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升座下。
小師編。
為土岐智山性慧禅尼五七忌辰圖畫地藏菩薩尊像一軀。
頓寫妙法蓮華經一部。
印造父母恩重經請。
垂語曰。
智鑒洞明不着纖塵。
格外相見誰是其人。
有麼問答罷。
乃曰。
有物。
先二儀。
無形主萬有。
蕩蕩該括橫豎。
照照輝騰古今。
三世如來呼之智母。
從上知識指名祖宗。
應物現形。
如水随衆器。
用處獨露。
似空無所依。
百姓托庇庥而不知。
千聖受覆蔭以常用。
用故作四生依怙。
昧者見永劫沉淪所以道大道隻在目前。
要亦目前難睹。
欲識大道真體。
不離聲色言語。
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隻如真如淨境界。
諸人如何進步。
隻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
複曰。
今日法會無他。
孝子濃州太守前光祿大夫某。
今月十九日伏值先妣智山性惠禅尼五七之辰。
圖繪地藏菩薩尊像。
頓寫妙法蓮華經一部。
漸寫一部·印造一部·看讀一部·父母恩重經一部。
今當周備之辰。
莊嚴盡善。
供養盡美。
特命山僧陛于此座。
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所褒善利奉為淑魂。
莊嚴覺果。
超升佛界底意旨。
佛告諸天言。
汝等當知恩報恩。
知恩不報必遭橫死。
所謂知父母恩不報。
知朋友恩不報。
知國土恩不報。
雲雲。
夫人受生父母。
不知父母恩者有何限乎。
佛又言。
諸佛念衆生。
衆生不念佛。
父母常念子。
子不念父母。
佛大智舉此二。
互相為喻以試之。
實知。
子念父母衆生念佛大為難事。
爰承太守平生尊堂若有病我亦煩惱不安。
尊堂若樂則我亦随而樂。
如此用心今古罕聞。
淨名所謂衆生病則菩薩亦随而病者也。
不知。
有甚因緣差别。
尊堂收因結果時親不得盡孝順之道。
料想滄海有竭日。
此恨無消時。
由是與令弟豫州太守共身心齋戒。
依止清淨伽藍。
特命禅侶同修白善。
力事禅定。
寔是希有事。
月藏經明。
諸行中一日一夜修之。
分得度一切衆生之功德者。
隻禅定一門而已。
黃檗禅師曰。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
曆劫修行終不成佛。
夫有一念乃得無心者。
至于十地等覺有得無心者。
長短一得無心乃住。
更無可修。
更無可證。
實無所得真實不虛。
夫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
更無深淺。
十地而得者曆劫枉受辛苦耳。
雲雲。
經曰。
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一契到無心者。
非禅定不能契到無心。
故知。
修禅定功德最大。
是以山僧以為。
尊堂末後因緣不差别。
那知諸佛大悲方便為使孝順心徹頂徹底爾。
不見經曰。
過去久遠劫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滅後。
于像法中有一長者女。
名曰聖女。
此女欲知母生處。
涕淚悲泣。
于如來像前。
恭敬供養。
端坐思惟。
感此孝心母得生天。
于此立大誓願雲。
盡未來劫罪苦衆生廣設方便悉令解脫。
爾時聖女者地藏是也。
此菩薩最初開悟衆生心地元有秘密藏。
随其所證得名。
今時人十之八九緣契此菩薩。
以故少贊揚芳德。
應增長各各信根。
密教曰。
三十七尊住心城。
三十七尊者。
四方四佛中台大日合謂之五佛。
又每一佛各有四親近菩薩。
四四合謂之十六大菩薩。
中台大日亦有四菩薩。
金寶法羯也。
喜鬘歌舞四菩薩謂之内供養。
香華燈塗四菩薩謂之外供養。
鈎索鎖鈴四攝菩薩四四複合之三十二菩薩。
加本五佛成三十七尊。
譬如春夏秋冬成一歲。
如是三十七尊各各三昧元表一心上具德。
故曰住心城。
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加中央法界體性智謂之五智。
夫初發心菩薩大圓鏡智眼開。
則必居平等性智菩提果滿。
諸佛内證智德極于此。
智德圓滿必赴西方化他行。
化他行畢又必赴北方涅槃。
試問。
因甚南方曰寶部。
佛曰寶生。
四菩薩曰寶光幢笑。
密教必有重重秘密義。
且可贊揚幢菩薩一德。
夫衆生一心指為寶所。
此寶洗卻煩惱妄染塵泥則寶體雲現前。
故表此德。
南方東菩薩曰虛空寶菩薩。
虛空藏是。
此寶遠離塵泥則光明發越。
故表此德南菩薩曰虛空光菩薩。
此寶雖光明發越。
不安置十丈幢上則不能雨諸寶。
為表此德西菩薩曰虛空幢菩薩。
地藏菩薩是。
故把此一心寶。
安置精進幢上。
而不見上代末代有佛無佛地獄天堂淨邦穢界差别。
日日夜夜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
每一世界現百千萬億身。
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
于佛法中所為善根雖毫發許。
使其成就無他。
隻為居平等性智長在化他方行化他行耳。
此故非唯釋尊一代。
萬萬出世佛欲赴涅槃。
必付囑此菩薩濟度一切衆生。
若人依此菩薩教依止一實境界。
則成佛可計日待矣。
一實境者。
上無諸佛可成。
下無衆生可度。
便從這裡興慈運悲觀見一切。
則物物頭頭法法塵塵。
