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三

關燈
是道場。

    到者裡方可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共惟贈從一品左大臣征夷大将軍寶箧院殿。

    執世務權以來二十餘年。

    未嘗見有喜愠色。

    隻以直心應一切而已。

    是以終無怨敵作對待。

    遠近皆化風歸降。

    古雲。

    坐緻太平之謂驗之今日者也。

    又生而具不逆人之德。

    此故善人近之必得福。

    不善人近之終被譴。

    隻以其崇敬與欺罔爾。

    古人銘鏡曰。

    物以萬來。

    我以一視。

    言我虛心視之萬别千差無不一照焉。

    以喻聖人虛己應物。

    昔有饋生魚于鄭子産。

    子産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

    反命曰。

    始舍之圉圉焉。

    圉圉困而未舒貌。

    少則洋洋焉。

    攸然而逝。

    子産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不疑焉。

    校人出曰。

    孰謂子産智。

    予既烹而食之。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孟子引此事曰。

    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朱熹注大意曰。

    以理之所有诳之。

    是曰欺。

    以理之所無昧之。

    是曰罔。

    言君子聞理之所當則不疑。

    故可欺之。

    其理之所乖不肯。

    故難罔之。

    若也抑而罔者必壞。

    欺而不休者獲罪于天。

    也夫以孟子所谕想見古今窮達變通事。

    諸公以為如何。

    且置此事。

    大論曰。

    凡人收因結果時。

    命根不得斷諸愛之所緻也。

    謂住所愛境界愛自體愛。

    相公平生隆樓傑閣風亭月榭。

    起念乃如湧出。

    四夷八蠻異珍奇寶。

    無不以莊嚴。

    當于此時豈得無住所愛乎。

    方今四海清平萬民樂業。

    各懷其德猶如父母。

    當于此時亦得無眷屬愛乎。

    令嗣将軍左馬頭殿。

    年才十歲。

    容貌端嚴。

    有慈有威。

    恰如鳳凰兒方整羽儀獅子兒将欲哮吼。

    人鹹謂。

    加之數年有所成立。

    則緻君于堯舜之上。

    複民于淳素之風。

    當于此時孰無父子之情。

    如此之類謂之境界愛也。

    抑思此諸愛皆為有一身也。

    當脫個殼漏子。

    豈可無自體愛乎。

    然病中終無一言及世俗事。

    去月六日醫師白言。

    病既得除。

    争奈有邪氣橫入。

    請禱之。

    相公大誡曰。

    有甚魔魅窺我。

    切莫于府中作祈禱事。

    是不謂大丈夫烈漢得麼。

    因記得。

    孔子有病。

    子路請禱。

    子曰。

    有諸。

    子路曰。

    有之。

    诔曰。

    禱爾于上下神祇。

    子曰。

    丘之禱久矣。

    言祈禱者。

    悔過遷善以求神之祐也。

    聖人未嘗有過。

    無可遷善。

    其行素合神明。

    故曰。

    丘之禱久矣。

    相公曰。

    有甚魔魅窺我。

    切莫祈禱。

    若使董狐筆記之。

    不在孔子曰禱久之下。

    況相公用心在吾家衲僧行履處十聖三賢窺無路魔外潛觑不見一着子乎。

    去月今日夜亥時請山僧于病室。

    合掌表禮曰。

    氣急言語有難可更醫療。

    山僧唯唯而退。

    乃使人問長老道什麼。

    山僧不知所以。

    隻道。

    相公明白如是。

    有甚所憂。

    又報以即心即佛話不忘。

    相公于是轉一機。

    便囑将軍左馬頭殿以天下所宜有事。

    遺囑了。

    請等持和尚相見。

