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禅師住東林寺語錄上卷

關燈
嗣法門人湛堂編 小參 元祿十年龍飛丁醜八月二十六日入院。

     小參。

    乃曰。

    山僧今曉在方丈内向壁坐睡。

    此時同參木上座。

    見似睡熟。

    問龜毛侍者曰。

    昨日入門仰見扁額。

    題曰瑞鳳山。

    然伽藍界内如手掌平不見一卷石多。

    庭際籬邊有鹪鹩飛。

    曾無九苞來儀。

    未審因甚得此額字。

    侍者曰。

    我聞主門神說。

    曰地中有山周易所謂謙象而願主上座開基檀越。

    同以謙為其心。

    謙光德輝互懷鳳兮祥。

    是以。

    名于地中山以瑞鳳也。

    上座曰。

    如扁額字。

    既得聽命。

    但我老和尚住彼鷹峰。

    不展遼天逸翮。

    寓此鳳峰豈稱瑞世靈羽。

    現前隻見鹪鹩飛。

    則恐人呼為鹪鹩翁。

    侍者艴然未答。

    山僧不覺失笑曰。

    有是哉上座言也。

    我到處得一枝安即足矣。

    實似鹪鹩者也。

    雖然與麼。

    俊鷹也。

    瑞鳳也。

    鹪鹩也。

    三皆虛名須一任人呼。

    誰較優劣于其間耶。

    所願潛顧洞山閑名已謝密慕臨濟離相離名。

    非但向上不名道膺。

    是雖向下何名卍山。

    不點突于向下。

    不暖席于向上。

    坐禅經行轉自己。

    歸山河大地。

    經行坐禅轉山河大地。

    歸自己。

    恁麼恁麼。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不恁麼不恁麼。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恁麼不恁麼畢竟如何。

