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諸經要集曰。
彌蘭王問那先羅漢曰。
人生世間作惡百歲。
臨終一念歸佛死後生天。
我實不信。
複言。
人一生中殺一生命死堕泥犁。
我亦不信。
那先問王曰。
如人持一小石置在水上。
浮耶沒耶。
王曰。
其石沒。
也複問。
如人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
其船沒不。
王曰。
不沒。
那先曰。
雖人造大惡罪業深重如百枚大石。
一念歸佛乘般若船。
不沒苦海便生善處。
何不信耶。
複雖人作小罪如小石。
不知歸佛法僧。
因無船之力終沒惡趣。
亦何不信耶。
王大歡喜信受。
雜譬喻經曰。
昔有沙門。
行草萊間見一大蛇。
言和尚聞阿耆達王否。
沙門答曰。
承聞。
蛇曰。
我身是也。
沙門曰。
阿耆達王歸佛敬法。
建寺度僧。
功德巍巍。
當生天上。
何緣乃爾。
蛇曰。
我臨終時邊人持扇堕我面上。
令我生瞋恚。
由是死受蛇身。
沙門即為說法要。
蛇一心樂聽。
不食七日。
命終生天。
卻後數月持華散佛及僧。
衆人怪之。
虛空有聲。
曰我阿耆達王。
蒙沙門恩聞法生天。
今來謝耳。
臨終前人不可不護病者之心也。
佛在世時無聞比丘得四禅定。
錯謂證第四果。
報命盡時見天中有現。
曰佛說羅漢無後有妄乎。
因起謗佛念。
天中有滅便入無間獄。
龍女靈山會上現身成佛。
不知。
前報世中有甚一念差别。
堕畜生道受女人身乎。
明知。
先因末後一念牽善惡後有。
有一喻子。
譬如有人立六道岐。
東去也不知。
西去也不知。
若打初一步差之。
則欲去東可向西去。
末後一念亦如是。
若住十善心者則去天道。
持五戒心者則去人道。
起瞋恚者去修羅道。
住愚癡者去畜生道。
懷悭貪及饑渴者去餓鬼道發惡逆心者去地獄道。
若複有人觀此一念刹那無常。
而滞空寂入二乘地。
若複了知此一念如幻不思議則登菩薩地。
若複見得此一念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當體畢竟寂滅相。
則不起于座直入如來地。
然則離一心無六道。
泯一心無四聖。
所以道。
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是以首楞嚴說。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明知。
一心上元具動靜二德。
此二相起妄用。
則别國土與衆生。
圓覺曰。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何足怪哉。
此是教家所談。
若約衲僧分上。
又作麼生我王庫内無如是刀。
今日是寶箧院殿月忌初辰。
将軍孝男左馬頭殿預勤修種種白善。
供佛齋僧。
奉請本寺堂頭和尚。
拈香法語。
又命天龍住持比丘某。
升座說法。
所鸠勝因奉為尊靈莊嚴報地。
山僧别無法可說。
隻舉相公曠劫以來以直心改頭換面底。
聊應此時節而已此直心通貫古今。
包括天地。
通世間。
通出世。
日來鎮護皇家。
平定四海。
成就佛道。
興隆佛門。
亦依此直心。
卻後覆蔭兒孫濟度衆生。
亦依此直心。
山僧與麼說話且道。
有證據麼。
如何無。
趙州古佛曰。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
世界壞時此性不壞。
自從一見面目後更不是别人。
隻是一個主人翁。
諸人要谛當會麼。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則知君不可見。
複說偈曰。
摩诘誰知。
金粟佛閻浮借路且逍遙。
野橋無限春消息。
不在梅梢與柳條。
同小祥忌請。
大道本體非識智可思量。
一段靈光豈見聞所照了。
照了不及處明鏡當台。
思量路絕時神珠在掌。
廓爾如一氣含有象。
煥乎侶二儀育群萠。
聖也得之于心。
愚也失之于旨。
生死從此而始。
涅槃對他以談。
岸實不移。
覺亦非拒。
佛佛授手同授此道。
祖祖相傳唯傳此心。
明主依之鎮海嶽正人倫。
賢臣依之贊皇化教忠孝。
所以道入得世間出世無餘。
隻如生佛未分時。
樞府相公向何處安心立命(良久曰)。
葉從霜後落。
花向雪中開。
複曰。
今日是贈從一品左丞相征夷大将軍寶箧院殿瑞山歡公大居士小祥忌辰。
預于日外精修顯密大法事一十日。
又勤修法華忏摩法。
加之書寫讀誦諸大乘經。
諷誦秘密神咒等不遑枚舉。
今當滿散特就于塔下。
于凡筵前拜請萬壽堂上和尚。
開光明佛事拜請東福堂上和尚。
安座法語拜請前席建仁龍湫和尚拈香。
又命天龍住持比丘某甲升座說法。
所裒殊勳奉為尊靈嚴淨報地追薦冥福底意旨。
于法華會上大迦葉曰。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夫法王大寶者何也。
所謂衆生一心寶體。
衆生從無始以來雖藏此大寶。
為無明煩惱塵泥而被埋沒不能顯現。
世尊憐愍此輩。
東說西話。
隻為洗滌凡夫二乘等颠倒妄想垢濁爾。
故說四十二年未顯真實。
宜乎逗到法華會上。
法王大寶自然而現。
譬如演若達多妄謂頭失。
達多狂性歇。
即菩提不從人得。
所以龍女獻寶珠世尊即唱正覺。
以心印心時節子。
寶塔湧出品說。
多寶如來證明。
不知證明個什麼。
若就文釋多寶如來者。
領解此大
