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禅師住東林寺語錄上卷

關燈
解冬小參乃曰。

    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請舒一時新卷葉。

    莫動舊日桦來唇。

    縱有二百問二千答。

    争如一默宗一味真。

    昔有一老宿。

    一夏不與師僧說話。

    有僧自歎曰。

    我隻恁麼空過一夏。

    不敢望和尚說佛法。

    得聞正因兩字也得。

    老僧聞乃曰。

    阇黎莫(斯/言)速。

    若論正因一字也無。

    道了扣齒曰。

    适來不合與麼道。

    鄰壁有一老宿。

    聞得曰。

    好一釜羹被一顆鼠糞污卻。

    雪窦顯和尚拈曰。

    誰家釜裡無一兩顆。

    慈受深和尚頌曰。

    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斧。

    山僧即今與二老宿及二和尚。

    雖同其途不同其轍。

    此間一冬為此師僧撒出許多爛黑豆。

    去不但說與正因兩字。

    緣因了因亦總說了。

    然今日解冬仔細見來。

    一粒也無一言也無。

    諸人将謂滿釜煮二三升鼠糞。

    誰知元來破釜無底。

    若要好一釜羹問取祖印典座去。

    大衆珍重。

     元祿十一年龍飛戊寅孟春十七日補陀山興宗寺入院。

     即日小參。

    乃曰。

    因緣時節不可思議。

    去年季秋十七初入此山。

    然公是主。

    山僧是賓。

    今年孟春十七再入此山。

    山僧是主。

    然公是賓。

    賓中有主。

    然公待我特開齋筵。

    主中有賓。

    山僧謝他應其供養。

    賓主互換。

    和氣可掬。

    此中來由宣通以偈。

    補陀請我作開山。

    鳳塢同門不等閑。

    泉石膏肓鄰好睦。

    煙霞痼疾道情頑。

    松聲吐出觀音舌。

    華雨洗清勢至顔。

    捉敗彌陀中位主。

    長教願力護禅關。

    諸人且道。

    這裡是甚麼所在。

    喚作禅關。

    則彌陀現淨土。

    喚作淨土。

    則山僧據禅關。

    禅關淨土。

    是同是别。

    良久曰。

    一拳一掌皆三昧。

    總在自家展縮間。

    大衆珍重。

     道雪居士影像供養香語。

    乃曰。

    築前州博多鄉瑞鳳山東林寺開山卍山遙值本州之夫人立花氏托其臣久世請作其遠祖福嚴寺殿梅嶽道雪居士影像贊語。

    不得飾讓。

    作贊已成。

    今也令使臣某入寺演禮詞。

    特賜白銀。

    如數領受。

    國施義重不可輕用。

    嚴設齋會供養影像。

    恭拈一香。

    說偈慶贊。

    曆曆孤明獨露身。

    從來大道自天真。

    天真而妙紅爐雪。

    一炷煙中一點新。

     茶話 冬夜茶話。

    冬至前一夜謂之小至夜。

    猶如除夕前一夜謂之小年夜。

    又諺有之曰。

    冬至在月頭。

    賣被買牛。

    冬至在月尾。

    賣牛買被。

    今冬冬至正在月頭。

    今此兄弟理合賣龜毛織成的之舊破被以買石鞏牧得的之水牯牛。

    還并披來的被牧來的牛。

    一時賣卻以買廬陵精米鎮州蘿蔔趙老茶雲門餅洞庭橘鄭州梨等物子。

    特為山僧日間設齋。

    晚間藥石。

    夜間茶果。

    一一拔貧個個掉囊。

    不知山僧将甚報謝。

    隻舉家傳一則未了公案。

    以拈以頌。

    投此涓埃答他海嶽。

    昔日洞山價禅師因請恭首座吃果子次。

    乃問。

    有一物。

    上拄天下拄地。

    黑似漆。

    常在動用中。

    動用中收不得。

    你道過在甚處。

    泰曰。

    過在動用中。

    師便喝。

    乃令掇卻果卓。

    洞山憐兒忘醜。

    不覺舌頭落地。

    當時泰若道此是蟲蠹的爛果子請和尚抛向爐邊。

    付丙丁童别拈精的一顆來好。

    定見洞山歡笑一場和氣如春。

    然在古人之後。

    議古人之言。

    則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

    山僧即今又且如何。

    任他有物黑如漆。

    抛向一邊報放參。

    時節因緣何所作。

    啜茶吃果打閑談。

    然雖恁麼。

    果中皮肉茶中骨。

    正好留心辨苦甘。

    兄弟久默。

    請點茶來。

     除夜茶話。

    一年三百六十日。

    已到臘月三十夜。

    百忙盛鬧如拂頭燃。

    世人年年非不知有此時多事。

    然黃檗所謂預打徹者。

    雲栖所謂看他忙者。

    世上何曾見一人哉。

    古來以此臘月三十夜。

    譬彼生死到來一刹那際。

    如一刹那際實在呼吸間。

