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覺普明國師春屋和尚語錄卷第二

關燈
僧曰。

    馬師近日佛法又别。

    常曰。

    作麼生别。

    僧曰。

    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常曰。

    這老漢惑亂人有甚了期。

    一任汝非心非佛。

    我隻管即心即佛。

    僧回舉示馬祖。

    祖曰。

    大衆梅子熟也。

    看他信得底人。

    佛祖亦未如之何也已矣。

    何故以美食不中飽人吃也。

    非獨祖師家作此說話。

    法花會上龍女獻寶珠世尊。

    便唱正覺南方無垢世界。

    又涅槃會上廣額屠兒放下屠刀。

    雲我是千佛一數。

    不妨性燥漢。

    參禅若不負如是志氣。

    成佛做祖遠又遠矣。

    恭惟。

    廣儀門院千佛會中曾植德本。

    五濁世裡現國母身。

    關睢化行四十餘載。

    金枝玉葉遠敷億萬之春。

    鳳子龍孫長保九五之祚。

    是亦出于螽斯之德者乎。

    一日因看金剛經。

    宿薰忽發。

    方信有教外之宗。

    自爾每請正覺國師于内道場咨詢法要。

    又誘獎皇太後皇後宮妃及宮女等。

    同受衣盂法名。

    執弟子禮。

    實觀應庚寅仲春也。

    由是去服飾歸空門者亦不為少。

    淨名所謂一燈分燈燈燈無盡者也。

    廷文丁酉之夏。

    親脫細軟珍禦之服。

    更以無相福田之衣。

    七月之中微示違和。

    二十二日夜半俄使左右傳報光嚴光明兩院。

    相對披衣。

    燒香遺囑畢怡然坐化。

    嗚乎三五十年在叢林飽參老衲也不能及焉。

    疇昔檀林皇後無師智自發。

    敕遣沙門慧萼。

    特請唐鹽官女安國師法嗣義空和尚。

    為取證明。

    由是創建檀林精舍一十二院。

    将興吾教外之宗。

    然弘傳未得時。

    遂止于此矣。

    嵯峨聖代以後垂于五百載。

    曆應年中今廣儀門院長子。

    太上天皇特為後醍醐聖廟。

    革故龜山行宮。

    鼎新金仙淨刹。

    屢诏正覺國師為開山。

    不數年間速成焉。

    實天下偉觀也。

    此知皇後當初植德于此地以待今日矣。

    又文化年中廣儀門院宣于伏見行宮傍。

    建造此精藍。

    專安修禅徒。

    而自稱大光明院者。

    蓋以追慕橘太後遐蹤兼别世号也。

    熟惟。

    原禅宗流行之因由特興盛伏見嵯峨之兩地。

    孰知非兩太後曾乘願力而前身後身互相扶豎者乎。

    不是強差排。

    倘能察吾法之所以系者。

    必驗愚之言不誣爾。

    伏惟。

    光嚴院光明院十善宿因萬乘現果。

    楚王弓賤未忘天下。

    香至珠貴早辨世明。

    深信無上覺王乃至有法寶能濟困窮。

    終緻脫屣國位同稱釋氏現世希有。

    澗飲野處固表出塵之風。

    枯淡清寥以資養道之味。

    昨是天上棠棣。

    海内蒼生無不仰恩光。

    今為法中連枝。

    方外缁流亦鹹托尊庇。

    是以天下靡然皆向化。

    如來以佛法付囑金言終不虛矣。

    夫如斯之事。

    釋尊說中因地雖間見之。

    震旦扶桑開國以來正為人主而如斯者。

    諸典籍中所未曾記也。

    西天無畏三藏一人而已。

    猗嗟火中蓮可見。

    今日事難逢。

    兄弟家伏感荷所以睿願建寺度僧又自作高貴者歸道千歲榜樣之聖恩。

    内懷慚愧。

    外肅威儀念念在般若中者。

    非啻不負國土恩。

    亦堪令佛壽命久住于世。

    如偈所謂。

    常在此不滅者也。

    佛言。

    僧有三種。

    道尊德備化被人天者國師也。

    禅定攝念戒行護身者國僧也。

    徒爾拱手放逸過時者國賊也。

    兄弟家切須念之。

    複說偈曰。

    當初大聖升忉利。

    象駕今朝又入山。

