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升座下。
小師編。
為土岐智山性慧禅尼五七忌辰圖畫地藏菩薩尊像一軀。
頓寫妙法蓮華經一部。
印造父母恩重經請。
垂語曰。
智鑒洞明不着纖塵。
格外相見誰是其人。
有麼問答罷。
乃曰。
有物。
先二儀。
無形主萬有。
蕩蕩該括橫豎。
照照輝騰古今。
三世如來呼之智母。
從上知識指名祖宗。
應物現形。
如水随衆器。
用處獨露。
似空無所依。
百姓托庇庥而不知。
千聖受覆蔭以常用。
用故作四生依怙。
昧者見永劫沉淪所以道大道隻在目前。
要亦目前難睹。
欲識大道真體。
不離聲色言語。
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隻如真如淨境界。
諸人如何進步。
隻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
複曰。
今日法會無他。
孝子濃州太守前光祿大夫某。
今月十九日伏值先妣智山性惠禅尼五七之辰。
圖繪地藏菩薩尊像。
頓寫妙法蓮華經一部。
漸寫一部·印造一部·看讀一部·父母恩重經一部。
今當周備之辰。
莊嚴盡善。
供養盡美。
特命山僧陛于此座。
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所褒善利奉為淑魂。
莊嚴覺果。
超升佛界底意旨。
佛告諸天言。
汝等當知恩報恩。
知恩不報必遭橫死。
所謂知父母恩不報。
知朋友恩不報。
知國土恩不報。
雲雲。
夫人受生父母。
不知父母恩者有何限乎。
佛又言。
諸佛念衆生。
衆生不念佛。
父母常念子。
子不念父母。
佛大智舉此二。
互相為喻以試之。
實知。
子念父母衆生念佛大為難事。
爰承太守平生尊堂若有病我亦煩惱不安。
尊堂若樂則我亦随而樂。
如此用心今古罕聞。
淨名所謂衆生病則菩薩亦随而病者也。
不知。
有甚因緣差别。
尊堂收因結果時親不得盡孝順之道。
料想滄海有竭日。
此恨無消時。
由是與令弟豫州太守共身心齋戒。
依止清淨伽藍。
特命禅侶同修白善。
力事禅定。
寔是希有事。
月藏經明。
諸行中一日一夜修之。
分得度一切衆生之功德者。
隻禅定一門而已。
黃檗禅師曰。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
曆劫修行終不成佛。
夫有一念乃得無心者。
至于十地等覺有得無心者。
長短一得無心乃住。
更無可修。
更無可證。
實無所得真實不虛。
夫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
更無深淺。
十地而得者曆劫枉受辛苦耳。
雲雲。
經曰。
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一契到無心者。
非禅定不能契到無心。
故知。
修禅定功德最大。
是以山僧以為。
尊堂末後因緣不差别。
那知諸佛大悲方便為使孝順心徹頂徹底爾。
不見經曰。
過去久遠劫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滅後。
于像法中有一長者女。
名曰聖女。
此女欲知母生處。
涕淚悲泣。
于如來像前。
恭敬供養。
端坐思惟。
感此孝心母得生天。
于此立大誓願雲。
盡未來劫罪苦衆生廣設方便悉令解脫。
爾時聖女者地藏是也。
此菩薩最初開悟衆生心地元有秘密藏。
随其所證得名。
今時人十之八九緣契此菩薩。
以故少贊揚芳德。
應增長各各信根。
密教曰。
三十七尊住心城。
三十七尊者。
四方四佛中台大日合謂之五佛。
又每一佛各有四親近菩薩。
四四合謂之十六大菩薩。
中台大日亦有四菩薩。
金寶法羯也。
喜鬘歌舞四菩薩謂之内供養。
香華燈塗四菩薩謂之外供養。
鈎索鎖鈴四攝菩薩四四複合之三十二菩薩。
加本五佛成三十七尊。
譬如春夏秋冬成一歲。
如是三十七尊各各三昧元表一心上具德。
故曰住心城。
