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和尚東林後錄卷下

關燈
門人白龍謹編 松月庵記 築前州那珂郡住吉邑松月庵者。

    康正年中京城東福寺白雲派下僧清岩正徹書記所開基。

    而百廢既極隻存空名耳。

    元祿初立花重根法名實山。

    更建庵宇而揭舊額者十四五年于茲。

    可謂不讓于書記舊也。

    重根年甫十三事本州先太守光之公。

    自少多病不能緻身。

    自謂。

    從父重種受公之寵異以來。

    一家同姓皆得膴仕。

    其恩洪大。

    假使百此身争報萬一乎。

    是以強欲緻身醫療盡方。

    然病不減焉。

    元祿六年癸酉春。

    醫告重根雲。

    一兩年中退居休息。

    水邊林下相羊散步而養其生。

    則病可自愈。

    重根不可雲。

    公既六十六。

    不可言不老。

    豈雖一日忍缺應對乎。

    但此身是主身則不可不愛。

    是故若得暫時閑。

    默坐調養要壯神氣。

    又自計。

    願得近側幽靜之地為養靜處。

    偶過住吉邑禮神祠。

    時神宮及宮司坊圓福寺主并裡長等相引步于社頭到神林北際雲。

    此處是徹書記庵居之遺蹤。

    而東邊隔小流水有平地者。

    其禅室之址也。

    松月扁額今在裡民家。

    此處之民近将移居于他方。

    請買取其舊居為别墅而可也。

    重根聞其說甚喜。

    暗覺神所告。

    再詣祠前拜跪奉币。

    未幾何出俸錢而買庵地。

    以其年營庵。

    秋八月落成。

    則十四十五之兩夜宿庵對良霄月。

    公知重根設庵非為偷安。

    親命許時時甜憩于庵中。

    遂收得書記手書舊額揭于楣上。

    兼得其所寫倭歌卷等為庵什物。

    七年甲戌二月二十一日。

    今太守綱政公召重根感其事先太守而不怠。

    加賜采地分住吉蓑島令領知焉。

    蓋以庵所在地也。

    八年乙亥九月二十六日。

    光之公以野遊次自東南松間入此庵所。

    爾時南庭樗樹數株霜葉爛然如錦。

    公甚稱之。

    同十月五日。

    綱政公亦來遊。

    而樗葉映日紅于春花。

    其後年年黃落而已。

    不複見似前兩次紅。

    昔者藤原為相卿。

    秋日遊相州六浦稱名寺見庭下一楓霜葉早紅。

    詠倭歌雲。

    如何為而此一本爾時雨計無山爾先立庭乃紅葉葉。

    此後其楓終不着紅。

    而楓精化女告行腳僧雲。

    此處山深地偏無幽人賞。

    故無意着紅。

    由此而言。

    則此樗亦可謂彼楓同日談也。

    十年丁醜秋。

    老衲應重根請寓于東林。

    九月十八。

    重根宿庵有偈雲。

    幽迳蕭條月亦孤。

    風來松竹自相呼。

    爐頭燒葉烹茶粥。

    萬粒熟時一粒無。

    翌日老衲遊庵次韻雲。

    年老我今意轉孤。

    是牛是馬任人呼。

    知心唯有松頭月懶把清光落有無。

    更詠倭歌雲。

    月毛須美心毛須美天須牟人能須牟甲斐曾有住吉濃庵。

    又一日遊庵出一短竹篦示重根。

    令重根别制長竹篦。

    重根制長底了留短者為庵物。

    其機緣語句在東林錄中。

    爾時重根呈偈雲。

    舉起已前是甚麼。

    首山背觸錯多多。

    萬人打殺死中活。

    敢保兩頭三尺蛇。

    老衲乃次韻雲。

    付短留長意作麼。

    從來少欲不較多。

    點頭微笑禮三拜。

    直得呼蛇又遣蛇。

    十二年己卯四月。

    火于重根本宅一時成焦土。

    故夏秋之間寓于庵中。

    以暇日自刻釋迦像。

    一刀一禮經七日脫手焉。

    其間祖忠上座同宿。

    日夜鳴魚磬諷誦金剛經心經大悲神咒等而助功焉。

    忠終持像到鷹峰。

    命京師良工令造光趺。

    仲冬十五老衲為修開光佛事。

    其像今安于庵中。

    自十五年至十六年兩年之間。

    庵宇為秋風頹不可扶起寶永改元甲申。

    自夏至秋造修改觀。

    爾來庵中不許入葷酒腥臭物。

    立老衲壽牌為庵門第一祖。

    二年乙酉春。

    創寸魚堂于禅室之舊址。

    取義于白居易所謂嗚呼豈寸魚之心能報東海之恩者。

    而安觀音大士古像于其中。

    專為光之公祈二世安穩之殊利。

    欲以寸魚之心酬東海之恩也。

    堂之制樣由感夢者。

    載在老衲所撰重根大衣記中。

    不贅于此。

    大士像者本秘在岡知足家。

    知足聞重根為公建堂而随喜安于此堂中。

    蓋以知足感公之舊恩也。

    國夫人立花氏。

    為公素有至孝。

    故喜舍其所用之大帶并愛女久姫君之寶帶令為像前莊嚴具。

    重根聯綴二帶為龛内帳。

    見者皆感焉。

    此一境中重根自定十題。

    一松月庵者。

    自康正中開基至今乙酉二百五十年。

    而重成僧居則堪修開基主之遠忌也。