    阿閣一聲鐘報曉。

    睡仙驚起紫雲端。

     貞治三年正月十九日。

    為荻野尾州太守同叟居士宗珠七周忌請。

     拈香曰。

    此香以塵勞類為因。

    根苗生長。

    以菩提道作果。

    枝葉榮昌。

    爇向爐中。

    供養微塵刹土諸佛菩薩諸修多羅藏賢聖僧衆一切三寶。

    以嚴淨同叟居士報地。

    伏願。

    無始業海雲枯雲空。

    本有覺花以光以茂。

    遂趺坐垂語曰。

    東山水上行。

    腳跟不點地。

    若是通方作者。

    何論有智無智。

    莫有三千裡外定諸訛底麼。

    時有僧。

    出問雲。

    真淨界中無異無同。

    堂堂正體臂破虛空。

    學人上來講師法要。

    答曰。

    舉頭天外看。

    進雲。

    今日正當同叟居士七周忌辰。

    拜請和尚升座說法。

    畢竟功歸何處。

    答曰。

    露拄臂長燈籠袖短。

    進雲。

    百戰功成機離位。

    涅槃城裡奏凱歌。

    答曰。

    好個曲調。

    進雲。

    記得。

    廣慧琏禅師因楊億侍郎諱日設位供養之次。

    有僧問雲。

    從來弟子供養師。

    今日為甚麼師供養弟子雲。

    琏雲。

    恩來義往。

    意旨作麼生。

    答曰。

    暗裡抽橫骨。

    進雲。

    僧又曰。

    恁麼則令人轉憶龐居士。

    琏雲。

    兩彩一賽又且如何。

    答曰。

    明中坐舌頭。

    進雲。

    隻如今日為同叟居士張設位次嚴備法筵。

    與古人供養是同是别。

    答曰。

    幸無驢漢鈍置老僧。

    進雲。

    直得。

    一句脫三界之苦輪。

    一言開四生之玄路。

    答曰。

    雨過浮雲散。

    明月又依然。

    進雲。

    不得春風花不開。

    花開不藉春風力。

    答曰。

    雪山步步無閑草。

    僧禮拜。

    師乃曰。

    乾坤之内宇宙之間。

    中有一寶。

    秘在形山。

    偉哉此一寶。

    在天同天。

    在地同地。

    在聖同聖。

    在凡同凡。

    所以生育聖凡。

    不見生育之相。

    蓋載天地而泯蓋載之功。

    得之于心。

    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失之于旨。

    衣裡明珠長不覺知。

    凡夫用而不知。

    二乘空而不用。

    鐵牛通身無骨。

    盲人端的有眼。

    見而不明菩薩。

    明而不見如來。

    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衲僧家不打這般樣子。

    有時拈作兜樓婆為國祝壽。

    有時插作一莖草圓成梵宮。

    摧人我山。

    破生死窟。

    是名金剛王劍。

    傳祖父契券。

    開衆生福田。

    喚為無文印子。

    隻如今日孝男某等為同叟居士供佛齋僧。

    至竟承誰恩力(卓杖一下雲)。

    罔象到時光燦爛。

    離婁行處浪滔天(又卓一下)。

    複曰。

    山僧與同叟居士素昧平生。

    夙有何因緣晚相識亦深矣。

    居士武略起家。

    忠心報國。

    外或示威怒相。

    内常存撫民計。

    當卻夫國敵。

    則殺人不貶眼底烈漢也。

    但以未緣遇善知識。

    斷不信有佛法爾。

    近來因違和止宿寺門外半年餘矣。

    病中不寐。

    無日無夜耳熟更點·曉鐘·粥魚·齋鼓·坐禅四時打版。

    誦咒三時梵音·井井然不間斷。

    問人雲。

    如此勤行期限幾月。

    答曰。

    是叢林尋常規範日用行事。

    無有退轉焉。

    于此大生慚愧。

    深發忏悔心。

    便請山僧受三歸五戒。

