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禅師住東林寺語錄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歸。
又似等閑。
因雨淹留者豈得言非神之懇。
平昔曹溪有一宿覺。
今日志賀着一宿賓。
今昔雖時異神祖趣相似。
乃寫心所感。
賦偈一篇。
竊比永嘉證道之歌雲。
精爽和光志賀濱。
軸開緣起感前因。
思量風雨皆神意。
留我故成一宿賓。
書法華經後 大乘妙法蓮華經者。
如來一代時教王也。
在般若後。
而似空不空。
在涅槃前。
而似常不常。
不空不常。
真空真常。
不可思議不可商量。
喚為妙法。
亦強名耳。
築前信士龜子白直。
法名靜頤。
事主緻身。
任役靡鹽。
僅得餘暇不敢甯居。
書寫此經功終全部。
裝潢盛箱。
供養恭敬。
書寫功德如經所說。
若着一辭卻成贅疣。
然随喜心油然不休。
偈吐四句。
書以為跋。
筆落忽生黑豆芽。
芽莖開發妙蓮華。
蓮華葉葉盡沙界。
沙界齊乘大寶車。
書正法眼藏後 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現成公案。
山海高深。
摩诃般若。
波羅蜜。
寸土分明。
是寸金還看永平麼。
古佛堂中香細細。
夜明簾外月沉沉。
某甲禅人拜寫高祖正法眼藏乞予着一語。
上來叨叨者。
是所以應其懇懇之爛葛藤也。
文 告實山居士 韓氏曰。
人道惡盈而好謙。
是以。
衣成必則缺衽宮成則必缺隅。
且欹器之戒十分。
君子之貴八成。
凡處世者不可不思也。
予一時告實山居士曰。
居士之家君仕此大國。
位着祿重而眤近于國君之左右。
宣傳國命者。
十而七八無非家君子孫族類。
可謂。
功盛業大而寵異于國家者矣。
夫盛過而衰來樂極而哀生。
古今天常之所必然也。
可以慎焉。
可以懼焉。
書曰。
居寵思危罔不惟畏。
弗畏入畏。
推賢讓能。
庶官乃和。
又王符曰。
嬰兒常病傷于飽也。
貴臣常禍傷于寵。
太平老人曰。
世間四事不可久恃。
春寒秋熱。
老健君寵。
家君能了上件趣。
巳雖緻仕退休。
國君召見如無虛日。
昔齊慶封奔吳。
吳句餘予之朱方。
聚其族而居之。
富于其舊。
子服景伯謂叔孫曰。
天殆富淫人。
慶封又富矣。
穆子曰。
善人富謂之賞。
淫人富謂之殃。
天其殃之也。
其将聚而殲旃。
及慶氏亡。
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
弗受。
子尾曰。
富人之所欲也何獨弗受。
對曰。
慶氏之邑足欲。
故亡。
吾邑不足欲也。
益之以邶殿乃足欲。
亡無日矣。
在外不得宰吾一邑。
不受邶殿。
不惡富也。
恐失富也。
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
為之制度使無遷也。
夫民生厚而用利。
于是乎。
正德以幅之。
使無黜嫚謂之幅利。
利過則為敗。
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
家君亦心晏子心。
宜念幅利。
崔子玉曰。
知足勝不祥。
李至曰。
吾見進而不已者敗。
未見退而自足者亡。
宋景濂曰。
堯舜禹湯文武皆王天下。
故子孫受其祉有限。
孔子無位故餘慶遺澤被其子孫者無窮。
是皆不可不慎懼盈滿之意也。
予聞。
往日火災于家君别業。
想是天之不忘家君。
示鑒戒于家君。
家君彌慎懼謙退側身修善。
火之為災卻吉祥之所寓也。
殷太戊之時有桑谷。
共生于朝。
大史占曰。
野草生朝。
朝其亡矣。
太戊恐懼修善。
殷道中興。
蓋轉兇為吉。
其畏天責己之所感。
而蘇秦所謂智者舉事。
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齊紫敗素也。
而賈十倍者是也。
高僧功德賢對帝曰。
