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安國語卷六

關燈
明曰。

    雖惠明在黃梅。

    實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今行者即惠明師也國師親頌因緣雲)。

     五步款行三步疾。

    (○佛種從緣起我說即是空)。

    莫教正眼頂門開。

    (○花開不假栽培力。

    自有春風管對伊)。

    悠悠不見庾嶺路。

    (○上無片瓦蓋頭。

    下無寸土立足)。

    腳後腳前歸去來。

    (○歸家擔子兩頭脫。

    柴自青兮火自紅)。

     (評曰。

    惠能曰。

    不思善不思惡。

    正與麼時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見前箭猶輕。

    似五步款行者也。

    自己返照看。

    密還在汝邊。

    是後箭猶深。

    似三步疾。

    于是明上座正眼頂門開。

    既言正眼開。

    開看這什麼。

    豈庾嶺路。

    上不見諸佛。

    不下見衆生。

    不見生死。

    不見涅槃。

    不見煩惱。

    不見菩提。

    到此前佛後佛先輩後輩全不得進一步。

    總是禹門點額魚。

    所以言歸去來)。

     (垂示曰。

    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

    安然而血氣不惰。

    勞倦而容猊不枯。

    怒不過奪。

    喜不過與。

    到衲僧門下。

    擒縱與奪抑揚褒貶傍觀。

    縱五眼又共明。

    不得窺勝敗。

    不能辨窮通。

    他總超出常情外不居與奪之間故也。

    試舉。

    看)。

     舉。

    霍山和尚聞秘魔岩和尚凡有僧到禮拜以木叉叉着。

    (○巨靈呆手無多子。

    分破華山行萬重)。

    霍山一日遂往訪之。

    才見不禮拜。

    直入秘魔懷裡。

    (○入虎穴捋虎須)。

    秘魔拊霍山背三下。

    (○開懷通者消息)。

    霍山起拍手雲。

    此老一千裡地賺我來。

    便回。

    (○兩個擔闆漢。

    一個如王質見棋一個似陶侃擔甓。

    點撿看來。

    二俱失利。

    老來錯作商人妻。

    商人重利輕别離)。

     (評曰。

    霍山景通禅師。

    嗣法于沩山祐禅師。

    秘魔岩和尚。

    嗣法于永泰禅師。

    聞秘魔岩和尚凡有僧到禮拜。

    以木叉叉着。

    是古人劍刃上求人樣子也。

    總不管你透未透。

    不顧會不會。

    打頭叉着看你如何。

    昔慈明見汾陽。

    是其流亞也。

    霍山一日遂往訪之。

    才見不禮拜。

    直入秘魔懷裡。

    此是霍山倒下探竿影草手展隻手突入秘魔懷裡探殺如何者。

    岩若庸常部類。

    大見手忙腳亂。

    如何有轉身自在手腳。

    拊霍山背三下。

    卻見他如何。

    霍山是作家。

    自有出家一路。

    即拍手曰。

    此老一千裡地賺我來。

    便回。

    君看二老相見機機映徹如秦鏡照肺腑。

    依什麼如此。

    隻依從前參禅苦學功能)。

     當機提觌面疾。

    (○兩刃倚天長劍)。

    取次用來若為宗。

    (○文殊提起殺人刀。

    淨名抽出活人劍)。

    個個一千應走卻。

    (○石不火莫及。

    電光莫通)。

    草鞋跟斷起清風。

    (○夢回一曲漁家傲。

    月淡江空見白鷗)。

     (評曰。

    霍山以多年參究得力處一提提起來逼拶。

    秘魔有從前精煉透關眼一見見殺排撥。

    賓主各不涉拟議不添情景。

    險如伎女走竿。

    活似市兒弄丸。

    縱明眼衲僧不能辨他落處。

    依什麼如斯幽邃。

    古人撥草瞻風。

    跋涉險峻于數千裡之外。

    困苦風霜于二十年之間。

    蹈斷許多草鞋。

    到腓無眊胫無毛始到此田地。

    一個個猛着精彩莫作容易看。

    何故。

    不聲不入裡耳)。

     (垂示曰。

    毛嫱麗姫人之所美也。

    魚見之深入。

    鳥見之高飛。

    獅子哮吼。

    百獸聞之震恐。

    獅子兒聞之長威獰。

    其類異也。

    祖師留片言。

    焦芽敗種部類如聾如啞。

    達者聞之暗裡驚。

    人麼生是片言)。

     舉。

    梁武帝問達磨大師。

    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和盤托出夜明珠。

    陛下寶誰敢酬價)。

    磨雲。

    廓然無聖。

    (○吾王庫内無如是刀)。

    帝雲。

    對朕者誰。

