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升座上。
小師。
貞治二年二月二十日。
阿州南明山補陀禅寺光勝院寶殿。
慶贊本尊圓通大士勝軍地藏。
拈香雲。
此一瓣香根苗承大中之氣。
枝葉長劫壸之春。
爇向爐中。
恭為祝延今上皇帝聖壽無強。
洎文武官僚資倍祿位。
次拈香曰。
此香大悲方便作因。
利生接物為果。
爇向寶爐。
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現座道場大慈大悲觀自在菩薩地藏願王軍大士等諸薩埵天龍八部大小神祇。
遂趺座。
垂語曰。
東弗于逮打鼓。
西瞿耶尼升堂。
南瞻部洲法筵嚴設。
北郁單越齊以贊揚。
可中若有個漢。
試自非非想天。
問将一句來。
有麼有麼時有僧。
出問雲。
浮幢刹海一塵不飛。
十方國土一齊俱到。
學人上來。
願聞法要。
答曰。
欲識佛性之義。
當觀時節因緣。
進雲。
檀越經始此院。
奉請和尚開堂。
好個時節請師祝聖。
答曰。
道泰不傳天子令。
行人盡唱太平歌。
進曰。
處處圓通。
塵塵普門。
更向何處立封疆。
答曰。
南天台。
北五台。
進雲。
春行萬國。
月照千江。
答曰。
須知遠煙浪别有好思量。
進雲。
莊嚴佛土。
大作種種佛事。
不堕功勳。
如何慶贊。
答曰。
雪山步步無閑草。
進雲。
恁麼則九曲黃河徹底清。
答曰。
隻見錐頭利不知鑿頭方。
進雲。
裴休建龍興寺殿。
應彥師三百年谶。
莫是希夷事麼。
答曰。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進雲。
今日勝會是為契夙志亦記來因耶。
答曰。
是夙志是來因。
進雲。
直得。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
答曰。
斧頭元是鐵。
進雲。
靈山付囑隻這。
是衛護吾宗永不止。
答曰。
來年更有新條在。
惱亂春風卒未休。
進雲。
學人今日小出大遇。
答曰。
若到諸方隻與麼舉。
又僧問。
春到嶺南還嶺北。
日長花笑。
又莺啼。
答曰。
山花不費栽培力。
自有春風管帶伊。
進雲。
明府恭遇先公一十三回遠忌。
開設此會。
報劬勞句不吝慈悲。
請師更示。
答曰。
猶有嫌少那。
進雲。
未審孝義還成就多少功德。
答曰。
萬裡一條鐵。
進雲。
直得。
天上玉樓落成人間寶刹峥嵘。
答曰。
處處綠楊堪系馬。
家家門首透長安。
進雲。
承聞。
先公親參國師是否。
答曰。
是。
進雲。
以何為驗。
答曰。
手臂終不向外曲。
進雲。
海國雲林天不老。
年年花發滿孫枝。
答曰。
道得一半。
進雲。
記得。
世尊于天鼓聲中。
為諸天子說法曰。
汝等當知恩報恩。
莫是苦口叮咛麼。
答曰。
海口難宣。
進雲。
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
答曰。
人平不語。
僧禮拜。
師乃曰。
諸佛解脫妙門。
衆生平等本際。
曆曆通貫三世。
恢恢包含十方。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能大能小。
離相絕名。
過去諸如來已依斯門圓成佛事。
現在諸菩薩今依斯門轉大法輪。
未來修學人當依斯門自利利他。
偉哉斯門。
世界建立亦依之。
日月照臨亦依之。
君臣治道從此出生。
忠孝至德随他成就。
所以圓通大士曾入斯門。
從三摩地即現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随類說法令其解脫。
為得解脫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乃至刀杖咒詛不能加害。
到這裡不見魔外作障難。
有甚怨親為對待。
是名施無畏者。
亦名勝軍大士。
如是神通妙用亦非從外而得。
隻在當人一念正信(拈拄杖畫一畫雲)衲僧家管甚茄子瓠子。
隻要依斯門入。
依斯門行。
依斯門住。
應當将此深心報國土恩。
報佛祖恩。
報檀越恩。
報罔極恩。
大衆且喚什麼作斯門(卓一下雲)。
平蕪盡處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複曰。
