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和尚東林後錄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山居士。
以偈見贈釋迦銅像于賀州本多圖書居士。
圖書居士領受感喜作和見謝焉。
嗚呼西北相去千餘裡。
二居士未容目擊而彼此托書于老衲互通神交以存其道者。
亦當今之一奇遇也。
而雖贈焉雖受焉實非一毫容人情于其間。
唯有道念之相照映耳。
予曾閱呂覽雲。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
荊人遺之荊人得之。
又何索焉。
孔子聞之曰。
去其荊字而可矣。
老子聞之曰。
去其人字而可矣。
而今二居士非啻去築賀字。
又能去自他人字。
則人而弗人。
弗人之為文佛字也。
這回一段因緣總是佛字所現底功德聚。
而老衲在彼此中間令彼此結千裡之眉目。
則随喜感觸不勝緘口。
遂次其唱和之遺韻托言于鲲鵬以想看彼此之翺翔于義天上盤薄于性海中也。
天上人間共稱尊。
東西南北不阻門。
神交千裡法喜友。
鳥有大鵬魚有鲲。
和實山居士偈并序 實山居士扈從于福城老太守浴于攝之馬山溫泉。
令山之竹工制竹心而造硯室焉。
中貯端硯及水滴更添伽陀并倭歌。
托忠上座歸見寄贈焉。
自今而後受用此物感居士心。
則常同居士轉出世之文字輪而遊總持門也。
先和伽陀以謝來意。
但如倭歌。
拟經中置答之例以不答為答也。
藏綠露心淇澳竹。
雖清如濁墨池泉。
誰知故晦衛公斐。
暗感龍賓十二員。
贈實山居士偈并序 昔者老南塔有言雲。
我拈片木葉入城。
便是移一座仰山去也。
今壬午之季秋。
居士浴于皇州矢背之溫室浴餘。
吟行乘杜牧之停車之興。
摘取睿山及矢背大原等之紅楓各一葉添歌見寄。
實供名山名區于此武城寓居之案上者。
而不但移一座仰山去也。
因筆一時感念作偈布謝。
霞舉赤城霜染楓。
大原矢背亦争紅。
名山處處知多少。
和葉移來落眼中。
土鐵饅偈并序 煉虎關濟北集中詩話雲。
王梵志詩曰。
城外土饅頭。
豏草在城裡。
每人吃一個。
莫嫌沒滋味。
黃山谷見之曰。
已且為土饅頭。
當使誰食之。
東坡易後二句曰。
預為着灑澆使教有滋味。
圓悟禅師曰。
東坡未盡餘興。
足成四韻曰城外土饅頭。
豏草在城裡。
着群哭相送。
入在土皮裡。
次第作豏草。
相送無窮已。
以茲警世人。
莫開眼瞌睡。
虎關曰。
甚矣哉風雅之難能乎。
三大老皆未到于極矣。
蓋梵志者意到句不到。
東坡放而不警矣。
圓悟警而不精矣。
隻涪翁之論亦佳矣。
然無句何哉。
取梵志之到者效蘇公之改曰。
無常鬼餮饕。
個個好滋味。
又梵志隻解警世人而已。
吾輩豈受嘲調乎。
作一頌曰。
林下鐵饅頭。
豏皮堅叵毀。
無常鬼齒摧。
故号金剛體。
此蓋餘興雲爾。
右四老之心聲可聞。
而今老衲不論其到極與未到極。
但感并足為警醒。
卒添七言二絕。
謾蹑四老故步。
自警警他。
書以與實山居士。
信言城外土饅頭。
豏草親從城裡投。
畢竟人人添一個。
此中滋味預知不。
信言林下鐵饅頭。
今古多看以暗投。
直下縱然明破了。
沒滋味處卻甘不。
贈如如齋居士偈并序 昔白居易病假中有南亭閑望詩。
