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山禅師住東林寺語錄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八萬四千爍迦羅眼。
無刹不照。
無物不接。
宜哉。
一時受持其名号者。
與夫盡形壽供養恭敬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号者。
是二人福正等無異。
非但是而已。
又似勝于受持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彌陀佛。
所以者何。
日本國西海路築前州八角島南方有無垢境。
曰寺冢裡。
裡中補陀山有一石窟。
古來州人稱為穴觀音。
而窟穴豎入三丈餘。
橫廣丈餘。
上高同橫。
窟之正面磨四方丈餘大盤石。
雕出西方三尊。
中位彌陀。
左右觀音勢至。
然不稱穴彌陀。
而有今稱者觀音之有緣于娑婆衆生非勝于彌陀乎。
三尊形模自然奇古。
非凡手可及。
但年代深遠不詳何人造之。
先是此州府君忠之公羽獵裡中。
而放俊鷹。
其鷹遠飛不知所止。
乃祈于觀音曰。
鷹若歸來。
當營拜殿于窟前無何得鷹。
公喜不食前言。
即造一宇。
此宇一頹廢無複營造者。
窟穴亦損壞而荊榛塞路。
往往參禮者無不痛心酸鼻也。
于是在城長圓湛堂然公告諸有司以造修願。
遂蒙官許。
先就窟穴完補其缺落處。
以添垩填罅隙。
除塵土出淨石。
設須彌座樣子于像前。
挂雙燈籠。
乃至華瓶香爐種種莊嚴無不辨備。
次于窟前鼎新拜殿揭圓通二大字為額。
蓋我先師月舟老人所書也。
殿前作石階一道。
便于升降。
階下廣平處建一寺。
名興宗。
興宗者古寺。
廢絕已久。
今揭其舊号則雖新寺非新也。
自經始至落成其間。
裡中并近村老少男女日日自來。
曳石搬土。
區區忘勞。
足見其歸三寶如子孫趨父祖事。
可謂。
奇特矣。
中島氏室了月貞因信女。
舍奁具等。
以辨淨财。
命洛陽造像氏某。
新雕觀音瑞像。
為寺本尊。
相好殊勝光趺嚴麗。
一瞻一禮。
人皆稱歎。
初信女發願時。
有同氣同聲随喜結緣信心女流十四五人。
戮志以至成此功德。
譬如帝釋因地得四八同志感得天報忉利一處有三十三天也。
今又然公于寺右方。
将營僧堂一所中安地藏薩埵像以禅誦功德乘菩薩願輪利樂六趣群萠。
最是好心不久當成。
蓋此像昔所雕造者。
行基菩薩。
而今所喜舍者。
國老輔黑田一貫居士也。
予此日應然公招。
同明光主人來遊此靈地。
詣窟朝三尊入寺吃午飯。
飯後相伴步于寺前池畔。
池水廣且深。
鳥浮魚躍。
聞人之說此中有蓮而能着華。
則紅幢翠蓋隐在日中。
又進到大賀氏山亭啜茶。
從此回杖再登窟上。
放眸四顧。
則四面皆山。
遠送翠青供于窟前。
其橫峰倒嶺層出連亘。
而隐顯出沒于煙雲夕輝之際也。
有如坐者。
有如卧者。
有如行者有如住者。
一一有名字。
面面鐘奇秀。
而非言之可說盡。
非趣之可寫出。
恍忘立處神魂将飛乃收視降階入寺就座。
座中偶有加藤氏老母長昌院禅尼。
此地素屬加藤氏采地。
予告禅尼曰。
昔者須達長者家有一老婆。
與佛無緣。
佛不能度。
縱雖是佛不能度得無緣衆生。
佛以結緣為重者為此也。
此地幸屬禅尼家之采地。
則禅尼實與此大悲。
有大因緣。
然雖有緣。
若不能信仰則不異無緣。
請宜信大悲供大悲如孝事父母。
禅尼唯唯。
既而夕陽在西相别歸東林。
則戶牖初閉燈火已點。
然公令徒透玄出偈一紙。
謝予遊彼中。