七十老病唯一死在矣。
今家君齡超古稀。
不可道不老。
專思賢語而黜聰明。
空智慮敬神信佛如愚如魯以如幻三昧而觀破身世。
以慈善根力而愍念衆人。
逍遙不迫。
優遊樂老。
則子子孫孫沐遺澤千百世。
人人個個頌仁聲于千裡。
不亦說乎。
予今以古賢格言數條。
告之居士。
居士以漸語之家君。
家君以漸内之靈台。
譬如行舟雖不橫截迅流。
漸靡而往。
稍向所趨然後得濟也。
彼岸不遠行舟必到。
到岸舍舟。
居士其思焉。
禅餘誡語 先是二十五六年前。
予住東武王子峰。
一日平井秋山。
酒井浩山二居士。
來訪。
相攜遊于目沼聖天社。
社前有石燈籠。
刻銘曰石燈爐。
予指爐字同二居士。
笑籠誤成爐。
其後他方社前。
值爐字者數次。
笑如聖天時。
這回赴崎陽寓皓台寺始終七日。
其中應請遊皓台東堂湛元和尚之隐居。
飯後湛元和尚。
皓台主人。
并二三寺主催予同詣天神社。
社前又見爐字相互笑其誤焉。
今冬在此東林安居。
頃日禅餘把涅槃經遮眼。
第四卷如來性品中。
佛言。
譬如男女燃燈之時燈爐大小悉滿中油。
随有油在其明猶存。
若油盡已明亦俱盡。
其明滅者喻煩惱滅。
明雖滅盡燈爐猶存。
如來亦爾。
煩惱雖滅法身常存。
看到于此置卷深悔王子峰以來不覺犯自贊毀他之佛戒。
陷壓良為賤之慢罪。
以己不知而為知以他不誤而為誤。
噬臍不及。
刺舌又遲。
受一非餘魔所攝持之謂也。
大衆面前吐露再三。
更誓要而曰。
向後縱值以燒茄為燒蒙以鴿字為人日鳥之類。
又不可容易輕笑之。
且予看涅槃經與今三次。
在經文上不認爐字。
而卻于石燈上數數認得者自然似有心于見他非而無。
實于了經文是亦不可不愧赧也。
乃援筆疾書自誡誡他。
以寓忏罪意。
雲爾。
時元祿丁醜。
杪冬二十日。
卍山老衲。
行年六十二。
書于藏六室中。
示靜頤信士警戒 夫名者實之賓而實者名之主也。
賓主投合名實相稱者。
君子徒也。
龜子常右衛門。
法名龜隐靜頤信士。
其心端正。
其氣幽閑。
所守不移。
所為有常。
似彼靈龜之不貪藏六而頤靜者也。
有常不移違道不遠。
南泉曰。
平常心是道。
龍牙曰。
萬般施設不如常。
又不驚人。
又久長如常恰似秋風至。
無意涼人人自涼。
是真常道得之。
在不二三其德而一其心。
然自非念念空名利念心心實菩提心。
又争得相應哉。
所願信士顧名思義。
以明此道。
但南箕之不簸揚。
北鬥之不斟酌。
有名而無實。
則君子之所恥也。
信士其莫忽焉。
偈頌 東林最初祝聖 新起祇園古法城。
東林結果自然成。
今朝資始祝皇運。
瑞鳳三呼萬歲聲。
九月八日應請立花實山居士。
遊來也堂賦此以示(壁上挂觀音軸) 來也聲前空合空。
觀音默許入圓通。
忘機共話靈山昔。
回首雨中夕日紅。
詣太宰府觀世音寺 稽首紫陽觀世音。
堂堂古像再妝金。
善哉起此戒壇廢人。
護浮囊免陸沈。
橫嶽懷古 湛公聖一大應師。
三老遺蹤餘古基。
甘露井荒誰複理。
照心寫影立多時。
詣太宰府天滿宮 獻法供于廟前。
見菅神所帶寶刀。
聽勾當坊讀緣起三卷。
了出宿華表門外某氏宅。
夢誦薩天錫觀音寺裡一聲鐘之詩。
覺而有感。
乃和原韻。
寂然不動感能通。
儒雅風流梅映松。
此夜無雲天吐月。
夢魂卻入句中鐘。
望竈門山(寶滿菩薩遊舍靈嶽) 竈門蒸霧氣成煙。
雲樹過霜色欲燃。
應是天孫機上錦。
袈裟新綴挂山肩。
登彥山四首 神昔來時駕石船。
落帆留在碧岩前。
前頭霧合山如海。
風怪橹聲度半天(權現石船) 法俗女神三體山。
巍然鼎峙白雲間。
眺望着隻九州眼。
一合一開拟往還(詣三所權現宮)。
節此彥山德有鄰。
蓮公修練道通神。
天龍擎玉擘岩出。
幽谷照餘。
光瑞新(到玉屋谷瞻禮八幡大菩薩并法蓮上人二像)。
豐前坊與藥師尊。
相對老杉擁洞門。
一二三峰奇且怪岩前突出小昆侖(題禮前坊)。
呼猿岩 是亦飛來竺土山。
白猿化石碧孱顔。
若教慧理再呼喚。
淚落巴江匹似閑 獅子岩 獅化石耶石化獅。
巨岩踞地振全威。