其中所謂欹枕不視事。
兩日門掩關。
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閑者實語也。
今藤井如如齋居士。
日夜委身于主前。
役役不得暫閑。
頃日為暑氣所中。
退而療養二三日。
蓋與白氏句中無有小異。
因贈一絕以充問疾雲。
古來吏役紛無暇。
身健暫時難得閑。
因病得閑雖不惡。
閑中須制病魔頑。
和狄仁傑詩并序 昔者唐狄仁傑。
授并州司法參軍親在河陽。
傑登大行反顧見白雲孤飛。
謂左右曰。
吾親舍其下。
顧望久之。
雲移乃去。
其後在家作詩雲。
幾度天涯望白雲。
今朝歸省見雙親。
人生百行無如孝。
此志拳拳慕古人。
今也龜子靜頤。
為老母明智造一小軒于亡父道英墳墓之傍。
求軒名于老衲。
乃書狄雲軒三字因和仁傑詩托便贈焉。
日日回頭望白雲。
存亡不隔慕雙親。
大唐日本融今古。
孝道通時非兩人。
和野田一理信士韻并序 築州青柳驿賢令野田一理信士。
營一堂于驿陰。
安觀音大士像。
開小軒于堂後。
扁曰為息庵。
蓋取義于處靜息迹者欤。
八九年前老衲初過此驿。
與信士相見唱和一場。
而今又再遊。
追憶往時則恍如夢中事。
然信士不忘舊交。
寄佳什于旅次。
而待以欲令禮大士像。
其奔走之勤管待之厚雖不可以言宣。
卒接清韻聊拟鳴謝雲。
和詩溫故庵中息。
禮聖知新堂裡來。
慈視衆生楊柳眼。
凡桃俗李一回開。
心空堂偶作并序 刹那造罪殃堕無間。
刹那修善功超有頂。
一念瞥起謂之刹那。
刹那緣起諸法競生。
譬如微塵之成須彌涓滴之成大海。
是故惡雖小不可造焉。
善雖小又可修焉。
善惡皆從小至大者其義分明。
不可不思。
而善惡俱忘。
謂之心空。
老衲曾主此山一冬安居。
誅竹為柱編草為牆。
把茅蓋頭權名為禅堂。
與衆俱坐于其中。
所謂微塵涓滴一念瞥起之時節也。
至今八九年。
而國夫人建此堂。
方柱換竹。
粉壁換草。
瓦甍換茅。
其嚴飾壯麗視之前規。
則實須彌量大海量之現成而無功德中真功德藏也。
老衲再來推觀音大士為坐禅主。
又與衆俱坐于此中。
偶有拙偈竊祝遠大雲。
三條椽下十餘僧。
七尺單前萬慮澄。
古洞靈源明皎潔。
心空及第此中興。
興宗寺禅餘偈并序 興宗主人湛公創一宇于寺側。
奉安地藏菩薩并多聞吉祥二天于其中。
開單位于左右。
挂鐘闆備魚磬。
揭三摩提三字于楣上。
以為坐禅堂。
然未鳴前法器。
似有所待。
這回迎老衲稱坐禅主燼卻坐香數枝而後。
鐘闆擊動魚磬唱和表後來規則之權輿也。
因打小偈記因緣雲。
多聞天與吉祥天。
同侍願王地藏前。
六趣非唯歸一坐。
齊鳴法器破随眠。
野菊偈并序 菊名玉牡丹者。
隐逸而有富貴相。
牡丹名野菊者。
富貴而有隐逸相。
隐逸富貴者非濁富。
而富貴隐逸者非頑隐也。
明光主人見惠牡丹花數枝。
中有一種金蕊玉葉。
即是野菊也。
以富貴質得野菊名則不溺富貴而抱隐操者。
可以愛焉。
可以賞焉。
對花有感。
系偈寫懷。
一種華王野菊名。
不誇不谄聖之清。
豈将富貴醉紅紫。
玉骨獨醒隐逸情。
付重敬居士偈并序 築州老輔臣黑田重敬居士。
随喜國夫人之安置觀音大士像于東林精舍者不同等輩。
是故馳使迎老衲于箱崎。
爾來自來禮大士并省老衲者數回。