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加中央法界體性智謂之五智。
夫初發心菩薩大圓鏡智眼開。
則必居平等性智菩提果滿。
諸佛内證智德極于此。
智德圓滿必赴西方化他行。
化他行畢又必赴北方涅槃。
試問。
因甚南方曰寶部。
佛曰寶生。
四菩薩曰寶光幢笑。
密教必有重重秘密義。
且可贊揚幢菩薩一德。
夫衆生一心指為寶所。
此寶洗卻煩惱妄染塵泥則寶體雲現前。
故表此德。
南方東菩薩曰虛空寶菩薩。
虛空藏是。
此寶遠離塵泥則光明發越。
故表此德南菩薩曰虛空光菩薩。
此寶雖光明發越。
不安置十丈幢上則不能雨諸寶。
為表此德西菩薩曰虛空幢菩薩。
地藏菩薩是。
故把此一心寶。
安置精進幢上。
而不見上代末代有佛無佛地獄天堂淨邦穢界差别。
日日夜夜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
每一世界現百千萬億身。
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
于佛法中所為善根雖毫發許。
使其成就無他。
隻為居平等性智長在化他方行化他行耳。
此故非唯釋尊一代。
萬萬出世佛欲赴涅槃。
必付囑此菩薩濟度一切衆生。
若人依此菩薩教依止一實境界。
則成佛可計日待矣。
一實境者。
上無諸佛可成。
下無衆生可度。
便從這裡興慈運悲觀見一切。
則物物頭頭法法塵塵。
一一皆無不如。
故曰妙法。
妙者不可思議之言。
法者十界十如權實法。
便指萬法。
衆生一心元具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
此十界每一界互具九界。
則成百界。
譬如把十鏡挂十方。
互相涉入。
重重無盡。
無盡重重。
又此百界每一界具體相用因果等十如。
則成千如。
又此千如每一如具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器世間三種。
則成三千。
此三千法隻于一念建立。
故曰一念三千三千一念。
這裡曰諸佛衆生差别得乎。
曰有地獄有天堂得乎。
宜乎八歲龍女成正覺。
五逆調達受記莂。
所以道。
一佛成道觀見法界。
草木國土悉皆成佛。
此大智眼開則非止一生父母。
百劫千生父母及六道四生一時成佛。
夫佛子報父母恩如是。
故曰。
棄恩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諸人若能信得及。
是則名為讀父母恩重經。
亦謂手不執卷常轉妙法。
前所舉聖女一念誠至之心猶能脫母惡趣。
況太守念念在般若中修他冥福乎。
淑靈超脫無可疑焉。
因記得。
玄沙本是個漁者。
喚作謝三郎。
每日随其父采魚為活。
他心中固所不願。
一日父失腳溺水死。
他乃發願出家學道。
将救拔父。
果如其願。
後來有人。
死入冥間。
見一大獄。
其上榜曰玄沙之獄。
因問獄主。
雲何是獄名玄沙。
對雲。
南閻浮提福州有謝三郎。
以父被溺不能救故有不孝之罪。
特設此獄以待其來。
又問。
彼來受罪何時可釋。
雲一佛出世複移一獄無有盡期。
又問。
我聞玄沙去世久矣雲何未至。
獄主雲。
不知此人在生曾為何業。
雲某先祖識之。
他悟出世法度人無數。
獄主聞如是言。
以手加額須臾一陣風吹所謂地獄者忽然不見。
信知學般若功德如是殊勝之事。
骊珠不是骊龍惜。
隻是時人不解求。
共惟。
濃州太守希世猛将。
蓋代功名。
忠孝之誠感通天地。
箭弓之業興起家門。
是以救天下于危急之際者數矣。
否則民盡做鬼矣。
故大樹長壽寺殿捐館之後。
天下釋子亦失所賴。
當于此時。
太守力以扶之。
是亦衆人所知也。
然而知恩報恩能有幾個。
夫處樂忘恩則易。
居安思危固難。
若人居安不忘危。
處樂思報恩。
無真無俗。
餘祐綿綿及千萬載修行亦如是。
若因定力聖境現時。
作聖解則堕魔境。
不作聖解則是善境界。
首楞嚴所明五十魔境皆是此用心。
若能于此得大自在。
不妨世恩法恩一時酬畢。
珍重。
複舉。
古德有一問。
那吒太子析骨還父。
析肉還母。
然後成佛。
如何是那吒身。