    (○果然玉箫吹徹鳳凰台。

    古殿深沉曉未開)。

    磨雲。

    不識。

    (○擊碎骊龍颔下珠。

    敲出鳳凰五色髓)。

     (評曰。

    南梁人主武皇帝。

    天性好佛理。

    立寺度僧。

    此時禅道未渡漢土常與昭明太子傳太士法雪公雲光師等諸賢廣探經論研究。

    自被袈裟講放光般若經。

    感得天華亂墜。

    稱為佛心天子。

    時達磨大師傳佛心印。

    船到金陵城下。

    帝與玄武寥僚共出迎。

    請大殿對談。

    帝預與諸賢取經中極談處即問。

    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武帝意竊謂。

    和盤托出夜明珠。

    磨曰。

    廓然無聖。

    鐵錘擊碎黃金骨。

    帝曰。

    對朕者誰。

    可惜許。

    随語生解。

    駕與青龍不解騎。

    磨曰。

    不識。

    前箭猶輕後箭深。

    割木人腸剜石女髓。

    帝不契。

    遂渡江到魏。

    而隐嵩山少林寺。

    頌曰)。

     廓然不識有幾人。

    (○有利無利。

    但看四月十四。

    稻秀兩澆。

    麥秀風搖)。

    古路橫行鎖嶺煙。

    (○離婁不辨正色。

    師曠豈知玄絲)。

    從此少林深雪裡。

    (○不是一番寒徹骨。

    争得析花撲鼻香)。

    斷臂刀下别疏親。

    (○不臨财不知義士心。

    不臨難不知忠臣志)。

     (評曰。

    廓然不識語寔難透寔難解。

    如鐵釘飯似木劄羹。

    你如何挾齒牙。

    今時往往錯情解曰。

    既是聖谛第一義。

    豈其他物。

    直是人人本具性。

    者裡無聖凡迹無生佛名。

    虛凝寥廓純精絕點。

    所以言廓然無聖。

    武帝又是性燥。

    蓦面逼拶雲。

    者裡若是無聖凡迹無生佛名。

    即今目前曆曆對坐龍床談論底是什麼物。

    是凡是聖。

    若其道聖。

    向言廓然無聖。

    若其稱凡。

    指個什麼物安着凡名。

    大小大祖師。

    理盡詞窮即言不議。

    既是人人本具性。

    若見有聖凡迹。

    是物而非自性。

    若其果而非物。

    如何安聖凡名。

    如火自不知熱。

    似水自不知冷。

    嗟其不識最親。

    錯錯。

    道此情議惡智惡覺。

    妨他後昆悟門害他學人惠命過萬斛之砒礵。

    切忌破口舉者。

    所以言廓然不識有幾人。

    所謂廓然不識話一掃四海無知落處。

    譬如于深山岩崖寒煙埋古路路斜霧鎖洞口底人迹不到處有一人經行坐卧人更不能知。

    宜哉。

    神光大師為透過此向上秘訣密參苦吟。

    遂到立少林深雪中截斷左臂初别親疏。

    是末代宗師鎖斷龍門萬刃關捩子使後生學者伎盡詞竊心死意消得開透關正眼底之輿而已。

    今時有一般。

    拈祖師向上一着子主張從前自家屋裡謬解說種種道理。

    口授相傳以為相續祖宗。

    不知幾枚厚面皮。

    若果恁麼為足。

    祖師何口授相傳不使神光免立雪斷臂。

    後學其顧之)。

     (垂示雲。

    草食之獸不疾易薮。

    水生之蟲不疾易水。

    荊棘透過之上士不疾易麼訛之語路。

    何故。

    他既曆千辛萬苦透過多少因緣故。

    作麼生是麼訛之語路)。

     舉。

    風穴垂語雲。

    若立一塵。

    家國興盛野老颦蹙。

    (○子有症狀錦。

    不使人學制焉。

    大官大邑身所庇也。

    而使學者制焉)。

    若不立一塵。

    家國喪亡野老讴歌。

    (○牽牛以蹊人之田。

    而奪之牛。

    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

    而奪之牛罪已重矣)。

    雪窦拈拄杖雲。

    還有同生同死底衲僧麼。

    (○好個大小大明覺大師。

    其智不如葵。

    葵猶能衛其足)。

     (評曰。

    風穴延昭禅師。

    餘杭劉氏子也。

    嗣法南院颙禅師。

    因垂語曰。

    若立一塵。

    家國興盛野老颦蹙。

    此語大有折角麼訛之處。

    往往以自家情識了解種種差排以為透過。

    大錯了也。

    殊不知此是祖祖相傳來底向上切處。

    有一般世智辨聰秃奴。

    公然而判曰。

    夫立一塵者即是偏位權化建立門。

    有煩惱有菩提有生死有涅槃。

    建法幢立宗旨。

    所以言佛事門不不舍一法。

    野老指本分正位破家散宅底破衲僧者也。

    當此時見佛事門中多少鬧熱違吾本分家鄉。

    故甚不悅。

    皺眉颦蹙懊惱。

    不立一塵者即是正位掃蕩門。

    不見煩惱不見菩提。

    上無諸佛下無衆生。

    三千世界海中漚。

