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谷上人語燈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其身分生血。
所施生血如四大海水。
又有啖肉衆生。
乞其身分脂肉。
所施脂肉如千須彌山。
所舍舌如大鐵圍山。
所舍耳如純陀羅山。
所舍鼻如毗富羅山。
所舍齒如耆阇崛山。
所舍身皮猶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雲雲)或時成肉山被食啖衆生。
或時成大魚與身分衆生。
菩薩慈悲以此可知。
然飲血啖肉之衆生無情破菩薩利生之膚。
耽食嗜味之凡夫無端食薩埵慈悲之肉。
如是非啻一劫二劫。
兆載永劫之間流四大海水之血。
竭千須彌山之肉。
難舍能舍。
難忍能忍。
圓滿檀度。
究竟屍羅。
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圓滿。
萬行具足也。
三所得依正者。
依即國界莊嚴衆寶合成。
正即三身四智究竟圓滿。
初法身者。
無始無終。
離一切相。
絕諸戲論周圓無際湛然常住。
次報身者。
報萬行因所感得之萬德身也。
布發掩泥之功感绀琉璃頂。
流血割肉之績得紫磨金膚。
代禽之慈不空。
早得鵝王之相。
代獸之悲有誠。
速感鹿王之膊。
破腦治他病故。
今成醫王中大醫王。
施肉與商人故。
今成船師中大船師。
施燈燭故成光明無量佛。
斷殺生故成壽命無量聖。
以寶與人故成衆寶國土之主。
以床施人故得大寶華王之座。
布施為庫藏。
收百福莊嚴之财。
持戒為良田。
下三菩提之種子。
着忍辱堅甲固戰魔王之十軍。
乘精進駿馬早超險難之六道。
以禅定清水洗諸欲垢。
以智慧船筏渡生死大海。
凡酬萬行因感萬德果。
如華結果。
似響應聲。
是則酬實修萬行得實證萬德也。
次應身者。
起大神通變現十方。
而随機宜為說妙法。
令諸衆生利益安樂。
是則應同穢土始終八相示現之身也。
次佛色身相好功德者。
謂其身量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其身色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此則酬六度萬行修因。
六八大願之所顯現也。
今略辨其大概而已。
四往生行業者。
此乃有二。
一大分二行。
二依文别釋。
一大分二行者。
亦分為三。
一正分二行。
二依善導論得失。
三以感師等義助善導之義。
一正分二行者。
亦分為二。
一略牒二行。
謂依善導等往生之行大分即有二種。
一念佛行。
二餘諸行(諸師未必如此分别。
故知往生正行難辄可了也)二釋其行相。
此亦為二。
一釋念佛。
二釋諸行。
一釋念佛者。
念佛者或觀佛相好。
或觀佛光明。
或依歸命想。
依引接想。
一心稱念彌陀佛名。
名之為念佛也。
設無觀念但信稱名亦名念佛(雲雲)二釋餘諸行者。
凡求極樂者不必念佛。
各随樂欲修種種行。
其相廣在經論。
不能具引。
然諸經所說其業雖多結其綱要不出三意。
故往生要集雲。
諸經行業總而言之不出梵網戒品。
别而論之不出六度。
細明其相有其十三。
一财法等施。
二三歸五戒八戒十戒等多少戒行。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般若(信第一義等是也)七發菩提心。
八修行六念(佛法僧戒施天謂之六念)九讀誦大乘。
十守護佛法。
十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十二不生憍慢。
十三不染利養也(雲雲)二依善導論得失者。
此亦有二。
初先釋二行。
次正論得失。
初先釋二行者。
觀經疏第四雲。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
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
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
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私雲。
就此文有二意。
一明往生行相。
二判二行得失。
初明往生行相者。
依善導和尚意。
往生之行雖多大分為二。
一正行。
二雜行。
初正行者。
就此有開合二義。
初開為五種。
後合為二種。
初開為五種者。
一讀誦正行。
二觀察正行。
三禮拜正行。
四稱名正行。
五贊歎供養正行也。
第一讀誦正行者。
專讀誦觀經等也。
即文雲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是也。
所言等者。
指上三經。
全非等取餘經典也。
五種正行皆限彌陀一佛功德。
所以觀察禮拜稱名贊歎四種正行既唯在彼彌陀依正。
豈讀誦行獨兼他經乎。
第二觀察正行者。
專觀察彼國依正二報也。
即文雲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是也。
第三禮拜正行者。
專禮拜彌陀也。
即文雲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是也。
第四稱名正行者。
專稱彌陀名号也。
即文雲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是也。
第五贊歎供養正行者。
專贊歎供養彌陀也。
