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禅師住東林寺語錄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嗣法門人湛堂編
真贊
藥師
築前州大藩主。
手親描畫藥師琉璃光如來像。
賜老醫養巴。
養巴請贊于予。
為之贊曰。
靈山付囑。
素在大家。
活國妙手。
描病者爺。
維藥師佛。
慈救無涯。
分身散影。
何翅河沙。
自神農氏。
乃至養巴。
拔苦與樂化益可嘉。
定印掌内。
寶壺盛霞。
觸處春遍。
枯木亦華。
淨琉璃界。
莫言路遐。
一毫端上。
不隔些些。
元祿丁醜杪冬二十四立春之日。
拜贊于藏六室中。
出山釋迦(大空實相居士請) 實相無相。
大空不空。
形隐象外。
影現鏡中。
出山成道。
度生網風。
稽首古佛。
有感即通。
釋迦如來(如如齋請) 天上天下。
獨坐獨尊。
如如不動。
寂寂無言。
十八萬中金色土。
毫光照徹盡乾坤。
那伽常在定。
河注未曾流。
屣寶位而脫。
芥王宮不留。
隐身三界外。
現影一毛頭。
若問誰家子。
西天老比丘(大賀如心居士請)。
觀音大士(以普門品而畫焉) 身是經兮經是身。
身經混合普門真。
即真即假即中相。
一點毫光飲刹塵。
夢中感得半斤相。
覺後描來八兩光。
識取鈎頭些些意。
不須盤上認星量(和實山居士夢感觀音贊偈)。
達磨大師 隐幾手支頤。
聞香鼻似槌。
龜毛風未拂。
電光爍難追。
廓然無聖。
白日青天。
一雙碧眼。
照破大千。
布袋和尚 天上無彌勒。
地下無彌勒。
因甚他自言。
彌勒真彌勒。
從無住本。
現一切身。
随處作主。
即假示真。
灰頭土面。
阿魏水銀。
少欲知足。
求名合塵。
擎珠在手。
卸袋等人。
群兒圍繞。
任喜任嗔。
南泉提貓圖 衲子争時貓子危。
劍光動處電光遲。
從頭縱有趙州在。
不許小慈妨大慈。
維摩(立花重根居士請) 重重脫落根塵識。
一一彈呵佛法僧。
不二門頭淵默處。
遠山無限碧層層。
永平初祖 身心脫落。
遍界無塵。
大圓鏡上。
形影相親。
定手印内。
正偏雙泯。
眼橫鼻直。
扶桑回春。
立花道雪居士 生面俨然死不亡。
通神佳手發精光。
隐圓軍扇一輪月。
摧銳寶刀三尺霜。
文武施功曾創業。
子孫繼志永流芳。
立花山與大洋海。
沃日摩霄映彼蒼。
自贊 在鷹峰非鷹。
住鳳峰非鳳。
久冒知識名。
謾領人天衆。
何物恁麼來。
說似即不中。
值居士實山寫影被活弄。
自今供養煩兒孫。
又是一場閑打哄。
又 是興宗叟。
未謝閑名。
但要忘己。
何暇度生。
實山揮筆。
不藏醜形。
湛堂請贊。
令吐心聲。
一靈皮袋。
皮袋一靈。
即此影像。
真機現成。
銘 東林寺大鐘(并序) 古曰。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到。
其理自彰。
有旨哉言也。
夫如來一代法寶。
分為五時者。
其大綱大數而雖一言一句自有時在矣。
不但如來為爾。
稱孔夫子為聖時者。
為時中者。
且大易三百八十四爻。
都歸時一字。
則時之所系。
儒釋通要。
而物之應時應緣者。
群器之中鐘為其首。
不亦宜乎。
城市鬧中報世間時節。
佛閣僧樓報出世時節。
共是無不由鐘也。
築前州博多鄉東林禅寺。
護法檀越實山居士。
能知時能觀緣。
新範法鐘以喜舍焉。
而詳其情素則借此大口阿師音聲三昧。
長鳴佛祖甚深之大法義。
回其功德。
為家君重種老居士。
祝壽福而期道心增進。
為先妣慧雲院大姊。
修冥福。
而壯報地莊嚴。
并願法門悠久國家鎮靜者也。
嗚呼。
此鐘聲之所及。
無真無俗。
齊得耳根圓通。
而觀積時至日。