一再覽了與衆同打夜坐。
坐了不寝。
磨墨于燈下。
和其偈曰。
八角島南孤絕處。
大悲福海渺無窮。
樹林水鳥圓音轉。
霧露雲霞妙色濃。
天碾青山千朵朵。
風香紫竹一叢叢。
彌陀勢至本同道。
都入普門三昧中。
因寫彼中所見聞及所說話。
而繁絮叨叨者。
并為補陀略記。
蓋一時随喜之所感。
走筆疾書不顧言之不文也。
時元祿十年龍舍丁醜九月十有七日。
白卍山老衲書于東林藏六室中。
築鎮守壇記 大凡十方寺院。
構鎮守社于伽藍界内。
祭護法神祇于其中。
是古今通義而禮也。
今東林築小石壇一座于寺右邊。
其壇四面各三尺排四時十二月。
以表每月供法祭。
特勸請天照大神。
白山權現。
住吉大神。
稻荷明神。
八幡大菩薩。
香椎宮。
志賀神。
天滿大自在天神。
栉田明神。
寶滿菩薩。
彥山三所權現。
護法龍天等。
設祭于壇上。
以敬焉。
以拜焉。
更說慶贊偈。
告祝禱忱曰。
立春慚近築神壇。
先節包含和一團。
感應靈通光綽綽。
聰明正直氣桓桓。
護僧護法法僧競。
鎮國鎮家家國安。
最祈布金長者福。
子孫踐武作英壇。
夫律中。
所謂。
出家受戒不拜神祇等者。
禁媚凡世鬼神而祈癡福耳。
今之所勸請。
一一是佛菩薩之垂迹權現。
而利益無邊。
其豈不敬拜而可乎。
按華嚴合論中曰。
凡為天地日月五星名山大川五嶽四渎河海社稷之神。
皆是菩薩所為。
非是凡世鬼神力所堪能。
故以出纏妙智入俗接生名之為神。
亦以慈悲之行處于天地晝夜之中。
以為神位。
主持世間法則養衆生故。
以出家法。
化初心智未具者。
若已智滿便為俗士。
現同外道。
工巧技術智增悲妙便入諸天靈神位中。
主持世法。
祐護衆生。
嗚呼。
棗柏大士之所言。
又足為征。
誰敢間然。
昔者古德約伽藍神。
令其不見僧非。
偏以扶持擁護為念。
予約此神祇令其賞罰分明專以勸善懲惡為念。
虢史嚚曰。
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然則後之有事于此壇者當知。
谄曲以媚者。
粢盛雖備。
經咒雖誦。
神之不應。
昭昭也。
藥山俨禅師。
因僧問曰。
如何是道中至寶。
師曰莫谄曲。
曰。
不谄曲時如何。
師曰。
傾國莫換。
蓋子罕之不貪為寶意在其中。
善哉言也。
用以為記。
立花道雪居士影像記 昔鎮西勇将戶次丹後守鑒連。
領築前州立花城。
修文武經緯于麟白軒中。
勇名聞于四方。
養寶滿城主高橋紹運之子志氣似己者。
而為世嫡。
乃立花左近将監統虎是也。
鑒連值母臼杵氏法名恕榮妙忠之掩妝就木。
葬于花谷山神宮寺。
而改寺名為養孝院。
以為其仁柌。
蓋妙忠者臼杵越中守鑒速之姊也。
天正十三年及攻築後黑木城。
鑒連感病于軍中。
行年七十三而卒于高良山麓北野村。
實其年九月十一日也。
紹運亦在軍中。
護其遺骸而歸立花。
葬于母墓傍。
立法名為道雲居士。
既而統虎居喪守城。
時薩州兵拔寶滿城直攻立花。
比來薩軍所向土崩瓦解諸城皆降。
唯此立花孤立不傾。
堅壁拒戰者垂半月。
偶及将軍秀吉公之前軍西來。
薩軍恐懼收兵而退。
統虎鼓躁出城逐北十餘裡而歸路攻高鳥居城。
日中即下矣。
恰如齊國七十餘城共降獨田單守即墨孤城終複其降城。
是統虎者古之田單。
而立花者今之即墨也。
秀吉公感其勇略。
狀其戰功稱九州一人者不亦宜乎。
未幾移封領築後柳川城。
于是。
安道雪影像于柳川梅嶽寺。
修香火于其中。
今改梅嶽為福嚴也。
大凡物不得兩全。
福嚴日日盛而養孝年年衰。
然狐之首丘。
鳥之巢南。
皆戀其本。
