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禅師住東林寺語錄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腐。
戶樞不蠹。
亦此謂也。
但貪利貪名而忘道忘身。
枉令禍災百出者。
腐敗枯朽之甚。
非皮下有血底之所為也。
上來許多陳爛葛藤一一是公之所谙。
雖不及告喻。
師資緣重。
老婆心切。
不得不弄快馬鞭影。
公其思之。
小佛事 禅堂挂鐘版(龜子氏喜舍焉) 坐禅起止由此鐘聲。
魚版唱和互成弟兄。
選佛場中無事客。
心空及第樂清平。
鳴鐘 第一聲上騰有頂。
第二聲下徹無間。
第三聲。
中震沙界。
從此聲聲壯祖關。
祖關禮樂成何事。
惺覺群昏不等閑。
開光 久野一通居士請取釋迦地藏古像各一尊觀音古像大小二尊。
乃命匠氏新其光趺。
持就山門供養恭敬。
特乞山僧修開光點眼之佛事。
舉。
世尊因五通仙人問曰。
世尊有六通。
我有五通。
如何是那一通。
世尊召曰。
五通仙人。
五通應諾。
世尊曰。
那一通你問我即今且道。
那一通是甚麼通。
此通通時。
山僧不勞手頭。
拈龜毛筆。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一點點開。
心光。
毫光。
戒光。
定光。
慧光。
一點點出。
直得四聖六凡。
蠢動含靈同一眼孔。
同一光明。
若人未信。
聽重說偈。
不較五通與六通。
一通通徹十方空。
龜毛點出光明藏。
法界總歸阿堵中。
毗沙門開光 慈威一合北天王。
擁護鳳山古道場。
兩顆蒲萄光辘辘。
照開福壽海無量。
道雪居士影像點眼 福嚴寺殿梅嶽道雪居士之影像裝背已成。
贊語亦成。
立花重根幸以為當山檀越。
感喜此影像暫留在此中。
恭設供養。
特乞山僧修點眼開光之佛事。
于是。
黑田重種。
黑田重敬。
立花增弘。
及一家同氏之諸子弟同來追崇舊君恩義。
稽首列拜于影像前。
退坐一面點然傾聽。
舉。
長髭曠禅師初參石頭。
頭問。
甚麼處來。
師曰。
大瘦嶺頭來。
頭曰。
大庾嶺頭一鋪。
功德成就也未。
師曰。
成就久矣。
隻缺點眼。
頭曰。
莫要點眼麼。
師曰。
便請頭垂下一足。
師便禮拜。
頭曰。
見甚麼道理。
便禮拜。
師曰。
如紅爐上一點雪。
山僧即今拈彼爐上點雪。
打開此道雪居士眼光了也。
且道。
爐雪道雪是同是别。
古人曰。
直須藏身處沒蹤迹。
沒蹤迹處莫藏身。
所以道雪居士從無相界中。
現出此影子。
影子即是實相。
實相了然居士未曾亡。
要見居士麼。
本是九州一老将。
眼睛律律挂寒堂。
高标森立孔明柏。
永覆後昆成蔭涼。
薦惠明信女 惠明信女春半掩妝。
涉月單九。
經日二百三十有餘。
慈母感夢。
維靈有語。
不入地獄。
不生淨土。
隻如恁麼道。
作麼生他遊戲三昧處。
本來無苦樂。
何處有蹤由。
靈感不曾昧。
招魂笑點頭。
薦蔔外居士 别傳蔔外居士十二年前今月今日。
幻生中得幻死以了。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其時山僧與居士千裡相隔互不相知。
十二年後今月今日。
無死中得無生。
以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即今山僧與居士一絲不阻。
常時初見。
且此會中祖忠上座。
居士生前在居士家受居士恩。
居士沒後投法王家學菩提道。
以酬居士。
今日特以山僧住在此中。
為邂逅幸。
預為明年先支忌。
嚴啟建齋會一中。
恭請現前清淨海衆。