大慧禅師拈曰。
一毛頭上翻身轉。
一一毛頭渾不差。
師曰。
山僧亦有一問。
骨得父肉得母。
如何是當人各各本身(卓杖曰)。
野色更無山隔斷。
天光直與水相連。
從一品左丞相征夷大将軍寶箧院殿瑞山歡公大居士月忌初辰請(正月七日)。
七葉蓂新木德驚人。
答在問處。
問者不親。
可中莫有通而不犯底麼。
時有僧。
出問雲。
八荒開壽域。
一氣轉洪鈞。
陽和無偏黨。
花開萬國春。
學人上來。
請師指陳答曰。
少林無孔笛。
一曲萬年歡。
進雲。
今日正當寶箧院殿月忌初辰。
啟大法場作大佛事。
作麼生是最初追薦一句。
答曰。
風不鳴條。
雨不破塊。
進雲。
隻如臨行請和尚酬對分明述永訣懷。
即今莫有來受伊蒲馔分麼。
答曰。
開池不待月。
池成月自來。
進雲。
直得此道相契此心相知。
答曰。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進雲。
記得。
教中道若有一人發真歸源。
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未審意在那裡。
答曰。
打破虛空來。
與子相見。
進雲。
相公既發真歸源。
虛空還消殒也無。
答曰。
向什麼處見相公。
進雲。
與麼則性海無風金波自湧。
心靈絕兆萬象齊照。
答曰。
道得八成。
進雲。
可謂光前絕後耀古騰今去也。
答曰。
鬧市飏碌磚。
僧禮拜。
師乃曰。
靈山的旨目擊道存。
毗耶玄談淵默雷震。
便見百草叢上漏洩淨名家風。
一花枝頭拈出古佛密語。
皎如千日。
廓同太虛。
全水是波當不覆藏則密。
全波是水當密則不覆藏。
諸人若能于此薦得。
生死去來遊戲三昧折旋俯仰妙用神通。
是以樞府相公現處塵勞。
心常清淨示歸大寂。
體自圓明無古無今。
無此無彼。
一味平等平等亦無。
正與麼時且為今時一句如何道。
不知将謂吹噓力。
元是東君信息通(卓杖一下)。
複曰。
淨名曰。
法不可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隻是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衆生無始自來輪轉諸趣。
隻因此六根作咎。
所謂眼見色。
耳聞聲。
鼻嗅香。
舌了味。
身覺觸。
心分别善惡法。
無有少休息。
其無厭足如風火。
躁動如猿猴。
樂不淨如飛蠅。
衆生如是心識熠熠。
所起之念一日夜頃有八億四千。
念念所作皆是三塗業因。
世尊大悲憐愍衆生迷真從冥入于冥。
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東說西話。
大喻三千小喻八百。
究其所趣但不過破衆生有相執着。
故稱破有法王。
世尊雪山六載。
明星現時忽然悟道。
便言。
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而不得證。
若伶利底。
聊聞舉着便把涉諸緣底一念子。
直下一刀截斷。
則回無明為大智。
回三毒為三聚淨戒。
轉六識為六神通。
日夜于六根門成大佛事。
不是強差排。
元來以凡聖同源縛脫無二。
淨名又曰。
夫求法者下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僧求。
譬如太末蟲處處能泊而不能泊于火焰之上。
衆生心處處能緣。
而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蓋般若不是心識可緣境界爾。
又如人畫虛空。
才下筆便錯。
無他虛空不是可畫境界也。
然不下筆處全是虛空。
僧問南泉。
如何是道。
泉曰。
平常心是道。
恁麼答話太似容易。
汝才舉心動念早是不是。
所以道毫厘系念三塗業因。
瞥爾情生萬劫羁鎖。
又曰。
佛說一切法為生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說一切法。
此是古人不得已。
為人指示平常心底樣子也。
若識得平常心是道。
則識得淨名直心是道場。