大檀那典廄真智冥熏。
靈機自發。
深信有諸佛無上妙道。
遊心真空性海中。
不知幾生結得般若緣。
來令菩提種子生長。
如此而不住性海真空中。
卻入如幻三昧現作種種佛事。
數年之間建造此伽藍。
奉安如來真身舍利補陀大士佉羅薩埵四大天王尊像。
又效阿育王大願。
印造八萬四千寶塔。
表衆生本有體。
造立大率堵婆。
又印造書寫妙法蓮華經若幹部。
複讀誦一千一百餘部。
印造地藏本願經四部。
複讀誦三十七部梵網經一卷。
加之勤修法華三昧二十一日。
理趣三昧三個日。
念佛三昧三日三夜。
又啟秘密會場普教四衆預諸佛内證境界。
又就于本院。
自于初一日至于二十日。
看閱五部大經。
遂日三時諷誦經咒。
晝夜輪番光明真言。
凡一日之内令國中固禁殺生靈。
及施乞者不知其數。
又一日與令弟共親行施一千五百餘人。
又自書寫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金剛般若經·随求陀羅尼等。
又布施國中及往來禅侶。
奉請十員諸大和尚。
證明佛事兼建轉經之會。
特請長興堂上和尚。
勝軍大士安座開光明佛事前席慧林大虛和尚奉為光勝院殿。
入牌法語一會法儀。
此周備焉。
今日開堂。
延請十方常住諸佛菩薩賢聖僧衆護法天龍大小神祇入此道場。
廣設無遮會。
普納四部衆。
仍命山僧舉揚宗乘。
仰贊諸佛菩薩賢聖僧衆。
種種功德種種佛事。
上答洪造以祝嚴聖躬萬安。
保持國土運祚者也。
夫說法須是應機。
若機感不相應。
直饒釋迦達磨出興無益于世必矣。
何謂機感相應。
靈雲見桃花。
香嚴聞擊竹。
黃庭堅聞木犀香得旨。
張九成聞蛙鳴打破業識團。
不是機感相應底樣子麼。
佛光師祖圓覺開堂普說略雲。
大唐王節使建寺名圓覺。
請淨慈慈受深禅師開山不赴。
王節使同眷屬入山哀請。
受亦不赴。
王公雲。
和尚有所需當依慈命。
受曰。
與我建十三層塔。
塔成複懇請。
受又不赴。
王公曰。
更有何所需。
受曰。
與我刊大藏經闆一副。
今大唐所流通之本是也。
經闆成。
王公精力用盡老病不能自詣淨慈請。
乃囑其子曰。
汝能請得受和尚。
開山圓覺一日瞑目亦無憾矣。
慈受方受其子請與開山。
籲導尊德備取重王臣如此。
今日太守建造圓覺。
請老僧開山。
正與王節使事體相類。
且道受和尚不肯赴王節使請意在于何。
隻欲王公成就廣大福力耳矣。
籲古今無異路。
是皆機感相應所以使然者也。
山僧自不揆鄙野。
叨應嚴命。
來升此座。
胡說亂道亦無他。
隻欲增長檀那廣大信心。
成就廣大福壽海廣大功德海耳。
佛言奇哉。
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不得證。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
豈欺人哉。
既曰具如來智慧德相。
不可自甘為迷人。
迷悟隻在信與不信而已。
好大衆世尊。
當初将三祇億劫所修事。
促在三百餘會說盡。
後來将四十九年所說事。
促在一日受持書寫畢無有遺餘。
若也将一日所修廣大功德事。
促在一念行取。
不妨延一刹那為恒沙劫。
促恒河沙劫為一刹那。
這裡說甚六十小劫謂如食頃。
于一毫端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亦不出者個時節。
佛又言。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若能會得斯經。
則手不執卷而常如是持。
如是轉。
到恁麼田地方知。
道人人受持讀誦處成大佛事。
解說書寫處成大佛事。
燒香禮拜處成大佛事。
諸佛常于汝眼處出世成道。
于汝耳處降魔說法。
乃至一一六根門含容法界無壞無雜。
若凡若聖。
情與無情互為主伴光嚴住持。
無非贊揚斯經時節。
如此勝妙境界唯證乃知難可測。
所以道世尊有密語。
迦葉不覆藏。
當不覆藏。
即密當密即不覆藏。
觀音大士證得者個道理。
應以佛身得度者。
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
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乃至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人非人等身得度者。
