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可不悲乎。
吾佛以三祇百大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裒得大法寶。
于靈山會上為一切衆生。
開張三乘五乘教内教外大法網。
将欲羅取三界流轉有情悉入無餘涅槃。
為佛子者何不思之甚。
夫獲鳥者實羅之一目也。
然以一目為網可乎。
是以宋朝始。
永明智覺禅師不忍看天下文字之徒诽謗教外宗。
作宗鏡一百卷以救此弊。
爾來教禅之徒止诤。
自非大權菩薩安能如是乎。
因記得。
唐五代末智覺禅師大檀越吳越忠懿王錢俶。
屬宋朝太祖大孝皇帝啟運時。
提吳越十三州之地獻帝到都朝見。
今淅東淅西是也。
群臣數欲留之不歸。
帝遂不聽。
封一函與之曰。
切莫于途中開之。
雲雲。
歸國披閱。
則群臣谏帝将欲伐俶之書也。
忠懿王不勝感激。
欲報其恩。
便率吳越十三州兵馬。
合力以讨江南李後主。
由是天下大歸宋。
得四海一統。
帝亦賜以天下兵馬大元帥。
譬如日本總追輔使。
忠懿王天性好佛法。
于吾所轄境内建禅教寺院不知其數。
方今江南天下五山禅刹位次王所定。
永明寺今淨慈。
廣撰采經律論文大乘了義說。
作宗鏡錄以奏帝。
帝有旨賜入藏。
從此教禅之徒止诤。
忠懿王一日讀禅宗永嘉集。
至于同除四住此處為。
齊不解其義。
問韶國師。
國師非不知之。
欲救教廢曰。
是天台教中義。
可問其宗主螺溪義寂法師。
王乃迎請設法座。
講說其義大悅。
一日義寂白诏國師雲。
吾教遭安祿山史思明二代亂。
又武宗廢教之時典籍多散失。
傳聞。
日本高麗斯書具存矣。
願師方便藉大王力。
令求之必得焉。
王聞之。
差十人使者。
持五十種寶物。
遙來本朝獻上皇帝。
具奏達所求志趣。
帝有敕許之。
天台一宗聖教悉得之歸。
嗟乎天台教再興。
以流行中土。
而不斷絕者并诏國師力也。
本朝亦有記錄。
忠懿王父文穆王時與本朝通信。
答書載在吾國文粹。
原夫定天下五山則吳越王力也。
宋太祖皇帝亦不改之。
大元老皇帝亦從而行之。
不然天下一變之時。
禅侶位次竟如何。
吾徒雖不必以位可争。
若不得其位法道亦不可得行之。
吳越王不忘靈山付囑之大願力。
壽禅師扶宗樹教之功。
不可不教人而知之。
又王效阿育王八萬四千塔婆。
以精銅鑄八萬四千基塔。
處處安置之。
至于今存。
雲雲。
本朝亦如此。
昔大師先德皆雖相承佛心宗。
本朝以禅機未熟。
而待後之賢達流布者也。
于玆鐮倉最明寺殿平公宿習開發。
得旨于兀庵和尚。
爾來大辟禅苑定天下五山。
去元弘以來天下大亂。
累年遭主代世變之際。
佛法大陵遲。
王法亦随之。
其勢不可回恰如百川奔流裂崖岸沒丘陵。
當于此時吾大将軍。
承敕濟民塗炭。
緻君堯舜。
平定四海之日不改舊軌。
重于東西定天下五山十刹以降。
吾道得大行者無他。
蓋以兩将軍與先師國師因緣會遇故爾。
故雲。
法不孤起。
必依人傳。
夫論佛法大外護。
兩相公之功不可在吳越王之下。
凡寶箧院所以作者。
相公亦以造八萬四千基塔婆奉安當院。
至于未來際為萬民福田也。
随而此事亦相似。
故及于此。
今日胡說亂道。
及于玆者奉為寶箧院殿。
頓寫妙法蓮華經。
特命山僧贊揚功德之次。
以大唐日本以天台教或廢或興因緣。
吾禅宗大唐依武大興本朝亦依武盛行。
師檀緣遇一一始合符契。
為使未聞者聞未知者知。
人人個個頭出頭沒此廣大恩德海中耳。
隻圖知恩報恩。
如上所舉宗鏡者。
以心為宗。
以悟為鏡。
則諸佛凡夫萬象森羅無不攝宗鏡中。
若一悟入宗鏡。
則不可有于教性相顯密争。
教内教外異論譬如百千江河未流入海先有大小清濁差别。
一歸大海唯一鹹味更無異味。
是故祖師曰。
十方知者皆入此宗。
即謂入此宗鏡。
古人曰。