殷重修行圓通忏法更乞山僧舉揚宗乘莊嚴報地為金添黃。
舉。
世尊昔在靈山會上。
拈花示衆。
是時衆皆默然。
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别傳。
付囑摩诃迦葉。
居士居士切須顧名思義。
明破個當局那一着。
且見山僧傍觀助行。
世尊拈華嘉州大像吃黃連。
迦葉微笑陝府鐵牛滿口苦。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镬湯無冷處。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昆侖絕縫罅。
不立文字教外别傳泥豬無皮骨。
居士信得及麼。
居士點然。
善哉善哉。
唯此點然又是真入不二法門。
何獨待破顔微笑耶。
又記。
正覺逸公頌此公案曰。
教外單傳事最奇。
兜羅綿手舉華時。
會中不得雞峰老。
無限清香付與誰。
我今為居士次韻和出。
居士要聽取麼。
拈華手段甚希奇。
教外别傳一點時。
會裡縱無雞足老。
清香莫道付阿誰。
是此清香佛祖聯芳。
珍重居士鼻孔自長。
薦谛庵立實童女霜幻童子 夢驚夢破。
谛實谛當。
廓然無聖。
止止吉祥。
室虛生白。
宇定發光。
寶明空海乘般若航。
國殇了幻。
以兒呼彭。
八百形骸何較真常。
真常真寂。
死而不亡。
不亡故壽。
誰測壽量。
暗中梅萼。
隐影餘香。
禦風傳信。
穿鼻孔長。
焄蒿昭氣。
特地感傷。
返魂一炷。
用助孤芳。
隻如山僧恁麼道。
畢竟将甚為證。
心心相照紅爐上。
片雪飄消盡十方。
薦雪空宗極居士(因事自殺) 宗極趣通山水流。
風警雪落片雲浮。
吹毛截斷虛空骨。
舜若多神笑點頭。
薦含空塔主默知宗說上座 無聲三昧現成時。
宗說二通默自知。
誰謂轉身離塔下。
依然隐影侍先師。
薦一山道超行者 一山突出。
超法超人。
四相雲盡。
現清淨身。
薦唯禅上座 直指直心是道場。
唯禅唯證沒商量。
松聲彈出還鄉曲。
一陣薰風送午涼。
薦黑田一貫無法居士 相見曾評石鞏緣。
那時親付牧牛禅。
翻身跨背歸家去。
短笛聲沉落日前。
訃到傳聞梠國憂。
福城内外感浮漚。
無常拂盡劫波石。
有力負趨夜壑舟。
肇老玄論觀水注。
傅翁妙偈證橋流。
一條貫卻去來路。
空手把鞭步騎牛。
預付慈法院元贅妙光大姊舉钁 諸方火葬掃寒灰。
這裡活埋絕片埃。
一钁钁翻心地底。
土田變作玉蓮台。
正與麼時。
樹林水鳥念三寶。
感應道交歸去來。
預付無為祖忠上座火 無為無我祖門忠。
正好将身置火中。
特地平沈三界影。
全機獨露十方空。
正與麼時。
酬願寶池蓮一朵。
花開見佛霎時風。
預付徹信道清庵主火 五陰非有水中月。
四大本空眼裡華。
一念不生如幻火。
了然無複片雲遮。
正與麼時。
即心即土共清淨。
到處随緣便是家。
預付奇峰盛雲大姊火 夏雲忽見奇峰變。
蓦地風狂雷雨過。
洗出青天塵不點。
金烏依舊照山河。
正與麼時。
清涼靈焰性空火。
煉出無生古佛陀。
記 瑞鳳山東林寺後記 築前州博多鄉瑞鳳山東林禅寺未詳何人之創開于何代。
一旦廢壞隻有空名而存者。
又不知幾年也。
元祿九年祖忠上座告官起廢。
結構禅宇。
再成僧伽藍處。
如其費用盡傾自己衣資。
且假檀越實山居士之護念耳。
不同夫宋明以百性賣兒賈婦錢造湘宮寺令虞願吐直言也。
古曰。
道藉人弘。
人必依處。
此三者不可不畢備。
今已有此處。
不可不藉人而弘道。
上座兼知予欲赴崎陽。
特來請曰。
崎陽歸程願見寄錫于新東林。
以師為開山祖。
以寺屬大乘之門末。
而起永平正統于我國。
是從來之志願非一朝一夕之心也。
其辭氣逼人不許飾讓。
乃以孟秋十七。