若識得直心是道場。
則識得人人個個着衣吃飯語言問答舉足下足皆
小師編。
為土岐智山性慧禅尼五七忌辰圖畫地藏菩薩尊像一軀。
頓寫妙法蓮華經一部。
印造父母恩重經請。
垂語曰。
智鑒洞明不着纖塵。
格外相見誰是其人。
有麼問答罷。
乃曰。
有物。
先二儀。
無形主萬有。
蕩蕩該括橫豎。
照照輝騰古今。
三世如來呼之智母。
從上知識指名祖宗。
應物現形。
如水随衆器。
用處獨露。
似空無所依。
百姓托庇庥而不知。
千聖受覆蔭以常用。
用故作四生依怙。
昧者見永劫沉淪所以道大道隻在目前。
要亦目前難睹。
欲識大道真體。
不離聲色言語。
真如淨境界一泯未嘗存。
能随染淨緣遂成十法界。
隻如真如淨境界。
諸人如何進步。
隻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
複曰。
今日法會無他。
孝子濃州太守前光祿大夫某。
今月十九日伏值先妣智山性惠禅尼五七之辰。
圖繪地藏菩薩尊像。
頓寫妙法蓮華經一部。
漸寫一部·印造一部·看讀一部·父母恩重經一部。
今當周備之辰。
莊嚴盡善。
供養盡美。
特命山僧陛于此座。
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所褒善利奉為淑魂。
莊嚴覺果。
超升佛界底意旨。
佛告諸天言。
汝等當知恩報恩。
知恩不報必遭橫死。
所謂知父母恩不報。
知朋友恩不報。
知國土恩不報。
雲雲。
夫人受生父母。
不知父母恩者有何限乎。
佛又言。
諸佛念衆生。
衆生不念佛。
父母常念子。
子不念父母。
佛大智舉此二。
互相為喻以試之。
實知。
子念父母衆生念佛大為難事。
爰承太守平生尊堂若有病我亦煩惱不安。
尊堂若樂則我亦随而樂。
如此用心今古罕聞。
淨名所謂衆生病則菩薩亦随而病者也。
不知。
有甚因緣差别。
尊堂收因結果時親不得盡孝順之道。
料想滄海有竭日。
此恨無消時。
由是與令弟豫州太守共身心齋戒。
依止清淨伽藍。
特命禅侶同修白善。
力事禅定。
寔是希有事。
月藏經明。
諸行中一日一夜修之。
分得度一切衆生之功德者。
隻禅定一門而已。
黃檗禅師曰。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
曆劫修行終不成佛。
夫有一念乃得無心者。
至于十地等覺有得無心者。
長短一得無心乃住。
更無可修。
更無可證。
實無所得真實不虛。
夫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
更無深淺。
十地而得者曆劫枉受辛苦耳。
雲雲。
經曰。
供養百千諸佛。
不如供養一契到無心者。
非禅定不能契到無心。
故知。
修禅定功德最大。
是以山僧以為。
尊堂末後因緣不差别。
那知諸佛大悲方便為使孝順心徹頂徹底爾。
不見經曰。
過去久遠劫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滅後。
于像法中有一長者女。
名曰聖女。
此女欲知母生處。
涕淚悲泣。
于如來像前。
恭敬供養。
端坐思惟。
感此孝心母得生天。
于此立大誓願雲。
盡未來劫罪苦衆生廣設方便悉令解脫。
爾時聖女者地藏是也。
此菩薩最初開悟衆生心地元有秘密藏。
随其所證得名。
今時人十之八九緣契此菩薩。
以故少贊揚芳德。
應增長各各信根。
密教曰。
三十七尊住心城。
三十七尊者。
四方四佛中台大日合謂之五佛。
又每一佛各有四親近菩薩。
四四合謂之十六大菩薩。
中台大日亦有四菩薩。
金寶法羯也。
喜鬘歌舞四菩薩謂之内供養。
香華燈塗四菩薩謂之外供養。
鈎索鎖鈴四攝菩薩四四複合之三十二菩薩。
加本五佛成三十七尊。
譬如春夏秋冬成一歲。
如是三十七尊各各三昧元表一心上具德。
故曰住心城。
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加中央法界體性智謂之五智。
夫初發心菩薩大圓鏡智眼開。
則必居平等性智菩提果滿。
諸佛内證智德極于此。
智德圓滿必赴西方化他行。