經是佛語。
禅是佛心。
豈有佛心口不相應乎。
黃梅五祖會下出南北二宗。
北宗秀禅師頌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南宗能大師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此兩頌各出一隻手可知也。
又後來僧問靈雲。
混沌未分時如何。
雲曰。
露柱懷胎。
僧雲。
分後如何。
雲曰。
如片雲點太清。
僧雲。
太清還受點也無。
雲不答。
僧雲。
恁麼則不有含生來。
雲又不答。
僧雲。
直得純清絕點時如何。
雲曰。
猶是真淨流注。
僧雲。
如何是真淨流注。
雲曰。
如鏡長明。
僧雲。
向上還有事也無。
雲曰。
有。
僧雲。
如何是向上事。
雲曰。
打破鏡來。
與汝相見。
大慧曰。
此是明眼與明眼問答縱奪可見。
諸人若不能如是。
隻管泥在紙上死語中。
一生作活計者。
古人謂之刻舟記劍破珠求影。
一要悟入宗鏡。
直須打破鏡來始得。
法王大寶自然而現。
久立。
複舉。
雪峰一日與玄沙行次。
峰指面前地曰。
者片田地好造無縫塔。
沙曰。
高多少。
峰以目上下顧視。
沙曰。
人天福報不無和尚。
靈山授記未曾夢見在。
峰曰。
汝作麼生。
沙曰。
七尺八尺。
師曰。
雪峰相子不如父。
玄沙果有跨竈之機。
雖然若是無縫塔未曾夢見在。
山僧當爐不避火。
為他剖判去。
玄沙當年當雪峰問汝作麼生。
還他以團團無縫罅落落鎮乾坤。
百千載之下覆蔭兒孫何限。
為土岐霜台祥雲孝公居士三十三回忌請。
(拈香曰)得種塵勞裡。
托根菩提場。
統衆德為花果。
把五分作馨香。
爇向爐中供養。
雲雲。
遂趺座垂語曰。
十方無影像。
觌面露堂堂。
今日明府入寺。
大開齋僧會場。
時節因緣不回避。
黃金色上誰添黃。
有麼(問答罷)。
師乃曰。
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
不是目前法。
亦非心外機。
一句截流千差路絕。
當陽揭示全無遮藏。
所以文殊不二玄談。
淨名隻消一點。
諸佛出身處。
東山水上行。
西江吸盡底人。
不與萬法為侶。
凜如倚天長劍皎似杲日當空。
直饒大悲千眼亦當頭難觑着。
若也放開一線路。
吸劫火于腹内。
擲大千于方外。
掌上擎妙喜界。
毫端開寶王刹。
若凡若聖。
情與無情日夜轉大法輪成大佛事。
且道。
是什麼境界佛也不知。
祖也不會。
複曰。
今日法會旨趣無他。
光祿大夫某甲令弟前羽州太守前豫州大守等。
今月晦日伏值先考霜台祥雲孝公居士三十三年遠忌之辰。
預于日外身心齋戒。
勤修種種白善。
又命大衆看閱毗盧法寶大藏經文。
又依法華忏摩法。
精修五種妙行。
特為台靈忏悔無始廣大劫來六根罪障。
又就于南禅建仁東福等大刹。
平等設供佛齋僧會場。
升座諷經。
又于濃州諸刹修善不遑枚舉。
今日特就本寺設玆會場。
嚴備香華燈燭等妙供。
伸供養之次。
命山僧升座說法。
所集善利奉為台靈嚴淨報地追修冥福者。
如是妙行妙善贊揚當在正日具陳。
隻為增長見聞随喜功德略舉大綱爾。
普賢菩薩十大願以超越諸佛願名曰願王。
随喜功德其一也。
熟案此十大願。
諸願之中可撰取景勝最大者。
然亦大似沒緊要。
人所作功德為其一者。
随喜是何謂哉。
夫凡夫之性見人作好事。
妒忌之心動于中。
诽謗必發幹外不休。
則中下之機中道而止矣。
由玆不能成立世出世事。
若得人随喜贊歎則必成焉。
世間例說道。
人要作善事時必障難出來。
若惡事舉意便成。
是亦無他。
今此欲界乃魔王所領。
其中衆生亦日夜與彼等同住同行同見同聞。
起善念亦知。
起惡念亦知。
彼天魔以衆生為田疇。
以衆生為資糧。
以衆生為眷屬。
是以若有衆生一念歸向佛乘則出生死界外衆生界便空。
