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禅師住東林寺語錄上卷

關燈


    損微塵許不免沉溺。

    如握茅草。

    若不緊急必傷其手。

    如護德瓶。

    莫存憍慢。

    如調狂象。

    莫放鐵鈎。

    如是能受持至無受持相。

    是所謂不取正戒相。

    亦無邪念心。

    是名清淨戒。

    諸佛所稱贊者。

    其不爾乎。

    其爾也。

    我今老婆心切。

    不覺叨叨繁絮如是。

    若有人問我戒是師資相傳盧舍那佛受何人戒。

    隻對他道床角粼皴木上座。

    又問木上座受何人戒又對道。

    未曾辜負老僧。

    諸人還信得麼。

    其或未然。

    且聽我偈。

    圓陀陀地是真空。

    授受分明無始終。

    昨夜金烏飛入海。

    今朝依舊一輪紅。

    久立大衆伏惟珍重。

     法語 示隐之維那 老僧應請于東林。

    垂開山統。

    立日常規約七條。

    其中一條禮拜三昧也。

    冬至日出黑豆生芽語。

    令衆下語。

    隐之尋常口如紡車。

    此時默然出衆。

    才拜歸位。

    相尋示拈華微笑垂足禮拜二則公案。

    即禮三拜不容一語。

    目陳道合宗趣有在。

    昨夜入室密付已畢。

    授受證契偈以表信。

    豎橫交互大圓通。

    摩頂合頭印此宗始末默然投五了。

    轉身捉敗太虛空。

     示道庵居士 冢本道庵居士乞上方香飯。

    來于此鳳山中。

    開午齋一筵。

    乃以天地為台子。

    須彌為風爐。

    昆侖為鼎釜。

    陰陽為炭火。

    沸四海五湖。

    為湯。

    少室舜林大竹為杓為筅為匙。

    合二輪圍為石轉運。

    碾龍團鳳團大月團小月團并森羅萬象。

    為一壺茶。

    點出于無底大碗中。

    不但供養此會清衆。

    乃至法界四聖六凡一頓飽滿。

    一味止渴。

    且道。

    上來無限殊勝畢竟将甚為證。

    良久曰。

    三輪清淨無所希望。

    遍界一道總是心光。

     示鐮田宗幽居士 金剛經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楞嚴經曰。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祖師。

    付法偈曰。

    心随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随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鐮田宗幽居士。

