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三

關燈
不如。

    故曰妙法。

    妙者不可思議之言。

    法者十界十如權實法。

    便指萬法。

    衆生一心元具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

    此十界每一界互具九界。

    則成百界。

    譬如把十鏡挂十方。

    互相涉入。

    重重無盡。

    無盡重重。

    又此百界每一界具體相用因果等十如。

    則成千如。

    又此千如每一如具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器世間三種。

    則成三千。

    此三千法隻于一念建立。

    故曰一念三千三千一念。

    這裡曰諸佛衆生差别得乎。

    曰有地獄有天堂得乎。

    宜乎八歲龍女成正覺。

    五逆調達受記莂。

    所以道。

    一佛成道觀見法界。

    草木國土悉皆成佛。

    此大智眼開則非止一生父母。

    百劫千生父母及六道四生一時成佛。

    夫佛子報父母恩如是。

    故曰。

    棄恩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諸人若能信得及。

    是則名為讀父母恩重經。

    亦謂手不執卷常轉妙法。

    前所舉聖女一念誠至之心猶能脫母惡趣。

    況太守念念在般若中修他冥福乎。

    淑靈超脫無可疑焉。

    因記得。

    玄沙本是個漁者。

    喚作謝三郎。

    每日随其父采魚為活。

    他心中固所不願。

    一日父失腳溺水死。

    他乃發願出家學道。

    将救拔父。

    果如其願。

    後來有人。

    死入冥間。

    見一大獄。

    其上榜曰玄沙之獄。

    因問獄主。

    雲何是獄名玄沙。

    對雲。

    南閻浮提福州有謝三郎。

    以父被溺不能救故有不孝之罪。

    特設此獄以待其來。

    又問。

    彼來受罪何時可釋。

    雲一佛出世複移一獄無有盡期。

    又問。

    我聞玄沙去世久矣雲何未至。

    獄主雲。

    不知此人在生曾為何業。

    雲某先祖識之。

    他悟出世法度人無數。

    獄主聞如是言。

    以手加額須臾一陣風吹所謂地獄者忽然不見。

    信知學般若功德如是殊勝之事。

    骊珠不是骊龍惜。

    隻是時人不解求。

    共惟。

    濃州太守希世猛将。

    蓋代功名。

    忠孝之誠感通天地。

    箭弓之業興起家門。

    是以救天下于危急之際者數矣。

    否則民盡做鬼矣。

    故大樹長壽寺殿捐館之後。

    天下釋子亦失所賴。

    當于此時。

    太守力以扶之。

    是亦衆人所知也。

    然而知恩報恩能有幾個。

    夫處樂忘恩則易。

    居安思危固難。

    若人居安不忘危。

    處樂思報恩。

    無真無俗。

    餘祐綿綿及千萬載修行亦如是。

    若因定力聖境現時。

    作聖解則堕魔境。

    不作聖解則是善境界。

    首楞嚴所明五十魔境皆是此用心。

    若能于此得大自在。

    不妨世恩法恩一時酬畢。

    珍重。

     複舉。

    古德有一問。

    那吒太子析骨還父。

    析肉還母。

    然後成佛。

    如何是那吒身。

    大慧禅師拈曰。

    一毛頭上翻身轉。

    一一毛頭渾不差。

    師曰。

    山僧亦有一問。

    骨得父肉得母。

    如何是當人各各本身(卓杖曰)。

    野色更無山隔斷。

    天光直與水相連。

     從一品左丞相征夷大将軍寶箧院殿瑞山歡公大居士月忌初辰請(正月七日)。

     七葉蓂新木德驚人。

    答在問處。

    問者不親。

    可中莫有通而不犯底麼。

    時有僧。

    出問雲。

    八荒開壽域。

    一氣轉洪鈞。

    陽和無偏黨。

    花開萬國春。

    學人上來。

    請師指陳答曰。

    少林無孔笛。

    一曲萬年歡。

    進雲。

    今日正當寶箧院殿月忌初辰。

    啟大法場作大佛事。

    作麼生是最初追薦一句。

    答曰。

    風不鳴條。

    雨不破塊。

    進雲。

    隻如臨行請和尚酬對分明述永訣懷。

    即今莫有來受伊蒲馔分麼。

    答曰。

    開池不待月。

    池成月自來。

    進雲。

    直得此道相契此心相知。

    答曰。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進雲。

    記得。

    教中道若有一人發真歸源。

    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未審意在那裡。

    答曰。

    打破虛空來。

    與子相見。

    進雲。

    相公既發真歸源。

    虛空還消殒也無。

    答曰。

    向什麼處見相公。

    進雲。

    與麼則性海無風金波自湧。

    心靈絕兆萬象齊照。

    答曰。

    道得八成。

    進雲。

    可謂光前絕後耀古騰今去也。

    答曰。

    鬧市飏碌磚。

    僧禮拜。

    師乃曰。

    靈山的旨目擊道存。

    毗耶玄談淵默雷震。

    便見百草叢上漏洩淨名家風。

    一花枝頭拈出古佛密語。

    皎如千日。

    廓同太虛。

    全水是波當不覆藏則密。

    全波是水當密則不覆藏。

    諸人若能于此薦得。

    生死去來遊戲三昧折旋俯仰妙用神通。

    是以樞府相公現處塵勞。

    心常清淨示歸大寂。

    體自圓明無古無今。

    無此無彼。

    一味平等平等亦無。

    正與麼時且為今時一句如何道。

    不知将謂吹噓力。

    元是東君信息通(卓杖一下)。

    複曰。

    淨名曰。

    法不可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隻是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衆生無始自來輪轉諸趣。

    隻因此六根作咎。

    所謂眼見色。

    耳聞聲。

    鼻嗅香。

    舌了味。

    身覺觸。

    心分别善惡法。

    無有少休息。

    其無厭足如風火。

    躁動如猿猴。

    樂不淨如飛蠅。

    衆生如是心識熠熠。

    所起之念一日夜頃有八億四千。

    念念所作皆是三塗業因。

    世尊大悲憐愍衆生迷真從冥入于冥。

    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東說西話。

    大喻三千小喻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