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禅師住東林寺語錄下卷

關燈
官船。

    迹與長年三老連。

    間卻北山松竹塢。

    瞻望西海蔚藍天。

    針标子午不迷所。

    網掣珊瑚可拟禅。

    萬丈澄澄滄碧底。

    夜深月照獰龍眠。

     波戰浪挑來往船。

    和風從合又衡連。

    千帆相競共三昧。

    六國雖分同一天。

    瞞鼈證龜猶契道。

    捷蝦撈蚬豈違禅。

    莫将堂裡帶刀睡。

    輕忽海中螺蛤眠。

     乘涼夜泛合同船。

    秋半流光上下連。

    桂子飄空風拂月。

    蘆花映岸水涵天。

    請看清白十分趣。

    即是虛明一色禅。

    欲識大功無所住。

    柁工用意不成眠。

     備前州牛窗 兩山夾海一條通。

    船度恰如牛過窗。

    槳曳尾巴出灘去。

    向前正好護頭撞。

     防州上關 上下二關西對東。

    隔程七萬八千弓。

    滄波劈箭一條急。

    風送去舟過彀中。

     長州下關 下關即是赤間關。

    龜阜雲通文字山。

    海底有都言在耳。

    空餘内裡淚痕潛。

     幹珠滿珠二島 想曾聖後向新羅。

    幹滿二珠神用多。

    萬頃大洋俄見底。

    一望平陸忽興波。

    郊原行艦如遊戲。

    海屋添籌在刹那。

    戰罷化成雙小島。

    龜峰護念鎮山河。

     贊賢渚和尚道影(肥前州高傳寺前住) 有突不黟有舟不維。

    大名無号大道無為。

    涅槃後相相見了。

    蓋覆虛空兩點眉。

     贊石鼎雲和尚道影(同) 雲月耕種雪霜苦辛。

    功成不處時到藏身。

    唯餘石鼎松風骨。

    一啜未終也醉人。

     中秋(時在長崎) 海西名勝是長崎。

    來值中秋也太奇。

    日本大唐同一碧。

    吠琉璃界月晴時。

     崎陽一覽 千裡心乘千裡遊。

    無邊雲海一眸收。

    錫離東洛飛崎上。

    寺扣南京探福州。

    雨暗夢回湘浦夜。

    月明神爽洞庭秋。

    琉璃籠眼紫山席。

    坐見阿蘭唐土舟。

     舟中作(并序) 海雲山皓台寺華嚴社頭諸信士。

    舣舟于海上招我供養。

    海雲東堂堂頭兩和尚。

    共在舟中。

    因賦偈記此遊之不可忘。

    兼謝諸信士。

     華嚴結社社中頭。

    招我毗盧藏海遊。

    檀信歸崇星北拱。

    佛乘富貴水東流。

    百千萬劫雖難遇。

    五十三參也有由。

    知識互忘真俗迹。

    合同船上共優遊。

     與皓台副寺笑岩長老。

     千尋壁立甚孤危。

    一掬心頭展兩眉。

    此是空生安坐處。

    又添尊者破顔時。

     示慧密禅人 工夫雖有操持少。

    智慧不無綿密難。

    入海須窮千尺底。

    莫将揭厲動波瀾。

     到肥前州武雄圓應寺。

    值舟老和尚受業華嶽藝和尚三十三回忌拈香 對揚太寂定中人。

    感應道交素有因。

    華嶽連天青未了。

    依然獨露法王身。

    隻如感應道交。

    那裡是因由處。

    偶來酬祖幹柴片。

    和氣氤氲八月春。

     附東歸草 和築前州青柳賢令野田一理雅士二詩其一酬餞行佳作見寄。

    壯夫赑屃竹輿輕。

    一日抹過十裡程。

    青柳主人何見厚。

    故将詩句送吾行。

     其二酬花鶴松露見贈 花鶴名區松上露。

    落淪沙際不曾空。

    贈來粒粒皆珠玉。

    珍味情濃一頓中。

     瑞雲偈(并序) 詣長州瑞雲名山太甯禅寺。

    值方丈明山和尚病卧于維摩室。

    因打瑞雲偈二篇。

    以拟問疾故事雲。

     石竹二師古道場。

    從來道氣麝臍香。

    東風二月瑞雲雨。

    添得梅花暗吐芳。

     日面佛兮月面佛。

    和疴安穩主人公。

    方方丈室蒼龍窟。

    述屈瑞雲一蔟中。

     和餞偈(并序) 曾十七八年之前。

    明山和尚自濃之全昌。

    顧山野于賀之山中溫泉。

    一夜對談。

    翌早分手。

    未幾和尚住加納之全久。

    其時山野省受業師于武州。

    歸路經中山道而詣全久。

    偶值和尚之不在。

    其後住長州之龍文。

    今董同州太甯。

    山野去秋赴築前州東林之請。

    這回歸錫取道于長州深川。

    訪和尚于瑞雲。

    和尚卧病七旬。

    雖未及勿藥。

    強力其疾殷勤接待。

    淹留五日。

