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和尚東林後錄卷上

關燈
師請) 龍蟠蜿蜿蒲團上。

    虎視耽耽阿堵中。

    觌露西來的的意。

    默然驚落太虛空。

     初祖面壁二祖立雪圖(久野一通居士請) 面壁立雪人境。

    俱忘好個消息。

    止止吉祥。

     維摩居士(同) 語默一通不二門。

    方方丈裡納乾坤。

    若非和疾除禅病。

    飲水争知無别源。

     同 個金粟翁。

    無著真宗。

    清風一拂。

    洗出虛空。

     同(如如齋請) 如如不動。

    鐵山難當。

    不欺之力。

    獅子捧床。

    默坐丈室。

    威容堂堂。

    龜毛在手。

    清風自揚。

    門開不二。

    包含十方。

    相見了也。

    空裡電光。

     五祖弘忍大師(無華齋請) 手拄钁子。

    栽松轉身。

    前後老幼。

    非第二人。

    千古雙峰青未了。

    孱顔獨露碧嶙峋。

     六祖慧能大師(同) 手拄碓杵。

    米白無塵。

    佛祖慧命。

    豈屬别人。

    番番介石善知識。

    八十生中磨不磷。

     同(心轉宗幽居士請) 閑卻碓邊。

    擔杵在肩。

    搗出粒米。

    供養人天。

    不會佛法。

    不會祖禅。

    唯此不會。

    衣盂獨傳。

     悟本大師(過水圖一通請) 杖探深淺獨過河。

    形影相看意若何。

    直下了然祇這是。

    元來那處水無波。

     菅神(實山畫渡宋像而請) 手捧梅枝囊藏法衣。

    大唐日本直下同歸。

     同(無華齋請) 陰陽不測畫梅香。

    非是天龍八部香。

    入得傳衣雙徑室。

    一枝拈出表嗣香。

     同 大明方蘭坡。

    畫菅神渡宋傳衣像并有贊焉。

    紫陽而生齋。

    援筆臨摹有加精彩。

    老衲随喜次蘭坡韻。

     妙手臨摹筆有神。

    一番拈出一番新。

    欲知無相福田相。

    莫道畫梅不畫春。

     自贊(祖忠禅人請) 絕學無為閑道人。

    不除假影不求真。

    即真即假打成片。

    突出空中一點塵。

     同(實山請) 非是彼文殊老哉。

    對揚居士坐堆堆。

    證明不二門頭事。

    自笑口縫特地開。

     同(實山請) 影子現前他是誰。

    死灰槁木眼如眉。

    筠蛇橫按了何事。

    唯許壁觀居士知。

     同(如如齋請) 有月在天影落百川。

    如如寫照曆曆現前。

    雖就陰憩任傍壁懸。

    白也休捉猴亦莫颠。

    寶鏡三昧相睹重玄。

    是渠是你乃正乃偏。

    譬若食蜜不分中邊。

    誰知此意維摩默然。

     同(龜子氏請) 非挾乙虎是藏六龜。

    靜觀變吐未曾朵頤。

    赴信士家身倚壁。

    常應供養口如槌。

     立花道雪大居士(實山圖之置東林) 西海無雙獨步雄。

    日輝扇上草加風。

    鋼刀三尺淬般若。

    忍铠五條了蘊空。

    自古立花蒼翠潤。

    至今大樹蔭涼濃。

    傳神寫照凜如在。

    目想子孫阿堵中。

     保科彈正忠正直建福院殿天關透公大居士影像(實山描寫古圖寄明光寺) 是保科真文質彬彬。

    台家半子武門一人。

    天關名透地軸威振。

    槍下無敵機前有神。

    駕幻中幻現身後身。

    寶劍橫帶長鎮煙塵。

     實山居士壽影(居士自畫) 非是彼維摩老哉。

    抱痾鎖口坐堆堆。

    默然宗旨無今古。

    不二法門直下開。

     同(壁觀圖同) 昔聞壁觀婆羅門。

    今見壁觀之居士。

    是見是聞任彼任此。

    今昔點茶百沸湯。

    當頭吃盡不留滓。

     題築州大音勇士憑枰盤圖 大音驚震似雷轟。

    如鬼如神睨敵城。

    一戰功成勇退後。

    心忘勝負坐憑枰。

     題本性院玄幽醫生像 一靈皮袋皮袋一靈。

    身前身後本性惺惺。

    術業專攻忘不得。

    猶擡隻手棒醫經。

     白蓮 玉立亭亭三朵芳。

    一華一葉一蓮房。

    白生虛室月明夜。

    展軸怪來水有香。

     銘 東林寺鐘銘并序 本國大守綱政公之夫人立花氏。

    寄念經鐘并法鼓于當山。

    常令鳴音聞佛事。

    所鸠功德為老府君光之公祝延現前壽福資助當來冥福。

    二福所利無量無邊。

    因請老衲銘于其上。

    銘雲。

    娑婆教體觀音圓通。

    鐘聲殷殷鼓響逢逢。

    拔苦與樂葉商合宮。

    舒發省韻助念經功。

    感應有驗壽考無窮。

    山長水遠國富民豐。

     寸魚堂坐禅鐘銘并序 喜舍此坐禅鐘挂寸魚堂之大悲像前者。

    國夫人立花氏也。

    堂之功德主實山不堪感喜。

    傳其緣于老衲遙乞銘語。

    義不可辭。

    為之銘曰。

     入三摩地者。

    必自聞思修。

    坐禅之起止。

    時時鳴徽猷。

    啟發真靜慮。

    妙用助牧牛。

    形模雖不大。

    德音永無休。

     寶聚庵鐘銘(并序) 龜子靜頤信士。