前川水怒陰風動。
應是颦呻哮吼時。
羅漢寺二首(山名(山+耆)阇窟)
又似等閑。
因雨淹留者豈得言非神之懇。
平昔曹溪有一宿覺。
今日志賀着一宿賓。
今昔雖時異神祖趣相似。
乃寫心所感。
賦偈一篇。
竊比永嘉證道之歌雲。
精爽和光志賀濱。
軸開緣起感前因。
思量風雨皆神意。
留我故成一宿賓。
書法華經後 大乘妙法蓮華經者。
如來一代時教王也。
在般若後。
而似空不空。
在涅槃前。
而似常不常。
不空不常。
真空真常。
不可思議不可商量。
喚為妙法。
亦強名耳。
築前信士龜子白直。
法名靜頤。
事主緻身。
任役靡鹽。
僅得餘暇不敢甯居。
書寫此經功終全部。
裝潢盛箱。
供養恭敬。
書寫功德如經所說。
若着一辭卻成贅疣。
然随喜心油然不休。
偈吐四句。
書以為跋。
筆落忽生黑豆芽。
芽莖開發妙蓮華。
蓮華葉葉盡沙界。
沙界齊乘大寶車。
書正法眼藏後 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現成公案。
山海高深。
摩诃般若。
波羅蜜。
寸土分明。
是寸金還看永平麼。
古佛堂中香細細。
夜明簾外月沉沉。
某甲禅人拜寫高祖正法眼藏乞予着一語。
上來叨叨者。
是所以應其懇懇之爛葛藤也。
文 告實山居士 韓氏曰。
人道惡盈而好謙。
是以。
衣成必則缺衽宮成則必缺隅。
且欹器之戒十分。
君子之貴八成。
凡處世者不可不思也。
予一時告實山居士曰。
居士之家君仕此大國。
位着祿重而眤近于國君之左右。
宣傳國命者。
十而七八無非家君子孫族類。
可謂。
功盛業大而寵異于國家者矣。
夫盛過而衰來樂極而哀生。
古今天常之所必然也。
可以慎焉。
可以懼焉。
書曰。
居寵思危罔不惟畏。
弗畏入畏。
推賢讓能。
庶官乃和。
又王符曰。
嬰兒常病傷于飽也。
貴臣常禍傷于寵。
太平老人曰。
世間四事不可久恃。
春寒秋熱。
老健君寵。
家君能了上件趣。
巳雖緻仕退休。
國君召見如無虛日。
昔齊慶封奔吳。
吳句餘予之朱方。
聚其族而居之。
富于其舊。
子服景伯謂叔孫曰。
天殆富淫人。
慶封又富矣。
穆子曰。
善人富謂之賞。
淫人富謂之殃。
天其殃之也。
其将聚而殲旃。
及慶氏亡。
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
弗受。
子尾曰。
富人之所欲也何獨弗受。
對曰。
慶氏之邑足欲。
故亡。
吾邑不足欲也。
益之以邶殿乃足欲。
亡無日矣。
在外不得宰吾一邑。
不受邶殿。
不惡富也。
恐失富也。
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
為之制度使無遷也。
夫民生厚而用利。
于是乎。
正德以幅之。
使無黜嫚謂之幅利。
利過則為敗。
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
家君亦心晏子心。
宜念幅利。
崔子玉曰。
知足勝不祥。
李至曰。
吾見進而不已者敗。
未見退而自足者亡。
宋景濂曰。
堯舜禹湯文武皆王天下。
故子孫受其祉有限。
孔子無位故餘慶遺澤被其子孫者無窮。
是皆不可不慎懼盈滿之意也。
予聞。
往日火災于家君别業。
想是天之不忘家君。
示鑒戒于家君。
家君彌慎懼謙退側身修善。
火之為災卻吉祥之所寓也。
殷太戊之時有桑谷。
共生于朝。
大史占曰。
野草生朝。
朝其亡矣。
太戊恐懼修善。
殷道中興。
蓋轉兇為吉。
其畏天責己之所感。
而蘇秦所謂智者舉事。
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齊紫敗素也。
而賈十倍者是也。
高僧功德賢對帝曰。
七十老病唯一死在矣。
今家君齡超古稀。
不可道不老。
專思賢語而黜聰明。
空智慮敬神信佛如愚如魯以如幻三昧而觀破身世。
以慈善根力而愍念衆人。
逍遙不迫。