    号心轉。

    法号法名共從上二經一偈中安立來者也。

    居士若能操持其心。

    常無所住而随境轉。

    轉處宗其幽妙則自然不為境移。

    不為物轉。

    時時轉物着着轉境。

    起居動靜乃至生死岸頭得大自在。

    其或未然。

    徒成幽沈流轉人。

    亦不可識也。

    籲欽。

    我居士莫忽焉。

     示付戒人菩薩戒口訣 古德曰。

    菩薩戒禅門一大事。

    靈山少林嫡嫡相承。

    而諸家皆傳持焉。

    獨禅家為一大事者。

    雖同是此戒。

    及其傳為禅戒。

    直入毗盧性海。

    單提毗盧心印。

    戒壇儀則授受樣子高出于諸家之所施設。

    非思議分别之所度量。

    是其所以稱一大事。

    宜哉。

    自非入室親子。

    不能了知焉。

    且元朝以來中華禅林。

    蓋似失其儀則等。

    況于此土乎。

    唯永平門下失在儀則。

    得在血脈。

    血脈相傳不絕。

    如線。

    是雖似告朔饩羊。

    實古法所寓不可無因茲正名者。

    果我先師舟老和尚乘願力出勤回古道。

    終得儀則遺法。

    而重起戒壇。

    尋血脈墜緒。

    而張皇幽眇。

    予受其統至今綿綿者。

    諸家之所驚怪。

    而我門之孔幸也。

    信焉者。

    知是佛祖命根命脈。

    不信焉者。

    認為朱墨合成底一枚古紙耳。

    耆婆醫之見草木。

    盡是靈藥。

    而常人見為閑草木。

    釋摩男之取瓦礫。

    無非金寶。

    而常人取為片瓦礫。

    今此血脈是佛祖屋裡。

    靈藥金寶而見為閑草木。

    取為片瓦礫者。

    匪其人也。

    非其機也。

    葉縣歸省禅師曰。

    宗師血脈或凡或聖。

    龍樹馬鳴。

    天堂地獄。

    镬湯爐炭。

    牛頭獄卒。

    森羅萬象。

    日月星辰。

    他方此土。

    有情無情。

    以手畫一畫曰。

    俱入此宗此宗門中亦能殺人亦能活人。

    殺人須得殺人刀。

    活人須得活人句。

    是他葉縣發明血脈。

    說得無餘。

    今若有人問山僧作麼生是殺人刀活人句。

    隻指血脈頂上一圓相道。

    秪這是。

    殺也全機現。

    活也全機現。

    都來不出此一圈中。

    此一圈中。

    所謂俱入此宗是也。

    是以。

    不問淫男淫女。

    發一念信力則齊付此血脈。

    令其結緣于此宗門中。

    又豈不博大殊勝功德聚哉。

    此宗門中空知空見信為能入。

    則無機不收。

    無物不容。

    梵網經曰。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

    佛言如是。

    不可不信。

    又大灌頂神咒經曰。

    三十六神護受三歸人。

    二十五神護持五戒人。

    況此大戒乃佛乃祖天神地祇之同所護念。

    其誰不珍敬。

    切莫生輕忽。

    至禱至禱時元祿十年龍次丁醜。

    孟冬初八東林開山白卍山老衲行年六十二。

    呵筆書于藏六室中。

     示如如齋是性居士 金剛經曰。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是金剛正體也。

    金剛真宗也。

    此中六喻空一切相無所取着。

    是所謂心外無法者也。

    如是真觀了如如心。

    寂然不動。

    是所謂滿目青山者也。

    然南泉願禅師曰。

    喚作如如早是變了也。

    南泉此語是金剛眼睛也。

    金剛一槌也。

    若無此眼缺此一槌以如如觀礙卻如如。

    是死如如非活如如也。

     示鐮田海忠居士 佛鑒勤和尚曰。

    自智者人愚之。

    自高者人下之。

    藥石哉言也。

    鐮田氏海忠居士數次相見。

    其言曰。

    天賦魯鈍此道難進。

    果如所言則其不自智。

    不自高者可知。

    而國人之于居士。

    無敢一人愚之下之者。

    亦無他也。

    夫江海深廣衆流所歸居百谷下。

    為百谷王。

    今居士以謙下為心。

    以海忠為号。

    蓋取義于此。

    古所謂中心為忠此言至矣。

    中心者信心也。

    信心者猶如大海之七旱九潦不增不減。

    信之有常。

    有如彼者。

    昔晉文公攻原。

    裹十日糧與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擊金兩退。

    罷兵而去。

    士有從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食竭兵盡矣。

    君姑待之。

    曰。

    吾與士期十日。

    不去是吾亡信也。

    得原失信。

    吾不為也。

    遂罷兵而去。

    原聞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

    可無歸乎。

    乃降公。

    衛人聞曰。

    有君如彼信也。

    可無從乎。

    乃降公。

    孔子聞而記之曰。

    攻原得衛者信也。

    嗚呼信之至德不亦昭昭乎。

    祖宗門下三祖鑒智禅師。

    作信心銘曰。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後來德山仁繪禅師曰。

    山僧即不然。

    至道最難須是揀擇。

    若無憎愛。

    争見明白。

    二師所說一難一易如鳥之雙翼。

    如車之兩輪。

    若缺一則何以飛運哉。

    若日常之際二語互用得無乖角。

    至道至信必進必成。

    古曰大海若知足。

    百川須倒流。

    請莫得小為足而違号之所表。

    居士其勉焉。

     示長昌院禅尼 昔龍牙宗密禅師。

    上堂說偈曰。