況于人之為萬物靈乎福嚴雖盛養孝雖衰。
維靈顧念必在養孝。
養孝之前住智燈。
現住雪江。
同追慕其所自。
而獻法供于二靈。
緻灑掃于二墓。
且欲寫道雪形像。
揭于祠堂。
謀之于野田新兵衛一理。
一理與竹森松庵醫士。
相議告之于高畠五郎右衛門久世。
蓋以久世仕于本州太守夫人立花氏也。
夫人乃道雪遠孫也。
久世屬之于柳川家臣戶次與左衛門親興。
親興令畫手寫福嚴祠堂遺像。
見其所寫。
手握軍扇。
氣呑英雄者指揮相而表智德也。
方眼圓頂着五條衣者。
忍辱相而表仁德也。
腰帶短刀傍靠大刀者。
威武相而表勇德也。
不翅三德具足文武兼備。
又能歸佛參禅。
内空身心。
外現僧形。
則其于生死岸頭得大自在者。
不言而可知也。
夫人一見其相如此者。
同氣遠感不勝喜慰。
命工裝背。
造箱盛之。
寄付養孝院。
令其揭祠堂且喜舍白金五百兩。
為寺之無盡财。
永充影像供養之料。
可謂。
不忘其本。
其本立而枝榮葉舒。
則敢保夫人之桂子蘭孫世世相承愈久愈昌。
今雪江又托一理松庵及久世。
乞予贊其影像傳盛功于不朽。
懇到丁甯不得默置。
作贊偈一篇。
書于影上。
又聞其詳于立花五郎左衛門重根。
别書影像之因緣。
永副像軸以鎮院門。
又聞。
院曾秘道雪所寄長刀馬鞍。
為什物。
而今在同門醫王寺。
且元祿五年季春掘院庭上。
得古小鐘。
同八年孟秋掘道雪基傍。
得鑓并鐮子。
想是道雪故物。
而今皆在院。
因其物思其人。
則古意之所寓。
亦不偶然也。
此院開辟至今。
三百一十有三年而未詳開山祖為誰某雲。
時元祿十年龍次丁醜。
杪冬十九日。
博多東林開山老衲卍山撰。
丹鳳山瑞石寺記 豐後泉福寺無著禅師之法嗣。
天真嫡和尚遊方日。
相攸于此築前州鞍手郡金生村。
卓錫于丹鳳山中。
開一坐具地。
創建一宇精藍。
未立寺名。
先詣彥山。
山中拾得一片小石子之可把玩者。
袖之而歸于鳳山。
才及至于門外。
俄覺袖裡重。
乃石子落地屹然人立。
其高可三尺許。
其重非合五六人力。
不可移動。
其形似官人頭上烏帽子。
和尚見之知其神瑞。
因名于寺。
為瑞石矣。
昔投子同禅師。
一日指庵前一片石。
向雪峰曰。
三世諸佛總在裡許。
今此瑞石不但三世佛在裡許。
兼彥山三所靈神。
又在其中。
爾來法運日盛而興無著真宗。
唱虛玄大道。
如丹鳳翔于青霄。
似金龍躍于碧潭。
法子法孫甲乙住持。
諸方指目為一方望刹也。
中及薩州兵蜂起于紫陽。
佛宇神宮為兵所侵。
此時此寺随世衰廢至無住侶。
其後悟叟覺和尚一住起廢以中興焉。
時本州太守長政公寄付山林四至一十五町之地。
令悟叟興天真舊業。
嗚呼。
丹鳳之山草本回古。
瑞石之寺祖風施今。
實由太守護法之所系也。
或曰。
彼石之素小而忽大。
未審為複神通妙用。
為複法爾如然。
予曰。
是佛德神德之所感。
時節因緣之所應。
而稽古帝辛之時。
有雀生烏在城之隅。
大史占曰。
以小生大。
國家必昌。
帝辛驕暴不修善政。
殷國遂亡。
然則此寺之中廢。
蓋其時住侶恃瑞生驕不修善行。
而陷彼帝辛舊轍欤。
悟叟之中興想夫能勤禅誦事佛敬神之所使然也。
但雀石雖分情無情之異。
其自小之大則為昌為瑞者。
古今一同而其至廢亡者人之失用心也。
非雀石之咎也。
寺有無著正傳法衣。
名曰花車袈裟。
為第一法物也。
鋤煙長老先是董瑞石住。
一旦令弟子湛水補法席。
退隐于庵中。
去秋以來在我座下。
共衆參堂。
禅餘數乞作瑞石記。
不忍峻拒。
直筆其口頭底以答其勉雲。
時元祿十一年龍次戊寅。
孟春十二日。
書于東林藏六室中。