且至今三十餘日。
每日以使問老衲安否。
其間寄物供養亦不少矣。
并是歸崇大士之餘波也。
此日太守綱政公辱招請老衲于城中。
于是居士先開筵于家堂為中路止息處。
殊令三僧司護老衲行。
同延座中大伸供養。
其殷勤鄭重可謂希有也。
又莊嚴内室獨接老衲。
為其女子并侍女等乞垂開示。
嗚呼為法傾信如是則實非小因緣也。
因說偈一篇聊表章其忱雲。
感沐觀音大士緣。
餘波溢及老僧禅。
用心專注無多子。
一為國家植福田。
示素立禅者偈并序 築前州素立禅者久有能書名。
曾學于天間獨立盡得其妙。
則可謂其名不虛。
數年以來遺世為僧不耽所能。
然無真無俗捧紙求字者蹈破門限往來如織。
是故遊戲筆硯間入墨妙三昧而似不知老将至。
這回頻乞老衲安其法号。
乃呼稱樸翁。
夫樸翁之為樸。
義在不随今時粉華之禅。
系偈為證。
正好照顧。
木讷家風素自然。
忘情不混粉華禅。
順朱姿媚少年事。
心畫老成白發前。
長柄橋柱根念珠偈并序 昔者能因俊惠二法師。
盛長柄橋之鐁屑于古錦囊。
聊托此物而寓懷古情。
今也實山居士。
追慕二法師者既久。
而偶得彼橋柱之陳根一橛而盛囊詠歌。
又托此物修異世之神交。
可謂奇遇也。
而此陳根大道光知識。
先得之而割為一串念珠。
其所割之餘落居士手。
居士亦割寄老衲令作念珠。
念珠已成。
掏來掏去轉八百餘年之往事于五輪指上。
則古非古今非今。
隻是晝夜一百八耳。
因有一偈以拟歌雲。
長柄水流橋不流。
陳根宛爾幾春秋。
掏來八百餘年事。
玉轉珠回一指頭。
跋 書法華經後 築前州奇峰盛雲禅尼。
往年失女感病。
而今就醫寓京。
頃日命工印出妙法蓮華經一部莊嚴盛箱。
欲安之于亡女玉峰宗珠靈前以為法供養。
以偈見贈釋迦銅像于賀州本多圖書居士。
圖書居士領受感喜作和見謝焉。
嗚呼西北相去千餘裡。
二居士未容目擊而彼此托書于老衲互通神交以存其道者。
亦當今之一奇遇也。
而雖贈焉雖受焉實非一毫容人情于其間。
唯有道念之相照映耳。
予曾閱呂覽雲。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
荊人遺之荊人得之。
又何索焉。
孔子聞之曰。
去其荊字而可矣。
老子聞之曰。
去其人字而可矣。
而今二居士非啻去築賀字。
又能去自他人字。
則人而弗人。
弗人之為文佛字也。
這回一段因緣總是佛字所現底功德聚。
而老衲在彼此中間令彼此結千裡之眉目。
則随喜感觸不勝緘口。
遂次其唱和之遺韻托言于鲲鵬以想看彼此之翺翔于義天上盤薄于性海中也。
天上人間共稱尊。
東西南北不阻門。
神交千裡法喜友。
鳥有大鵬魚有鲲。
和實山居士偈并序 實山居士扈從于福城老太守浴于攝之馬山溫泉。
令山之竹工制竹心而造硯室焉。
中貯端硯及水滴更添伽陀并倭歌。
托忠上座歸見寄贈焉。
自今而後受用此物感居士心。
則常同居士轉出世之文字輪而遊總持門也。
先和伽陀以謝來意。
但如倭歌。
拟經中置答之例以不答為答也。
藏綠露心淇澳竹。
雖清如濁墨池泉。
誰知故晦衛公斐。
暗感龍賓十二員。
贈實山居士偈并序 昔者老南塔有言雲。
我拈片木葉入城。
便是移一座仰山去也。
今壬午之季秋。
居士浴于皇州矢背之溫室浴餘。
吟行乘杜牧之停車之興。