化他行畢又必赴北方涅槃。
試問。
因甚南方曰寶部。
佛曰寶生。
四菩薩曰寶光幢笑。
密教必有重重秘密義。
且可贊揚幢菩薩一德。
夫衆生一心指為寶所。
此寶洗卻煩惱妄染塵泥則寶體雲現前。
故表此德。
南方東菩薩曰虛空寶菩薩。
虛空藏是。
此寶遠離塵泥則光明發越。
故表此德南菩薩曰虛空光菩薩。
此寶雖光明發越。
不安置十丈幢上則不能雨諸寶。
為表此德西菩薩曰虛空幢菩薩。
地藏菩薩是。
故把此一心寶。
安置精進幢上。
而不見上代末代有佛無佛地獄天堂淨邦穢界差别。
日日夜夜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
每一世界現百千萬億身。
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
于佛法中所為善根雖毫發許。
使其成就無他。
隻為居平等性智長在化他方行化他行耳。
此故非唯釋尊一代。
萬萬出世佛欲赴涅槃。
必付囑此菩薩濟度一切衆生。
若人依此菩薩教依止一實境界。
則成佛可計日待矣。
一實境者。
上無諸佛可成。
下無衆生可度。
便從這裡興慈運悲觀見一切。
則物物頭頭法法塵塵。
一一皆無不如。
故曰妙法。
妙者不可思議之言。
法者十界十如權實法。
便指萬法。
衆生一心元具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十界。
此十界每一界互具九界。
則成百界。
譬如把十鏡挂十方。
互相涉入。
重重無盡。
無盡重重。
又此百界每一界具體相用因果等十如。
則成千如。
又此千如每一如具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器世間三種。
則成三千。
此三千法隻于一念建立。
故曰一念三千三千一念。
這裡曰諸佛衆生差别得乎。
曰有地獄有天堂得乎。
宜乎八歲龍女成正覺。
五逆調達受記莂。
所以道。
一佛成道觀見法界。
草木國土悉皆成佛。
此大智眼開則非止一生父母。
百劫千生父母及六道四生一時成佛。
夫佛子報父母恩如是。
故曰。
棄恩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諸人若能信得及。
是則名為讀父母恩重經。
亦謂手不執卷常轉妙法。
前所舉聖女一念誠至之心猶能脫母惡趣。
況太守念念在般若中修他冥福乎。
淑靈超脫無可疑焉。
因記得。
玄沙本是個漁者。
喚作謝三郎。
每日随其父采魚為活。
他心中固所不願。
一日父失腳溺水死。
他乃發願出家學道。
将救拔父。
果如其願。
後來有人。
死入冥間。
見一大獄。
其上榜曰玄沙之獄。
因問獄主。
雲何是獄名玄沙。
對雲。
南閻浮提福州有謝三郎。
以父被溺不能救故有不孝之罪。
特設此獄以待其來。
又問。
彼來受罪何時可釋。
雲一佛出世複移一獄無有盡期。
又問。
我聞玄沙去世久矣雲何未至。
獄主雲。
不知此人在生曾為何業。
雲某先祖識之。
他悟出世法度人無數。
獄主聞如是言。
以手加額須臾一陣風吹所謂地獄者忽然不見。
信知學般若功德如是殊勝之事。
骊珠不是骊龍惜。
隻是時人不解求。
共惟。
濃州太守希世猛将。
蓋代功名。
忠孝之誠感通天地。
箭弓之業興起家門。
是以救天下于危急之際者數矣。
否則民盡做鬼矣。
故大樹長壽寺殿捐館之後。
天下釋子亦失所賴。
當于此時。
太守力以扶之。
是亦衆人所知也。
然而知恩報恩能有幾個。
夫處樂忘恩則易。
居安思危固難。
若人居安不忘危。
處樂思報恩。
無真無俗。
餘祐綿綿及千萬載修行亦如是。
若因定力聖境現時。
作聖解則堕魔境。
不作聖解則是善境界。
首楞嚴所明五十魔境皆是此用心。
若能于此得大自在。
不妨世恩法恩一時酬畢。
珍重。
複舉。
古德有一問。
那吒太子析骨還父。
析肉還母。
然後成佛。
如何是那吒身。
大慧禅師拈曰。
一毛頭上翻身轉。
一一毛頭渾不差。
師曰。
山僧亦有一問。
骨得父肉得母。
如何是當人各各本身(卓杖曰)。
野色更無山隔斷。
天光直與水相連。