    休把庭花類此身。

    庭花落後更逢春。

    此身一往知何處。

    三界茫茫愁殺人。

    我今和出并以示之。

    天禮鬼鞭在此身。

    此身能待幾回春。

    若觀三界了如幻。

    即是塵塵三昧人。

     示小野玄幽醫士 佛于法華會上。

    對舍利弗。

    說聽經不信颦蹙毀謗者之罪報。

    中言。

    若修醫道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或複緻死。

    若自有病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而複增劇。

    而今小野玄幽醫士聽法信解。

    贊歎無措。

    是故修醫而能得驗。

    自療療他無病不瘥。

    是雖系藝之所精。

    又無非誠之所感。

    大凡醫之為術。

    因有病而有用藥。

    病若除則藥亦無用。

    病除而藥存。

    則藥卻成病。

    是故不死于病而死于藥者亦有焉。

    法亦如是。

    因有迷而有要悟。

    迷若除則悟亦無要。

    迷除而悟存則悟卻成迷。

    是故不死于迷。

    而死于悟者亦有焉。

    如死于病死于迷者。

    猶似可救。

    而如死于藥死于悟者。

    無如之何也。

    杯渡禅師一缽歌曰。

    無可離無可着。

    何處更求無病藥。

    藥是病。

    病是藥。

    到頭兩事須拈卻。

    亦無藥亦無病。

    正是真如靈覺性。

    出世人莫造作。

    獨行獨步空索索。

    雲門禅師曰。

    藥病相治。

    盡大地是藥。

    那個是自己。

    三祖禅師曰。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道悟禅師曰。

    但盡凡情。

    别無聖解。

    是皆除迷而不留悟。

    除病而不留藥之要旨也。

    若能了此要旨。

    佛法也得。

    醫法也得。

    玄幽醫士頻頻求示法語一段。

    上來所舉一佛四祖之所說。

    是酬其勉也。

    請玄子鑒焉。

     示湛堂長老 生聞梵志問佛言。

    在家出家以何為苦。

    佛言。

    在家者以不自在為苦。

    謂。

    錢寶谷畜奴婢不增長。

    因此憂愁。

    不自在故苦也。

    出家者以自在故苦。

    謂随順貪欲瞋恚愚癡。

    不守禁戒。

    因此愁戚故。

    自在故苦也。

    又問。

    二人以何為樂。

    佛言。

    在家者以自在為樂。

    謂。

    錢寶谷畜奴婢增長。

    因此歡喜自在故樂。

    出家者以不自在為樂。

    謂學道不随貪欲瞋恚行。

    随戒所制無鬥诤怨憎憂苦。

    有義利故。

    以不自在為樂也。

    是阿含經中所說。

    諄諄慈誨。

    切須三複。

    叔世出家多不思如是聖言。

    往往苦樂颠倒。

    隻以自在為樂。

    以不自在為苦。

    雖方袍圓頂。

    恰不殊于在家身心。

    是故追從權門勢家。

    而狗苟狐媚。

    名聞是慕欺瞞善男信女。

    而鬼叫魔魅。

    施利是求區區役役枉過一生。

    不亦悲乎。

    今我東林新寺。

    除實山居士。

    外别無檀信成供養主。

    以淡薄為家風。

    以不自在為樂。

    又幸得公令補我處。

    公能心我心。

    而樂我樂。

    少欲知足不敢望他鬧熱門頭。

    不亦喜乎。

    重按佛藏經。

    昔迦葉佛記我本師釋迦如來言。

    釋迦牟尼佛多受供養故。

    法當疾滅。

    嗚呼如來尚爾。

    況我輩。

    每受供養。

    宜念十方一粒米重如須彌山。

    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之古誡。

    永平高祖當時為後代兒孫。

    惜法惜福。

    而其居不欲占城隍聚落富饒繁華之憐裡近郊。

    其身不欲受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之供養恭敬。

    急流勇退遠隐北越。

    是以兒孫遍滿扶桑國裡。

    直至今日。

    沐其賜者不知幾千萬。

    其示衆中曰。

    先來慈明會中有大叢林小叢林之說。

    且道。

    甚麼作大叢林。

    喚甚麼作小叢林。

    若以衆之寡多院之大小。

    為叢林之量。

    則成戲論。

    縱使衆多而無抱道之人。

    則是為小叢林。

    縱院小而有抱道之人。

    是為大叢林也。

    猶不以民繁土廣為大國。

    而以有君聖臣賢為大國也。

    汾陽昭禅師會下止七八衆。

    趙州不滿二十衆。

    藥山僅有十衆。

    由此而言。

    則如我輩縱雖單丁住院亦可也。

    但顧抱道念何如耳。

    苟存抱道念。

    如此東林衆不多。

    院不大。

    然不愧稱大叢林。

    又何羨他峻宇高堂千指圍繞哉。

    南華真人之言曰。

    以瓦注者巧。

    以鈎注者憚。

    以黃金注者昏。

    其巧一也。

    而有所矜則重外也。

    凡外重者内拙。

    是内無抱道念故拙也。

    若有道念充實于内則外無所矜。

    而其内重于黃金。

    故外顧一切不及一瓦。

    當此時也。

    百發百中無不巧妙。

    何憚何昏之有乎哉。

    況見閑名浮利如夢幻空華。

    何勞把捉。

    荀子所謂肉腐出蟲。

    魚枯生蠹。

    貪利忘身。

    禍災乃作。

    此言最堪為失道念者之鑒戒也。

    若能護道念回光返照相續不斷。

    則活肉活魚不腐不枯。

    何暇出蟲生蠹乎哉。

    流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