    意告别也。

    等持又報以平生工夫不忘。

    相公微笑曰。

    長老莫以為念。

    言其不間斷。

    又教侍人椅子敷設袈裟把來安之身邊。

    須臾又請山僧等持。

    山僧先欲入室。

    相公舉手作拒勢。

    便召彈正大内二人。

    更亵衣着新淨衣并道服。

    乞湯洗手。

    披袈裟了把椅子坐氈來坐其上。

    急呼長老長老。

    山僧等持同近前而坐。

    相公以目伸永訣之儀。

    怡然逝矣。

    此時随山僧後諸大官人僧俗男女。

    無老少作群瞻之。

    恰如八達衢頭打雜劇。

    不聞哀恸聲。

    隻聞贊歎聲。

    人人個個随喜激于中。

    感淚溢于外。

    由是見者聞者無不增長佛法信根。

    嗚呼山林丘壑一生咬菜根甘枯淡之士。

    猶以風火離散時節為大事。

    不知相公幾生般若緣熟來。

    于生死自在如是乎。

    夫為釋門釋氏者。

    無慚于内乎。

    且舉一兩條因緣。

    為會中後生晚進用心。

    諸經要集曰。

    彌蘭王問那先羅漢曰。

    人生世間作惡百歲。

    臨終一念歸佛死後生天。

    我實不信。

    複言。

    人一生中殺一生命死堕泥犁。

    我亦不信。

    那先問王曰。

    如人持一小石置在水上。

    浮耶沒耶。

    王曰。

    其石沒。

    也複問。

    如人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

    其船沒不。

    王曰。

    不沒。

    那先曰。

    雖人造大惡罪業深重如百枚大石。

    一念歸佛乘般若船。

    不沒苦海便生善處。

    何不信耶。

    複雖人作小罪如小石。

    不知歸佛法僧。

    因無船之力終沒惡趣。

    亦何不信耶。

    王大歡喜信受。

    雜譬喻經曰。

    昔有沙門。

    行草萊間見一大蛇。

    言和尚聞阿耆達王否。

    沙門答曰。

    承聞。

    蛇曰。

    我身是也。

    沙門曰。

    阿耆達王歸佛敬法。

    建寺度僧。

    功德巍巍。

    當生天上。

    何緣乃爾。

    蛇曰。

    我臨終時邊人持扇堕我面上。

    令我生瞋恚。

    由是死受蛇身。

    沙門即為說法要。

    蛇一心樂聽。

    不食七日。

    命終生天。

    卻後數月持華散佛及僧。

    衆人怪之。

    虛空有聲。

    曰我阿耆達王。

    蒙沙門恩聞法生天。

    今來謝耳。

    臨終前人不可不護病者之心也。

    佛在世時無聞比丘得四禅定。

    錯謂證第四果。

    報命盡時見天中有現。

    曰佛說羅漢無後有妄乎。

    因起謗佛念。

    天中有滅便入無間獄。

    龍女靈山會上現身成佛。

    不知。

    前報世中有甚一念差别。

    堕畜生道受女人身乎。

    明知。

    先因末後一念牽善惡後有。

    有一喻子。

    譬如有人立六道岐。

    東去也不知。

    西去也不知。

    若打初一步差之。

    則欲去東可向西去。

    末後一念亦如是。

    若住十善心者則去天道。

    持五戒心者則去人道。

    起瞋恚者去修羅道。

    住愚癡者去畜生道。

    懷悭貪及饑渴者去餓鬼道發惡逆心者去地獄道。

    若複有人觀此一念刹那無常。

    而滞空寂入二乘地。

    若複了知此一念如幻不思議則登菩薩地。

    若複見得此一念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當體畢竟寂滅相。

    則不起于座直入如來地。

    然則離一心無六道。

    泯一心無四聖。

    所以道。

    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是以首楞嚴說。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明知。

