不灑女人垢穢之質。
于此等所尚有其障。
何況于出過三界之淨土乎。
加之聖武天皇營造十六丈金銅盧舍那前遙拜見之尚不許入扉内。
天智天皇建立五丈石像彌勒前高仰禮之尚壇上有障。
乃至金峰雲上醍醐霞中皆禁女身污影。
悲哉兩足雙眸不異男子而不克蹈嚴驗之勝境觀賢聖之靈軀。
瓦礫荊棘之土泥木塑像之佛有障如斯。
何況衆寶合成之淨土萬德究竟之佛身乎。
佛鑒女人懷疑心于玆故别有斯願也。
善導釋此願雲。
乃由彌陀本願力故女人稱佛名号正命終時。
即轉女身得成男子。
彌陀接手菩薩扶身坐寶華上。
随佛往生。
入佛大會證悟無生。
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彌陀名願力者。
千劫萬劫恒沙等劫終不可得轉女人。
或有道俗雲女人不得生淨土者。
此是妄說。
不可信也。
是則拔女身苦器與淨方快樂。
慈悲誓願利生方便也。
二依願修行者。
發四十八願後為成就此願。
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行願。
難行苦行積功累德。
或人雲。
其因行者多攝六度。
六度者。
一檀·二戒·三忍·四進·五禅·六慧也。
就初檀有無量。
謂國城妻子奴婢仆從聚落田地舍宅園林象馬車乘珍寶辇輿等諸身外一切财物能施與之。
謂之外施。
眼耳鼻舌身頭目髓腦等一切身上諸根能舍與之。
謂之内施。
然則彌陀如來本行菩薩道時。
修檀送劫波。
經雲。
所施目如一恒河沙。
如乞眼婆羅門之緣。
又有飲血衆生乞
若以多聞廣學建為别願。
生肇融睿之類可得往生。
寡聞狹劣不可得生。
若以棄家舍欲建為别願。
出家二衆可得往生。
在家二衆不可得生。
若以豪貴顯官建為别願。
一人三公可得往生。
萬民庶黎不可得生。
然今念佛往生本願不簡有智無智持戒破戒多聞小見。
不簡在家出家。
一切有心之者易唱易生。
譬如一月浮于萬水無嫌水淺深。
大陽照于世界不選地高低。
法照禅師五會法事贊雲。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将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已上)是則攝萬機于一願。
收千品于十念者也。
問曰。
一切菩薩皆立誓願。
而或有已成就。
或有未成就。
未審法藏菩薩四十八願為已成就耶。
為未成就耶。
答曰。
法藏菩薩誓願一一成就舉世信受莫敢狐疑。
何者。
極樂世界中既無三惡趣。
當成。
是即成就第一無三惡趣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其願成就文雲。
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是也。
又彼國人天壽終之後無更三惡趣。
當知。
是即成就第二不更惡趣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其願成就文雲。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是也。
又彼國人天無有一人不具三十二相。
當知。
是即成就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之願也。
何以得知。
即其願成就文雲。
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是也。
如是初自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
一一誓願皆悉成就。
于中豈第十八念佛往生之願獨不成就乎。
然則念佛之人皆當往生。
何以得知。
即其願成就文雲。
諸有衆生聞其名号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也。
凡四十八願莊嚴淨土。
華池寶閣無非願力。
何為其中獨疑念佛往生本願。
加之一一願終皆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而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成佛本誓是已成就。