即文雲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為正是也。
若開贊歎與供養而為二者。
可名六種正行也。
今依合義故雲五種。
次合為二者。
一者正業。
二者助業。
初正業者。
以上五種之中第四稱名為正定之業。
即文雲一心專念彌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是也。
次助業者。
除第四口稱之外以讀誦等四種而為助業。
即文雲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是也。
問曰。
何故五種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乎。
答曰。
順彼佛願故。
意雲。
稱名念佛是彼佛本願行也。
故修之者乘彼佛願必得往生。
由願不虛故。
以念佛為正定之業也。
其本願義至下應辨。
但正定者法藏菩薩于二百一十億諸佛誓願海中選定念佛往生之願。
故雲定也。
選擇之義如前釋之。
讀誦等行即非本願選擇之行。
故名為助。
然則念佛是正中之正體。
誦等是正中之助。
助正雖異同在彌陀。
是故對餘雜行皆名為正。
然而非無勝劣之義也。
次雜行者即文雲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是也。
意雲。
雜行無量不遑具述。
今且翻對五種正行以明五種雜行。
一讀誦雜行。
二觀察雜行。
三禮拜雜行。
四稱名雜行。
五贊歎供養雜行也。
第一讀誦雜行者。
除上觀經等往生淨土經已外于大小乘顯密諸經受持讀誦。
悉名讀誦雜行。
第二觀察雜行者。
除上極樂依正已外大小顯密事理觀行。
皆悉名觀察雜行。
第三禮拜雜行者。
除上禮拜彌陀已外于一切諸餘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禮拜恭敬。
悉名禮拜雜行。
第四稱名雜行者。
除上稱彌陀名号已外稱自餘一切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名号。
悉名稱名雜行。
第五贊歎供養雜行者。
除上彌陀佛已外于一切諸餘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贊歎供養。
悉名贊歎供養雜行。
此外複有布施持戒等無量之行。
皆可攝盡雜行之言也。
次判二行得失者。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
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
即其文也。
案此文意。
就正雜二行有五番相對。
一親疏對。
二近遠對。
三無間有間對。
四不回向回向對。
五純雜對也。
第一親疏對者。
先親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彌陀佛甚為親昵。
故疏上文雲。
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三業不相舍離。
故名親緣也。
次疏者雜行也。
翻親言之。
衆生口不稱佛佛亦不聞之。
身不禮佛佛亦不見之。
心不念佛佛亦不知之。
衆生不憶念佛者佛亦不憶念衆生。
彼此三業常相舍離。
故名疏行也。
第二近遠對者。
先近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彌陀佛甚為鄰近。
故疏上文雲。
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近緣也。
次遠者雜行也。
翻近言之。
衆生不願見佛佛亦不應念現目前。
故名遠也。
但親近義是雖似一。
善導之意分而為二。
其旨見于疏文。
故今所引釋也。
第三無間有間對者。
先無間者。
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彌陀佛憶念不間斷。
故文雲。
名為無間是也。
次有間者。
是雜行也。
翻無間言之。
修雜行者于阿彌陀佛憶念常間斷。
故文雲。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是也。
第四不回向回向對者。
先不回向者。
修正助二行者縱不别用回向而自然成往生之業。
故疏上文雲。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雲何具足。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次回向者。
雜行也。
翻不回向言之。
修雜行者若用回向則成往生之因。
若不用回向則不成往生之因。
故文雲。
雖可回向得生等是也。
第五純雜對者。
先純者。
修正助二行者是純極樂之行也。
次雜者。
是雜行也。
翻純言之。
修雜行者是非純極樂之行。
通于人天及以三乘。
亦通于十方淨土。
故雲雜也。
然則西方行者須舍雜行修正行也。
問曰。
此純雜義于經論中有其證據乎。
答曰。
于大小乘經律論中立純雜二門其例非一。
大乘即于八藏之中而立雜藏。
八藏者安然和尚教時義中引菩薩處胎經雲。
一胎化藏。
二中隐藏。
三摩诃衍方等藏。
四戒律藏。
五十住藏。
六雜藏。
七金剛藏。
八佛藏。
當知。
七藏是純。
一藏是雜也。
小乘即于四含之中而立雜含。
四含者一增一阿含。
二長阿含。
三中阿含。
四雜阿含。
當知。
三含是純。
一含是雜也。