    二而生室者本重根幽齋之号。

    而今用為方丈名也。

    前所謂自刻釋迦像及達磨金像在此中。

    且設洞門曆代之列牌道元和尚及老衲并徹書記牌與考妣舅姑亡妻等牌安排于釋迦左右。

    中央立今上皇帝大恩邦君南方火德之列牌。

    其一方壁間挂老衲壽影而供養也。

    三應機亭者。

    點茶處取諸法雲杲禅師點茶于僧堂因觸茶瓢墜地見瓢跳乃得應機三昧者也。

    四白牛窟者平生所居。

    意存牧牛也。

    五快然床者食堂也。

    取諸維摩經中所謂聞香飯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者。

    六一飽竈者炊飯處。

    而淡飯粗食飽即休者也。

    七滴露井者書記所穿松下古井。

    取諸書記歌所謂自滴留露乎松陰耳不幹本土能小井乃水者也。

    八萱蒂園者茶圃也。

    老衲所名而事見園記中。

    九麓櫻林者。

    栽芳野山麓櫻數株。

    而取雅思于後鳥羽院宮女宮内卿歌所謂見和多世波麓許爾佐幾曾免天花毛奧有三芳野乃山者也。

    十忘憂塢者住吉土宜萱草所生處。

    曾見社家所錄雲。

    昔神功皇後分此地之岸之姫松忘憂草而種于長州攝州之住吉裡。

    故以此地為本也。

    又于小流東别有五題。

    一雖設門者。

    取諸淵明賦所謂門雖設常關者而足知其寂寞無人也。

    二我迹橋者。

    取諸慈圓僧正歌所謂庭乃雪爾我迹着天出鶴乎被問爾計裡登人也見留羅牟者而寫獨居趣也。

    三睹影水者。

    取諸洞山過水悟道機緣而可并按東坡泛穎詩也。

    四寸魚堂者。

    說見前也。

    五兄弟樹者。

    菩提樹為兄。

    從立花山獨钴寺老樹而分來。

    蓋傳教大師歸朝日持來所栽也。

    娑羅樹為弟。

    從紀州高野山古樹而分來。

    乃弘法大師住山日手自所栽也。

    本師迦文大聖始成道于菩提樹下終唱滅于娑羅樹間。

    若人觀此二樹念一化始終有所戀慕則可謂不負佛子用心。

    與彼吟詠桃李徒耽醉賞者實天壤論也。

    請遊庵中者正宜觀此。

    切莫耽他雲。

    寶永乙酉閏四月吉旦。

    書于鷹峰處陰室中。

     放生池記 諸惡大數粗八萬四千。

    而罪莫大于殺生焉。

    衆善大數亦八萬四千。

    而福莫大于放生焉。

    乃至五戒十戒五十八戒二百五十戒等。

    皆以殺生為其首。

    則防非止惡之大本決歸戒殺放生者可知。

    而龐居士所謂。

    護生先須殺殺盡始安居者。

    了生即無生之玄旨耳。

    非開殺業也。

    築前州那珂郡住吉社前有池。

    池上有小島。

    島上有石寶塔。

    未詳何世立之。

    蓋辨天遊舍之所也。

    此池古來名功德池放生于池中。

    是拟西方八功德池。

    而魚躍也波湧也。

    并念佛念法念僧之妙音。

    而為神演法樂者昭昭焉。

    神曾有托宣雲。

    我無有佛法。

    慈悲為佛法。

    然則非但八幡祭會修放生。

    此神祭會亦可修放生也。

    争奈近世以來邑之群少忘其所自來。

    殊不辨因果難回避。

    謾入池中侵漁鱗甲。

    造無邊罪恬而不怪。

    不亦愍傷乎。

    池素有蓮吐紅白華。

    而今緣縱殺業拔藕根一莖亦不生。

    悲夫。

    于是龜子靜頤信士。

    大發嗟歎減卻自己口腹之奉喜舍錢财砌石于池之四周。

    比來陂陀漫夷之處一旦界限嚴正。

    而不許群少之闌入于池中。

    且書放生池三字于小闆榜植之水中。

    老衲今茲春三月二十四到東林。

    夏四月二十日遊松月庵。

    信士預與同志者買鱗甲族若幹持出于池畔。

    乞老衲修放生儀。

    爾時實山居士父子及社僧神官等同在池畔。

    老衲進授三歸戒。

    諷誦經咒而放于池中。

    則圉圉洋洋足知其樂。

    乃說偈雲。

    步向神池肇放生。

    岸松風雨也歡聲。

    須知活水靈源湧不借象囊深且清。

    蓋有所祝也。

    昔者晉安民某殺一大魚而其家死亡略盡。

    其怨不啻一命還一命。

    會稽孔愉放一小龜而帶餘不亭侯印。

    其應不誣陰德有陽報。

    或鱗或甲無大無小。

    殺而得罪放而得福。

    因果影響有如是者。

    由是而觀。

    則信士之所為自物及人一視同仁。

    其自利利他慈善根德實不可稱量。

    又誰不感喜乎。

    既而老衲跨船而歸眠于鷹峰。

    因融仙上座寄書雲。

    族兄龜子偶舉此善事。

    可謂奇特。

    然若無警誡記。

    則又恐重成殺生池。

    敢請下禅餘筆垂悠久謀。

    其言有義。

    不可峻拒。

    乃為寫前件以應來意雲。

    時寶永二年乙酉閏四月二十七日。

    援秃筆于洛北草堂處陰室中。

     序 和實山居士偈并序 築前州立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