衆生界空則彼等天魔田疇不熟。
資糧匮乏眷屬亦減少。
無故魔宮振裂崩倒。
經曰。
若有一人發真歸源。
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以之觀之。
如何魔宮不振裂崩倒乎。
宜乎舉意作善時。
魔便來作障難。
非是人為性好作障難。
障難心起可知皆魔心生而有魔心之人當有其所成立必有因果相酬。
是皆古聖所定。
非一己之私言。
請各着意看。
是故普賢菩薩觀見一切衆生于所作善多諸障礙。
不問大小随喜其功德。
教其增進成就。
此願可謂。
最大最勝至要至切。
是以少贊揚今日功德布施諸人者也。
世間之人無貴賤養育子孫者。
意在送終成家傳業也。
然先父母死者亦有何限乎。
是皆不孝之所緻也。
爰今日功德主光祿大夫諸昆季。
禀父母遺體之日。
身體發膚不敢毀傷者。
是孝之始也。
捐館之後卒哭。
小祥大祥至于今日三十三年追修。
深瀝丹衷。
力竭孝道猶如事生。
中間許多大善事終不為魔難所擾。
以盡終始美。
不是大丈夫能事末世希有事乎。
以之推原。
孝公居士平生秉心無二。
忠于君上。
孝于父母。
武以安國。
信以懷民之所感也。
夫至内有陰德外見光榮千金之嗣人之所不測也。
譬如源深則派流益遠益激。
根深則枝葉彌盛彌大。
固毋可疑焉。
若猶養之功至無功。
前程不可測焉。
古雲。
隻行好事莫問前程是也。
良以一大藏教五千四十八卷。
釋尊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說。
然光祿縮于一念之頃轉得無有遺餘。
試問。
此經未轉先收在何處。
今日轉至百千萬卷又從何得來。
須知人人方寸中。
本有如是無盡藏陀羅尼門無盡藏三昧解脫門一切智慧福德海。
自威音以前直至于今全不缺少。
佛言。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經者何也。
所謂人人本有一卷經也。
此經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流出一切父母。
一切鴉鳴鵲噪。
晝明夜暗。
春生夏長。
法法塵塵皆無不演此經義。
華嚴曰。
塵說刹說衆生說三世一時說。
何怪之乎。
諸人隻要常轉此一卷經。
六祖大師雲。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者個道理。
昧之者坐飯籮邊終日叫饑。
明之者衣裡珠不從人得。
久立珍重 複舉。
百丈大智禅師一日在方丈坐。
急有一僧。
哭入雲。
父母俱喪。
請師擇日。
丈曰。
來日為汝一時埋卻。
大慧禅師曰。
者個因緣如何提持。
如何下語。
又曰。
父母俱喪。
請師擇日。
來日為汝一時埋卻。
提持亦提持了。
下語亦下語了。
切忌作禅在口唇皮觜上會(拈曰)。
父母俱喪。
請師擇日。
來日為汝一時埋卻。
者個因緣為者僧提持也得。
為古人出氣也得。
就中有諸訛處。
若人檢默得出。
今日供養功不浪施(一拂)。
勝光寶殿開堂慶贊地藏菩薩(檀越源氏)。
江月道人。
拈香祝聖畢。
趺坐垂語曰。
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當場大寶誰肯商量。
有麼問答罷。
乃曰。
諸佛妙道列祖機關。
險如懸崖。
平似鏡面。
蹈不着處腳下即是通玄峰。
透不過時全身坐在含元殿。
今日有女丈夫。
了取之一念頃。
便見佛事門中建立萬端法。
心地藏上開示無價寶。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大法自然而至。
偉哉此一寶包天地不以為至大。
入無間亦不為微少。
在聖同聖。
在凡同凡。
聲前非聲。
色後非色。