積日至月。
積月至年。
積年至老。
如是念念觀時節易移。
顧此身如夢幻。
明天地如空華。
則非專不被十二時使。
又能使得十二時。
以了佛性義。
到大安樂地。
祝之禱之。
祝禱之不足。
又添以銘辭。
蓋随喜之所感也。
銘曰。
若能轉物。
即入圓通。
卓此法器。
本是頑銅。
經文武火。
乃湧乃镕。
脫規模範。
應商應宮。
發大義蘊。
鳴至孝衷。
存亡一路。
随感不壅。
音聞三昧曆劫無窮須彌為杵。
驚震虛空。
念經鐘 禅林禅樂。
三時念經。
龍天歡喜。
佛祖證明。
苦拔無間。
利流有情。
是真功德。
塵劫長鳴。
雜着 東林寺日常規約 一。
我輩同是佛祖兒孫。
若破佛戒違祖範者。
不許共住。
一。
粥後飯後。
暮夜曉天。
四次坐禅。
直須以了己事為念。
亂想無記莫失功課。
一。
早朝日中。
及與晚間。
三次誦經。
切須顧念回向旨趣。
一。
禮拜者。
古佛之三昧。
最要如法。
莫忘不輕之故事。
一。
晦望布薩。
三八念誦。
時至遵行不可懈怠。
一。
二時粥飯。
雖随豐儉。
畢竟淡薄不違佛意。
五觀想念宜銘腹心。
一。
客僧接待。
或一羹。
或二羹。
縱值大賓來。
不過三羹。
乞士家風。
理當如是。
山僧今與十方清衆。
寓于此中。
雖一日雖一月。
佛子之所住。
不可無規繩。
已前七條是調六和。
報四恩之階梯也。
可以升可以踐。
慎勿違拒。
至禱至禱。
祠堂無盡财誡約 東林寺者。
祖忠上座為别傳蔔外居士。
造立以為其仁祠者也。
蔔外長子。
野村新兵衛明貞。
襲蔔外封。
食蔔外祿。
其為人也。
樸實正直。
不修邊幅。
講家傳武。
養仁義勇。
可謂。
能繼先志者矣。
一日就予乞安法名。
蓋潛發菩提心也。
乃呼為單傳即宗居士。
頃喜舍黃金十兩。
附寺之無盡财。
為蔔外之供養料。
可謂。
能知所施矣。
後之住此寺者。
但取十兩息利為祠堂供。
慎勿取本财以緻互用。
雲蓋火枷之報不可不懼也。
是為後證。
書觀音小影上 實山居士。
告予曰。
某歸命夢現觀音小影。
有年于茲。
昨夜夢中和尚。
手展此小影曰。
影上一句是大士之實語。
居士領會麼。
時某禮了見影上。
則觀五觀一觀之五字分明也。
乃援筆着一語其傍。
曰。
歸命禮中玉玲珑。
和尚曰。
好個禮拜。
既而夢忽覺也。
予謂真觀。
淨觀。
智觀。
悲觀。
慈觀。
是大士之五觀。
五觀即一觀。
一觀即一玉。
一玉圓明内外玲珑。
能禮所禮體空寂之宗旨。
所謂好個禮拜之所表也。
禮拜者諸佛三昧。
是居士從來所得法門。
而寤寐恒一夢覺無二者也。
元祿龍次戊寅。
孟春十八日東林老僧書。
序跋 詣志賀神廟 予入東林以來。
時時告左右曰。
涓天氣快晴。
候海波平穩。
放舟詣志賀神廟。
昨十四日朝誦始畢。
仰觀天宇。
雲氣羅織如将雨。
如将晴。
沙彌淨人等一同報曰。
今日好天氣已買舟在步下。
志賀行其時哉。
乃與徒侶五六人。
拏杖行市頭。
六百餘弓而到步下。
乘一小艇挂蒲帆。
而舟走二千餘弓許微雨俄下。
無片蓬可蓋頭者。
予獨頂小笠披毛氈。
其餘數人沾濡狼藉恰如見沐猴。
棹郎辛苦舟漸着沙渚。
出舟扣加藤氏徹信隐士之幽居。
燒松葉炙衣。
隐士周旋設伊蒲膳。
齋後以隐士為前導。
步行二千餘弓而達志賀宮司坊。
坊主奔走揭神廟寶簾。
開文殊龛扉。
獻法供于兩所。
而歸坊見神寶數事。
吃餅啜茗。
時社官某着烏帽持緣起三軸來。
一一曆覽了。
出華來外。
遊莊嚴寺。
寺主出迎對談懇懇。
不許理歸舟留令一宿入夜。
吃紅豆飯飽滿快活。
過三鼓而寝。
今朝早起誦經打禅。
粥後又赴宮司坊。
吃飯再詣神廟。
瞻禮住吉明神古像。
既而廟下市人。
互走舣舟跨舟之際雨罷天晴一帆順風目擊着步下。
明光主人命奴仆以肩輿待之。