律即于二十犍度中立雜犍度。
二十犍度者。
一受戒犍度。
二說戒犍度。
三安居犍度。
四自恣犍度。
五皮革犍度。
六衣犍度。
七藥犍
所施生血如四大海水。
又有啖肉衆生。
乞其身分脂肉。
所施脂肉如千須彌山。
所舍舌如大鐵圍山。
所舍耳如純陀羅山。
所舍鼻如毗富羅山。
所舍齒如耆阇崛山。
所舍身皮猶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雲雲)或時成肉山被食啖衆生。
或時成大魚與身分衆生。
菩薩慈悲以此可知。
然飲血啖肉之衆生無情破菩薩利生之膚。
耽食嗜味之凡夫無端食薩埵慈悲之肉。
如是非啻一劫二劫。
兆載永劫之間流四大海水之血。
竭千須彌山之肉。
難舍能舍。
難忍能忍。
圓滿檀度。
究竟屍羅。
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圓滿。
萬行具足也。
三所得依正者。
依即國界莊嚴衆寶合成。
正即三身四智究竟圓滿。
初法身者。
無始無終。
離一切相。
絕諸戲論周圓無際湛然常住。
次報身者。
報萬行因所感得之萬德身也。
布發掩泥之功感绀琉璃頂。
流血割肉之績得紫磨金膚。
代禽之慈不空。
早得鵝王之相。
代獸之悲有誠。
速感鹿王之膊。
破腦治他病故。
今成醫王中大醫王。
施肉與商人故。
今成船師中大船師。
施燈燭故成光明無量佛。
斷殺生故成壽命無量聖。
以寶與人故成衆寶國土之主。
以床施人故得大寶華王之座。
布施為庫藏。
收百福莊嚴之财。
持戒為良田。
下三菩提之種子。
着忍辱堅甲固戰魔王之十軍。
乘精進駿馬早超險難之六道。
以禅定清水洗諸欲垢。
以智慧船筏渡生死大海。
凡酬萬行因感萬德果。
如華結果。
似響應聲。
是則酬實修萬行得實證萬德也。
次應身者。
起大神通變現十方。
而随機宜為說妙法。
令諸衆生利益安樂。
是則應同穢土始終八相示現之身也。
次佛色身相好功德者。
謂其身量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其身色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此則酬六度萬行修因。
六八大願之所顯現也。
今略辨其大概而已。
四往生行業者。
此乃有二。
一大分二行。
二依文别釋。
一大分二行者。
亦分為三。
一正分二行。
二依善導論得失。
三以感師等義助善導之義。
一正分二行者。
亦分為二。
一略牒二行。
謂依善導等往生之行大分即有二種。
一念佛行。
二餘諸行(諸師未必如此分别。
故知往生正行難辄可了也)二釋其行相。
此亦為二。
一釋念佛。
二釋諸行。
一釋念佛者。
念佛者或觀佛相好。
或觀佛光明。
或依歸命想。
依引接想。
一心稱念彌陀佛名。
名之為念佛也。
設無觀念但信稱名亦名念佛(雲雲)二釋餘諸行者。
凡求極樂者不必念佛。
各随樂欲修種種行。
其相廣在經論。
不能具引。
然諸經所說其業雖多結其綱要不出三意。
故往生要集雲。
諸經行業總而言之不出梵網戒品。
别而論之不出六度。
細明其相有其十三。
一财法等施。
二三歸五戒八戒十戒等多少戒行。
三忍辱。
四精進。
五禅定。
六般若(信第一義等是也)七發菩提心。
八修行六念(佛法僧戒施天謂之六念)九讀誦大乘。
十守護佛法。
十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十二不生憍慢。
十三不染利養也(雲雲)二依善導論得失者。
此亦有二。
初先釋二行。
次正論得失。
初先釋二行者。
觀經疏第四雲。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
一者正行。
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
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
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私雲。
就此文有二意。
一明往生行相。
二判二行得失。
初明往生行相者。
依善導和尚意。
往生之行雖多大分為二。
一正行。
二雜行。
初正行者。
就此有開合二義。
初開為五種。
後合為二種。
初開為五種者。
一讀誦正行。
二觀察正行。
三禮拜正行。
四稱名正行。
五贊歎供養正行也。
第一讀誦正行者。
專讀誦觀經等也。
即文雲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是也。
所言等者。
指上三經。
全非等取餘經典也。
五種正行皆限彌陀一佛功德。
所以觀察禮拜稱名贊歎四種正行既唯在彼彌陀依正。
豈讀誦行獨兼他經乎。
第二觀察正行者。
專觀察彼國依正二報也。
即文雲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是也。
第三禮拜正行者。
專禮拜彌陀也。
即文雲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是也。
第四稱名正行者。
專稱彌陀名号也。
即文雲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是也。
第五贊歎供養正行者。
專贊歎供養彌陀也。
即文雲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為正是也。
若開贊歎與供養而為二者。
可名六種正行也。