即皆現其身而為說法。
善哉大士三昧恰似衲僧用處。
且道。
現佛身現菩薩身底。
畢竟是何物。
若于此着得一隻眼。
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
熟思今日佛事因由。
偏出于孝心至誠。
以謂。
身世如夢幻。
光陰不待人。
身已非私身。
命亦為君命。
今日若不報劬勞莫大之恩。
更待何時。
由此預于今年今月二十日。
奉為光勝院殿十三回忌辰。
上來所贊揚功德。
集以追薦冥福。
以之推之。
台靈超升無可疑焉。
何止一人超升而已哉。
法界含生亦應以脫苦趣。
恭惟。
故贊州太守光勝院殿寶洲繁公大居士。
武德治邦。
恭謙行己。
内秘菩薩行無善不成之。
外現宰官身有冤皆降伏。
奉命君将則決大策于一言。
救危國家則垂鴻名于百世。
歸泉以降一十二年。
賢嗣相承起箕裘業。
為國緻忠。
忠以通天地。
為親竭孝。
孝以貫古今。
籲是父而有是子。
譬如鳳凰生鸑鷟。
師子産麒麟。
其威其德惟忠惟孝。
天下所耳目也。
抑亦報師恩則崇山大海不足以比。
且援事于近。
谕理于遠。
性劫有人。
施一文金以妝佛面。
以故多劫得金色嚴身。
即今紫金光比丘尼大迦葉尊者是也。
佛在世又有一貧。
路逢迦葉行乞。
無物可供養。
隻把一器沈汁施之。
現身即感生天報。
況乎大力量人成大力量事。
其功廣博不可測焉。
天龍寺是天下大刹。
臨川寺亦洛之名藍。
五年之間速成之者。
蓋我檀越擁護力之所及耳。
此恩此德。
一飯豈敢前雲自不揆鄙野。
叨應嚴命來之謂是也。
況複建立此伽藍及洛之景德禅寺。
廣置莊産以圖使千百萬年佛種子不斷矣。
意在于何。
隻為痛念靈山付囑欲報祖師恩也。
适來禅客問中。
佛告諸天子言。
汝等當知恩報恩。
隻此一句通佛通祖。
通鬼通神亦通人。
一切無不通。
兄弟家莫作等閑看。
努力念之。
更願壇越推原釋尊所以随機廣設教慈意。
如今日大會平等。
力以扶起之。
可謂。
盡善矣。
亦盡美矣。
履玆以來所祈四海幹戈永息。
三邊狼煙不興。
棣萼聯輝。
椿齡益茂。
身宮康泰。
家世榮昌。
子子孫孫長為法城外護。
繩繩繼繼永作皇家藩幹。
次祈。
寺門如睹史宮。
大法似盤石固。
一瞻一禮同證入圓通門。
或見或聞。
鹹豁開心地藏。
怨親平等。
凡聖圓融。
法界含靈均蒙利益。
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虛空證明萬象信受。
複說偈曰。
一念誠心天地同。
若凡若聖證圓通。
大人境界大人現。
華藏重重願海中。
貞治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欽奉聖旨就于梵王山大光明禅寺。
恭為國母光儀門院(後号大光明院)七周禦忌之辰。
拈香曰。
元是輪王髺中物。
大光明藏久秘之。
今日拈出。
爇向寶爐。
供養現坐道場本師釋迦牟尼大覺世尊。
及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
文珠·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薩埵。
華·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諸修多羅藏。
鹙子·滿慈·迦葉·迦旃延等諸賢聖衆。
及塵數刹海一切三寶。
奉為尊儀嚴修寂場。
恭願。
一炷妙香開覺花三千佛土。
五雲寶蓋薦仙禦十二天山。
趺座垂語曰。
靈山密傳少林直指貶上眉毛千裡萬裡。
若有言前定旨底。
出來相見。
時有僧出衆雲。
一葉落天下秋。
一塵起大地收。
學人上來請師直指。
答曰。
靈山步步無閑草。
進雲。
山門伏值大光明院七周禦忌之辰。
聖駕入山。
會開無遮。
報恩一句願聞舉揚。
答曰。
隻有天堪。
并更無山可齊。
進雲。
隻如今日莊嚴盡善供養盡美未審。
仙禦還光降否。
答曰。
鏡分金殿燭。
山答月樓鐘。
進雲。
與麼則日月添光天不老。
山川長暖地無秋。
答曰。
一句了然超百億。
進雲。
記得。
僧問靈雲雲。
混沌未分時如何。
雲曰。
露拄懷胎。
意旨如何。
答曰。
鐵牛無骨。