    諸人若要得免臨時蒼黃手忙腳亂。

    請看香嚴閑禅師說底偈子。

    百計千方皆為身。

    不知身是冢中塵。

    莫言白發無言語。

    此是黃泉傳語人。

    是就輪王心想之中。

    設語句來。

    布置最妙。

    到于人壽八萬歲時。

    金輪聖王出現于世。

    七寶具足。

    千子圍繞。

    富樂自在。

    無言可喻。

    而金輪王常時照鏡。

    若見頭生白發一莖。

    頓覺悟無常手拔白盛函。

    傳之太子。

    讓與輪位出家修道。

    身隐山林。

    想出家後壽猶應保二三萬歲。

    而一旦舍其世榮。

    快于脫卻枷鎖。

    豈非希有中之希有。

    紅焰堆中之分陀利華乎。

    今之世人壽不滿百。

    富榮不及輪王奴仆百分之一。

    而至臨終惓惓戀世。

    萬一不能生覺悟心。

    飲恨而去者至愚之甚。

    不勝悲傷。

    但我曾目擊賀茂長明發心集中。

    白發大臣乘車出行。

    恍愡之際忽覺一人從車後上而觸冠巾。

    問是阿誰。

    答白發丸。

    既而心醒無複所見。

    急攬鏡照則其頭上生白一莖。

    因憶着貴人頭上不曾饒之古意。

    乃覺悟無常。

    辭官厭世。

    發心修道得了生死。

    嗚呼如大臣者。

    可謂。

    輪王流亞。

    不亦奇特乎。

    我又曾恐少年人恃未見白發。

    安然玩時。

    為和香嚴偈曰。

    生死未論老少身。

    都成次第不同塵。

    莫言黑發無言語。

    是亦黃泉傳語人。

    一唱一和。

    并誡老少。

    更有圭峰宗密大師開示底語曰。

    作有義事是惺悟心。

    作無義事是散亂心。

    散亂随情轉。

    臨終被業牽。

    惺悟不由情。

    臨終能轉業。

    苦口丁甯如飲甘露。

    雖然恁麼。

    喚甚麼作有義事。

    慚愧忏悔是為其首。

    喚甚麼作無義事。

    貪欲名聞是為其首。

    貪欲名聞所為皆成無義事。

    慚愧忏悔所為皆成有義事。

    慎不作無義事。

    須修有義事。

    慎不被業牽。

    須念能轉業。

    說到于此。

    見座上燈明古佛。

    灼灼舒光特地照破山僧面皮曰。

    止止莫亂道。

    年窮歲盡将迎摩诃吉祥元正。

    賓主交參笑談惟宜。

    因甚徒吐禁忌苦語。

    令人短氣麼。

    于是。

    山僧不覺吐舌。

    俄喚龜毛侍者及木上座曰。

    捧果來點茶來。

    共衆歡話。

    伏惟珍重。

     普說 完戒普說。

    黃面老子一代所說。

    結集流傳總名為經律論三藏。

    其文廣博層層。

    在大藏中者可見矣。

    三藏所诠是戒定惠。

    謂之三無漏學也。

    凡佛弟子所修者。

    戒定慧實法。

    而其所學者。

    經律論文言也。

    如文言縱不得涉獵。

    如實法不可不研究。

    故涅槃經中告大衆。

    今以正法付囑國王大臣乃至四部之衆。

    應當勸勵諸學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

    若有不學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法者。

    國王大臣四部之衆應當苦治。

    又言。

    若于僧中。

    有破戒者不應以披袈裟因緣。

    恭敬禮拜。

    以此佛囑故。

    如中華。

    梁武帝告高僧智藏曰。

    比見僧尼多未調習。

    白衣僧正不解律科。

    以俗法治之。

    傷于過重。

    弟子暇日。

    欲自為白衣僧正。

    依律立法。

    此雖是師之事。

    然佛亦付囑國王。

    如此土。

    推古天皇有诏。

    責僧曰。

    夫道人犯法。

    何以誨俗人。

    朕聞。

    以僧入為三寶斷欲恚愚。

    教人化世。

    以是為寶。

    若無此功則遊民國賊。

    為世何所益。

    非佛徒。

    非法師。

    不知其所可貴。

    故自今已後任僧正僧都。

    應檢校僧尼。

    乃以勸勒僧為僧正。

    司僧事。

    并以鞍部德積為僧都。

    令副司即日命官人阿昙連為鳴。

    為法頭令扱僧。

    夫官人之司僧事。

    中華有祠部官。

    有宣政院事。

    此土有法頭。

    法頭今所謂寺社奉行是也。

    上從王城武城。

    下至國主群主。

    壹是皆以有我輩。

    無不有此奉行。

    可謂。

    不忘靈山付囑。

    但奉行人多是不解律科。

    以俗法治之實如梁武言。

    故其所治雖合世禮不利法門者。

    亦不無焉。

    若夫不學三品法輩。

    不畏傷于過重。

    卻幸其不解律科。

    而陽食葷酒陰犯小童。