    舍财鑄鐘寄寶聚庵。

    為遠祖修冥福。

    以書乞銘。

    為之銘曰。

     追孝祖上為範法鐘。

    寄挂寶所以鳴真宗。

    維靈感格不礙不壅。

    音韻清雅和風入松。

     石經碑銘 築前州福丸村信士吉田與右衛門。

    自聚小石子供養僧徒。

    書寫大乘妙法蓮華經。

    相攸于水原八幡宮傍。

    營設經冢立碑為志。

    乞碑上銘。

    為之銘曰。

     如來骨目維諸經王。

    一石一字字字放光。

    神沐法樂威靈日昌。

    實相功德福海無量。

     如意銘(付實山居士) 如兮如意。

    拈起雲屯。

    抓着癢處。

    快不可言。

     瓢杓銘(付鐵山居士) 中虛無物。

    呑幹納坤。

    瓢兮瓢杓。

    好汲靈源。

     記 萱蒂園記 李唐代宗皇帝時。

    覺林寺僧志崇。

    取茶三等。

    以驚雷莢自奉。

    以萱草蒂供佛。

    以紫茸香待客。

    赴茶者至以油囊盛餘滴以歸矣。

    萱草謂之忘憂草。

    本朝歌人專稱生于住吉岸者。

    又猶如牡丹之于洛陽海棠之于西蜀也。

    昔東福寺之徹書記。

    行腳遊于築前州。

    卓松月庵于住吉裡。

    摘萱草而忘卻世慮。

    詠倭歌而陶寫性靈。

    襟度灑落。

    又志崇之輩也。

    今實山居士。

    以住吉之屬于其采地中。

    點書記之遺蹤為别墅。

    揭松月之舊額為庵名。

    官事有暇則了閑其中。

    摘萱詠歌以追書記之往事。

    打禅啜茶以甘趙州之真味。

    開茶圃于庵側。

    每春小摘以為樂焉。

    自言不換宇苑之上品名初昔者。

    予前在東林日。

    再遊庵中親嘗其茶。

    乃命名為萱草蒂。

    呼圃為萱蒂園。

    蓋用古之所名而為今名者。

    以其名之自然關涉于此道地靈草也。

    居士單取此一味供佛及神兼待客。

    又自奉而忘情。

    洗心逍遙而樂。

    則萱草蒂之名不虛得也。

    頃盛少許于器中見寄贈焉。

    汲水手煎啜濡枯腸。

    則兩腋風生恍然神遊于松月庵忽忘身在此鷹峰之下。

    是亦萱草蒂之使然者。

    而名實不相欺也如此矣。

    書此為記以答來惠雲。

     渡宋菅神傳衣畫像記 夫菅神之家乘一代之履曆。

    國史之所載諸家之所記。

    乃至口碑耳譜蠡蠡昭昭。

    兒童亦知走卒亦知。

    但至渡宋傳衣之一事。

    則取信于耳目之所接懷疑于神交之所感者亦有焉。

    自非明據的證之足征者。

    争能令其免區區狐疑耶。

    按薩州福昌禅刹渡宋天神傳衣中興碑。

    開山石屋和尚梵刹創建之日。

    鑿開岩間掘得石函。

    中有菅神渡宋之畫影。

    上題有傳衣記。

    所謂本朝四條院仁治二年之夏。

    聖一國師圓爾辭徑山佛鑒禅師而歸舟着築前州博多。

    國師之徒湛慧預建崇福禅寺于州之橫嶽而請令開法。

    其年十二月十八昧爽。

    菅神插梅華一枝于袖裡。

    來見國師而求衣法。

    乃呈倭歌雲。

    唐衣登米底幾多野能神曾土波袖仁持多留梅仁底毛志禮。

    國師聞雲。

    若恁麼則宜往宋參我師佛鑒。

    神領其意。

    其夜直入徑山室。

    手擎梅華謂雲。

    我是日本菅神。

    承爾師教來禮和尚。

    願示法要。

    鑒授一偈雲。

    天下梅華主。

    扶桑文字祖。

    若問正法眼。

    雲門答曰。

    普。

    并付以法衣。

    蓋應神需也。

    神拜受而歸。

    再見國師雲。

    我蒙師指示親得徑山衣偈。

    乃指腋下衣袋為證。

    更呈偈雲。

    手裡梅華腋下囊。

    不離安樂到南方。

    徑山衣法親傳授。

    何用時時仰彼蒼。

    既而佛鑒命常牧溪畫室中所見神人之像而題其上雲。

    菅氏神靈現道妝。

    來求一語返扶桑。

    通霄活路夢何處。

    袖裡梅華遍界香。

    後商舶載其畫像而來大内左京大夫盛見法名德雄。

    贖得為軸。

    攜至京師。

    請義持相公于正禅寺因獻其軸。

    義持喜而珍藏焉。

    又按太宰府光明藏寺記。

    聖一法嗣鐵牛心和尚。

    文永八年住承天寺。

    是歲十月望。

    神降承天室以所傳法衣付心公雲。

    願擇勝地收藏此衣。

    言訖而去。

    心公以族姓菅氏殊欽神囑。

    至其月二十五日權創一宇于宰府靈岩之左邊以藏其衣。

    名為衣塔院。

    後三年。

    心公夢神告雲。

    自和尚藏我衣。

    我日日來拜以鎮護焉。

    于是晰新彼院改稱神護山光明藏寺。

    上來碑記之所載。

    雖并足谕世之懷疑者。

    以未見牧溪之所畫而為慊耳。

    去年春二月。

    博多商客某者。

    一時持渡宋之神影到立花實山居士之宅。

    居士忻然買取。

    則大明方蘭坡手描而自贊者也。

    贊曰。

    生為丞相死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