摘取睿山及矢背大原等之紅楓各一葉添歌見寄。
實供名山名區于此武城寓居之案上者。
而不但移一座仰山去也。
因筆一時感念作偈布謝。
霞舉赤城霜染楓。
大原矢背亦争紅。
名山處處知多少。
和葉移來落眼中。
土鐵饅偈并序 煉虎關濟北集中詩話雲。
王梵志詩曰。
城外土饅頭。
豏草在城裡。
每人吃一個。
莫嫌沒滋味。
黃山谷見之曰。
已且為土饅頭。
當使誰食之。
東坡易後二句曰。
預為着灑澆使教有滋味。
圓悟禅師曰。
東坡未盡餘興。
足成四韻曰城外土饅頭。
豏草在城裡。
着群哭相送。
入在土皮裡。
次第作豏草。
相送無窮已。
以茲警世人。
莫開眼瞌睡。
虎關曰。
甚矣哉風雅之難能乎。
三大老皆未到于極矣。
蓋梵志者意到句不到。
東坡放而不警矣。
圓悟警而不精矣。
隻涪翁之論亦佳矣。
然無句何哉。
取梵志之到者效蘇公之改曰。
無常鬼餮饕。
個個好滋味。
又梵志隻解警世人而已。
吾輩豈受嘲調乎。
作一頌曰。
林下鐵饅頭。
豏皮堅叵毀。
無常鬼齒摧。
故号金剛體。
此蓋餘興雲爾。
右四老之心聲可聞。
而今老衲不論其到極與未到極。
但感并足為警醒。
卒添七言二絕。
謾蹑四老故步。
自警警他。
書以與實山居士。
信言城外土饅頭。
豏草親從城裡投。
畢竟人人添一個。
此中滋味預知不。
信言林下鐵饅頭。
今古多看以暗投。
直下縱然明破了。
沒滋味處卻甘不。
贈如如齋居士偈并序 昔白居易病假中有南亭閑望詩。
其中所謂欹枕不視事。
兩日門掩關。
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閑者實語也。
今藤井如如齋居士。
日夜委身于主前。
役役不得暫閑。
頃日為暑氣所中。
退而療養二三日。
蓋與白氏句中無有小異。
因贈一絕以充問疾雲。
古來吏役紛無暇。
身健暫時難得閑。
因病得閑雖不惡。
閑中須制病魔頑。
和狄仁傑詩并序 昔者唐狄仁傑。
授并州司法參軍親在河陽。
傑登大行反顧見白雲孤飛。
謂左右曰。
吾親舍其下。
顧望久之。
雲移乃去。
其後在家作詩雲。
幾度天涯望白雲。
今朝歸省見雙親。
人生百行無如孝。
此志拳拳慕古人。
今也龜子靜頤。
為老母明智造一小軒于亡父道英墳墓之傍。
求軒名于老衲。
乃書狄雲軒三字因和仁傑詩托便贈焉。
日日回頭望白雲。
存亡不隔慕雙親。
大唐日本融今古。
孝道通時非兩人。
和野田一理信士韻并序 築州青柳驿賢令野田一理信士。
營一堂于驿陰。
安觀音大士像。
開小軒于堂後。
扁曰為息庵。
蓋取義于處靜息迹者欤。
八九年前老衲初過此驿。
與信士相見唱和一場。
而今又再遊。
追憶往時則恍如夢中事。
然信士不忘舊交。
寄佳什于旅次。
而待以欲令禮大士像。
其奔走之勤管待之厚雖不可以言宣。
卒接清韻聊拟鳴謝雲。
和詩溫故庵中息。
禮聖知新堂裡來。
慈視衆生楊柳眼。
凡桃俗李一回開。
心空堂偶作并序 刹那造罪殃堕無間。
刹那修善功超有頂。
一念瞥起謂之刹那。
刹那緣起諸法競生。
譬如微塵之成須彌涓滴之成大海。
是故惡雖小不可造焉。
善雖小又可修焉。
善惡皆從小至大者其義分明。
不可不思。
而善惡俱忘。
謂之心空。
老衲曾主此山一冬安居。
誅竹為柱編草為牆。
把茅蓋頭權名為禅堂。