    良久曰。

    橋下每流無械水。

    窗間時有不歸雲。

    久立珍重。

     永平忌拈香。

    宗祖老梅初托場。

    東林今日摘遺芳。

    打開八百鼻功德。

    拈作一爐心字香。

    插香曰。

    祥煙盤結穗雲蓋。

    為祝随風覆紫陽。

     重陽。

    示衆。

    昔李唐文宗皇帝。

    有诏曰。

    去年重陽取九月十九日。

    今年取十三日為重陽。

    後來蘇東坡在南海。

    時以十一月十五日為重陽。

    曰菊花開時即重陽古人事不一向。

    其不拘如此。

    然山僧不敢欲違世例。

    今日正當九月九。

    因緣時節自是重陽。

    賓主相逢正好相賞。

    但如臂茱萸囊登高吃酒。

    出家分上素非所取。

    縱值淵明來東坡到。

    誓不可慣惠遠開杯中物佛印設豬肉團。

    何故如是。

    家法不嚴峻子孫惰窳多。

    唯有一偈舉唱應時。

    老步登高不複禁。

    坐觀節物絕追尋。

    黃金鑄出黃花髓。

    白玉琢成白露心。

    一色一香幽蝶領。

    三玄三要候蟲吟。

    忘言得意汾陽句。

    九日重陽萬象森。

     大乘忌拈香。

    是甚麼香。

    隻這是香。

    放手爐内。

    燒表聯芳。

    直得酬恩通氣息。

    任教人喚牙郎當。

     開爐示衆。

    東林今朝為衆開爐。

    金佛木佛相對炙手。

    語笑娓娓鋸屑霏霏。

    屋裡真佛聽得叱曰。

    止止莫多言。

    莫多慮。

    莫燒卻眉毛。

    二佛唯唯叉手默然。

    上來佛儀三莫一默。

    且作麼生話會。

    修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可。

    隻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

    畢竟如何。

    吃茶了也洗茶碗去。

     達磨忌拈香。

    今朝遺履出嵩陽。

    臘朔留衣離片岡。

    将謂栖栖無所住。

    元來何處不風光。

    相見了也。

    色活芳生。

    霜底菊一爐。

    多卻返魂香。

     結冬立花氏請小參。

    垂語曰。

    禾山才打鼓。

    文殊未舉槌。

    風光隐隐密機将露。

    實山居士。

    物見眼卓。

    插香展禮。

    通意歸位。

    于是。

    法筵龍象。

    倒肉山三次。

    鳴手磬三通。

    默然寂然。

    雁行鹄立。

    好個第一義。

    自然現在前。

    若動唇吻還落二三。

    然事不一向。

    此中有個無舌而解語底漢。

    不妨問話來。

    知客問。

    法輪新碾法堂上。

    轉處恰如日曆太空。

    欲度人天無可度。

    乾坤大地一家風。

    正與麼時。

    如何是本來面目。

    師曰。

    虛空暗點頭。

    進曰。

    不亘語默。

    一句作麼生。

    師曰。

    落地線香香四散。

    進曰。

    欽謝三百年來老古佛。

    師曰。

    引不着。

    副寺問。

    不問第一義。

    如何是今日事。

    師曰。

    莫道明日十六好。

    進曰。

    和尚是巡人先犯夜。

    師曰。

    老僧被汝[覤-兒+目]破。

    進曰。

    法候動止萬福。

    師曰。

    一起一倒。

    僧問。

    人天眼目法中王。

    洞上真風大舉揚。

    四海九州歸一脈。

    千山萬水共流芳。

    即今賓主交參則不問。

    如何是至尊靈德。

    師曰。

    天不蓋地不載。

    進曰。

    與麼個個潤恩去。

    師曰。

    領話好。

    僧問。

    宿植大因無所廋。

    四方和德到東丘。

    靈源皎潔通西北。

    枝派暗流六十州。

    這個且置。

    和尚尋常以般若示人。

    如何是般若體。

    師曰。

    金香爐下鐵昆侖。

    進曰。

    如何是般若用。

    師曰。

    拄杖是木做。

    進曰。

    如何保護。

    師即咄。

    僧問。

    新開爐鞴驗來賓。

    妙密鉗錘絕等倫。

    阖國素缁齊踴躍。

    千鈞一發得其人。

    學人幸逢此會。

    十二時中如何用心。

    師曰。

    見腳下。

    進曰。

    和尚大悲更審細。

    師曰。

    着衣吃飯隻這是。

    乃曰。

    心外無法。

    胸裡無物。

    腳下有地。

    頭上有天。

    有時。

    隐影于半間山庵。

    口呑三世佛。

    有時。

    移步于千裡海國。

    身應一時緣。

    流行坎止任運自然。

    總是時節所系。

    全非分别所宣。

    此中宗旨又作麼生。

    血脈貫通綿密密。

    自家鼻孔自家穿。

    記得。

    石鞏藏禅師始過馬祖庵前。

    依射鹿緣領旨。

    祖印曰。

    這漢曠劫無明今日頓息。

    藏當時擲下弓箭投祖。

    出家常在會下。

    一日在廚中作務次。

    祖問曰。

    作甚麼。

    藏曰。

    牧牛。

    祖曰。

    作麼生牧。

    藏曰。

    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去。

    祖曰。

    子真牧牛。

    藏便休。

    是他石鞏雖得無明頓息。

    不敢緩此牧牛。

    又與我洞上先知有了尋修功勳潛行密用相續不斷者。

    相似一般。

    此間今冬與衆安居。

    殊舉上來公案。

    将為九旬榜準。

    牧牛也。

    了了了時。

    無可了。

    功勳也。

    玄玄玄處又呵玄。

    未審諸人牧牛如何。

    純熟功勳如何。

    周圓我今有偈。

    前義重宣。

    三堕四禁妙不傳。

    行禅在欲火中蓮。

    長時更展牧牛手。

    頭角才生正好鞭。

    良久曰。

    大衆叱叱。

    久立珍重。

     禅堂落成日開示。

    采椽不削。

    茅茨不剪。

    縛草為牆。

    借幕為帳。

    非敢拟他方法窟從來結構。