東林語錄上卷(終)
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八萬四千爍迦羅眼。
無刹不照。
無物不接。
宜哉。
一時受持其名号者。
與夫盡形壽供養恭敬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号者。
是二人福正等無異。
非但是而已。
又似勝于受持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彌陀佛。
所以者何。
日本國西海路築前州八角島南方有無垢境。
曰寺冢裡。
裡中補陀山有一石窟。
古來州人稱為穴觀音。
而窟穴豎入三丈餘。
橫廣丈餘。
上高同橫。
窟之正面磨四方丈餘大盤石。
雕出西方三尊。
中位彌陀。
左右觀音勢至。
然不稱穴彌陀。
而有今稱者觀音之有緣于娑婆衆生非勝于彌陀乎。
三尊形模自然奇古。
非凡手可及。
但年代深遠不詳何人造之。
先是此州府君忠之公羽獵裡中。
而放俊鷹。
其鷹遠飛不知所止。
乃祈于觀音曰。
鷹若歸來。
當營拜殿于窟前無何得鷹。
公喜不食前言。
即造一宇。
此宇一頹廢無複營造者。
窟穴亦損壞而荊榛塞路。
往往參禮者無不痛心酸鼻也。
于是在城長圓湛堂然公告諸有司以造修願。
遂蒙官許。
先就窟穴完補其缺落處。
以添垩填罅隙。
除塵土出淨石。
設須彌座樣子于像前。
挂雙燈籠。
乃至華瓶香爐種種莊嚴無不辨備。
次于窟前鼎新拜殿揭圓通二大字為額。
蓋我先師月舟老人所書也。
殿前作石階一道。
便于升降。
階下廣平處建一寺。
名興宗。
興宗者古寺。
廢絕已久。
今揭其舊号則雖新寺非新也。
自經始至落成其間。
裡中并近村老少男女日日自來。
曳石搬土。
區區忘勞。
足見其歸三寶如子孫趨父祖事。
可謂。
奇特矣。
中島氏室了月貞因信女。
舍奁具等。
以辨淨财。
命洛陽造像氏某。
新雕觀音瑞像。
為寺本尊。
相好殊勝光趺嚴麗。
一瞻一禮。
人皆稱歎。
初信女發願時。
有同氣同聲随喜結緣信心女流十四五人。
戮志以至成此功德。
譬如帝釋因地得四八同志感得天報忉利一處有三十三天也。
今又然公于寺右方。
将營僧堂一所中安地藏薩埵像以禅誦功德乘菩薩願輪利樂六趣群萠。
最是好心不久當成。
蓋此像昔所雕造者。
行基菩薩。
而今所喜舍者。
國老輔黑田一貫居士也。
予此日應然公招。
同明光主人來遊此靈地。
詣窟朝三尊入寺吃午飯。
飯後相伴步于寺前池畔。
池水廣且深。
鳥浮魚躍。
聞人之說此中有蓮而能着華。
則紅幢翠蓋隐在日中。
又進到大賀氏山亭啜茶。
從此回杖再登窟上。
放眸四顧。
則四面皆山。
遠送翠青供于窟前。
其橫峰倒嶺層出連亘。
而隐顯出沒于煙雲夕輝之際也。
有如坐者。
有如卧者。
有如行者有如住者。
一一有名字。
面面鐘奇秀。
而非言之可說盡。
非趣之可寫出。
恍忘立處神魂将飛乃收視降階入寺就座。
座中偶有加藤氏老母長昌院禅尼。
此地素屬加藤氏采地。
予告禅尼曰。
昔者須達長者家有一老婆。
與佛無緣。
佛不能度。
縱雖是佛不能度得無緣衆生。
佛以結緣為重者為此也。
此地幸屬禅尼家之采地。
則禅尼實與此大悲。
有大因緣。
然雖有緣。
若不能信仰則不異無緣。
請宜信大悲供大悲如孝事父母。
禅尼唯唯。
既而夕陽在西相别歸東林。
則戶牖初閉燈火已點。
然公令徒透玄出偈一紙。
謝予遊彼中。
一再覽了與衆同打夜坐。
坐了不寝。
磨墨于燈下。
和其偈曰。
八角島南孤絕處。
大悲福海渺無窮。