觸目未嘗無。
吾佛以三祇百大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裒得大法寶。
于靈山會上為一切衆生。
開張三乘五乘教内教外大法網。
将欲羅取三界流轉有情悉入無餘涅槃。
為佛子者何不思之甚。
夫獲鳥者實羅之一目也。
然以一目為網可乎。
是以宋朝始。
永明智覺禅師不忍看天下文字之徒诽謗教外宗。
作宗鏡一百卷以救此弊。
爾來教禅之徒止诤。
自非大權菩薩安能如是乎。
因記得。
唐五代末智覺禅師大檀越吳越忠懿王錢俶。
屬宋朝太祖大孝皇帝啟運時。
提吳越十三州之地獻帝到都朝見。
今淅東淅西是也。
群臣數欲留之不歸。
帝遂不聽。
封一函與之曰。
切莫于途中開之。
雲雲。
歸國披閱。
則群臣谏帝将欲伐俶之書也。
忠懿王不勝感激。
欲報其恩。
便率吳越十三州兵馬。
合力以讨江南李後主。
由是天下大歸宋。
得四海一統。
帝亦賜以天下兵馬大元帥。
譬如日本總追輔使。
忠懿王天性好佛法。
于吾所轄境内建禅教寺院不知其數。
方今江南天下五山禅刹位次王所定。
永明寺今淨慈。
廣撰采經律論文大乘了義說。
作宗鏡錄以奏帝。
帝有旨賜入藏。
從此教禅之徒止诤。
忠懿王一日讀禅宗永嘉集。
至于同除四住此處為。
齊不解其義。
問韶國師。
國師非不知之。
欲救教廢曰。
是天台教中義。
可問其宗主螺溪義寂法師。
王乃迎請設法座。
講說其義大悅。
一日義寂白诏國師雲。
吾教遭安祿山史思明二代亂。
又武宗廢教之時典籍多散失。
傳聞。
日本高麗斯書具存矣。
願師方便藉大王力。
令求之必得焉。
王聞之。
差十人使者。
持五十種寶物。
遙來本朝獻上皇帝。
具奏達所求志趣。
帝有敕許之。
天台一宗聖教悉得之歸。
嗟乎天台教再興。
以流行中土。
而不斷絕者并诏國師力也。
本朝亦有記錄。
忠懿王父文穆王時與本朝通信。
答書載在吾國文粹。
原夫定天下五山則吳越王力也。
宋太祖皇帝亦不改之。
大元老皇帝亦從而行之。
不然天下一變之時。
禅侶位次竟如何。
吾徒雖不必以位可争。
若不得其位法道亦不可得行之。
吳越王不忘靈山付囑之大願力。
壽禅師扶宗樹教之功。
不可不教人而知之。
又王效阿育王八萬四千塔婆。
以精銅鑄八萬四千基塔。
處處安置之。
至于今存。
雲雲。
本朝亦如此。
昔大師先德皆雖相承佛心宗。
本朝以禅機未熟。
而待後之賢達流布者也。
于玆鐮倉最明寺殿平公宿習開發。
得旨于兀庵和尚。
爾來大辟禅苑定天下五山。
去元弘以來天下大亂。
累年遭主代世變之際。
佛法大陵遲。
王法亦随之。
其勢不可回恰如百川奔流裂崖岸沒丘陵。
當于此時吾大将軍。
承敕濟民塗炭。
緻君堯舜。
平定四海之日不改舊軌。
重于東西定天下五山十刹以降。
吾道得大行者無他。
蓋以兩将軍與先師國師因緣會遇故爾。
故雲。
法不孤起。
必依人傳。
夫論佛法大外護。
兩相公之功不可在吳越王之下。
凡寶箧院所以作者。
相公亦以造八萬四千基塔婆奉安當院。
至于未來際為萬民福田也。
随而此事亦相似。
故及于此。
今日胡說亂道。
及于玆者奉為寶箧院殿。
頓寫妙法蓮華經。
特命山僧贊揚功德之次。
以大唐日本以天台教或廢或興因緣。
吾禅宗大唐依武大興本朝亦依武盛行。
師檀緣遇一一始合符契。
為使未聞者聞未知者知。
人人個個頭出頭沒此廣大恩德海中耳。
隻圖知恩報恩。
如上所舉宗鏡者。
以心為宗。
以悟為鏡。
則諸佛凡夫萬象森羅無不攝宗鏡中。
若一悟入宗鏡。
則不可有于教性相顯密争。
教内教外異論譬如百千江河未流入海先有大小清濁差别。
一歸大海唯一鹹味更無異味。
是故祖師曰。
十方知者皆入此宗。
即謂入此宗鏡。
古人曰。
經是佛語。
禅是佛心。
豈有佛心口不相應乎。
黃梅五祖會下出南北二宗。