進雲。
僧雲。
分後如何。
雲曰。
猶如片雲點大清。
又且作麼生。
答曰。
開口不在舌頭上。
進雲。
僧雲。
大清還受點否。
雲不答。
如何理會去。
答曰。
無孔鐵錘當面擲。
進雲。
僧雲。
恁麼則含生不來。
雲又不答。
節文在何處。
答曰。
兩個無孔鐵錘。
進雲。
即今咨參和尚。
混沌未分時如何。
答曰。
東山水上行。
進雲。
分後如何。
答曰。
黃鶴樓前鹦鹉洲。
進雲。
與古人答處是同是别。
答曰。
擘破混沌看。
進雲。
擘開華嶽連天翠。
放出黃河到海聲。
答曰。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進雲。
隻憑此個真消息。
上薦仙遊化樂天。
答曰。
大海不讓小流。
進雲。
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
答曰。
天津橋上晝打官更。
僧禮拜。
師乃曰。
祖令當行千聖結舌。
全機大用軌則不存。
盡大地是解脫門。
天上有星皆拱北。
遍十方為條活路。
人間無水不朝東。
雙放雙收。
全殺全活。
真機撥轉。
千聖同途。
至鑒洞明。
萬象齊照。
直得凡聖同會。
含攝法界一塵。
光嚴住持。
延促日劫當念。
所以道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有時高高峰頂立。
有時深深海底行。
觸處現成時不與萬法為侶。
不堕諸數處總作四生依怙。
若能于此觑得透。
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花。
諸人還委悉麼(以拂擊禅床雲)。
雕弓已挂狼煙息。
萬裡歌謠賀太平。
複曰。
山門今月今日伏值光儀門院七周禦忌之辰(雲雲)。
天皇親行香緻敬于尊儀幾前之。
次恭降嚴命小比丘妙葩。
升于此座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上嚴仙禦頓超三界。
下濟苦海流轉迷情。
恭惟。
太上天皇希世龍章。
受天鳳質。
仁心有慧。
如春雷啟蟄門。
至化無私。
似甘澤蘇枯槁。
爰為尊儀冥福。
預自撰取國母平生手書假名字者。
續次以作法花如來壽量品偈。
蓋欲教人人知國母壽量與如來同等無異耳。
經曰。
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
豈不然乎。
敢問大衆。
此經為是國母禦書。
亦為天皇禦書。
若謂天皇禦書。
正是國母禦書。
若為國母禦書。
既藉天皇力成之。
當知一切法非一非異。
非同非别。
非離非合。
非斷非常。
非去非來。
非生非滅。
非自非他。
法界一相一味平等解脫法。
奇哉。
此個一卷喚作佛母心。
也得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出生。
喚作無上法王大陀羅尼門。
也得六萬餘言妙法。
乃至百千法門。
無量三昧及與世間粗言細語。
亦皆從此假字出生。
且道。
此假字從何出生。
若能窮得生處。
天皇殿前有分謝恩。
佛言。
信為道源功德母。
出生一切諸善法。
所以佛法雖多途。
信為初入門。
信之一字又通上通下。
教自有文。
我宗隻信而已。
信者無許多撈攘。
黃金殿上脫蘘衣。
不妨快活時節。
不信者開眼作夢。
含元殿裡終日覓長安。
終勞他古德不得已雲。
無求是佛。
無著是佛。
無為是佛。
無心是佛。
不信無求佛故。
動向外馳求。
不離當處。
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
不信無著是佛故。
不著有還着無。
不着教内亦着教外。
猶如靈龜曳尾。
放下便安樂。
隻是不肯放下。
不信無為是佛故。
多期積功累德以求作佛。
大似待空花結空果。
喚取機關木人。
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不信無心是佛故。
見有上諸佛可成下衆生可度。
甘作迷人。
枉受輪轉。
此個事人人具足。
個個圓成。
汝缺少個什麼。
不見大梅常禅師問馬祖曰。
如何是佛。
祖曰。
即心是佛。
常言下領旨。
徑入大梅山隐。
後來馬祖聞得乃令一僧去問。
曰。