    互慰平生。

    既而告辭。

    則有餞偈有餞儀。

    殊以徒僧及人仆輿馬送山野于四十五裡之外。

    設一宿之安頓于萩城之木雁軒。

    而供帳治具無不辨備。

    近代待交友之勉未可有如此丁甯也。

    山野一缽生涯。

    縱百此身。

    争酬道愛之十一哉。

    但和寶偈嚴韻寫區區之微忱以需昭亮。

    餘期他日書問也。

     溫泉揖别十餘歲。

    夢寐常思未了因。

    問疾三春同氣感。

    開懷五日笑談新。

    胸中墨汁分泾渭。

    肝髒饅頭無苦辛。

    舌織裁成勝餞錦。

    莊嚴旅泊一間身。

     祝書寫華嚴經偈(并序) 明山和尚書寫華嚴大經八十卷。

    編為方冊。

    盛箱供養。

    令諸佛子拜瞻結緣。

    于是崎陽海雲了潭和尚。

    寄偈慶贊。

    以書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八字冠于句首。

    而八句成焉。

    今目擊而效其格且步其韻以祝焉。

    蓋志随喜之有在也。

     書彰心畫筆為功。

    大果大因超始終。

    方發百千三昧秘。

    廣明五十二重宗。

    佛光普照恒沙外。

    華藏現成香水中。

    嚴飾裝潢文字海。

    經師論主亦争窮。

     次瑞雲牛維那韻 大唐國裡沒禅師。

    踢破腳尖也太奇。

    不往不來那一着。

    金槌未許兩頭垂。

     一庭上座受瑞雲主人之命。

    送我到萩城。

    其勞最多。

    付偈以謝。

     區區執役混輿台。

    終日蹈泥相逐來。

    逆旅燈前清話夜。

    暗香風細一庭梅。

     途中寄偈謝瑞雲香積台上藍典座馳走之勞。

     雪苦霜辛忘己躬。

    笊籬木杓立家風。

    上藍院裡本分事。

    方在瑞雲香積中。

     到防州法幢名山禅昌鎮國禅寺。

    信宿遣懷賦三偈。

    以樂(寺以慶屋紹和尚為開山祖)。

     源自大乘分正派。

    防陽望刹别生涯。

    竹彰存操葆真節。

    梅吐破顔微笑花。

    客耳溪聲晴夜雨。

    佛頭山色曉天霞。

    慶翁即是雞峰老。

    抖擻傳風古梵家。

     山圍三面鳥舒翼。

    房列兩方魚比鱗。

    溪舌百雷流水活。

    一條洗盡利名塵。

     金色頭陀傳正宗。

    幢峰今古禦遺風。

    此中活計無邊福。

    缽口向天呑太空。

     再詣藝州嚴島宮 三十年前曾詣神。

    再來今日續先因。

    相攜洛北三徒侶。

    共仰海西一美人。

    照正照邪高揭鏡。

    和光和影妙同塵。

    足酸百八回廊上。

    目想蜿蜒布大身。

     寄鳳來山主偈(并序) 到藝陽城下鳳來名山國泰禅寺。

    與方丈和尚相見。

    一夕清談管待最厚。

    從城下至忠海。

    海路一百二十裡。

    以舟見送。

    舟中供養種種兼備。

    其鄭重親切。

    雖無言之可謝。

    又不可默止。

    打兩偈托舟回以寄贈焉。

    但意長筆短。

    專祈昭察。

     藝府叢林第一山。

    把将僧柄據禅關。

    從來大國法門運。

    系在此中不等間。

     百二海程領餞行。

    舟中供養見真情。

    真情至厚将何謝。

    筆落分毫寫片誠。

     示孤月圓心院主 心月孤圓明皎皎。

    山河大地影玲珑。

    合蒲萄朵試收拾。

    總在當人方寸中。

     過備前州岡山城下宿故舊宅 故舊相忘冷似灰。

    燈前續焰興奇哉。

    别來五十餘年事。

    談笑互開稚子懷。

     宿幡州明石城下 憶到名區慰客情。

    名區卻值客情生。

    埋藏明石浦頭月。

    雨暗檐前滴滴聲。

     訪成合愚白老和尚 去年七月感離别。

    今日三春喜再陪。

    櫻井寒泉千尺水。

    辘轳未轉洗塵埃。

     悼河州經山睡安和尚 玄玄玄處留豈住。

    了了了時去掩光。

    将謂此中無影迹。

    元來遍界不曾藏。

     東林前錄印版在剞劂氏店。

    偶有忌嫌錄中所記而欲奪取之者。

    于是東武夏目氏親盈居士。

    同其慈母妙照。

    出淨财買此版。

    以為當庵之藏版。

    嗚呼母子之守護和尚法身舍利。

    其功不同小小也。

    因刻年月于版尾表不忘雲。

     寶永七年庚寅秋七月吉旦 源光庵主白龍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