北宗秀禅師頌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南宗能大師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此兩頌各出一隻手可知也。
又後來僧問靈雲。
混沌未分時如何。
雲曰。
露柱懷胎。
僧雲。
分後如何。
雲曰。
如片雲點太清。
僧雲。
太清還受點也無。
雲不答。
僧雲。
恁麼則不有含生來。
雲又不答。
僧雲。
直得純清絕點時如何。
雲曰。
猶是真淨流注。
僧雲。
如何是真淨流注。
雲曰。
如鏡長明。
僧雲。
向上還有事也無。
雲曰。
有。
僧雲。
如何是向上事。
雲曰。
打破鏡來。
與汝相見。
大慧曰。
此是明眼與明眼問答縱奪可見。
諸人若不能如是。
隻管泥在紙上死語中。
一生作活計者。
古人謂之刻舟記劍破珠求影。
一要悟入宗鏡。
直須打破鏡來始得。
法王大寶自然而現。
久立。
複舉。
雪峰一日與玄沙行次。
峰指面前地曰。
者片田地好造無縫塔。
沙曰。
高多少。
峰以目上下顧視。
沙曰。
人天福報不無和尚。
靈山授記未曾夢見在。
峰曰。
汝作麼生。
沙曰。
七尺八尺。
師曰。
雪峰相子不如父。
玄沙果有跨竈之機。
雖然若是無縫塔未曾夢見在。
山僧當爐不避火。
為他剖判去。
玄沙當年當雪峰問汝作麼生。
還他以團團無縫罅落落鎮乾坤。
百千載之下覆蔭兒孫何限。
為土岐霜台祥雲孝公居士三十三回忌請。
(拈香曰)得種塵勞裡。
托根菩提場。
統衆德為花果。
把五分作馨香。
爇向爐中供養。
雲雲。
遂趺座垂語曰。
十方無影像。
觌面露堂堂。
今日明府入寺。
大開齋僧會場。
時節因緣不回避。
黃金色上誰添黃。
有麼(問答罷)。
師乃曰。
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
不是目前法。
亦非心外機。
一句截流千差路絕。
當陽揭示全無遮藏。
所以文殊不二玄談。
淨名隻消一點。
諸佛出身處。
東山水上行。
西江吸盡底人。
不與萬法為侶。
凜如倚天長劍皎似杲日當空。
直饒大悲千眼亦當頭難觑着。
若也放開一線路。
吸劫火于腹内。
擲大千于方外。
掌上擎妙喜界。
毫端開寶王刹。
若凡若聖。
情與無情日夜轉大法輪成大佛事。
且道。
是什麼境界佛也不知。
祖也不會。
複曰。
今日法會旨趣無他。
光祿大夫某甲令弟前羽州太守前豫州大守等。
今月晦日伏值先考霜台祥雲孝公居士三十三年遠忌之辰。
預于日外身心齋戒。
勤修種種白善。
又命大衆看閱毗盧法寶大藏經文。
又依法華忏摩法。
精修五種妙行。
特為台靈忏悔無始廣大劫來六根罪障。
又就于南禅建仁東福等大刹。
平等設供佛齋僧會場。
升座諷經。
又于濃州諸刹修善不遑枚舉。
今日特就本寺設玆會場。
嚴備香華燈燭等妙供。
伸供養之次。
命山僧升座說法。
所集善利奉為台靈嚴淨報地追修冥福者。
如是妙行妙善贊揚當在正日具陳。
隻為增長見聞随喜功德略舉大綱爾。
普賢菩薩十大願以超越諸佛願名曰願王。
随喜功德其一也。
熟案此十大願。
諸願之中可撰取景勝最大者。
然亦大似沒緊要。
人所作功德為其一者。
随喜是何謂哉。
夫凡夫之性見人作好事。
妒忌之心動于中。
诽謗必發幹外不休。
則中下之機中道而止矣。
由玆不能成立世出世事。
若得人随喜贊歎則必成焉。
世間例說道。
人要作善事時必障難出來。
若惡事舉意便成。
是亦無他。
今此欲界乃魔王所領。
其中衆生亦日夜與彼等同住同行同見同聞。
起善念亦知。
起惡念亦知。
彼天魔以衆生為田疇。
以衆生為資糧。
以衆生為眷屬。
是以若有衆生一念歸向佛乘則出生死界外衆生界便空。
衆生界空則彼等天魔田疇不熟。
資糧匮乏眷屬亦減少。
無故魔宮振裂崩倒。
經曰。
若有一人發真歸源。