樹林水鳥圓音轉。
霧露雲霞妙色濃。
天碾青山千朵朵。
風香紫竹一叢叢。
彌陀勢至本同道。
都入普門三昧中。
因寫彼中所見聞及所說話。
而繁絮叨叨者。
并為補陀略記。
蓋一時随喜之所感。
走筆疾書不顧言之不文也。
時元祿十年龍舍丁醜九月十有七日。
白卍山老衲書于東林藏六室中。
築鎮守壇記 大凡十方寺院。
構鎮守社于伽藍界内。
祭護法神祇于其中。
是古今通義而禮也。
今東林築小石壇一座于寺右邊。
其壇四面各三尺排四時十二月。
以表每月供法祭。
特勸請天照大神。
白山權現。
住吉大神。
稻荷明神。
八幡大菩薩。
香椎宮。
志賀神。
天滿大自在天神。
栉田明神。
寶滿菩薩。
彥山三所權現。
護法龍天等。
設祭于壇上。
以敬焉。
以拜焉。
更說慶贊偈。
告祝禱忱曰。
立春慚近築神壇。
先節包含和一團。
感應靈通光綽綽。
聰明正直氣桓桓。
護僧護法法僧競。
鎮國鎮家家國安。
最祈布金長者福。
子孫踐武作英壇。
夫律中。
所謂。
出家受戒不拜神祇等者。
禁媚凡世鬼神而祈癡福耳。
今之所勸請。
一一是佛菩薩之垂迹權現。
而利益無邊。
其豈不敬拜而可乎。
按華嚴合論中曰。
凡為天地日月五星名山大川五嶽四渎河海社稷之神。
皆是菩薩所為。
非是凡世鬼神力所堪能。
故以出纏妙智入俗接生名之為神。
亦以慈悲之行處于天地晝夜之中。
以為神位。
主持世間法則養衆生故。
以出家法。
化初心智未具者。
若已智滿便為俗士。
現同外道。
工巧技術智增悲妙便入諸天靈神位中。
主持世法。
祐護衆生。
嗚呼。
棗柏大士之所言。
又足為征。
誰敢間然。
昔者古德約伽藍神。
令其不見僧非。
偏以扶持擁護為念。
予約此神祇令其賞罰分明專以勸善懲惡為念。
虢史嚚曰。
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然則後之有事于此壇者當知。
谄曲以媚者。
粢盛雖備。
經咒雖誦。
神之不應。
昭昭也。
藥山俨禅師。
因僧問曰。
如何是道中至寶。
師曰莫谄曲。
曰。
不谄曲時如何。
師曰。
傾國莫換。
蓋子罕之不貪為寶意在其中。
善哉言也。
用以為記。
立花道雪居士影像記 昔鎮西勇将戶次丹後守鑒連。
領築前州立花城。
修文武經緯于麟白軒中。
勇名聞于四方。
養寶滿城主高橋紹運之子志氣似己者。
而為世嫡。
乃立花左近将監統虎是也。
鑒連值母臼杵氏法名恕榮妙忠之掩妝就木。
葬于花谷山神宮寺。
而改寺名為養孝院。
以為其仁柌。
蓋妙忠者臼杵越中守鑒速之姊也。
天正十三年及攻築後黑木城。
鑒連感病于軍中。
行年七十三而卒于高良山麓北野村。
實其年九月十一日也。
紹運亦在軍中。
護其遺骸而歸立花。
葬于母墓傍。
立法名為道雲居士。
既而統虎居喪守城。
時薩州兵拔寶滿城直攻立花。
比來薩軍所向土崩瓦解諸城皆降。
唯此立花孤立不傾。
堅壁拒戰者垂半月。
偶及将軍秀吉公之前軍西來。
薩軍恐懼收兵而退。
統虎鼓躁出城逐北十餘裡而歸路攻高鳥居城。
日中即下矣。
恰如齊國七十餘城共降獨田單守即墨孤城終複其降城。
是統虎者古之田單。
而立花者今之即墨也。
秀吉公感其勇略。
狀其戰功稱九州一人者不亦宜乎。
未幾移封領築後柳川城。
于是。
安道雪影像于柳川梅嶽寺。
修香火于其中。
今改梅嶽為福嚴也。
大凡物不得兩全。
福嚴日日盛而養孝年年衰。
然狐之首丘。
鳥之巢南。
皆戀其本。
況于人之為萬物靈乎福嚴雖盛養孝雖衰。
維靈顧念必在養孝。
養孝之前住智燈。
現住雪江。
同追慕其所自。
而獻法供于二靈。