一一皆無
小師編。
為土岐智山性慧禅尼五七忌辰圖畫地藏菩薩尊像一軀。
頓寫妙法蓮華經一部。
印造父母恩重經請。
垂語曰。
智鑒洞明不着纖塵。
格外相見誰是其人。
有麼問答罷。
乃曰。
有物。
先二儀。
無形主萬有。
蕩蕩該括橫豎。
照照輝騰古今。
三世如來呼之智母。
從上知識指名祖宗。
應物現形。
如水随衆器。
用處獨露。
似空無所依。
百姓托庇庥而不知。
千聖受覆蔭以常用。
用故作四生依怙。
昧者見永劫沉淪所以道大道隻在目前。
要亦目前難睹。
欲識大道真體。
不離聲色言語。
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隻如真如淨境界。
諸人如何進步。
隻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
複曰。
今日法會無他。
孝子濃州太守前光祿大夫某。
今月十九日伏值先妣智山性惠禅尼五七之辰。
圖繪地藏菩薩尊像。
頓寫妙法蓮華經一部。
漸寫一部·印造一部·看讀一部·父母恩重經一部。
今當周備之辰。
莊嚴盡善。
供養盡美。
特命山僧陛于此座。
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所褒善利奉為淑魂。
莊嚴覺果。
超升佛界底意旨。
佛告諸天言。
汝等當知恩報恩。
知恩不報必遭橫死。
所謂知父母恩不報。
知朋友恩不報。
知國土恩不報。
雲雲。
夫人受生父母。
不知父母恩者有何限乎。
佛又言。
諸佛念衆生。
衆生不念佛。
父母常念子。
子不念父母。
佛大智舉此二。
互相為喻以試之。
實知。
子念父母衆生念佛大為難事。
爰承太守平生尊堂若有病我亦煩惱不安。
尊堂若樂則我亦随而樂。
如此用心今古罕聞。
淨名所謂衆生病則菩薩亦随而病者也。
不知。
有甚因緣差别。
尊堂收因結果時親不得盡孝順之道。
料想滄海有竭日。
此恨無消時。
由是與令弟豫州太守共身心齋戒。
依止清淨伽藍。
特命禅侶同修白善。
力事禅定。
寔是希有事。
月藏經明。
諸行中一日一夜修之。
分得度一切衆生之功德者。
隻禅定一門而已。
黃檗禅師曰。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
曆劫修行終不成佛。
夫有一念乃得無心者。
至于十地等覺有得無心者。
長短一得無心乃住。
更無可修。
更無可證。
實無所得真實不虛。
夫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
更無深淺。
十地而得者曆劫枉受辛苦耳。
雲雲。
經曰。
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一契到無心者。
非禅定不能契到無心。
故知。
修禅定功德最大。
是以山僧以為。
尊堂末後因緣不差别。
那知諸佛大悲方便為使孝順心徹頂徹底爾。
不見經曰。
過去久遠劫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滅後。
于像法中有一長者女。
名曰聖女。
此女欲知母生處。
涕淚悲泣。
于如來像前。
恭敬供養。
端坐思惟。
感此孝心母得生天。
于此立大誓願雲。
盡未來劫罪苦衆生廣設方便悉令解脫。
爾時聖女者地藏是也。
此菩薩最初開悟衆生心地元有秘密藏。
随其所證得名。
今時人十之八九緣契此菩薩。
以故少贊揚芳德。
應增長各各信根。
密教曰。
三十七尊住心城。
三十七尊者。
四方四佛中台大日合謂之五佛。
又每一佛各有四親近菩薩。
四四合謂之十六大菩薩。
中台大日亦有四菩薩。
金寶法羯也。
喜鬘歌舞四菩薩謂之内供養。
香華燈塗四菩薩謂之外供養。
鈎索鎖鈴四攝菩薩四四複合之三十二菩薩。
加本五佛成三十七尊。
譬如春夏秋冬成一歲。
如是三十七尊各各三昧元表一心上具德。
故曰住心城。
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加中央法界體性智謂之五智。
夫初發心菩薩大圓鏡智眼開。
則必居平等性智菩提果滿。
諸佛内證智德極于此。
智德圓滿必赴西方化他行。
化他行畢又必赴北方涅槃。
試問。
因甚南方曰寶部。
佛曰寶生。
四菩薩曰寶光幢笑。
密教必有重重秘密義。
且可贊揚幢菩薩一德。
夫衆生一心指為寶所。
此寶洗卻煩惱妄染塵泥則寶體雲現前。
故表此德。
南方東菩薩曰虛空寶菩薩。
虛空藏是。
此寶遠離塵泥則光明發越。
故表此德南菩薩曰虛空光菩薩。
此寶雖光明發越。
不安置十丈幢上則不能雨諸寶。
為表此德西菩薩曰虛空幢菩薩。
地藏菩薩是。
故把此一心寶。
安置精進幢上。
而不見上代末代有佛無佛地獄天堂淨邦穢界差别。
日日夜夜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
每一世界現百千萬億身。
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
于佛法中所為善根雖毫發許。
使其成就無他。
隻為居平等性智長在化他方行化他行耳。
此故非唯釋尊一代。
萬萬出世佛欲赴涅槃。
必付囑此菩薩濟度一切衆生。
若人依此菩薩教依止一實境界。
則成佛可計日待矣。
一實境者。
上無諸佛可成。
下無衆生可度。
便從這裡興慈運悲觀見一切。
則物物頭頭法法塵塵。
一一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