當知。
一一誓願不虛設也。
故往生禮贊雲。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
本誓重願不虛。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已上)釋家深得願旨。
須仰信耳。
問曰。
經雲十念。
釋雲十聲。
念聲之異其義如何。
答曰。
念聲是一。
何以得知。
觀經下品下生雲。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已上)今依北文。
聲即是念。
念即是聲其義分明。
加之大集月藏經雲。
大念見大佛。
小念見小佛。
感師釋雲。
大念者大聲念佛。
小念者小聲念佛。
應知。
此亦念聲是一也。
問曰。
經雲乃至。
釋雲下至。
其意如何。
答曰。
乃至下至其意是一。
經言乃至者從多向少之言。
多者上盡一形。
少者下至十聲一聲等。
是則多少相對之言也。
釋言下至者。
下者對上之言。
即下至十聲等。
上者上盡一形。
是則上下相對之言也。
然上下相對其例非一。
且如宿命通願雲。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
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如是五神通及以光明壽命等願中一一皆置下至之言。
準之此願乃至即同彼願下至。
然則善導所釋下至之言其意合會經旨也。
但解斯願諸師善導其意不同。
諸師局言十念往生願。
謂若不滿十即不得生也。
善導通言念佛往生願。
上從一形下至臨終十聲一聲。
稱念皆生也。
然則諸師局言十念往生願者。
其意不周。
所以然者。
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
善導通雲念佛往生願者。
其意即周。
所以然者。
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抑此四十八願皆有拔苦與樂之義。
何故爾者。
大悲者拔苦也。
大慈者與樂也。
第一無三惡趣大悲拔苦也。
第二不更惡趣亦是大悲拔苦也。
第三悉皆金色者是與樂也。
第四無有好醜亦是與樂也。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有其二意。
出離生死是拔苦也。
往生極樂是與樂也。
生死衆苦一時悉離。
淨土諸樂一念頓受。
阿彌陀佛若無此願極惡衆生何以得離苦海。
遠劫已來世世未值彌陀誓願。
是故至今尚在三界衆苦火宅。
未到四德常樂寶城。
過去流轉蓋是如斯。
未來楚痛亦複幾多。
然今何幸值斯大願。
雖已得遇大願。
若不信之曷異不值。
既能信之正是值也。
雖已信之若不行之亦同不信。
既能行之正是信也。
行業有誠。
決定往生。
願力不虛何容拟疑。
若得往生解脫生死。
遠離衆苦。
即是大悲拔苦也。
夫一往生極樂。
去則身心恒受諸樂。
眼見如來聖衆。
見見增眼根樂。
耳聽深妙法音。
聽聽增耳根樂。
鼻聞功德法香。
聞聞增鼻根樂。
舌嘗法喜禅悅味。
嘗嘗增舌根樂。
身蒙彌陀光明。
觸觸增身根樂。
意緣極樂妙境。
緣緣增意根樂。
凡極樂世界一一境界無不離苦得樂良緣。
風吹寶樹是樂。
枝葉華果齊調常樂之韻。
波洗金岸是樂。
微瀾回流自發四德之音。
鶴啭是樂。
妙聲清雅演根力覺道法門。
鴻鳴是樂。
宮商自然出念佛念法念僧妙法。
步金地升寶閣。
天衣被身天樂響耳。
如是快樂不可盡言焉。
實是念佛誓願阿彌陀佛大慈悲心之所發。
劇苦衆生拔苦與樂之方便也。
又為女人别發願雲。
設我得佛。
其有女人聞我名字。
歡喜信樂發菩提心。
厭惡女身。
命終之後複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就此有疑。
上念佛往生願不簡男女。
來迎系念兩願亦通男女。
而今更發此願。
其意如何。
然熟案斯事實有其理。
女人障重。
若不約女人别發一願。
則恐一切女人即生疑心。
何者女人過多障深。
一切賢聖之所呵棄。