發鷹峰中秋十五遊崎陽。
同二十六到東林。
未到前數日。
上座與檀越謀。
同兩僧司粉滌前之志願。
告之有司。
有司達之國君。
國君不忘靈山付囑。
一聞其事有命。
稱善。
然則予今雖暫住于此中。
創開山業。
垂宗乘統者意。
在揚水卒章之四言。
而暗顧國君大護法之偉恩者也。
于是。
前所謂道也人也處也三者粗備。
而山有玉則草木潤。
泉有龍則水不竭。
住處有三寶則善根增長之古言亦見驗于此也。
徒侶輩有竊議者曰。
支那近代稱名德者雲栖蓮池大師鼓山永覺禅師也。
如雲栖曰叢林為衆固美事。
然須已事已辨而為之。
不然或煩勞神志。
或耽着世緣。
緻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終。
已有所得者中道而廢。
予興複雲栖事事皆出勢所自迫而後動作曾不強為。
而亦所損于己不少。
況盡心力而求之乎。
如鼓山有一居士。
勸師營精舍。
師曰。
日食一升夜眠七尺。
過勞信施何為。
士曰。
建置精藍先佛遺制。
接引來機菩薩悲願。
何必過為高尚而成自利之局哉。
曰。
古人道充德立方堪垂手。
愚鈍如賢而急于接人。
有自點耳。
況今天下所少者。
非精藍也。
為名之囮為利之罥。
潤後學之貪。
夷前修之化。
莫此為甚。
吾所以疾馳而不敢一顧者。
非違前佛之制廢百丈之規。
蓋欲以不接接之也。
嗚呼二師之言如是親切。
則上座之建此寺。
和尚之居此中。
非違其所誡乎。
抑有說乎。
予曰。
如上座又非無說。
蓋二師之所誡。
誡為屋宇之貪失真修者也。
而上座不爾。
雖建寺全非為己。
專欲招知識為主令其修法要。
回其功德。
向大恩舊主别傳居士之冥福。
以利樂有緣之真俗而已。
若二師再來必贊歎無措也。
但如予更無說可對汝。
實如所責。
詩曰。
維鹈在梁。
不濡其翼。
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予今于建此寺。
無有尺寸功。
身素無一毫德。
而特地來為主人翁。
稱開山祖。
是事不獲已而後雖應于此。
非但有愧于彼二師。
亦不免詩人所風刺也。
議者又曰。
昔梁武帝建寺度僧而言無功德者。
非達磨大師乎。
未審今之建寺還有功德耶。
予曰。
大元世祖問帝師曰。
修寺建塔有何功德。
帝師曰。
福蔭大千。
達磨與帝師推之挽之。
共主車行。
無功德時即福蔭大千。
福蔭大千時即無功德。
未初分途轍而背馳也。
華嚴大經曰。
菩薩觀見世間種子所種雖少獲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而心自誓。
又皇明袁中郎作建青門庵疏曰。
夫不知有秋之獲者見人投種則怪曰。
奈何以可食之物棄之淤泥。
不知福田之道者亦然。
今上座同檀越共知福田之道以菩薩所誓。
而自誓焉。
從其廣大心而觀之。
則此寺之壯觀猶如一粒尼拘陀子大。
他後生五丈之質以成大叢林。
蔭涼九州亦不可識。
夫古往今來其祖田舍翁而子孫為天子者亦在焉。
予今魯鈍木讷實法中之一田父也。
而所願相繼住此寺者皆悉法中之法王而如夫廬山東林慧遠去後常總卍庵等諸大禅師前後出現立大法幢演大法義。
是予與上座并檀越之同所護念也。
檀越既作記述創建之颠末。
雖無餘蘊。
隻為感上座願力及檀越信力。
強滴胡餅汁。
添些些潤色。
以傳瑞鳳之法瑞于不杇。
是為後記。
元祿十年龍飛丁醜九月谷旦開山老衲撰。
遊補陀山興宗寺記 大哉。
觀世音之為殊勝威神也。
巍巍乎蕩蕩乎我無得而思議焉。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而具十四無畏功德。