和尚見馬祖得個什麼便住此山。
常曰。
馬師向我道即心是佛。
我便向遮裡住。
小師。
貞治二年二月二十日。
阿州南明山補陀禅寺光勝院寶殿。
慶贊本尊圓通大士勝軍地藏。
拈香雲。
此一瓣香根苗承大中之氣。
枝葉長劫壸之春。
爇向爐中。
恭為祝延今上皇帝聖壽無強。
洎文武官僚資倍祿位。
次拈香曰。
此香大悲方便作因。
利生接物為果。
爇向寶爐。
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現座道場大慈大悲觀自在菩薩地藏願王軍大士等諸薩埵天龍八部大小神祇。
遂趺座。
垂語曰。
東弗于逮打鼓。
西瞿耶尼升堂。
南瞻部洲法筵嚴設。
北郁單越齊以贊揚。
可中若有個漢。
試自非非想天。
問将一句來。
有麼有麼時有僧。
出問雲。
浮幢刹海一塵不飛。
十方國土一齊俱到。
學人上來。
願聞法要。
答曰。
欲識佛性之義。
當觀時節因緣。
進雲。
檀越經始此院。
奉請和尚開堂。
好個時節請師祝聖。
答曰。
道泰不傳天子令。
行人盡唱太平歌。
進曰。
處處圓通。
塵塵普門。
更向何處立封疆。
答曰。
南天台。
北五台。
進雲。
春行萬國。
月照千江。
答曰。
須知遠煙浪别有好思量。
進雲。
莊嚴佛土。
大作種種佛事。
不堕功勳。
如何慶贊。
答曰。
雪山步步無閑草。
進雲。
恁麼則九曲黃河徹底清。
答曰。
隻見錐頭利不知鑿頭方。
進雲。
裴休建龍興寺殿。
應彥師三百年谶。
莫是希夷事麼。
答曰。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滿衣。
進雲。
今日勝會是為契夙志亦記來因耶。
答曰。
是夙志是來因。
進雲。
直得。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
答曰。
斧頭元是鐵。
進雲。
靈山付囑隻這。
是衛護吾宗永不止。
答曰。
來年更有新條在。
惱亂春風卒未休。
進雲。
學人今日小出大遇。
答曰。
若到諸方隻與麼舉。
又僧問。
春到嶺南還嶺北。
日長花笑。
又莺啼。
答曰。
山花不費栽培力。
自有春風管帶伊。
進雲。
明府恭遇先公一十三回遠忌。
開設此會。
報劬勞句不吝慈悲。
請師更示。
答曰。
猶有嫌少那。
進雲。
未審孝義還成就多少功德。
答曰。
萬裡一條鐵。
進雲。
直得。
天上玉樓落成人間寶刹峥嵘。
答曰。
處處綠楊堪系馬。
家家門首透長安。
進雲。
承聞。
先公親參國師是否。
答曰。
是。
進雲。
以何為驗。
答曰。
手臂終不向外曲。
進雲。
海國雲林天不老。
年年花發滿孫枝。
答曰。
道得一半。
進雲。
記得。
世尊于天鼓聲中。
為諸天子說法曰。
汝等當知恩報恩。
莫是苦口叮咛麼。
答曰。
海口難宣。
進雲。
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
答曰。
人平不語。
僧禮拜。
師乃曰。
諸佛解脫妙門。
衆生平等本際。
曆曆通貫三世。
恢恢包含十方。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能大能小。
離相絕名。
過去諸如來已依斯門圓成佛事。
現在諸菩薩今依斯門轉大法輪。
未來修學人當依斯門自利利他。
偉哉斯門。
世界建立亦依之。
日月照臨亦依之。
君臣治道從此出生。
忠孝至德随他成就。
所以圓通大士曾入斯門。
從三摩地即現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随類說法令其解脫。
為得解脫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乃至刀杖咒詛不能加害。
到這裡不見魔外作障難。
有甚怨親為對待。
是名施無畏者。
亦名勝軍大士。
如是神通妙用亦非從外而得。
隻在當人一念正信(拈拄杖畫一畫雲)衲僧家管甚茄子瓠子。
隻要依斯門入。
依斯門行。
依斯門住。
應當将此深心報國土恩。
報佛祖恩。
報檀越恩。
報罔極恩。
大衆且喚什麼作斯門(卓一下雲)。
平蕪盡處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複曰。
大檀那典廄真智冥熏。
