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語錄卷第八

關燈
好者構虛言煩清衆。

    結徒作黨損人以圖己利者。

    事既露脫。

    則永擯出門徒。

    若有與他者。

    罪以同前。

    固可守之。

     本寺規矩須取要而行之。

    不必效大叢林。

    隻須省萬事而專道行矣。

    愚拙見先師滅後後生晚進。

    以先師雲看經誦咒猶閑事而為證。

    飽食安眠徒過日者。

    往往有焉。

    争奈先師謂之衣架飯囊。

    愚拙愍斯輩。

    每月以初四十八兩日。

    看讀大般若經一部·普門品一卷·大悲咒一遍·消災咒三遍。

    專祈伽藍鎮靜。

    火盜潛消。

    僧衆安甯。

    道業圓就。

    又初五十九兩日。

    如前看誦經咒。

    以祈天下太平。

    國土豐稔。

    檀那福壽。

    與道俱長。

    用報答四恩。

    拔濟三有。

    至于未來際莫令退轉。

    若有懈怠者。

    須除本院衆數。

    院主固可制之。

    回向語别不可制之。

     常牧寮僧衆。

    以道行為本。

    亦不廢看經。

    其旨趣别記之。

    二時粥飯。

    直饒及本院阙乏。

    切莫缺之。

    諸莊園結算。

    宜以前勘為本。

    若興隆地産增土貢莊主。

    雖五年法複須再任。

    若檀那始寄附田地。

    則擇耐煩廉直之仁。

    可以檢點下地調進目錄。

    蓋以最初之帳為未來法耳。

    切須慎焉。

    若莊主奸曲事露現。

    則不問年紀不論前功。

    急須改替焉。

     老僧滅後忌齋。

    載前段制之。

    雖然遺弟不問耆舊老幼。

    一年一度月月排之。

    輪以充之。

    否則必有未來忘父祖恩者。

    念之(其資二斤四斤六斤。

    東關小師于龍興院辨之。

    關西徒弟于南禅龍華辨之。

    嵯峨小師聚會鹿王院辨之)。

    凡諸餘科條具見臨川家訓三會遺誡。

    故不敢重疊也。

     至德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春屋老叟梵相揭。

     附錄。

     夢中像記。

     昌樹書記。

     林泉野釋子弱歲時。

    父教兄谕。

    你長必行唐土。

    自受其訓。

    區區不忘。

    雖然夙緣不到耳。

    數載夷洛之間。

    卒未曾夢見已久矣。

    然而今丹丘寓居。

    正當大明洪武十六年。

    始夢入其國。

    此何征也。

    不審不審。

     予住庵餘十年。

    歲已耳順也。

    永德壬戌正月十七日夜。

    五鼓之後恍然入瞌睡三昧。

    忽夢至一蕭寺。

    荒寒索寞。

    廊卷風葉。

    仰觀廢額。

    四祖大醫禅師道場也。

    予欣然而徐步入雲堂。

    有僧出迎莞爾雲。

    何來暮耶。

    相語移刻。

    予問其人者。

    昨朝赴五祖之請雲雲。

     次至一所。

    有白衣先生。

    撫幾朗吟。

    予請送行之偈。

    先生泚毫即作長篇語。

    書尾空楮。

    某也假其筆以書八分字二三行。

    先生冰哂颔之而已矣。

    又至一所遇悟庵南堂。

    手展八幀子。

    俾予睹之。

    悟庵所畫山水甚絕妙也。

    堂雲。

    我将持之歸本國矣。

     又至一所。

    樓閣峥嵘殿宇肅嚴。

    而不見人。

    自念言。

    是妙喜世界。

    予凝遠熟視。

    中岩和尚堆垩榻。

    而為衆談大慧普說。

    時衆未集。

    某近前。

    岩以手指中央一幅畫像。

    予就其指看卻曰。

    阿誰。

    岩且颔。

    引聲哢雲。

    彼者言大慧之人也。

    予雲。

    不然。

    岩矍然曰誰。

    予曰。

    是吾國師。

    岩诘其故。

    予見大智普明四個字在其上方。

    而指以為證之。

    頃忽開靜闆鳴。

    驚覺撫枕正垩追繹焉。

     昔大惠禅師。

    紹興辛酉之夏。

    貶衡移梅。

    凡十七年矣。

    乙亥冬蒙恩北還。

    明年春複僧。

    謝恩雲。

    青氈本是吾家物。

    今日重還舊日僧。

    珍重聖恩何以報。

    萬年松上一枝藤。

    同六月卻饒州薦福之命。

    以偈雲。

    萬死一生離瘴網。

    前程來日苦無多。

    收拾骨頭林下去。

    誰能為衆更波波。

    尋領朝命住四明育王山。

    問道者萬二千指。

    百廢并舉。

    寔六十九歲也。

     老師應安辛亥之冬。