    作樗蒲圍棋等無義戲。

    而身住大小寺院。

    偷安過日。

    破戒無慚者不論他宗。

    我宗門中亦往往而有焉。

    誰有智者得不歎息。

    不見。

    梵網戒經中。

    如來實語者言。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

    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

    亦不得國王地上行。

    不得飲國王水。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

    鬼言大賊。

    若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複掃其腳迹。

    一切衆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

    畜生無異。

    木頭無異。

    又言。

    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

    又于楞嚴會上。

    誡後來弟子言。

    雲何賊人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造種種業。

    聖言如是。

    徹骨透髓不可不畏。

    不可不思。

    國王大臣若知上來佛制及推古诏制。

    必命奉行可苦治之。

    爾時雲何得行國王地。

    得飲國王水哉。

    信心檀越若知之。

    則雖一絲一粒不可施與。

    爾時雲何得衣食免饑寒哉。

    縱然檀信知而施之佛有明誨。

    曰甯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

    終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甯以此口呑熱鐵丸及大流猛火。

    經百千劫。

    終不以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嗚呼明誨如是而不信佛。

    不畏鬼。

    撿無因果。

    昧卻正因。

    欺奉行檀信不解不知。

    安然大言誤己誤人。

    不亦悲傷乎。

    廬山東林卍庵顔禅師曰。

    今後生晚進戒律不持。

    定慧不習。

    道德不修。

    專以博學強辯。

    搖動流俗。

    牽之莫返。

    既至今日。

    卍庵所謂博學強辯者萬中無一。

    隻内抱名利。

    外現殊勝。

    專以曲學妄辯。

    搖動癡人。

    玷辱法門。

    牽之莫返。

    怨哉怨哉。

    我偶寓此東林。

    如普州人送賊。

    雖兼身在其中。

    心潛傷時弊。

    耿耿或不寝。

    今幸大機大心珍敬尊重菩薩大戒。

    乞傳者乞受者僧尼士女五十八員。

    自然契當重輕戒數。

    異口同念傾誠祈請。

    忽忘老懶見義不拒。

    終啟建心地戒壇。

    親授與金剛寶戒。

    乃付正傳血脈。

    是此國洞宗禅戒壇之最初也。

    夫雖同一菩薩戒及傳為禅戒。

    迥非諸家之所測量。

    稱宗門一大事實有所以也。

    室内戒壇直從毗盧性海湧現。

    而授受儀則最是希有難思議者也。

     且其護持際如第一快意殺生戒中祖師之斬貓斬蛇斬蚓。

    是其慈愍護生之出于常情。

    能了菩薩心地者所為。

    而如第十毀謗三寶戒中。

    維摩之毀佛毀法毀僧。

    是亦信順三寶之出于常情。

    非拘持犯軌轍者所為也。

    乃至中間一一戒中。

    或有如是類不一而足。

    肉眼所見雖似不守律儀。

    法眼所照毫又不違律儀。

    蓋是攝善法益有情之所寓。

    而自非其具真正見者。

    争能了如是護持相乎。

    是故古來我門嗣法人外不許學人分上開壇授戒。

    為利養故為名聞故。

    惡求弟子。

    是戒經中之所制不可不慎。

    縱雖是嗣法人。

    其法臘德義未兼備。

    則又不可容易啟建壇儀。

    時節因緣逼不得已。

    而後處師位。

    代佛揚化者。

    是為得其宗。

    三學之中以戒為首。

    定慧次焉。

    所謂持戒為平地。

    禅定為屋宅。

    能生智慧光。

    次第得明照。

    定慧力莊嚴萬行為。

    具足乃至成佛道。

    悉猶戒為本。

    宜哉言也。

    譬如灸病。

    其初一壯雖是甚熱不易堪忍。

    若言除之灸二三壯。

    決無是處。

    法有三學亦複如是。

    戒如灸有初壯。

    定慧如二三壯。

    若不由此序。

    亦豈得平治煩惱重病乎。

    受戒不易。

    持戒最難。

    如帶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