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以之觀之。
如何魔宮不振裂崩倒乎。
宜乎舉意作善時。
魔便來作障難。
非是人為性好作障難。
障難心起可知皆魔心生而有魔心之人當有其所成立必有因果相酬。
是皆古聖所定。
非一己之私言。
請各着意看。
是故普賢菩薩觀見一切衆生于所作善多諸障礙。
不問大小随喜其功德。
教其增進成就。
此願可謂。
最大最勝至要至切。
是以少贊揚今日功德布施諸人者也。
世間之人無貴賤養育子孫者。
意在送終成家傳業也。
然先父母死者亦有何限乎。
是皆不孝之所緻也。
爰今日功德主光祿大夫諸昆季。
禀父母遺體之日。
身體發膚不敢毀傷者。
是孝之始也。
捐館之後卒哭。
小祥大祥至于今日三十三年追修。
深瀝丹衷。
力竭孝道猶如事生。
中間許多大善事終不為魔難所擾。
以盡終始美。
不是大丈夫能事末世希有事乎。
以之推原。
孝公居士平生秉心無二。
忠于君上。
孝于父母。
武以安國。
信以懷民之所感也。
夫至内有陰德外見光榮千金之嗣人之所不測也。
譬如源深則派流益遠益激。
根深則枝葉彌盛彌大。
固毋可疑焉。
若猶養之功至無功。
前程不可測焉。
古雲。
隻行好事莫問前程是也。
良以一大藏教五千四十八卷。
釋尊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說。
然光祿縮于一念之頃轉得無有遺餘。
試問。
此經未轉先收在何處。
今日轉至百千萬卷又從何得來。
須知人人方寸中。
本有如是無盡藏陀羅尼門無盡藏三昧解脫門一切智慧福德海。
自威音以前直至于今全不缺少。
佛言。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經者何也。
所謂人人本有一卷經也。
此經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流出一切父母。
一切鴉鳴鵲噪。
晝明夜暗。
春生夏長。
法法塵塵皆無不演此經義。
華嚴曰。
塵說刹說衆生說三世一時說。
何怪之乎。
諸人隻要常轉此一卷經。
六祖大師雲。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者個道理。
昧之者坐飯籮邊終日叫饑。
明之者衣裡珠不從人得。
久立珍重 複舉。
百丈大智禅師一日在方丈坐。
急有一僧。
哭入雲。
父母俱喪。
請師擇日。
丈曰。
來日為汝一時埋卻。
大慧禅師曰。
者個因緣如何提持。
如何下語。
又曰。
父母俱喪。
請師擇日。
來日為汝一時埋卻。
提持亦提持了。
下語亦下語了。
切忌作禅在口唇皮觜上會(拈曰)。
父母俱喪。
請師擇日。
來日為汝一時埋卻。
者個因緣為者僧提持也得。
為古人出氣也得。
就中有諸訛處。
若人檢默得出。
今日供養功不浪施(一拂)。
勝光寶殿開堂慶贊地藏菩薩(檀越源氏)。
江月道人。
拈香祝聖畢。
趺坐垂語曰。
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當場大寶誰肯商量。
有麼問答罷。
乃曰。
諸佛妙道列祖機關。
險如懸崖。
平似鏡面。
蹈不着處腳下即是通玄峰。
透不過時全身坐在含元殿。
今日有女丈夫。
了取之一念頃。
便見佛事門中建立萬端法。
心地藏上開示無價寶。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大法自然而至。
偉哉此一寶包天地不以為至大。
入無間亦不為微少。
在聖同聖。
在凡同凡。
聲前非聲。
色後非色。
觸目未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