    一心上元具動靜二德。

    此二相起妄用。

    則别國土與衆生。

    圓覺曰。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何足怪哉。

    此是教家所談。

    若約衲僧分上。

    又作麼生我王庫内無如是刀。

    今日是寶箧院殿月忌初辰。

    将軍孝男左馬頭殿預勤修種種白善。

    供佛齋僧。

    奉請本寺堂頭和尚。

    拈香法語。

    又命天龍住持比丘某。

    升座說法。

    所鸠勝因奉為尊靈莊嚴報地。

    山僧别無法可說。

    隻舉相公曠劫以來以直心改頭換面底。

    聊應此時節而已此直心通貫古今。

    包括天地。

    通世間。

    通出世。

    日來鎮護皇家。

    平定四海。

    成就佛道。

    興隆佛門。

    亦依此直心。

    卻後覆蔭兒孫濟度衆生。

    亦依此直心。

    山僧與麼說話且道。

    有證據麼。

    如何無。

    趙州古佛曰。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

    世界壞時此性不壞。

    自從一見面目後更不是别人。

    隻是一個主人翁。

    諸人要谛當會麼。

    不離當處常湛然。

    覓則知君不可見。

    複說偈曰。

    摩诘誰知。

    金粟佛閻浮借路且逍遙。

    野橋無限春消息。

    不在梅梢與柳條。

     同小祥忌請。

     大道本體非識智可思量。

    一段靈光豈見聞所照了。

    照了不及處明鏡當台。

    思量路絕時神珠在掌。

    廓爾如一氣含有象。

    煥乎侶二儀育群萠。

    聖也得之于心。

    愚也失之于旨。

    生死從此而始。

    涅槃對他以談。

    岸實不移。

    覺亦非拒。

    佛佛授手同授此道。

    祖祖相傳唯傳此心。

    明主依之鎮海嶽正人倫。

    賢臣依之贊皇化教忠孝。

    所以道入得世間出世無餘。

    隻如生佛未分時。

    樞府相公向何處安心立命(良久曰)。

    葉從霜後落。

    花向雪中開。

    複曰。

    今日是贈從一品左丞相征夷大将軍寶箧院殿瑞山歡公大居士小祥忌辰。

    預于日外精修顯密大法事一十日。

    又勤修法華忏摩法。

    加之書寫讀誦諸大乘經。

    諷誦秘密神咒等不遑枚舉。

    今當滿散特就于塔下。

    于凡筵前拜請萬壽堂上和尚。

    開光明佛事拜請東福堂上和尚。

    安座法語拜請前席建仁龍湫和尚拈香。

    又命天龍住持比丘某甲升座說法。

    所裒殊勳奉為尊靈嚴淨報地追薦冥福底意旨。

    于法華會上大迦葉曰。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夫法王大寶者何也。

    所謂衆生一心寶體。

    衆生從無始以來雖藏此大寶。

    為無明煩惱塵泥而被埋沒不能顯現。

    世尊憐愍此輩。

    東說西話。

    隻為洗滌凡夫二乘等颠倒妄想垢濁爾。

    故說四十二年未顯真實。

    宜乎逗到法華會上。

    法王大寶自然而現。

    譬如演若達多妄謂頭失。

    達多狂性歇。

    即菩提不從人得。

    所以龍女獻寶珠世尊即唱正覺。

    以心印心時節子。

    寶塔湧出品說。

    多寶如來證明。

    不知證明個什麼。

    若就文釋多寶如來者。

    領解此大寶已成正覺久遠劫先。

    衆生寶塔直表衆生心體。

    從地湧出則示人人心地本來具足。

    于虛空會上說為明此塔婆法界塔婆。

    然龍女獻珠。

    多寶證明法華深旨蓋在此。

    山僧如是說話。

    不是杜撰差排不見。

    密教祖師曰。

    制底叱多體同名異。

    此宗秘密謂心為佛塔。

    制底梵語又曰塔婆。

    叱多亦梵語翻雲心。

    心與塔梵語異名爾。

    般若經曰。

    此經所在即為是塔。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又般若經問曰。

    何故一切世間尊重恭敬舍利。

    佛言。

    以從般若出生。

    般若者各各本有大智。

    試問。

    般若但說一切皆空。

    何故或贊揚塔婆功德。

    或說舍利最勝乎。

    可知或說塔婆。

    或說舍利。

    曰大寶。

    曰明鏡。

    曰般若。

    曰妙法。

    曰涅槃。

    皆是一心異名耳。

    以之推之。

    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無不直示此大寶。

    說什麼未顯真實。

    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

    問五方天王。

    此珠作何色。

    天王随其所見各說異色。

    世尊藏珠袖中。

    卻擡手言。

    此珠作何色。

    此珠作何色。

    天王言。

    佛手中無珠。

    何處有色。

    世尊歎言。

    汝何迷倒之甚。

    吾将世珠示。

    則強說有青黃赤白色。

    吾将真珠示之。

    則總不知。

    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道。

    佛不言乎。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猶如珠說青黃赤白色。

    雖然非珠體。

    離此亦無有珠。

    我家謂之全是全不是。

    然此大寶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離一切相無相不具。

    以故在貧人名衣裡珠。

    在輪王号髻中寶。

    在将軍名定亂劍。

    所謂金剛堅固般若智劍也。

    故寶箧院殿得之長壽寺殿。

    緻四海清平。

    助君王治道。

    一生受用不盡。

    今日大壇越征夷大将軍左典廄。

    又得之寶箧院殿。

    撫育萬民。

    興隆三寶。

    作國家柱礎亦籍之。

    百執事武州大守。

    又受付囑護惜之如護眼睛。

    寐寤無念玆不在玆亦依此思力。

    諸大官人及至林下之徒。

    一心合力慕其遺風。

    思報其德亦依之。

    所以在世間治世間。

    在出世治出世。

    鹹是斯大寶作用耳。

    古人曰。

    乾坤之内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

    秘在形山。

    所謂此大寶。

    已曰。

    秘在人人形山。

    何不求自家家寶。

    向外馳求。

    動逐輪轉永劫不肯複。

    偶雖入佛門。

    不以生死事大為念。

    隻為勝他以經論為于戈。

    互相矛楯以緻破滅本師釋迦大法。

    佛喻之獅子身中蟲食獅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