    以降歸佛亦為不惜身命财底丈夫。

    可謂涅槃會上放下屠刀底性燥漢也。

    當寺再興之初居士在丹州卧病。

    聞得大歡喜雲。

    是亦諸佛菩薩大悲方便。

    為欲令一切人普結勝緣耳。

    便割舍莊田。

    以充土地祖師兩堂修營之功。

    賢子等相繼成焉。

    凡當寺田産雖多。

    而如本豐登者隻丹州而已。

    由此殿堂不日而興。

    叢規頓複舊觀。

    亦是二賢子擁護力之所助也。

    一衆歡喜不待谕而可知乎。

    山僧在等持寺聞知。

    居士臨啟手足之際。

    呼左右囑雲。

    命終急報等持和尚。

    差定後事。

    往後五六日可以待命也。

    切莫違我願。

    乃使人炷香。

    口念即心即佛十餘聲而逝矣。

    看他當初不語徹底故。

    今日信亦徹底。

    想見末後正念現前而去。

    受生善處無疑矣。

    豈不是學佛之效乎。

    山僧獲信便遣數僧。

    其言果不虛也。

    面目俨然如生。

    所謂學道須是鐵漢。

    着手心頭便判。

    直趣無上菩提。

    一切是非莫管。

    此公是也。

    所以學道人不論久參晚學。

    隻貴一言之下正信真實去。

    何謂正信。

    有亦不管。

    無亦不管。

    佛亦不管。

    祖亦不管。

    生亦不管。

    死亦不管。

    天堂亦不管。

    地獄亦不管。

    如此一生百不知百不會去。

    憂甚大事不了畢。

    三世諸佛接物利生亦隻如是。

    曆代祖師單傳直指亦隻如是。

    今日孝男尾州太守某。

    左金吾某在丹州舊宅。

    勤修種種妙行。

    書寫讀誦一乘妙典。

    又就于本寺廣設齋會。

    以報同叟罔極恩亦隻如是。

    山僧承命升于此座。

    舉揚宗乘。

    上答洪造。

    下及冥界亦隻如是。

    鄰峰諸大和尚同此作證明。

    現前清衆拱點肅聽亦隻如是。

    上來講贊無限勝因。

    萬象側耳。

    大虛點額亦隻如是。

    畢竟如何如是如是。

    複舉。

    适來禅客問。

    廣慧琏禅師因楊億侍郎諱日設位供養之次。

    有僧問曰。

    從來弟子供養師。

    今日因甚師供養弟子。

    琏雲。

    恩來義往。

    僧雲。

    恁麼則令人轉憶龐居士。

    琏雲。

    兩彩一賽。

    僧噓一聲。

    琏奠茶。

    顧僧雲。

    此驢漢鈍置老僧。

    拈曰。

    暗裡抽橫骨。

    明中坐舌頭還他廣慧。

    争奈此驢漢·古鏡裡藏身。

    明鏡外出手。

    若不得今日這一劄。

    千載之下争見恩來義往。

    然雖恁麼。

    諸人還辨取諸訛處麼(良久擊拂曰)。

    隻得雪消去。

    自然春到來。

     貞治三年二月二十日。

    為細川贊州太守寶洲繁公居士一十三回忌辰。

    西山景德禅寺開堂佛殿慶贊。

     法無定相。

    逢緣即宗。

    今日去年赴阿之光勝請。

    今年今日開洛之景德場。

    全是兩段因緣不出者個時節。

    故李長者雲。

    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

    好個大解脫門。

    刀山劍樹。

    遊戲道場。

    情依如斯門說如斯法。

    手中利劍本有智體現成。

    般若慧燈一段靈光不昧。

    便見金毛頭上入正定。

    須彌頂上從定起。

    須彌頂上入正定。

    景福寺裡從定起。

    乃至南明山中入正受。

    諸人面門三昧起。

    諸人面門入正受(蓦拈拄杖)。

    拄杖頭上三昧起。

    所以從文殊門入者。

    牆壁瓦礫為汝發機。

    從觀音門入者。

    蝦蟆蚯蚓為汝發機。

    從衲僧門入者。

    龜毛兔角為汝發機。

    敢問大衆。

    且拟向那個門進步(良久)。