首三十五圓通。
示娑娑教體。
現三十二應身。
赴人天機感
戶樞不蠹。
亦此謂也。
但貪利貪名而忘道忘身。
枉令禍災百出者。
腐敗枯朽之甚。
非皮下有血底之所為也。
上來許多陳爛葛藤一一是公之所谙。
雖不及告喻。
師資緣重。
老婆心切。
不得不弄快馬鞭影。
公其思之。
小佛事 禅堂挂鐘版(龜子氏喜舍焉) 坐禅起止由此鐘聲。
魚版唱和互成弟兄。
選佛場中無事客。
心空及第樂清平。
鳴鐘 第一聲上騰有頂。
第二聲下徹無間。
第三聲。
中震沙界。
從此聲聲壯祖關。
祖關禮樂成何事。
惺覺群昏不等閑。
開光 久野一通居士請取釋迦地藏古像各一尊觀音古像大小二尊。
乃命匠氏新其光趺。
持就山門供養恭敬。
特乞山僧修開光點眼之佛事。
舉。
世尊因五通仙人問曰。
世尊有六通。
我有五通。
如何是那一通。
世尊召曰。
五通仙人。
五通應諾。
世尊曰。
那一通你問我即今且道。
那一通是甚麼通。
此通通時。
山僧不勞手頭。
拈龜毛筆。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一點點開。
心光。
毫光。
戒光。
定光。
慧光。
一點點出。
直得四聖六凡。
蠢動含靈同一眼孔。
同一光明。
若人未信。
聽重說偈。
不較五通與六通。
一通通徹十方空。
龜毛點出光明藏。
法界總歸阿堵中。
毗沙門開光 慈威一合北天王。
擁護鳳山古道場。
兩顆蒲萄光辘辘。
照開福壽海無量。
道雪居士影像點眼 福嚴寺殿梅嶽道雪居士之影像裝背已成。
贊語亦成。
立花重根幸以為當山檀越。
感喜此影像暫留在此中。
恭設供養。
特乞山僧修點眼開光之佛事。
于是。
黑田重種。
黑田重敬。
立花增弘。
及一家同氏之諸子弟同來追崇舊君恩義。
稽首列拜于影像前。
退坐一面點然傾聽。
舉。
長髭曠禅師初參石頭。
頭問。
甚麼處來。
師曰。
大瘦嶺頭來。
頭曰。
大庾嶺頭一鋪。
功德成就也未。
師曰。
成就久矣。
隻缺點眼。
頭曰。
莫要點眼麼。
師曰。
便請頭垂下一足。
師便禮拜。
頭曰。
見甚麼道理。
便禮拜。
師曰。
如紅爐上一點雪。
山僧即今拈彼爐上點雪。
打開此道雪居士眼光了也。
且道。
爐雪道雪是同是别。
古人曰。
直須藏身處沒蹤迹。
沒蹤迹處莫藏身。
所以道雪居士從無相界中。
現出此影子。
影子即是實相。
實相了然居士未曾亡。
要見居士麼。
本是九州一老将。
眼睛律律挂寒堂。
高标森立孔明柏。
永覆後昆成蔭涼。
薦惠明信女 惠明信女春半掩妝。
涉月單九。
經日二百三十有餘。
慈母感夢。
維靈有語。
不入地獄。
不生淨土。
隻如恁麼道。
作麼生他遊戲三昧處。
本來無苦樂。
何處有蹤由。
靈感不曾昧。
招魂笑點頭。
薦蔔外居士 别傳蔔外居士十二年前今月今日。
幻生中得幻死以了。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其時山僧與居士千裡相隔互不相知。
十二年後今月今日。
無死中得無生。
以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即今山僧與居士一絲不阻。
常時初見。
且此會中祖忠上座。
居士生前在居士家受居士恩。
居士沒後投法王家學菩提道。
以酬居士。
今日特以山僧住在此中。
為邂逅幸。
預為明年先支忌。
嚴啟建齋會一中。
恭請現前清淨海衆。
殷重修行圓通忏法更乞山僧舉揚宗乘莊嚴報地為金添黃。
舉。
世尊昔在靈山會上。
拈花示衆。
是時衆皆默然。
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别傳。