與衆俱坐于其中。
所謂微塵涓滴一念瞥起之時節也。
至今八九年。
而國夫人建此堂。
方柱換竹。
粉壁換草。
瓦甍換茅。
其嚴飾壯麗視之前規。
則實須彌量大海量之現成而無功德中真功德藏也。
老衲再來推觀音大士為坐禅主。
又與衆俱坐于此中。
偶有拙偈竊祝遠大雲。
三條椽下十餘僧。
七尺單前萬慮澄。
古洞靈源明皎潔。
心空及第此中興。
興宗寺禅餘偈并序 興宗主人湛公創一宇于寺側。
奉安地藏菩薩并多聞吉祥二天于其中。
開單位于左右。
挂鐘闆備魚磬。
揭三摩提三字于楣上。
以為坐禅堂。
然未鳴前法器。
似有所待。
這回迎老衲稱坐禅主燼卻坐香數枝而後。
鐘闆擊動魚磬唱和表後來規則之權輿也。
因打小偈記因緣雲。
多聞天與吉祥天。
同侍願王地藏前。
六趣非唯歸一坐。
齊鳴法器破随眠。
野菊偈并序 菊名玉牡丹者。
隐逸而有富貴相。
牡丹名野菊者。
富貴而有隐逸相。
隐逸富貴者非濁富。
而富貴隐逸者非頑隐也。
明光主人見惠牡丹花數枝。
中有一種金蕊玉葉。
即是野菊也。
以富貴質得野菊名則不溺富貴而抱隐操者。
可以愛焉。
可以賞焉。
對花有感。
系偈寫懷。
一種華王野菊名。
不誇不谄聖之清。
豈将富貴醉紅紫。
玉骨獨醒隐逸情。
付重敬居士偈并序 築州老輔臣黑田重敬居士。
随喜國夫人之安置觀音大士像于東林精舍者不同等輩。
是故馳使迎老衲于箱崎。
爾來自來禮大士并省老衲者數回。
且至今三十餘日。
每日以使問老衲安否。
其間寄物供養亦不少矣。
并是歸崇大士之餘波也。
此日太守綱政公辱招請老衲于城中。
于是居士先開筵于家堂為中路止息處。
殊令三僧司護老衲行。
同延座中大伸供養。
其殷勤鄭重可謂希有也。
又莊嚴内室獨接老衲。
為其女子并侍女等乞垂開示。
嗚呼為法傾信如是則實非小因緣也。
因說偈一篇聊表章其忱雲。
感沐觀音大士緣。
餘波溢及老僧禅。
用心專注無多子。
一為國家植福田。
示素立禅者偈并序 築前州素立禅者久有能書名。
曾學于天間獨立盡得其妙。
則可謂其名不虛。
數年以來遺世為僧不耽所能。
然無真無俗捧紙求字者蹈破門限往來如織。
是故遊戲筆硯間入墨妙三昧而似不知老将至。
這回頻乞老衲安其法号。
乃呼稱樸翁。
夫樸翁之為樸。
義在不随今時粉華之禅。
系偈為證。
正好照顧。
木讷家風素自然。
忘情不混粉華禅。
順朱姿媚少年事。
心畫老成白發前。
長柄橋柱根念珠偈并序 昔者能因俊惠二法師。
盛長柄橋之鐁屑于古錦囊。
聊托此物而寓懷古情。
今也實山居士。
追慕二法師者既久。
而偶得彼橋柱之陳根一橛而盛囊詠歌。
又托此物修異世之神交。
可謂奇遇也。
而此陳根大道光知識。
先得之而割為一串念珠。
其所割之餘落居士手。
居士亦割寄老衲令作念珠。
念珠已成。
掏來掏去轉八百餘年之往事于五輪指上。
則古非古今非今。
隻是晝夜一百八耳。
因有一偈以拟歌雲。
長柄水流橋不流。
陳根宛爾幾春秋。
掏來八百餘年事。
玉轉珠回一指頭。
跋 書法華經後 築前州奇峰盛雲禅尼。
往年失女感病。
而今就醫寓京。
頃日命工印出妙法蓮華經一部莊嚴盛箱。
欲安之于亡女玉峰宗珠靈前以為法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