    謝事寓于丹之海嶼古雲門寺。

    凡九年矣。

    康曆改元之孟夏。

    俄得鈞翰上洛。

    尋被旨。

    同六月初二日。

    特奉敕住南禅第一山。

    王公貴人缁素争競瞻禮。

    鹹謂一佛出世。

    開堂後百廢具舉。

    師年亦六十九歲也。

    噫昔祖今師進退住院。

    年方同一而殆冥合者何也。

    又次年庚申正月二十六日。

    特賜智覺普明國師。

    兼大僧錄。

    寵榮至矣。

    盛矣哉。

     禅師七十歲。

    正月初十日。

    被旨遷住徑山。

     國師七十歲。

    退歸未幾而有旨再住龜山。

     禅師七十三歲。

    四月謝事徑山。

    五月初一日。

    遂所請知省。

    李公伯和施錢重建明月堂。

    為師佚老之居雲雲。

     國師七十三歲。

    九月三十日。

    奉為先師開山國師三十三回之忌辰。

    大作佛事。

    至晚退居于金剛院雲雲。

     門人(昌樹)。

    董以紀夢。

    并裝池缃缥之軸。

    如所夢像自寫照。

    焚芗拜呈。

    就需着語。

    辄賜采覽。

    而為予贊。

    贊曰(贊詞見于本錄)。

    小師道隐書記。

    記夢中夢請贊。

    特賜智覺普明國師兼僧錄(妙葩)。

     樹子攜此軸拜辭而去。

    仲冬初吉也。

    同五日赍洛之冷泉信先居士宅。

    玆木皇元諸大老宿之墨迹普應國師萬一山訴笑隐月斷二江古林了庵無際八員也。

    居士又啟一奁子出一書。

    俾餘觀之。

    即玉幾奚翁手澤也。

    謹薰讀其帖雲。

    宗杲比者得得入城見廟堂求退。

    未啟口間。

    左相先以不得言退院之語為言。

    遂不敢再三。

    又且?懡而歸雲雲。

    右此贊中?懡二字甚恰好了也。

    又楚石琦和尚跋其帖。

    又書?懡雲雲。

    蓋大智普明四個字者。

    所夢之方寸墨字也。

    而今以金泥書于黑椅子上。

    别有意趣欤。

    同八日遂卷而懷之。

    以歸丹丘林泉舊隐矣(昌樹)。

    焚芗拜書于其真裡耳。

    如今新裱之。

    時丙子應永三龍集春三月二十五日。

    年七十三歲。

    重志之(樹)。

    傾背之後必可收于京師西山鹿王院庫藏者也。

     普明國師贊。

     祖芳禅師。

     道重丘山。

    行昭日月。

    以大海為境界者七十八年。

    将萬像作辯舌兮熾然演說。

    黑竹篦不立聖解凡情。

    烹金爐鍛盡頑銅鈍鐵。

    千載振其高風。

    四衆仰其芳烈。

    磊磊落落作師日本天王。

    巍巍堂堂飛聲大明天阙。

    正所謂天柱中立狂瀾障回。

    象王行處狐蹤屏絕者是矣。

     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遺像。

    其徒弟昌繕請贊。

     永樂二年歲在甲申春正月初八日。

    武林淨慈住山拙逸叟道聯書。

     同。

     大通禅師。

     颔下眉兮頂門眼。

    大日月輪破群昏。

    全是不是猶難測。

    鳳林吒之那堪論。

    幸希延禅延命去。

    待得再興于世乞一言。

    祝。

     靈山而則笑花。

    少林而能分髓。

    王者軌範超古人。

    唯我金剛大士耳。

     同。

     絕海國師。

     國師之德不可得贊。

    國師之道不可得窮。

    據萬乘師表之極位。

    恢三代祖父之家風。

    瞻彼龜山龍阜法席。

    巋然睹史夜摩天宮。

    覆一篑以壯萬年之基業。

    插莖草以建寶幢于覺雄。

    福慧兼備宗說共通。

    若非古佛降迹來緻宗教尊崇。

    則奚以如是之隆耶。

    森森喬木西山麓。

    潭北湘南氣象同。

     雲門一曲軸跋。

     大通禅師。

     且夫某何者。

    也遇而尤野。

    埋沒而随百草者。

    不在辯矣。

    然得之之可貴者。

    某唯斯一軸乎。

    所以留在山中。

    則使來者鹹知絕唱之高妙慈育之不棄物也。

    不知則已。

    知則予願足矣。

    頌曰。

     靈根同氣不同條。

    每恨身因何所招。

    一曲頓令忘彼我。

    德音豈假九成韶。

     示葩侍者。

     竺仙和尚。

     祖師門下無一毫之事可言。

    然拟欲道個無字。

    早已事生。

    争得無事。

    事不得已。

    未免捋下面皮且從無事事上說個無事底事。

    者個無事之事不是今日之事。

    自從無量空劫已前至于今也。

    盡大地人與彼昆蟲草木之類莫不承恩力。

    而說之者不在搖唇鼓舌方為之說。

    所謂盡大地十方三世一切水鳥樹林牆塵瓦礫。