付囑摩诃迦葉。
居士居士切須顧名思義。
明破個當局那一着。
且見山僧傍觀助行。
世尊拈華嘉州大像吃黃連。
迦葉微笑陝府鐵牛滿口苦。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镬湯無冷處。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昆侖絕縫罅。
不立文字教外别傳泥豬無皮骨。
居士信得及麼。
居士點然。
善哉善哉。
唯此點然又是真入不二法門。
何獨待破顔微笑耶。
又記。
正覺逸公頌此公案曰。
教外單傳事最奇。
兜羅綿手舉華時。
會中不得雞峰老。
無限清香付與誰。
我今為居士次韻和出。
居士要聽取麼。
拈華手段甚希奇。
教外别傳一點時。
會裡縱無雞足老。
清香莫道付阿誰。
是此清香佛祖聯芳。
珍重居士鼻孔自長。
薦谛庵立實童女霜幻童子 夢驚夢破。
谛實谛當。
廓然無聖。
止止吉祥。
室虛生白。
宇定發光。
寶明空海乘般若航。
國殇了幻。
以兒呼彭。
八百形骸何較真常。
真常真寂。
死而不亡。
不亡故壽。
誰測壽量。
暗中梅萼。
隐影餘香。
禦風傳信。
穿鼻孔長。
焄蒿昭氣。
特地感傷。
返魂一炷。
用助孤芳。
隻如山僧恁麼道。
畢竟将甚為證。
心心相照紅爐上。
片雪飄消盡十方。
薦雪空宗極居士(因事自殺) 宗極趣通山水流。
風警雪落片雲浮。
吹毛截斷虛空骨。
舜若多神笑點頭。
薦含空塔主默知宗說上座 無聲三昧現成時。
宗說二通默自知。
誰謂轉身離塔下。
依然隐影侍先師。
薦一山道超行者 一山突出。
超法超人。
四相雲盡。
現清淨身。
薦唯禅上座 直指直心是道場。
唯禅唯證沒商量。
松聲彈出還鄉曲。
一陣薰風送午涼。
薦黑田一貫無法居士 相見曾評石鞏緣。
那時親付牧牛禅。
翻身跨背歸家去。
短笛聲沉落日前。
訃到傳聞梠國憂。
福城内外感浮漚。
無常拂盡劫波石。
有力負趨夜壑舟。
肇老玄論觀水注。
傅翁妙偈證橋流。
一條貫卻去來路。
空手把鞭步騎牛。
預付慈法院元贅妙光大姊舉钁 諸方火葬掃寒灰。
這裡活埋絕片埃。
一钁钁翻心地底。
土田變作玉蓮台。
正與麼時。
樹林水鳥念三寶。
感應道交歸去來。
預付無為祖忠上座火 無為無我祖門忠。
正好将身置火中。
特地平沈三界影。
全機獨露十方空。
正與麼時。
酬願寶池蓮一朵。
花開見佛霎時風。
預付徹信道清庵主火 五陰非有水中月。
四大本空眼裡華。
一念不生如幻火。
了然無複片雲遮。
正與麼時。
即心即土共清淨。
到處随緣便是家。
預付奇峰盛雲大姊火 夏雲忽見奇峰變。
蓦地風狂雷雨過。
洗出青天塵不點。
金烏依舊照山河。
正與麼時。
清涼靈焰性空火。
煉出無生古佛陀。
記 瑞鳳山東林寺後記 築前州博多鄉瑞鳳山東林禅寺未詳何人之創開于何代。
一旦廢壞隻有空名而存者。
又不知幾年也。
元祿九年祖忠上座告官起廢。
結構禅宇。
再成僧伽藍處。
如其費用盡傾自己衣資。
且假檀越實山居士之護念耳。
不同夫宋明以百性賣兒賈婦錢造湘宮寺令虞願吐直言也。
古曰。
道藉人弘。
人必依處。
此三者不可不畢備。
今已有此處。
不可不藉人而弘道。
上座兼知予欲赴崎陽。
特來請曰。
崎陽歸程願見寄錫于新東林。
以師為開山祖。
以寺屬大乘之門末。
而起永平正統于我國。
是從來之志願非一朝一夕之心也。
其辭氣逼人不許飾讓。
乃以孟秋十七。
發鷹峰中秋十五遊崎陽。
同二十六到東林。
未到前數日。
上座與檀越謀。
同兩僧司粉滌前之志願。
告之有司。
有司達之國君。
國君不忘靈山付囑。
一聞其事有命。