靈機自發。
深信有諸佛無上妙道。
遊心真空性海中。
不知幾生結得般若緣。
來令菩提種子生長。
如此而不住性海真空中。
卻入如幻三昧現作種種佛事。
數年之間建造此伽藍。
奉安如來真身舍利補陀大士佉羅薩埵四大天王尊像。
又效阿育王大願。
印造八萬四千寶塔。
表衆生本有體。
造立大率堵婆。
又印造書寫妙法蓮華經若幹部。
複讀誦一千一百餘部。
印造地藏本願經四部。
複讀誦三十七部梵網經一卷。
加之勤修法華三昧二十一日。
理趣三昧三個日。
念佛三昧三日三夜。
又啟秘密會場普教四衆預諸佛内證境界。
又就于本院。
自于初一日至于二十日。
看閱五部大經。
遂日三時諷誦經咒。
晝夜輪番光明真言。
凡一日之内令國中固禁殺生靈。
及施乞者不知其數。
又一日與令弟共親行施一千五百餘人。
又自書寫圓覺修多羅了義經·金剛般若經·随求陀羅尼等。
又布施國中及往來禅侶。
奉請十員諸大和尚。
證明佛事兼建轉經之會。
特請長興堂上和尚。
勝軍大士安座開光明佛事前席慧林大虛和尚奉為光勝院殿。
入牌法語一會法儀。
此周備焉。
今日開堂。
延請十方常住諸佛菩薩賢聖僧衆護法天龍大小神祇入此道場。
廣設無遮會。
普納四部衆。
仍命山僧舉揚宗乘。
仰贊諸佛菩薩賢聖僧衆。
種種功德種種佛事。
上答洪造以祝嚴聖躬萬安。
保持國土運祚者也。
夫說法須是應機。
若機感不相應。
直饒釋迦達磨出興無益于世必矣。
何謂機感相應。
靈雲見桃花。
香嚴聞擊竹。
黃庭堅聞木犀香得旨。
張九成聞蛙鳴打破業識團。
不是機感相應底樣子麼。
佛光師祖圓覺開堂普說略雲。
大唐王節使建寺名圓覺。
請淨慈慈受深禅師開山不赴。
王節使同眷屬入山哀請。
受亦不赴。
王公雲。
和尚有所需當依慈命。
受曰。
與我建十三層塔。
塔成複懇請。
受又不赴。
王公曰。
更有何所需。
受曰。
與我刊大藏經闆一副。
今大唐所流通之本是也。
經闆成。
王公精力用盡老病不能自詣淨慈請。
乃囑其子曰。
汝能請得受和尚。
開山圓覺一日瞑目亦無憾矣。
慈受方受其子請與開山。
籲導尊德備取重王臣如此。
今日太守建造圓覺。
請老僧開山。
正與王節使事體相類。
且道受和尚不肯赴王節使請意在于何。
隻欲王公成就廣大福力耳矣。
籲古今無異路。
是皆機感相應所以使然者也。
山僧自不揆鄙野。
叨應嚴命。
來升此座。
胡說亂道亦無他。
隻欲增長檀那廣大信心。
成就廣大福壽海廣大功德海耳。
佛言奇哉。
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不得證。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
豈欺人哉。
既曰具如來智慧德相。
不可自甘為迷人。
迷悟隻在信與不信而已。
好大衆世尊。
當初将三祇億劫所修事。
促在三百餘會說盡。
後來将四十九年所說事。
促在一日受持書寫畢無有遺餘。
若也将一日所修廣大功德事。
促在一念行取。
不妨延一刹那為恒沙劫。
促恒河沙劫為一刹那。
這裡說甚六十小劫謂如食頃。
于一毫端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亦不出者個時節。
佛又言。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若能會得斯經。
則手不執卷而常如是持。
如是轉。
到恁麼田地方知。
道人人受持讀誦處成大佛事。
解說書寫處成大佛事。
燒香禮拜處成大佛事。
諸佛常于汝眼處出世成道。
于汝耳處降魔說法。
乃至一一六根門含容法界無壞無雜。
若凡若聖。
情與無情互為主伴光嚴住持。
無非贊揚斯經時節。
如此勝妙境界唯證乃知難可測。
所以道世尊有密語。
迦葉不覆藏。
當不覆藏。
即密當密即不覆藏。
觀音大士證得者個道理。
應以佛身得度者。
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菩薩身得度者。
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
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乃至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人非人等身得度者。