緻灑掃于二墓。
且欲寫道雪形像。
揭于祠堂。
謀之于野田新兵衛一理。
一理與竹森松庵醫士。
相議告之于高畠五郎右衛門久世。
蓋以久世仕于本州太守夫人立花氏也。
夫人乃道雪遠孫也。
久世屬之于柳川家臣戶次與左衛門親興。
親興令畫手寫福嚴祠堂遺像。
見其所寫。
手握軍扇。
氣呑英雄者指揮相而表智德也。
方眼圓頂着五條衣者。
忍辱相而表仁德也。
腰帶短刀傍靠大刀者。
威武相而表勇德也。
不翅三德具足文武兼備。
又能歸佛參禅。
内空身心。
外現僧形。
則其于生死岸頭得大自在者。
不言而可知也。
夫人一見其相如此者。
同氣遠感不勝喜慰。
命工裝背。
造箱盛之。
寄付養孝院。
令其揭祠堂且喜舍白金五百兩。
為寺之無盡财。
永充影像供養之料。
可謂。
不忘其本。
其本立而枝榮葉舒。
則敢保夫人之桂子蘭孫世世相承愈久愈昌。
今雪江又托一理松庵及久世。
乞予贊其影像傳盛功于不朽。
懇到丁甯不得默置。
作贊偈一篇。
書于影上。
又聞其詳于立花五郎左衛門重根。
别書影像之因緣。
永副像軸以鎮院門。
又聞。
院曾秘道雪所寄長刀馬鞍。
為什物。
而今在同門醫王寺。
且元祿五年季春掘院庭上。
得古小鐘。
同八年孟秋掘道雪基傍。
得鑓并鐮子。
想是道雪故物。
而今皆在院。
因其物思其人。
則古意之所寓。
亦不偶然也。
此院開辟至今。
三百一十有三年而未詳開山祖為誰某雲。
時元祿十年龍次丁醜。
杪冬十九日。
博多東林開山老衲卍山撰。
丹鳳山瑞石寺記 豐後泉福寺無著禅師之法嗣。
天真嫡和尚遊方日。
相攸于此築前州鞍手郡金生村。
卓錫于丹鳳山中。
開一坐具地。
創建一宇精藍。
未立寺名。
先詣彥山。
山中拾得一片小石子之可把玩者。
袖之而歸于鳳山。
才及至于門外。
俄覺袖裡重。
乃石子落地屹然人立。
其高可三尺許。
其重非合五六人力。
不可移動。
其形似官人頭上烏帽子。
和尚見之知其神瑞。
因名于寺。
為瑞石矣。
昔投子同禅師。
一日指庵前一片石。
向雪峰曰。
三世諸佛總在裡許。
今此瑞石不但三世佛在裡許。
兼彥山三所靈神。
又在其中。
爾來法運日盛而興無著真宗。
唱虛玄大道。
如丹鳳翔于青霄。
似金龍躍于碧潭。
法子法孫甲乙住持。
諸方指目為一方望刹也。
中及薩州兵蜂起于紫陽。
佛宇神宮為兵所侵。
此時此寺随世衰廢至無住侶。
其後悟叟覺和尚一住起廢以中興焉。
時本州太守長政公寄付山林四至一十五町之地。
令悟叟興天真舊業。
嗚呼。
丹鳳之山草本回古。
瑞石之寺祖風施今。
實由太守護法之所系也。
或曰。
彼石之素小而忽大。
未審為複神通妙用。
為複法爾如然。
予曰。
是佛德神德之所感。
時節因緣之所應。
而稽古帝辛之時。
有雀生烏在城之隅。
大史占曰。
以小生大。
國家必昌。
帝辛驕暴不修善政。
殷國遂亡。
然則此寺之中廢。
蓋其時住侶恃瑞生驕不修善行。
而陷彼帝辛舊轍欤。
悟叟之中興想夫能勤禅誦事佛敬神之所使然也。
但雀石雖分情無情之異。
其自小之大則為昌為瑞者。
古今一同而其至廢亡者人之失用心也。
非雀石之咎也。
寺有無著正傳法衣。
名曰花車袈裟。
為第一法物也。
鋤煙長老先是董瑞石住。
一旦令弟子湛水補法席。
退隐于庵中。
去秋以來在我座下。
共衆參堂。
禅餘數乞作瑞石記。
不忍峻拒。
直筆其口頭底以答其勉雲。
時元祿十一年龍次戊寅。
孟春十二日。
書于東林藏六室中。
東林語錄上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