稱善。
然則予今雖暫住于此中。
創開山業。
垂宗乘統者意。
在揚水卒章之四言。
而暗顧國君大護法之偉恩者也。
于是。
前所謂道也人也處也三者粗備。
而山有玉則草木潤。
泉有龍則水不竭。
住處有三寶則善根增長之古言亦見驗于此也。
徒侶輩有竊議者曰。
支那近代稱名德者雲栖蓮池大師鼓山永覺禅師也。
如雲栖曰叢林為衆固美事。
然須已事已辨而為之。
不然或煩勞神志。
或耽着世緣。
緻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終。
已有所得者中道而廢。
予興複雲栖事事皆出勢所自迫而後動作曾不強為。
而亦所損于己不少。
況盡心力而求之乎。
如鼓山有一居士。
勸師營精舍。
師曰。
日食一升夜眠七尺。
過勞信施何為。
士曰。
建置精藍先佛遺制。
接引來機菩薩悲願。
何必過為高尚而成自利之局哉。
曰。
古人道充德立方堪垂手。
愚鈍如賢而急于接人。
有自點耳。
況今天下所少者。
非精藍也。
為名之囮為利之罥。
潤後學之貪。
夷前修之化。
莫此為甚。
吾所以疾馳而不敢一顧者。
非違前佛之制廢百丈之規。
蓋欲以不接接之也。
嗚呼二師之言如是親切。
則上座之建此寺。
和尚之居此中。
非違其所誡乎。
抑有說乎。
予曰。
如上座又非無說。
蓋二師之所誡。
誡為屋宇之貪失真修者也。
而上座不爾。
雖建寺全非為己。
專欲招知識為主令其修法要。
回其功德。
向大恩舊主别傳居士之冥福。
以利樂有緣之真俗而已。
若二師再來必贊歎無措也。
但如予更無說可對汝。
實如所責。
詩曰。
維鹈在梁。
不濡其翼。
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予今于建此寺。
無有尺寸功。
身素無一毫德。
而特地來為主人翁。
稱開山祖。
是事不獲已而後雖應于此。
非但有愧于彼二師。
亦不免詩人所風刺也。
議者又曰。
昔梁武帝建寺度僧而言無功德者。
非達磨大師乎。
未審今之建寺還有功德耶。
予曰。
大元世祖問帝師曰。
修寺建塔有何功德。
帝師曰。
福蔭大千。
達磨與帝師推之挽之。
共主車行。
無功德時即福蔭大千。
福蔭大千時即無功德。
未初分途轍而背馳也。
華嚴大經曰。
菩薩觀見世間種子所種雖少獲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而心自誓。
又皇明袁中郎作建青門庵疏曰。
夫不知有秋之獲者見人投種則怪曰。
奈何以可食之物棄之淤泥。
不知福田之道者亦然。
今上座同檀越共知福田之道以菩薩所誓。
而自誓焉。
從其廣大心而觀之。
則此寺之壯觀猶如一粒尼拘陀子大。
他後生五丈之質以成大叢林。
蔭涼九州亦不可識。
夫古往今來其祖田舍翁而子孫為天子者亦在焉。
予今魯鈍木讷實法中之一田父也。
而所願相繼住此寺者皆悉法中之法王而如夫廬山東林慧遠去後常總卍庵等諸大禅師前後出現立大法幢演大法義。
是予與上座并檀越之同所護念也。
檀越既作記述創建之颠末。
雖無餘蘊。
隻為感上座願力及檀越信力。
強滴胡餅汁。
添些些潤色。
以傳瑞鳳之法瑞于不杇。
是為後記。
元祿十年龍飛丁醜九月谷旦開山老衲撰。
遊補陀山興宗寺記 大哉。
觀世音之為殊勝威神也。
巍巍乎蕩蕩乎我無得而思議焉。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而具十四無畏功德。
首三十五圓通。
示娑娑教體。
現三十二應身。
赴人天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