    四海而今清似鏡。

    行人莫與道為仇(卓上一下)。

    複曰。

    今日佛事細川典廄為先考贊州太守修冥福底意旨。

    山僧去年赴他請在補陀之日。

    語餘雲。

    某甲欲報罔極恩久矣。

    隻為身不私身因受朝命卻國敵。

    于今不能果焉。

    偶逢今年世波少間。

    喜不自勝。

    預伸一十三年忌追薦之儀。

    雲雲。

    嗚呼人生在世間。

    不知父母恩者有何限哉。

    是故先佛以天堂地獄因果報應之說而化導之。

    釋迦老子于天鼓聲中為諸天子說法。

    告言。

    汝等應當知恩報恩。

    若知恩不報必遭橫死。

    往往世間遭橫死者又幾何。

    凡不終天命而天亡者。

    皆是橫死也。

    爰典廄為邊将領軍事垂乎一十餘年矣。

    其免難虎口又幾回。

    豈不是知恩報恩之所感乎。

    今年又遠遣使來雲。

    某甲舊冬在軍。

    幸而脫生死地。

    先考正諱雲。

    臨是亦吾之大幸。

    然而國久擾亂。

    民力亦竭。

    由是事與願相違者。

    不足以為恨。

    志之所之。

    隻就于本寺天龍臨川西芳并慧林尼寺等。

    聊設齋僧會而已。

    因玆就天龍寺建轉經會。

    一日于本寺書寫妙法蓮華經看閱五部大乘經。

    三時誦咒一七日。

    今當周備之辰。

    莊嚴道場。

    嚴備香花等。

    奉安大聖文殊師利菩薩尊像之次。

    拜請諸大和尚為之法語。

    又命住持小比丘某。

    開堂慶贊。

    顧此不當恩遇不知有何因緣者也。

    夫一念信心功德。

    以刹寶施福比之。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況乎菩薩乘大願力現宰官身。

    外忠于君。

    孝于親。

    仁義以待人。

    恭謙以修己。

    是以治國國歸。

    莅民民懷。

    内擁護佛法忘軀命。

    施财産建寺安僧。

    以圖佛種不斷。

    一念功德猶以超利寶施福。

    何況念念在般若中。

    即事即理。

    一念嚴淨一念淨土。

    念念成就念念衆生。

    以此上善。

    近則資嚴七代先靈。

    遠則回施曆代父母及與法界含情。

    其功其德海口何宣。

    亦複摘取楞嚴經中文分為題。

    遍請東西禅刹諸大尊宿諸大名勝頌之。

    裡面書同經。

    以祈尊儀超脫。

    兼亦令見者聞者齊證入首楞嚴三昧爾。

    夫首楞嚴者梵語。

    此翻雲一切事究竟堅固。

    乃從此三昧觀見。

    諸佛凡夫同是究竟堅固。

    淨邦穢界亦是究竟堅固。

    以至生死去來菩提涅槃。

    鹹皆無不究竟堅固法。

    故經曰。

    當知靈空生汝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

    耶。

    祖師家于此不可不與一劄。

    故趙州曰。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

    世界壞時此性不壞。

    猶恐人不會曰。

    自從一見老僧後更不是别人。

    隻是一個主人公。

    趙州老婆心切如是。

    切忌動着。

    動着禍事中下流不能直下休歇。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問難從此而起。

    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長水亦至此不能注解。

    卻較些子。

    便參琅瑘覺禅師。

    且次之。

    覺曰。

    座主疑處舉将來。

    長水問。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覺勵聲曰。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不妨騎賊馬趁賊。