乘輿歸寺。
則午禅坐香才過一二炷。
明光主人在座。
相對說前事。
因憶昨日若無雨即往即
手親描畫藥師琉璃光如來像。
賜老醫養巴。
養巴請贊于予。
為之贊曰。
靈山付囑。
素在大家。
活國妙手。
描病者爺。
維藥師佛。
慈救無涯。
分身散影。
何翅河沙。
自神農氏。
乃至養巴。
拔苦與樂化益可嘉。
定印掌内。
寶壺盛霞。
觸處春遍。
枯木亦華。
淨琉璃界。
莫言路遐。
一毫端上。
不隔些些。
元祿丁醜杪冬二十四立春之日。
拜贊于藏六室中。
出山釋迦(大空實相居士請) 實相無相。
大空不空。
形隐象外。
影現鏡中。
出山成道。
度生網風。
稽首古佛。
有感即通。
釋迦如來(如如齋請) 天上天下。
獨坐獨尊。
如如不動。
寂寂無言。
十八萬中金色土。
毫光照徹盡乾坤。
那伽常在定。
河注未曾流。
屣寶位而脫。
芥王宮不留。
隐身三界外。
現影一毛頭。
若問誰家子。
西天老比丘(大賀如心居士請)。
觀音大士(以普門品而畫焉) 身是經兮經是身。
身經混合普門真。
即真即假即中相。
一點毫光飲刹塵。
夢中感得半斤相。
覺後描來八兩光。
識取鈎頭些些意。
不須盤上認星量(和實山居士夢感觀音贊偈)。
達磨大師 隐幾手支頤。
聞香鼻似槌。
龜毛風未拂。
電光爍難追。
廓然無聖。
白日青天。
一雙碧眼。
照破大千。
布袋和尚 天上無彌勒。
地下無彌勒。
因甚他自言。
彌勒真彌勒。
從無住本。
現一切身。
随處作主。
即假示真。
灰頭土面。
阿魏水銀。
少欲知足。
求名合塵。
擎珠在手。
卸袋等人。
群兒圍繞。
任喜任嗔。
南泉提貓圖 衲子争時貓子危。
劍光動處電光遲。
從頭縱有趙州在。
不許小慈妨大慈。
維摩(立花重根居士請) 重重脫落根塵識。
一一彈呵佛法僧。
不二門頭淵默處。
遠山無限碧層層。
永平初祖 身心脫落。
遍界無塵。
大圓鏡上。
形影相親。
定手印内。
正偏雙泯。
眼橫鼻直。
扶桑回春。
立花道雪居士 生面俨然死不亡。
通神佳手發精光。
隐圓軍扇一輪月。
摧銳寶刀三尺霜。
文武施功曾創業。
子孫繼志永流芳。
立花山與大洋海。
沃日摩霄映彼蒼。
自贊 在鷹峰非鷹。
住鳳峰非鳳。
久冒知識名。
謾領人天衆。
何物恁麼來。
說似即不中。
值居士實山寫影被活弄。
自今供養煩兒孫。
又是一場閑打哄。
又 是興宗叟。
未謝閑名。
但要忘己。
何暇度生。
實山揮筆。
不藏醜形。
湛堂請贊。
令吐心聲。
一靈皮袋。
皮袋一靈。
即此影像。
真機現成。
銘 東林寺大鐘(并序) 古曰。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到。
其理自彰。
有旨哉言也。
夫如來一代法寶。
分為五時者。
其大綱大數而雖一言一句自有時在矣。
不但如來為爾。
稱孔夫子為聖時者。
為時中者。
且大易三百八十四爻。
都歸時一字。
則時之所系。
儒釋通要。
而物之應時應緣者。
群器之中鐘為其首。
不亦宜乎。
城市鬧中報世間時節。
佛閣僧樓報出世時節。
共是無不由鐘也。
築前州博多鄉東林禅寺。
護法檀越實山居士。
能知時能觀緣。
新範法鐘以喜舍焉。
而詳其情素則借此大口阿師音聲三昧。
長鳴佛祖甚深之大法義。
回其功德。
為家君重種老居士。
祝壽福而期道心增進。
為先妣慧雲院大姊。
修冥福。
而壯報地莊嚴。
并願法門悠久國家鎮靜者也。
嗚呼。
此鐘聲之所及。
無真無俗。
齊得耳根圓通。
而觀積時至日。
積日至月。
積月至年。
積年至老。
如是念念觀時節易移。
顧此身如夢幻。
明天地如空華。
則非專不被十二時使。
又能使得十二時。
以了佛性義。
到大安樂地。
祝之禱之。
祝禱之不足。
又添以銘辭。