諸經要集曰。
彌蘭王問那先羅漢曰。
人生世間作惡百歲。
臨終一念歸佛死後生天。
我實不信。
複言。
人一生中殺一生命死堕泥犁。
我亦不信。
那先問王曰。
如人持一小石置在水上。
浮耶沒耶。
王曰。
其石沒。
也複問。
如人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
其船沒不。
王曰。
不沒。
那先曰。
雖人造大惡罪業深重如百枚大石。
一念歸佛乘般若船。
不沒苦海便生善處。
何不信耶。
複雖人作小罪如小石。
不知歸佛法僧。
因無船之力終沒惡趣。
亦何不信耶。
王大歡喜信受。
雜譬喻經曰。
昔有沙門。
行草萊間見一大蛇。
言和尚聞阿耆達王否。
沙門答曰。
承聞。
蛇曰。
我身是也。
沙門曰。
阿耆達王歸佛敬法。
建寺度僧。
功德巍巍。
當生天上。
何緣乃爾。
蛇曰。
我臨終時邊人持扇堕我面上。
令我生瞋恚。
由是死受蛇身。
沙門即為說法要。
蛇一心樂聽。
不食七日。
命終生天。
卻後數月持華散佛及僧。
衆人怪之。
虛空有聲。
曰我阿耆達王。
蒙沙門恩聞法生天。
今來謝耳。
臨終前人不可不護病者之心也。
佛在世時無聞比丘得四禅定。
錯謂證第四果。
報命盡時見天中有現。
曰佛說羅漢無後有妄乎。
因起謗佛念。
天中有滅便入無間獄。
龍女靈山會上現身成佛。
不知。
前報世中有甚一念差别。
堕畜生道受女人身乎。
明知。
先因末後一念牽善惡後有。
有一喻子。
譬如有人立六道岐。
東去也不知。
西去也不知。
若打初一步差之。
則欲去東可向西去。
末後一念亦如是。
若住十善心者則去天道。
持五戒心者則去人道。
起瞋恚者去修羅道。
住愚癡者去畜生道。
懷悭貪及饑渴者去餓鬼道發惡逆心者去地獄道。
若複有人觀此一念刹那無常。
而滞空寂入二乘地。
若複了知此一念如幻不思議則登菩薩地。
若複見得此一念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當體畢竟寂滅相。
則不起于座直入如來地。
然則離一心無六道。
泯一心無四聖。
所以道。
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是以首楞嚴說。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明知。
一心上元具動靜二德。
此二相起妄用。
則别國土與衆生。
圓覺曰。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何足怪哉。
此是教家所談。
若約衲僧分上。
又作麼生我王庫内無如是刀。
今日是寶箧院殿月忌初辰。
将軍孝男左馬頭殿預勤修種種白善。
供佛齋僧。
奉請本寺堂頭和尚。
拈香法語。
又命天龍住持比丘某。
升座說法。
所鸠勝因奉為尊靈莊嚴報地。
山僧别無法可說。
隻舉相公曠劫以來以直心改頭換面底。
聊應此時節而已此直心通貫古今。
包括天地。
通世間。
通出世。
日來鎮護皇家。
平定四海。
成就佛道。
興隆佛門。
亦依此直心。
卻後覆蔭兒孫濟度衆生。
亦依此直心。
山僧與麼說話且道。
有證據麼。
如何無。
趙州古佛曰。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
世界壞時此性不壞。
自從一見面目後更不是别人。
隻是一個主人翁。
諸人要谛當會麼。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則知君不可見。
複說偈曰。
摩诘誰知。
金粟佛閻浮借路且逍遙。
野橋無限春消息。
不在梅梢與柳條。
同小祥忌請。
大道本體非識智可思量。
一段靈光豈見聞所照了。
照了不及處明鏡當台。
思量路絕時神珠在掌。
廓爾如一氣含有象。
煥乎侶二儀育群萠。
聖也得之于心。
愚也失之于旨。
生死從此而始。
涅槃對他以談。
岸實不移。
覺亦非拒。
佛佛授手同授此道。
祖祖相傳唯傳此心。
明主依之鎮海嶽正人倫。
賢臣依之贊皇化教忠孝。
所以道入得世間出世無餘。
隻如生佛未分時。
樞府相公向何處安心立命(良久曰)。
葉從霜後落。
花向雪中開。
複曰。
今日是贈從一品左丞相征夷大将軍寶箧院殿瑞山歡公大居士小祥忌辰。
預于日外精修顯密大法事一十日。
又勤修法華忏摩法。
加之書寫讀誦諸大乘經。
諷誦秘密神咒等不遑枚舉。
今當滿散特就于塔下。
于凡筵前拜請萬壽堂上和尚。
開光明佛事拜請東福堂上和尚。
安座法語拜請前席建仁龍湫和尚拈香。
又命天龍住持比丘某甲升座說法。
所裒殊勳奉為尊靈嚴淨報地追薦冥福底意旨。
于法華會上大迦葉曰。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夫法王大寶者何也。
所謂衆生一心寶體。
衆生從無始以來雖藏此大寶。
為無明煩惱塵泥而被埋沒不能顯現。
世尊憐愍此輩。
東說西話。
隻為洗滌凡夫二乘等颠倒妄想垢濁爾。
故說四十二年未顯真實。
宜乎逗到法華會上。
法王大寶自然而現。
譬如演若達多妄謂頭失。
達多狂性歇。
即菩提不從人得。
所以龍女獻寶珠世尊即唱正覺。
以心印心時節子。
寶塔湧出品說。
多寶如來證明。
不知證明個什麼。
若就文釋多寶如來者。
領解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