    方堪表此國洞宗最初禅堂。

    然濫觞之至舫舟。

    撮土之成丘山。

    他時異日依此綿蕝。

    聳七間瓦檐。

    樓千指雲衲。

    亦不可識也。

    但古來盡有斷薪補床腳。

    濕煙取暖氣。

    冢間樹下随緣過時底淡家風。

    而今此稿居幸無風雨之侵肌膚。

    又無雨露之零頭上。

    着衣吃飯優遊行坐。

    是雖一時因緣。

    實為百世基本。

    兄弟并坐宜慣霜花枯木衆。

    山僧孤頑竊比藥峤牛欄迹。

    複聞天童古佛淨老禅師曾入禅堂。

    警誡衆曰。

    參禅須身心脫落。

    隻管打睡作甚麼。

    當時永平頓得脫落。

    即今現前三百指清衆。

    盡是永平兒孫上來因緣。

    如何用心得不孤負永平。

    良久曰。

    暫時不在如同死人。

    久立兄弟即請打坐。

     冬至小參。

    曾有一人曰。

    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又有一人曰。

    若人識得心。

    大地隻是土。

    此二尊宿。

    一唱一和互奏法曲。

    如是法曲不一而足。

    是故米山崇仙禅師。

    示衆曰。

    山河大地被山僧撮來搗羅為末。

    煉蜜為丸以淡姜湯呑卻了。

    何處更有一絲毫。

    若道是有。

    即為謗法。

    東林昨夜不涉米山搗羅等造作。

    直撚山河大地。

    為一粒黑豆。

    一口平呑。

    正當此時被人喚為群陰剝盡。

    又曰有力者負去。

    今朝起來一屙屙了。

    黑豆生芽。

    山河大地依舊。

    正當此時被人喚為一陽來複。

    又曰二柱神産出。

    唯有衲僧一坐具地。

    不幹四序遷謝。

    無有陰陽交代。

    然雖恁麼時不可失。

    升辰一句作麼生宣(一衆着語畢)良久曰。

    諸人所供一一分明。

    要聽山僧底麼。

    一氣不言含有象。

    萬靈何處謝無私。

    久立珍重。

     佛成道香語。

    我本師迦文大聖。

    是塵點劫前古佛世尊。

    而于二千七百年前。

    今日今曉明星現時為慈悲故。

    重示成道曰。

    奇哉。

    一切衆生與我同時成道。

    争奈。

    後來有般癡漢不信如來本根。

    謾起自己末疑。

    種電尋枝栽風摘葉曰。

    即今現前衆生界中覓此悟底。

    少于麟角見此迷底多于牛毛。

    是以雖非不信如來。

    又非不怪其語。

    東林今日不免為他強下注腳。

    覺體不遷故。

    同時成道。

    無古無今。

    假名有異故。

    迷悟差别有今有古。

    然覺體假名本來不二。

    不二真宗亦無佛祖亦無衆生。

    說甚麼迷悟差别。

    說甚麼同時成道。

    隻如恁麼道。

    那裡是報佛恩處。

    菩提有樹有靈根。

    信手拔來解返魂。

    天上明星爐底火。

    氣煙蓬煉滿乾坤。

     臘九夜拈香。

    記得。

    二十年前此夜此時。

    先師老人在大乘堂上二祖牌前。

    垂語曰。

    不可得時即安心。

    各各試下一轉語。

    山僧乃曰。

    身心脫落脫落身心。

    老人最後自曰。

    透也鐵壁。

    銀山不透也鐵壁銀山。

    即今并成一偈以酬祖恩。

    般若從來不可得。

    金剛正體妙難思。

    身心脫落蛇無足。

    脫落身心鼠有皮。

    鐵壁銀山空索索。

    銀山鐵壁峭巍巍。

    壑舟山澤依然在。

    夜半一人負走時。

     元正示衆。

    記得。

    廬山東林西岩慧和尚。

    元正示衆曰。

    拄杖子适早五更鐘動往西天那蘭陀寺。

    賀歲見一新佛出世說新年佛法。

    聽之既久歡喜踴躍。

    回來山僧面前連舉數遍而連聲贊歎去。

    是他西岩聽得其拄杖子所舉。

    隻自怡悅不敢吐露。

    直至而今成一段未了底公案。

    今早此東林藏六室中拄杖子往彼東林問得回來。

    我今才聽忍俊不禁。

    為衆舉似。

    要聽取麼良久曰。

    今上皇帝國王大臣。

    萬歲萬歲。

    地天回春。

     禅定老和尚三周忌香語。

    昔南泉願禅師為馬祖忌日設齋。

    垂語曰。

    未審馬祖還來應供不。

    洞山乃出衆曰。

    待有伴即來。

    泉曰。

    此子雖後生卻堪雕琢。

    山曰。

    莫壓良為賤。

    南泉洞山機機相投。

    心心相照。

    雖然恁麼。

    似話頭未圓。

    某今日為先師老人忌日設齋。

    老人三年前今日不曾去。

    三年後今日又何來。

    不來不去面目現在。

    視于羹牆伴于坐卧。

    目不暫舍心不暫離。

    說甚麼有伴無伴有來無來。

    記得。

    老人曾住大乘日。

    聽得是宗靜主說某平生。

    撫幾祝曰。

    何日得東風吹入我門來。

    某爾時在東武王子峰。

    夢也未知有其所祝。

    其年九月頻思北遊。

    終詣大乘禮拜老人。

    老人喜色滿面。

    接遇最厚。

    一夕入室展拜未訖。

    老人目擊曰。

    道人相見時如何。

    某鞠躬曰。

    珊瑚枝枝撐着月。

    老人曰還記臨濟禍事語麼。

    某曰。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老人曰。

    切莫忘卻。

    某觸禮将退。

    老人召曰。

    且坐吃茶。

    吃茶既畢宗門中事委曲開示。

    懇懇諄諄言猶在耳。

    試屈指頭直至而今。

    二十一年恰如昨日。

    心存目想又争忘卻。

    茲值三周忌片心殊耿耿。

    因舉上來因緣。

    竊拟巴陵三轉語。

    又宣前義告以拙偈。

    憶昔道人相見時。

    珊瑚撐着月枝枝。

    光寒三尺吹毛劍。

    禍事一言也太奇。

    令我單單慎觸犯。

    常懼傷手血淋漓。

    此中空洞莫憎愛。

    明白身心兀似癡。

    感應昭昭函蓋合。

    存亡隐隐箭鋒支。

    聲音笑猊依然在。

    滿目娟娟多所思。

    春淺忌辰花未綻。

    更将甚物報真慈。

    片香拈出昆侖柱。

    八百鼻功不隔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