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寶已成正覺久遠劫先。
衆生寶塔直表衆生心體。
從地湧出則示人人心地本來具足。
于虛空會上說為明此塔婆法界塔婆。
然龍女獻珠。
多寶證明法華深旨蓋在此。
山僧如是說話。
不是杜撰差排不見。
密教祖師曰。
制底叱多體同名異。
此宗秘密謂心為佛塔。
制底梵語又曰塔婆。
叱多亦梵語翻雲心。
心與塔梵語異名爾。
般若經曰。
此經所在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又般若經問曰。
何故一切世間尊重恭敬舍利。
佛言。
以從般若出生。
般若者各各本有大智。
試問。
般若但說一切皆空。
何故或贊揚塔婆功德。
或說舍利最勝乎。
可知或說塔婆。
或說舍利。
曰大寶。
曰明鏡。
曰般若。
曰妙法。
曰涅槃。
皆是一心異名耳。
以之推之。
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無不直示此大寶。
說什麼未顯真實。
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
問五方天王。
此珠作何色。
天王随其所見各說異色。
世尊藏珠袖中。
卻擡手言。
此珠作何色。
此珠作何色。
天王言。
佛手中無珠。
何處有色。
世尊歎言。
汝何迷倒之甚。
吾将世珠示。
則強說有青黃赤白色。
吾将真珠示之。
則總不知。
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道。
佛不言乎。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猶如珠說青黃赤白色。
雖然非珠體。
離此亦無有珠。
我家謂之全是全不是。
然此大寶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離一切相無相不具。
以故在貧人名衣裡珠。
在輪王号髻中寶。
在将軍名定亂劍。
所謂金剛堅固般若智劍也。
故寶箧院殿得之長壽寺殿。
緻四海清平。
助君王治道。
一生受用不盡。
今日大壇越征夷大将軍左典廄。
又得之寶箧院殿。
撫育萬民。
興隆三寶。
作國家柱礎亦籍之。
百執事武州大守。
又受付囑護惜之如護眼睛。
寐寤無念玆不在玆亦依此思力。
諸大官人及至林下之徒。
一心合力慕其遺風。
思報其德亦依之。
所以在世間治世間。
在出世治出世。
鹹是斯大寶作用耳。
古人曰。
乾坤之内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
秘在形山。
所謂此大寶。
已曰。
秘在人人形山。
何不求自家家寶。
向外馳求。
動逐輪轉永劫不肯複。
偶雖入佛門。
不以生死事大為念。
隻為勝他以經論為于戈。
互相矛楯以緻破滅本師釋迦大法。
佛喻之獅子身中蟲食獅子肉。
可不悲乎。
吾佛以三祇百大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裒得大法寶。
于靈山會上為一切衆生。
開張三乘五乘教内教外大法網。
将欲羅取三界流轉有情悉入無餘涅槃。
為佛子者何不思之甚。
夫獲鳥者實羅之一目也。
然以一目為網可乎。
是以宋朝始。
永明智覺禅師不忍看天下文字之徒诽謗教外宗。
作宗鏡一百卷以救此弊。
爾來教禅之徒止诤。
自非大權菩薩安能如是乎。
因記得。
唐五代末智覺禅師大檀越吳越忠懿王錢俶。
屬宋朝太祖大孝皇帝啟運時。
提吳越十三州之地獻帝到都朝見。
今淅東淅西是也。
群臣數欲留之不歸。
帝遂不聽。
封一函與之曰。
切莫于途中開之。
雲雲。
歸國披閱。
則群臣谏帝将欲伐俶之書也。
忠懿王不勝感激。
欲報其恩。
便率吳越十三州兵馬。
合力以讨江南李後主。
由是天下大歸宋。
得四海一統。
帝亦賜以天下兵馬大元帥。
譬如日本總追輔使。
忠懿王天性好佛法。
于吾所轄境内建禅教寺院不知其數。
方今江南天下五山禅刹位次王所定。
永明寺今淨慈。
廣撰采經律論文大乘了義說。
作宗鏡錄以奏帝。
帝有旨賜入藏。
從此教禅之徒止诤。
忠懿王一日讀禅宗永嘉集。
至于同除四住此處為。
齊不解其義。
問韶國師。
國師非不知之。
欲救教廢曰。
是天台教中義。
可問其宗主螺溪義寂法師。
王乃迎請設法座。
講說其義大悅。
一日義寂白诏國師雲。
吾教遭安祿山史思明二代亂。
又武宗廢教之時典籍多散失。
傳聞。
日本高麗斯書具存矣。
願師方便藉大王力。
令求之必得焉。
王聞之。
差十人使者。
持五十種寶物。
遙來本朝獻上皇帝。
具奏達所求志趣。
帝有敕許之。
天台一宗聖教悉得之歸。
嗟乎天台教再興。
以流行中土。
而不斷絕者并诏國師力也。
本朝亦有記錄。
忠懿王父文穆王時與本朝通信。
答書載在吾國文粹。
原夫定天下五山則吳越王力也。
宋太祖皇帝亦不改之。
大元老皇帝亦從而行之。
不然天下一變之時。
禅侶位次竟如何。
吾徒雖不必以位可争。
若不得其位法道亦不可得行之。
吳越王不忘靈山付囑之大願力。
壽禅師扶宗樹教之功。
不可不教人而知之。
又王效阿育王八萬四千塔婆。
以精銅鑄八萬四千基塔。
處處安置之。
至于今存。
雲雲。
本朝亦如此。
昔大師先德皆雖相承佛心宗。
本朝以禅機未熟。
而待後之賢達流布者也。
于玆鐮倉最明寺殿平公宿習開發。
得旨于兀庵和尚。