蓋随喜之所感也。
銘曰。
若能轉物。
即入圓通。
卓此法器。
本是頑銅。
經文武火。
乃湧乃镕。
脫規模範。
應商應宮。
發大義蘊。
鳴至孝衷。
存亡一路。
随感不壅。
音聞三昧曆劫無窮須彌為杵。
驚震虛空。
念經鐘 禅林禅樂。
三時念經。
龍天歡喜。
佛祖證明。
苦拔無間。
利流有情。
是真功德。
塵劫長鳴。
雜着 東林寺日常規約 一。
我輩同是佛祖兒孫。
若破佛戒違祖範者。
不許共住。
一。
粥後飯後。
暮夜曉天。
四次坐禅。
直須以了己事為念。
亂想無記莫失功課。
一。
早朝日中。
及與晚間。
三次誦經。
切須顧念回向旨趣。
一。
禮拜者。
古佛之三昧。
最要如法。
莫忘不輕之故事。
一。
晦望布薩。
三八念誦。
時至遵行不可懈怠。
一。
二時粥飯。
雖随豐儉。
畢竟淡薄不違佛意。
五觀想念宜銘腹心。
一。
客僧接待。
或一羹。
或二羹。
縱值大賓來。
不過三羹。
乞士家風。
理當如是。
山僧今與十方清衆。
寓于此中。
雖一日雖一月。
佛子之所住。
不可無規繩。
已前七條是調六和。
報四恩之階梯也。
可以升可以踐。
慎勿違拒。
至禱至禱。
祠堂無盡财誡約 東林寺者。
祖忠上座為别傳蔔外居士。
造立以為其仁祠者也。
蔔外長子。
野村新兵衛明貞。
襲蔔外封。
食蔔外祿。
其為人也。
樸實正直。
不修邊幅。
講家傳武。
養仁義勇。
可謂。
能繼先志者矣。
一日就予乞安法名。
蓋潛發菩提心也。
乃呼為單傳即宗居士。
頃喜舍黃金十兩。
附寺之無盡财。
為蔔外之供養料。
可謂。
能知所施矣。
後之住此寺者。
但取十兩息利為祠堂供。
慎勿取本财以緻互用。
雲蓋火枷之報不可不懼也。
是為後證。
書觀音小影上 實山居士。
告予曰。
某歸命夢現觀音小影。
有年于茲。
昨夜夢中和尚。
手展此小影曰。
影上一句是大士之實語。
居士領會麼。
時某禮了見影上。
則觀五觀一觀之五字分明也。
乃援筆着一語其傍。
曰。
歸命禮中玉玲珑。
和尚曰。
好個禮拜。
既而夢忽覺也。
予謂真觀。
淨觀。
智觀。
悲觀。
慈觀。
是大士之五觀。
五觀即一觀。
一觀即一玉。
一玉圓明内外玲珑。
能禮所禮體空寂之宗旨。
所謂好個禮拜之所表也。
禮拜者諸佛三昧。
是居士從來所得法門。
而寤寐恒一夢覺無二者也。
元祿龍次戊寅。
孟春十八日東林老僧書。
序跋 詣志賀神廟 予入東林以來。
時時告左右曰。
涓天氣快晴。
候海波平穩。
放舟詣志賀神廟。
昨十四日朝誦始畢。
仰觀天宇。
雲氣羅織如将雨。
如将晴。
沙彌淨人等一同報曰。
今日好天氣已買舟在步下。
志賀行其時哉。
乃與徒侶五六人。
拏杖行市頭。
六百餘弓而到步下。
乘一小艇挂蒲帆。
而舟走二千餘弓許微雨俄下。
無片蓬可蓋頭者。
予獨頂小笠披毛氈。
其餘數人沾濡狼藉恰如見沐猴。
棹郎辛苦舟漸着沙渚。
出舟扣加藤氏徹信隐士之幽居。
燒松葉炙衣。
隐士周旋設伊蒲膳。
齋後以隐士為前導。
步行二千餘弓而達志賀宮司坊。
坊主奔走揭神廟寶簾。
開文殊龛扉。
獻法供于兩所。
而歸坊見神寶數事。
吃餅啜茗。
時社官某着烏帽持緣起三軸來。
一一曆覽了。
出華來外。
遊莊嚴寺。
寺主出迎對談懇懇。
不許理歸舟留令一宿入夜。
吃紅豆飯飽滿快活。
過三鼓而寝。
今朝早起誦經打禅。
粥後又赴宮司坊。
吃飯再詣神廟。
瞻禮住吉明神古像。
既而廟下市人。
互走舣舟跨舟之際雨罷天晴一帆順風目擊着步下。
明光主人命奴仆以肩輿待之。
乘輿歸寺。
則午禅坐香才過一二炷。
明光主人在座。
相對說前事。
因憶昨日若無雨即往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