    一切賢聖如電拂。

    所以言實際理地不立一塵。

    正與麼時。

    本分正位破家散宅度破衲僧。

    順吾本分家鄉故歡樂底歌。

    所以雪窦拈拄杖雲。

    還有同生同死底衲僧麼。

    同生同死底衲僧者即指本分正位破家散宅底衲僧者也。

    錯錯。

    此道瞎妄想死見解。

    書安胡餅上瑕狗狗亦不吃底邪見解也。

    與作一喝會底同業罪過。

    非不能利他。

    自亦利不能)。

     颦蹙讴歌在一塵。

    (○床第之言不逾阈。

    況在野乎)。

    同生同死憑何人。

    (○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

    為之制度使無遷)。

    紅霞碧霭籠高低。

    (○風穴如孟孫。

    二大士似季孫。

    何故)。

    芳草野華一樣春。

    (○季孫之愛我疾疢也。

    孟孫惡我藥石也)。

     (評曰。

    你看。

    此頌甚天真甚絕妙。

    摸寫風穴全身來推出你諸人面前。

    還有相見分麼。

    試言。

    颦蹙讴歌依甚麼在一塵。

    指誰人為同生同死底衲僧。

    紅霞碧霭籠高低。

    芳草野花一樣春。

    就中此兩句甚絕妙甚窮玄。

    與風穴垂語并立為最後兩重關鎖。

    似兩鏡并照中心無影像。

    你若參究此兩句。

    見風穴垂語如萬裡異鄉見妻子面。

    切忌作容易看去作一喝會去)。

     (垂示曰。

    夫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

    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

    衲子遙超越悟解了知之外以避惹情景之染污。

    作麼生是衲僧安身立命之處)。

     舉。

    南嶽懷讓遣一僧到馬祖處去雲。

    但問作麼生。

    (○顧子思孫。

    子産曰。

    政如農功。

    日夜思之。

    思其始而成其終。

    朝夕而行之。

    行無越思。

    如農之有畔)。

    伊道底言語記将來。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僧去。

    一如懷讓旨。

    回謂懷讓雲馬祖雲。

    自從胡亂後三十年。

    不曾阙鹽醬。

    (○瓶之罄矣惟罍之恥)。

    讓然之。

    (○亦既見止亦既觏。

    我心則降)。

     (評曰。

    南嶽懷讓禅師。

    嗣法于曹溪六祖惠能大鑒禅師。

    馬祖道一禅師漢州什方縣馬氏子也。

    嗣法于南嶽懷讓禅師。

    師遣一僧到馬祖處去。

    此一則因緣。

    自拈華微笑以來四七二三。

    向上心授秘訣總在者裡。

    馬大師曰。

    自從胡亂後三十年。

    不曾阙鹽醬。

    此語寔光前絕後。

    超過藏頭白海頭黑日面佛月面佛等因緣既數百步。

    後來盡天下老和尚。

    曲錄木床上說話。

    誰知總自者裡流出将來。

    今時有一般世智辨聰部屬。

    不曾夢知些話如斯高蹈。

    不曾夢辨此話如是尊嚴。

    恃自家妄想情解恣打鄙判雲。

    大師雲。

    自從胡亂後。

    此是指最後破家散宅底時節最後抛身舍命底當體者也。

    當此時心佛衆生是胡亂。

    山河大地是胡亂。

    萬象森羅是胡亂。

    天堂地獄是胡亂。

    生死涅槃是胡亂。

    禅道佛法是胡亂。

    參禅學道是胡亂。

    吃茶吃飯是胡亂。

    百千法門無量妙義自胡亂中運出将來。

    建法幢立宗旨吹大法螺鳴大法鼓永劫行大法施利濟一切衆生曾無乏。

    所以言不阙鹽醬。

    錯錯。

    一切錯是最第一錯。

    不信聞國師聖言)。

     朝三千暮八百。

    (○正令當行十方坐斷。

    譬如農夫是穮是蔉。

    雖有饑馑必有豐年)。

    個個放過一着。

    (○歸馬于華山之陽。

    放牛于桃林之野)。

    生鐵如和土壤。

    (○釋箕子因封比幹墓)。

    大冶可解拈卻。

    (○飛鳥盡良弓藏)。

     (評曰。

    朝三千暮八百。

    比兩句恰如見馬祖大師一幅挂真。

    面目現在。

    卻覺寒毛卓豎麼。

    與馬大師一語又是白璧一隻。

    生鐵如和土壤。

    大冶須拈卻。

    既是生鐵。

    大冶依什麼為拈卻。

    如和土壤故。

    何故如是。

    大師此語如一柄倚天長劍。

    晉楚失其富。

    贲育失其勇。

    五侯失其貴。

    良将失其計。

    柳失綠花失紅。

    宜哉生鐵其堅如和土壤。

    以何為驗。

    未明三八九。

    且逐馬蹄風)。

     槐安國語卷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