故道宣引經雲。
十方世界有女人處即有地獄。
障相甚多。
今出少分。
内有五障。
外有三從。
五障者一者不得作梵天王。
二者帝釋。
三者魔王。
四者轉輪聖王。
五者佛身。
一者不得作梵天王者。
色界初禅之主梵衆梵輔之王也。
無量梵王更居全無以女身而登高台閣刷三铢之襟者。
二者帝釋者。
欲界第二天須彌八萬之頂三十三天之王殊勝殿之主也。
無量帝釋替移都無以女身升彼寶座者。
三者魔王者。
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也。
百千魔王轉住未曾有以女身坐其位者。
四者轉輪聖王者。
東西南北四州之主金銀銅鐵四輪王也。
其中未嘗聞一人有女輪王也。
五者佛身者。
佛身者是出世無上妙果四德圓滿尊體。
諸佛雖無邊無有女質佛也。
前之四報是生滅之境輪回之質。
而尚叵得如是。
何況往生極樂出世妙果乎。
如此疑之故别發女人往生願也。
哀哉女身之拙大梵高台之閣所嫌。
梵衆輔佐之席隔交。
六天魔王之位。
四經輪王之迹。
永絕而莫預焉。
有漏虛妄果報無常生滅幻身尚不能成。
何況出世無上佛體乎。
實可悲痛也。
然依彼佛悲願而得往生。
則三惑速滅二死永除。
長夜頓明覺月正圓。
四智圓明春苑三十二相之華容鮮發。
三身即一秋空八十種好之月面朗。
澄位是妙覺高貴之獨尊。
四海灌頂之法王。
形是衆德圓滿之妙相。
三點融通之聖容也。
豈非大幸哉。
抑如善财大士覓知識于二百餘城。
雪山童子投全身于半偈鬼口。
志幹丈夫勇猛精進如此。
而應成佛。
若夫緩行疏求。
設曆塵劫豈可成就。
故五戒優婆塞聞婦之哀鳴而感鼻蟲報。
四禅苾刍謗佛之化導而結無間果。
如此之類不可勝計也。
丈夫尚爾。
何況女身乎。
是故諸經論中處處呵擯女人。
自非三途八難何處可居之地。
富樓那尊者成佛國土說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等。
等三惡道而永削女人迹。
天親菩薩往生論中釋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同根缺敗種而遠隔聖衆交。
諸佛淨土希望絕思。
且夫吾朝靈驗勝地皆悉嫌去。
比睿山者傳教大師之所建。
桓武天皇之敕願也。
大師親自羯磨結界限谷畫峰不入女人。
一乘之峰高峙五障之雲無叆。
一味之谷深幽三從之水絕流。
藥師醫王靈像耳聞而眼不視。
大師創建妙境徒望無由登臨。
高野山者弘法大師結界之峰。
真言上乘弘通之地。
三密之月輪普照不破女人非器之闇。
五瓶之智水等洽不灑女人垢穢之質。
于此等所尚有其障。
何況于出過三界之淨土乎。
加之聖武天皇營造十六丈金銅盧舍那前遙拜見之尚不許入扉内。
天智天皇建立五丈石像彌勒前高仰禮之尚壇上有障。
乃至金峰雲上醍醐霞中皆禁女身污影。
悲哉兩足雙眸不異男子而不克蹈嚴驗之勝境觀賢聖之靈軀。
瓦礫荊棘之土泥木塑像之佛有障如斯。
何況衆寶合成之淨土萬德究竟之佛身乎。
佛鑒女人懷疑心于玆故别有斯願也。
善導釋此願雲。
乃由彌陀本願力故女人稱佛名号正命終時。
即轉女身得成男子。
彌陀接手菩薩扶身坐寶華上。
随佛往生。
入佛大會證悟無生。
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彌陀名願力者。
千劫萬劫恒沙等劫終不可得轉女人。
或有道俗雲女人不得生淨土者。
此是妄說。
不可信也。
是則拔女身苦器與淨方快樂。
慈悲誓願利生方便也。
二依願修行者。
發四十八願後為成就此願。
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行願。
難行苦行積功累德。
或人雲。
其因行者多攝六度。
六度者。
一檀·二戒·三忍·四進·五禅·六慧也。
就初檀有無量。
謂國城妻子奴婢仆從聚落田地舍宅園林象馬車乘珍寶辇輿等諸身外一切财物能施與之。
謂之外施。
眼耳鼻舌身頭目髓腦等一切身上諸根能舍與之。
謂之内施。
然則彌陀如來本行菩薩道時。
修檀送劫波。
經雲。
所施目如一恒河沙。
如乞眼婆羅門之緣。
又有飲血衆生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