    長水于言下頓契離文字旨。

    方始得下筆。

    将謂。

    多少奇特。

    所以世尊大慈普為令未來末世衆生修此三昧者。

    上中下機通而易入。

    敕文殊選擇二十五圓通方便門。

    果不謬為七佛師。

    二十五者。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六境。

    眼識耳識等六根識。

    地水火風空識根七大。

    總指三科七大所入門。

    一根返源六處解脫。

    六解一亦亡。

    明極即如來彈指超無學。

    方始可說三科七大本如來藏。

    今日大功德主用心于此可見。

    雖然如是。

    知恩。

    報恩能有幾個。

    且置此事。

    文殊是七佛師。

    為甚麼。

    即今等持和尚為之開光明。

    臨川和尚為之安此座。

    前席萬壽和尚為之拈此香。

    山僧亦為之成褫之。

    啞好大衆若識得文殊師。

    何啻七佛師。

    三世諸佛依之成等正覺。

    曆代祖師依之傳心聯芳。

    天下老和尚依之接物刹生。

    故我贊州太守依之超升淨界。

    苦海衆生依之脫離流轉。

    諸人要見他師麼。

    直饒見得。

    衲僧門下未相許在。

    何故。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汝才舉心塵勞先起(擊拂一下)。

    複舉。

    仰山湧禅師僧問。

    文殊是七佛師。

    文珠有師不。

    湧雲。

    遇緣即有。

    僧雲。

    如何是文珠師。

    湧豎起拂子。

    僧雲。

    莫者個是麼。

    湧放下拂子。

    師曰。

    今日若有人。

    緻恁麼問。

    隻向他道。

    還家元是兒孫事。

    祖父從來不出門。

     貞治三年六月十五日。

    就于西山本光院。

    為開山無說長老小祥忌請。

     垂語曰。

    事存函蓋。

    理拄箭鋒。

    若有活漢贈以之中。

    時有僧。

    出問曰。

    蟬鳴木葉動。

    日色弄微明。

    正與麼時願聞法要。

    答曰。

    露柱臂長。

    燈籠袖短。

    進雲。

    今月十五日本院伏值開山無說和尚一周之忌辰。

    啟玆法筵。

    拜請和尚升座說法。

    未審功勳歸何處。

    答曰。

    大地不載起。

    進雲。

    堪報不報之恩以贊無為之化。

    答曰。

    雪山步步無閑草。

    進雲。

    記得。

    僧問雲門大師。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

    東山水上行。

    意旨作麼生。

    答曰。

    百煉黃金鑄鐵牛。

    進雲。

    後來圓悟禅師别曰。

    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畢竟那裡是諸訛處。

    答曰。

    就地拾得麗水金。

    放下卻是新羅鐵。

    進雲。

    即今咨參和尚。

    作麼生是諸佛出身處。

    答曰。

    家家門首透長安。

    進雲。

    一句迥超千聖外。

    松蘿不與月輪齊。

    答曰。

    乘風不如步月。

    種竹不如栽松。

    進雲。

    我見燈明。

    佛本光瑞如此。

    答曰。

    山僧罪過。

    僧禮拜。

    師乃曰。

    清淨心源圓明覺體。

    融接三世。

    該括十方。

    塵塵不昧本光。

    物物全彰法印。

    在上為乾德。

    在下成坤儀。

    恒沙妙門随緣建立。

    無邊德用應物現成。

    所以道靈光不昧。

    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

    将謂。

    黃連甜如蜜。

    誰知蜜苦似黃連。

    無古無今。

    無來無去。

    有慈有悲。

    有因有果。

    諸人恁麼見得。

    靈山一會俨然存。

    若更遲拟。

    直待當來問彌勒(以拂擊禅床一下)。

    複曰。

    斯辰本院守塔比丘尼某。

    京師居住奉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