從一品左丞相征夷大将軍寶箧院殿瑞山歡公大居士月忌初辰請(正月七日)。
七葉蓂新木德驚人。
答在問處。
問者不親。
可中莫有通而不犯底麼。
時有僧。
出問雲。
八荒開壽域。
一氣轉洪鈞。
陽和無偏黨。
花開萬國春。
學人上來。
請師指陳答曰。
少林無孔笛。
一曲萬年歡。
進雲。
今日正當寶箧院殿月忌初辰。
啟大法場作大佛事。
作麼生是最初追薦一句。
答曰。
風不鳴條。
雨不破塊。
進雲。
隻如臨行請和尚酬對分明述永訣懷。
即今莫有來受伊蒲馔分麼。
答曰。
開池不待月。
池成月自來。
進雲。
直得此道相契此心相知。
答曰。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進雲。
記得。
教中道若有一人發真歸源。
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未審意在那裡。
答曰。
打破虛空來。
與子相見。
進雲。
相公既發真歸源。
虛空還消殒也無。
答曰。
向什麼處見相公。
進雲。
與麼則性海無風金波自湧。
心靈絕兆萬象齊照。
答曰。
道得八成。
進雲。
可謂光前絕後耀古騰今去也。
答曰。
鬧市飏碌磚。
僧禮拜。
師乃曰。
靈山的旨目擊道存。
毗耶玄談淵默雷震。
便見百草叢上漏洩淨名家風。
一花枝頭拈出古佛密語。
皎如千日。
廓同太虛。
全水是波當不覆藏則密。
全波是水當密則不覆藏。
諸人若能于此薦得。
生死去來遊戲三昧折旋俯仰妙用神通。
是以樞府相公現處塵勞。
心常清淨示歸大寂。
體自圓明無古無今。
無此無彼。
一味平等平等亦無。
正與麼時且為今時一句如何道。
不知将謂吹噓力。
元是東君信息通(卓杖一下)。
複曰。
淨名曰。
法不可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
隻是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衆生無始自來輪轉諸趣。
隻因此六根作咎。
所謂眼見色。
耳聞聲。
鼻嗅香。
舌了味。
身覺觸。
心分别善惡法。
無有少休息。
其無厭足如風火。
躁動如猿猴。
樂不淨如飛蠅。
衆生如是心識熠熠。
所起之念一日夜頃有八億四千。
念念所作皆是三塗業因。
世尊大悲憐愍衆生迷真從冥入于冥。
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東說西話。
大喻三千小喻八百。
究其所趣但不過破衆生有相執着。
故稱破有法王。
世尊雪山六載。
明星現時忽然悟道。
便言。
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而不得證。
若伶利底。
聊聞舉着便把涉諸緣底一念子。
直下一刀截斷。
則回無明為大智。
回三毒為三聚淨戒。
轉六識為六神通。
日夜于六根門成大佛事。
不是強差排。
元來以凡聖同源縛脫無二。
淨名又曰。
夫求法者下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僧求。
譬如太末蟲處處能泊而不能泊于火焰之上。
衆生心處處能緣。
而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蓋般若不是心識可緣境界爾。
又如人畫虛空。
才下筆便錯。
無他虛空不是可畫境界也。
然不下筆處全是虛空。
僧問南泉。
如何是道。
泉曰。
平常心是道。
恁麼答話太似容易。
汝才舉心動念早是不是。
所以道毫厘系念三塗業因。
瞥爾情生萬劫羁鎖。
又曰。
佛說一切法為生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說一切法。
此是古人不得已。
為人指示平常心底樣子也。
若識得平常心是道。
則識得淨名直心是道場。
若識得直心是道場。
則識得人人個個着衣吃飯語言問答舉足下足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