爾來大
衆生寶塔直表衆生心體。
從地湧出則示人人心地本來具足。
于虛空會上說為明此塔婆法界塔婆。
然龍女獻珠。
多寶證明法華深旨蓋在此。
山僧如是說話。
不是杜撰差排不見。
密教祖師曰。
制底叱多體同名異。
此宗秘密謂心為佛塔。
制底梵語又曰塔婆。
叱多亦梵語翻雲心。
心與塔梵語異名爾。
般若經曰。
此經所在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又般若經問曰。
何故一切世間尊重恭敬舍利。
佛言。
以從般若出生。
般若者各各本有大智。
試問。
般若但說一切皆空。
何故或贊揚塔婆功德。
或說舍利最勝乎。
可知或說塔婆。
或說舍利。
曰大寶。
曰明鏡。
曰般若。
曰妙法。
曰涅槃。
皆是一心異名耳。
以之推之。
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無不直示此大寶。
說什麼未顯真實。
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
問五方天王。
此珠作何色。
天王随其所見各說異色。
世尊藏珠袖中。
卻擡手言。
此珠作何色。
此珠作何色。
天王言。
佛手中無珠。
何處有色。
世尊歎言。
汝何迷倒之甚。
吾将世珠示。
則強說有青黃赤白色。
吾将真珠示之。
則總不知。
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道。
佛不言乎。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猶如珠說青黃赤白色。
雖然非珠體。
離此亦無有珠。
我家謂之全是全不是。
然此大寶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離一切相無相不具。
以故在貧人名衣裡珠。
在輪王号髻中寶。
在将軍名定亂劍。
所謂金剛堅固般若智劍也。
故寶箧院殿得之長壽寺殿。
緻四海清平。
助君王治道。
一生受用不盡。
今日大壇越征夷大将軍左典廄。
又得之寶箧院殿。
撫育萬民。
興隆三寶。
作國家柱礎亦籍之。
百執事武州大守。
又受付囑護惜之如護眼睛。
寐寤無念玆不在玆亦依此思力。
諸大官人及至林下之徒。
一心合力慕其遺風。
思報其德亦依之。
所以在世間治世間。
在出世治出世。
鹹是斯大寶作用耳。
古人曰。
乾坤之内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
秘在形山。
所謂此大寶。
已曰。
秘在人人形山。
何不求自家家寶。
向外馳求。
動逐輪轉永劫不肯複。
偶雖入佛門。
不以生死事大為念。
隻為勝他以經論為于戈。
互相矛楯以緻破滅本師釋迦大法。
佛喻之獅子身中蟲食獅子肉。
可不悲乎。
吾佛以三祇百大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裒得大法寶。
于靈山會上為一切衆生。
開張三乘五乘教内教外大法網。
将欲羅取三界流轉有情悉入無餘涅槃。
為佛子者何不思之甚。
夫獲鳥者實羅之一目也。
然以一目為網可乎。
是以宋朝始。
永明智覺禅師不忍看天下文字之徒诽謗教外宗。
作宗鏡一百卷以救此弊。
爾來教禅之徒止诤。
自非大權菩薩安能如是乎。
因記得。
唐五代末智覺禅師大檀越吳越忠懿王錢俶。
屬宋朝太祖大孝皇帝啟運時。
提吳越十三州之地獻帝到都朝見。
今淅東淅西是也。
群臣數欲留之不歸。
帝遂不聽。
封一函與之曰。
切莫于途中開之。
雲雲。
歸國披閱。
則群臣谏帝将欲伐俶之書也。
忠懿王不勝感激。
欲報其恩。
便率吳越十三州兵馬。
合力以讨江南李後主。
由是天下大歸宋。
得四海一統。
帝亦賜以天下兵馬大元帥。
譬如日本總追輔使。
忠懿王天性好佛法。
于吾所轄境内建禅教寺院不知其數。
方今江南天下五山禅刹位次王所定。
永明寺今淨慈。
廣撰采經律論文大乘了義說。
作宗鏡錄以奏帝。
帝有旨賜入藏。
從此教禅之徒止诤。
忠懿王一日讀禅宗永嘉集。
至于同除四住此處為。
齊不解其義。
問韶國師。
國師非不知之。
欲救教廢曰。
是天台教中義。
可問其宗主螺溪義寂法師。
王乃迎請設法座。
講說其義大悅。
一日義寂白诏國師雲。
吾教遭安祿山史思明二代亂。
又武宗廢教之時典籍多散失。
傳聞。
日本高麗斯書具存矣。
願師方便藉大王力。
令求之必得焉。
王聞之。
差十人使者。
持五十種寶物。
遙來本朝獻上皇帝。
具奏達所求志趣。
帝有敕許之。
天台一宗聖教悉得之歸。
嗟乎天台教再興。
以流行中土。
而不斷絕者并诏國師力也。
本朝亦有記錄。
忠懿王父文穆王時與本朝通信。
答書載在吾國文粹。
原夫定天下五山則吳越王力也。
宋太祖皇帝亦不改之。
大元老皇帝亦從而行之。
不然天下一變之時。
禅侶位次竟如何。
吾徒雖不必以位可争。
若不得其位法道亦不可得行之。
吳越王不忘靈山付囑之大願力。
壽禅師扶宗樹教之功。
不可不教人而知之。
又王效阿育王八萬四千塔婆。
以精銅鑄八萬四千基塔。
處處安置之。
至于今存。
雲雲。
本朝亦如此。
昔大師先德皆雖相承佛心宗。
本朝以禅機未熟。
而待後之賢達流布者也。
于玆鐮倉最明寺殿平公宿習開發。
得旨于兀庵和尚。
爾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