今依合義故雲五種。
次合為二者。
一者正業。
二者助業。
初正業者。
以上五種之中第四稱名為正定之業。
即文雲一心專念彌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是也。
次助業者。
除第四口稱之外以讀誦等四種而為助業。
即文雲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是也。
問曰。
何故五種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為正定業乎。
答曰。
順彼佛願故。
意雲。
稱名念佛是彼佛本願行也。
故修之者乘彼佛願必得往生。
由願不虛故。
以念佛為正定之業也。
其本願義至下應辨。
但正定者法藏菩薩于二百一十億諸佛誓願海中選定念佛往生之願。
故雲定也。
選擇之義如前釋之。
讀誦等行即非本願選擇之行。
故名為助。
然則念佛是正中之正體。
誦等是正中之助。
助正雖異同在彌陀。
是故對餘雜行皆名為正。
然而非無勝劣之義也。
次雜行者即文雲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是也。
意雲。
雜行無量不遑具述。
今且翻對五種正行以明五種雜行。
一讀誦雜行。
二觀察雜行。
三禮拜雜行。
四稱名雜行。
五贊歎供養雜行也。
第一讀誦雜行者。
除上觀經等往生淨土經已外于大小乘顯密諸經受持讀誦。
悉名讀誦雜行。
第二觀察雜行者。
除上極樂依正已外大小顯密事理觀行。
皆悉名觀察雜行。
第三禮拜雜行者。
除上禮拜彌陀已外于一切諸餘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禮拜恭敬。
悉名禮拜雜行。
第四稱名雜行者。
除上稱彌陀名号已外稱自餘一切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名号。
悉名稱名雜行。
第五贊歎供養雜行者。
除上彌陀佛已外于一切諸餘佛菩薩等及諸世天等贊歎供養。
悉名贊歎供養雜行。
此外複有布施持戒等無量之行。
皆可攝盡雜行之言也。
次判二行得失者。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
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
即其文也。
案此文意。
就正雜二行有五番相對。
一親疏對。
二近遠對。
三無間有間對。
四不回向回向對。
五純雜對也。
第一親疏對者。
先親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彌陀佛甚為親昵。
故疏上文雲。
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三業不相舍離。
故名親緣也。
次疏者雜行也。
翻親言之。
衆生口不稱佛佛亦不聞之。
身不禮佛佛亦不見之。
心不念佛佛亦不知之。
衆生不憶念佛者佛亦不憶念衆生。
彼此三業常相舍離。
故名疏行也。
第二近遠對者。
先近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彌陀佛甚為鄰近。
故疏上文雲。
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近緣也。
次遠者雜行也。
翻近言之。
衆生不願見佛佛亦不應念現目前。
故名遠也。
但親近義是雖似一。
善導之意分而為二。
其旨見于疏文。
故今所引釋也。
第三無間有間對者。
先無間者。
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彌陀佛憶念不間斷。
故文雲。
名為無間是也。
次有間者。
是雜行也。
翻無間言之。
修雜行者于阿彌陀佛憶念常間斷。
故文雲。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是也。
第四不回向回向對者。
先不回向者。
修正助二行者縱不别用回向而自然成往生之業。
故疏上文雲。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雲何具足。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次回向者。
雜行也。
翻不回向言之。
修雜行者若用回向則成往生之因。
若不用回向則不成往生之因。
故文雲。
雖可回向得生等是也。
第五純雜對者。
先純者。
修正助二行者是純極樂之行也。
次雜者。
是雜行也。
翻純言之。
修雜行者是非純極樂之行。
通于人天及以三乘。
亦通于十方淨土。
故雲雜也。
然則西方行者須舍雜行修正行也。
問曰。
此純雜義于經論中有其證據乎。
答曰。
于大小乘經律論中立純雜二門其例非一。
大乘即于八藏之中而立雜藏。
八藏者安然和尚教時義中引菩薩處胎經雲。
一胎化藏。
二中隐藏。
三摩诃衍方等藏。
四戒律藏。
五十住藏。
六雜藏。
七金剛藏。
八佛藏。
當知。
七藏是純。
一藏是雜也。
小乘即于四含之中而立雜含。
四含者一增一阿含。
二長阿含。
三中阿含。
四雜阿含。
當知。
三含是純。
一含是雜也。
律即于二十犍度中立雜犍度。
二十犍度者。
一受戒犍度。
二說戒犍度。
三安居犍度。
四自恣犍度。
五皮革犍度。
六衣犍度。
七藥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