優遊樂老。
則子子孫孫沐遺澤千百世。
人人個個頌仁聲于千裡。
不亦說乎。
予今以古賢格言數條。
告之居士。
居士以漸語之家君。
家君以漸内之靈台。
譬如行舟雖不橫截迅流。
漸靡而往。
稍向所趨然後得濟也。
彼岸不遠行舟必到。
到岸舍舟。
居士其思焉。
禅餘誡語 先是二十五六年前。
予住東武王子峰。
一日平井秋山。
酒井浩山二居士。
來訪。
相攜遊于目沼聖天社。
社前有石燈籠。
刻銘曰石燈爐。
予指爐字同二居士。
笑籠誤成爐。
其後他方社前。
值爐字者數次。
笑如聖天時。
這回赴崎陽寓皓台寺始終七日。
其中應請遊皓台東堂湛元和尚之隐居。
飯後湛元和尚。
皓台主人。
并二三寺主催予同詣天神社。
社前又見爐字相互笑其誤焉。
今冬在此東林安居。
頃日禅餘把涅槃經遮眼。
第四卷如來性品中。
佛言。
譬如男女燃燈之時燈爐大小悉滿中油。
随有油在其明猶存。
若油盡已明亦俱盡。
其明滅者喻煩惱滅。
明雖滅盡燈爐猶存。
如來亦爾。
煩惱雖滅法身常存。
看到于此置卷深悔王子峰以來不覺犯自贊毀他之佛戒。
陷壓良為賤之慢罪。
以己不知而為知以他不誤而為誤。
噬臍不及。
刺舌又遲。
受一非餘魔所攝持之謂也。
大衆面前吐露再三。
更誓要而曰。
向後縱值以燒茄為燒蒙以鴿字為人日鳥之類。
又不可容易輕笑之。
且予看涅槃經與今三次。
在經文上不認爐字。
而卻于石燈上數數認得者自然似有心于見他非而無。
實于了經文是亦不可不愧赧也。
乃援筆疾書自誡誡他。
以寓忏罪意。
雲爾。
時元祿丁醜。
杪冬二十日。
卍山老衲。
行年六十二。
書于藏六室中。
示靜頤信士警戒 夫名者實之賓而實者名之主也。
賓主投合名實相稱者。
君子徒也。
龜子常右衛門。
法名龜隐靜頤信士。
其心端正。
其氣幽閑。
所守不移。
所為有常。
似彼靈龜之不貪藏六而頤靜者也。
有常不移違道不遠。
南泉曰。
平常心是道。
龍牙曰。
萬般施設不如常。
又不驚人。
又久長如常恰似秋風至。
無意涼人人自涼。
是真常道得之。
在不二三其德而一其心。
然自非念念空名利念心心實菩提心。
又争得相應哉。
所願信士顧名思義。
以明此道。
但南箕之不簸揚。
北鬥之不斟酌。
有名而無實。
則君子之所恥也。
信士其莫忽焉。
偈頌 東林最初祝聖 新起祇園古法城。
東林結果自然成。
今朝資始祝皇運。
瑞鳳三呼萬歲聲。
九月八日應請立花實山居士。
遊來也堂賦此以示(壁上挂觀音軸) 來也聲前空合空。
觀音默許入圓通。
忘機共話靈山昔。
回首雨中夕日紅。
詣太宰府觀世音寺 稽首紫陽觀世音。
堂堂古像再妝金。
善哉起此戒壇廢人。
護浮囊免陸沈。
橫嶽懷古 湛公聖一大應師。
三老遺蹤餘古基。
甘露井荒誰複理。
照心寫影立多時。
詣太宰府天滿宮 獻法供于廟前。
見菅神所帶寶刀。
聽勾當坊讀緣起三卷。
了出宿華表門外某氏宅。
夢誦薩天錫觀音寺裡一聲鐘之詩。
覺而有感。
乃和原韻。
寂然不動感能通。
儒雅風流梅映松。
此夜無雲天吐月。
夢魂卻入句中鐘。
望竈門山(寶滿菩薩遊舍靈嶽) 竈門蒸霧氣成煙。
雲樹過霜色欲燃。
應是天孫機上錦。
袈裟新綴挂山肩。
登彥山四首 神昔來時駕石船。
落帆留在碧岩前。
前頭霧合山如海。
風怪橹聲度半天(權現石船) 法俗女神三體山。
巍然鼎峙白雲間。
眺望着隻九州眼。
一合一開拟往還(詣三所權現宮)。
節此彥山德有鄰。
蓮公修練道通神。
天龍擎玉擘岩出。
幽谷照餘。
光瑞新(到玉屋谷瞻禮八幡大菩薩并法蓮上人二像)。
豐前坊與藥師尊。
相對老杉擁洞門。
一二三峰奇且怪岩前突出小昆侖(題禮前坊)。
呼猿岩 是亦飛來竺土山。
白猿化石碧孱顔。
若教慧理再呼喚。
淚落巴江匹似閑 獅子岩 獅化石耶石化獅。
巨岩踞地振全威。
前川水怒陰風動。
應是颦呻哮吼時。
羅漢寺二首(山名(山+耆)阇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