即皆現其身而為說法。
善哉大士三昧恰似衲僧用處。
且道。
現佛身現菩薩身底。
畢竟是何物。
若于此着得一隻眼。
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
熟思今日佛事因由。
偏出于孝心至誠。
以謂。
身世如夢幻。
光陰不待人。
身已非私身。
命亦為君命。
今日若不報劬勞莫大之恩。
更待何時。
由此預于今年今月二十日。
奉為光勝院殿十三回忌辰。
上來所贊揚功德。
集以追薦冥福。
以之推之。
台靈超升無可疑焉。
何止一人超升而已哉。
法界含生亦應以脫苦趣。
恭惟。
故贊州太守光勝院殿寶洲繁公大居士。
武德治邦。
恭謙行己。
内秘菩薩行無善不成之。
外現宰官身有冤皆降伏。
奉命君将則決大策于一言。
救危國家則垂鴻名于百世。
歸泉以降一十二年。
賢嗣相承起箕裘業。
為國緻忠。
忠以通天地。
為親竭孝。
孝以貫古今。
籲是父而有是子。
譬如鳳凰生鸑鷟。
師子産麒麟。
其威其德惟忠惟孝。
天下所耳目也。
抑亦報師恩則崇山大海不足以比。
且援事于近。
谕理于遠。
性劫有人。
施一文金以妝佛面。
以故多劫得金色嚴身。
即今紫金光比丘尼大迦葉尊者是也。
佛在世又有一貧。
路逢迦葉行乞。
無物可供養。
隻把一器沈汁施之。
現身即感生天報。
況乎大力量人成大力量事。
其功廣博不可測焉。
天龍寺是天下大刹。
臨川寺亦洛之名藍。
五年之間速成之者。
蓋我檀越擁護力之所及耳。
此恩此德。
一飯豈敢前雲自不揆鄙野。
叨應嚴命來之謂是也。
況複建立此伽藍及洛之景德禅寺。
廣置莊産以圖使千百萬年佛種子不斷矣。
意在于何。
隻為痛念靈山付囑欲報祖師恩也。
适來禅客問中。
佛告諸天子言。
汝等當知恩報恩。
隻此一句通佛通祖。
通鬼通神亦通人。
一切無不通。
兄弟家莫作等閑看。
努力念之。
更願壇越推原釋尊所以随機廣設教慈意。
如今日大會平等。
力以扶起之。
可謂。
盡善矣。
亦盡美矣。
履玆以來所祈四海幹戈永息。
三邊狼煙不興。
棣萼聯輝。
椿齡益茂。
身宮康泰。
家世榮昌。
子子孫孫長為法城外護。
繩繩繼繼永作皇家藩幹。
次祈。
寺門如睹史宮。
大法似盤石固。
一瞻一禮同證入圓通門。
或見或聞。
鹹豁開心地藏。
怨親平等。
凡聖圓融。
法界含靈均蒙利益。
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虛空證明萬象信受。
複說偈曰。
一念誠心天地同。
若凡若聖證圓通。
大人境界大人現。
華藏重重願海中。
貞治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欽奉聖旨就于梵王山大光明禅寺。
恭為國母光儀門院(後号大光明院)七周禦忌之辰。
拈香曰。
元是輪王髺中物。
大光明藏久秘之。
今日拈出。
爇向寶爐。
供養現坐道場本師釋迦牟尼大覺世尊。
及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
文珠·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薩埵。
華·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諸修多羅藏。
鹙子·滿慈·迦葉·迦旃延等諸賢聖衆。
及塵數刹海一切三寶。
奉為尊儀嚴修寂場。
恭願。
一炷妙香開覺花三千佛土。
五雲寶蓋薦仙禦十二天山。
趺座垂語曰。
靈山密傳少林直指貶上眉毛千裡萬裡。
若有言前定旨底。
出來相見。
時有僧出衆雲。
一葉落天下秋。
一塵起大地收。
學人上來請師直指。
答曰。
靈山步步無閑草。
進雲。
山門伏值大光明院七周禦忌之辰。
聖駕入山。
會開無遮。
報恩一句願聞舉揚。
答曰。
隻有天堪。
并更無山可齊。
進雲。
隻如今日莊嚴盡善供養盡美未審。
仙禦還光降否。
答曰。
鏡分金殿燭。
山答月樓鐘。
進雲。
與麼則日月添光天不老。
山川長暖地無秋。
答曰。
一句了然超百億。
進雲。
記得。
僧問靈雲雲。
混沌未分時如何。
雲曰。
露拄懷胎。
意旨如何。
答曰。
鐵牛無骨。
進雲。