    靡不熾然演說。

    無有間歇。

    而昧之者無知覺耳。

    所以煩他上祖。

    離兜率降閻浮。

    出母胎處王宮。

    逾禁城入雲山。

    起道樹詣鹿苑。

    如是特地已成幾許節文了也。

    複于鹭池鹫嶺甸庵園。

    三百餘會觀機垂教。

    口唠唠地說之不少。

    亦不知是幾許科斷了也。

    于其中間亦靡不間以示之機關。

    而及舉金色波羅華。

    以迦葉破顔乃成付授。

    一掃四十九年特地周遮。

    從是而下遞代相承不涉廉纖。

    單單直面提持。

    投機透關堪任其事者。

    然後付囑。

    謂之教外别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大化将東。

    乃有香至國王季子。

    微自辨珠。

    至破六宗。

    如轉圓石于千刃之岡。

    洎來震旦。

    道個不識。

    直得乾坤黯黑江漢波幹。

    見者聞者未曾有也。

    亦不知是何言句。

    次第曆涉。

    乃有奇人承其玄猷。

    至曹溪從平地上湧出濤瀾漲滿天下。

    可謂東土大乘根機在于玆乎。

    遂出南嶽青原石頭馬祖百丈黃檗洎諸大宗師具大眼目者。

    皆奮發大機恢張大用。

    傳佛心宗以接來者。

    非性□名相言說科斷拟議思量之可及也。

    誠所謂譬如一滴師子之乳迸散六斛驢乳。

    又自是而下分流四海。

    各擅門風。

    而變通逸格沖樓跨竈。

    回天轉地換鬥移星。

    雷厲風飛龍馳虎驟者。

    何其盛欤。

    而其用處各各不同。

    驗其旨歸一一無異。

    掬其源流探其端緒。

    皆得從上所謂教外别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個一着子入手而能變化不測。

    之若是也。

    隻個一着子匪從人得。

    于己成見。

    在其闡發善與不善之耳。

    謂其善者。

    惟在俊流。

    不論懵底。

    象季漸微人心淡薄。

    俊流難得宗門寂寥。

    觀之先哲。

    何其哀飒一至于是耶。

    當此之時欲求其人。

    傥非宿有靈骨禀大願力乘大行輪。

    行玆大道得無颠覆。

    何故丁玆運澆世途轉見迂曲世相。

    方外嚣薄世利既已濃厚。

    世故故乃熏人。

    傥其根浮力淺行願不深。

    于方寸中稍不端正。

    不被其欺而奪之者未之有也。

    既被其奪。

    乃成封滞不能瞥脫矣。

    但區區孜孜不肖之心。

    無他謀惟利已自養榮遷勝人而已矣。

    與其伍者遂成魔黨。

    以此而出家身心果安在哉。

    既成其魔。

    凡有言說及其行事悉是魔事。

    況其言說從本不正。

    及其行事從本不中者耶。

    傥堕于此。

    雖有智惠。

    果何用哉。

    傥不堕此。

    而堅剛之志存。

    端直之心不屈。

    雖今生現世福力不迨未能整其頹綱。

    而亦于後來世斷斷不入于邪魔外道之類。

    随其所堕受三塗苦。

    正念不忘善根不敗。

    一出頭來。

    必為端人正士也。

    維侍者俊敏學問過人。

    豈一世二世刮垢磨光能至是耶。

    更須照帶。

    勿流于世智辯聰。

    無益妨道。

    冀以念于祖門頹圯。

    當力辨扶樹之心。

    一歸于道可也。

    而佛祖天龍亦豈不為之贊助哉。

    且道是甚麼道牆外底。

    個事奇特叵測。

    解之者胡亂舉覺。

    無有不是。

    無有不中。

    直是天回地轉水湧雲興。

    不同小小。

    所謂入荒田不揀。

    信手拈來草也。

    若更全體作用。

    直饒虛空亦須迸裂。

    豈有近傍處。

    若未解者。

    任爾差排搜索求奇拈出人前。

    悉皆不是更有者。

    見人容易便乃亂統。

    正所謂醜婦效颦也。

    達磨曰。

    迷時人逐法。

    解時法逐人。

    解時識攝色。

    迷時色攝識。

    此謂欤。

    然若據本分。

    饒爾達磨到者裡。

    亦未能放過在。

    今夫臨濟德山用底。

    靡不知為棒喝也。

    然隻知其為棒喝。

    而不知其為棒喝也。

    然使其知。

    曷有其人哉。

    且此家常茶飯耳。

    若其大開東合羅列明窗事。

    果孰能向之。

    在智者不可不審。

    今之參學者不肯信有教外别傳底奇特事。

    但得少為足。

    不窮其大。

    謂止如是。

    卻多錯會卻好事。

    如宗師家拈槌豎拂。

    或指個目前境界以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