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三

關燈
百。

    究其所趣但不過破衆生有相執着。

    故稱破有法王。

    世尊雪山六載。

    明星現時忽然悟道。

    便言。

    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而不得證。

    若伶利底。

    聊聞舉着便把涉諸緣底一念子。

    直下一刀截斷。

    則回無明為大智。

    回三毒為三聚淨戒。

    轉六識為六神通。

    日夜于六根門成大佛事。

    不是強差排。

    元來以凡聖同源縛脫無二。

    淨名又曰。

    夫求法者下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僧求。

    譬如太末蟲處處能泊而不能泊于火焰之上。

    衆生心處處能緣。

    而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蓋般若不是心識可緣境界爾。

    又如人畫虛空。

    才下筆便錯。

    無他虛空不是可畫境界也。

    然不下筆處全是虛空。

    僧問南泉。

    如何是道。

    泉曰。

    平常心是道。

    恁麼答話太似容易。

    汝才舉心動念早是不是。

    所以道毫厘系念三塗業因。

    瞥爾情生萬劫羁鎖。

    又曰。

    佛說一切法為生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說一切法。

    此是古人不得已。

    為人指示平常心底樣子也。

    若識得平常心是道。

    則識得淨名直心是道場。

    若識得直心是道場。

    則識得人人個個着衣吃飯語言問答舉足下足皆是道場。

    到者裡方可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共惟贈從一品左大臣征夷大将軍寶箧院殿。

    執世務權以來二十餘年。

    未嘗見有喜愠色。

    隻以直心應一切而已。

    是以終無怨敵作對待。

    遠近皆化風歸降。

    古雲。

    坐緻太平之謂驗之今日者也。

    又生而具不逆人之德。

    此故善人近之必得福。

    不善人近之終被譴。

    隻以其崇敬與欺罔爾。

    古人銘鏡曰。

    物以萬來。

    我以一視。

    言我虛心視之萬别千差無不一照焉。

    以喻聖人虛己應物。

    昔有饋生魚于鄭子産。

    子産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

    反命曰。

    始舍之圉圉焉。

    圉圉困而未舒貌。

    少則洋洋焉。

    攸然而逝。

    子産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不疑焉。

    校人出曰。

    孰謂子産智。

    予既烹而食之。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孟子引此事曰。

    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朱熹注大意曰。

    以理之所有诳之。

    是曰欺。

    以理之所無昧之。

    是曰罔。

    言君子聞理之所當則不疑。

    故可欺之。

    其理之所乖不肯。

    故難罔之。

    若也抑而罔者必壞。

    欺而不休者獲罪于天。

    也夫以孟子所谕想見古今窮達變通事。

    諸公以為如何。

    且置此事。

    大論曰。

    凡人收因結果時。

    命根不得斷諸愛之所緻也。

    謂住所愛境界愛自體愛。

    相公平生隆樓傑閣風亭月榭。

    起念乃如湧出。

    四夷八蠻異珍奇寶。

    無不以莊嚴。

    當于此時豈得無住所愛乎。

    方今四海清平萬民樂業。

    各懷其德猶如父母。

    當于此時亦得無眷屬愛乎。

    令嗣将軍左馬頭殿。

    年才十歲。

    容貌端嚴。

    有慈有威。

    恰如鳳凰兒方整羽儀獅子兒将欲哮吼。

    人鹹謂。

    加之數年有所成立。

    則緻君于堯舜之上。

    複民于淳素之風。

    當于此時孰無父子之情。

    如此之類謂之境界愛也。

    抑思此諸愛皆為有一身也。

    當脫個殼漏子。

    豈可無自體愛乎。

    然病中終無一言及世俗事。

    去月六日醫師白言。

    病既得除。

    争奈有邪氣橫入。

    請禱之。

    相公大誡曰。

    有甚魔魅窺我。

    切莫于府中作祈禱事。

    是不謂大丈夫烈漢得麼。

    因記得。

    孔子有病。

    子路請禱。

    子曰。

    有諸。

    子路曰。

    有之。

    诔曰。

    禱爾于上下神祇。

    子曰。

    丘之禱久矣。

    言祈禱者。

    悔過遷善以求神之祐也。

    聖人未嘗有過。

    無可遷善。

    其行素合神明。

    故曰。

    丘之禱久矣。

    相公曰。

    有甚魔魅窺我。

    切莫祈禱。

    若使董狐筆記之。

    不在孔子曰禱久之下。

    況相公用心在吾家衲僧行履處十聖三賢窺無路魔外潛觑不見一着子乎。

    去月今日夜亥時請山僧于病室。

    合掌表禮曰。

    氣急言語有難可更醫療。

    山僧唯唯而退。

    乃使人問長老道什麼。

    山僧不知所以。

    隻道。

    相公明白如是。

    有甚所憂。

    又報以即心即佛話不忘。

    相公于是轉一機。

    便囑将軍左馬頭殿以天下所宜有事。

    遺囑了。

    請等持和尚相見。

    意告别也。

    等持又報以平生工夫不忘。

    相公微笑曰。

    長老莫以為念。

    言其不間斷。

    又教侍人椅子敷設袈裟把來安之身邊。

    須臾又請山僧等持。

    山僧先欲入室。

    相公舉手作拒勢。

    便召彈正大内二人。

    更亵衣着新淨衣并道服。

    乞湯洗手。

    披袈裟了把椅子坐氈來坐其上。

    急呼長老長老。

    山僧等持同近前而坐。

    相公以目伸永訣之儀。

    怡然逝矣。

    此時随山僧後諸大官人僧俗男女。

    無老少作群瞻之。

    恰如八達衢頭打雜劇。

    不聞哀恸聲。

    隻聞贊歎聲。

    人人個個随喜激于中。

    感淚溢于外。

    由是見者聞者無不增長佛法信根。

    嗚呼山林丘壑一生咬菜根甘枯淡之士。

    猶以風火離散時節為大事。

    不知相公幾生般若緣熟來。

    于生死自在如是乎。

    夫為釋門釋氏者。

    無慚于内乎。

    且舉一兩條因緣。

    為會中後生晚進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