僧雲。
分後如何。
雲曰。
猶如片雲點大清。
又且作麼生。
答曰。
開口不在舌頭上。
進雲。
僧雲。
大清還受點否。
雲不答。
如何理會去。
答曰。
無孔鐵錘當面擲。
進雲。
僧雲。
恁麼則含生不來。
雲又不答。
節文在何處。
答曰。
兩個無孔鐵錘。
進雲。
即今咨參和尚。
混沌未分時如何。
答曰。
東山水上行。
進雲。
分後如何。
答曰。
黃鶴樓前鹦鹉洲。
進雲。
與古人答處是同是别。
答曰。
擘破混沌看。
進雲。
擘開華嶽連天翠。
放出黃河到海聲。
答曰。
苦瓠連根苦。
甜瓜徹蒂甜。
進雲。
隻憑此個真消息。
上薦仙遊化樂天。
答曰。
大海不讓小流。
進雲。
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
答曰。
天津橋上晝打官更。
僧禮拜。
師乃曰。
祖令當行千聖結舌。
全機大用軌則不存。
盡大地是解脫門。
天上有星皆拱北。
遍十方為條活路。
人間無水不朝東。
雙放雙收。
全殺全活。
真機撥轉。
千聖同途。
至鑒洞明。
萬象齊照。
直得凡聖同會。
含攝法界一塵。
光嚴住持。
延促日劫當念。
所以道我為法王于法自在。
有時高高峰頂立。
有時深深海底行。
觸處現成時不與萬法為侶。
不堕諸數處總作四生依怙。
若能于此觑得透。
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花。
諸人還委悉麼(以拂擊禅床雲)。
雕弓已挂狼煙息。
萬裡歌謠賀太平。
複曰。
山門今月今日伏值光儀門院七周禦忌之辰(雲雲)。
天皇親行香緻敬于尊儀幾前之。
次恭降嚴命小比丘妙葩。
升于此座舉揚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上嚴仙禦頓超三界。
下濟苦海流轉迷情。
恭惟。
太上天皇希世龍章。
受天鳳質。
仁心有慧。
如春雷啟蟄門。
至化無私。
似甘澤蘇枯槁。
爰為尊儀冥福。
預自撰取國母平生手書假名字者。
續次以作法花如來壽量品偈。
蓋欲教人人知國母壽量與如來同等無異耳。
經曰。
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
豈不然乎。
敢問大衆。
此經為是國母禦書。
亦為天皇禦書。
若謂天皇禦書。
正是國母禦書。
若為國母禦書。
既藉天皇力成之。
當知一切法非一非異。
非同非别。
非離非合。
非斷非常。
非去非來。
非生非滅。
非自非他。
法界一相一味平等解脫法。
奇哉。
此個一卷喚作佛母心。
也得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出生。
喚作無上法王大陀羅尼門。
也得六萬餘言妙法。
乃至百千法門。
無量三昧及與世間粗言細語。
亦皆從此假字出生。
且道。
此假字從何出生。
若能窮得生處。
天皇殿前有分謝恩。
佛言。
信為道源功德母。
出生一切諸善法。
所以佛法雖多途。
信為初入門。
信之一字又通上通下。
教自有文。
我宗隻信而已。
信者無許多撈攘。
黃金殿上脫蘘衣。
不妨快活時節。
不信者開眼作夢。
含元殿裡終日覓長安。
終勞他古德不得已雲。
無求是佛。
無著是佛。
無為是佛。
無心是佛。
不信無求佛故。
動向外馳求。
不離當處。
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
不信無著是佛故。
不著有還着無。
不着教内亦着教外。
猶如靈龜曳尾。
放下便安樂。
隻是不肯放下。
不信無為是佛故。
多期積功累德以求作佛。
大似待空花結空果。
喚取機關木人。
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不信無心是佛故。
見有上諸佛可成下衆生可度。
甘作迷人。
枉受輪轉。
此個事人人具足。
個個圓成。
汝缺少個什麼。
不見大梅常禅師問馬祖曰。
如何是佛。
祖曰。
即心是佛。
常言下領旨。
徑入大梅山隐。
後來馬祖聞得乃令一僧去問。
曰。
和尚見馬祖得個什麼便住此山。
常曰。
馬師向我道即心是佛。
我便向遮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