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百冤門口挂棺材。
禅者過谒次韻 不假琢磨争得全。
幾人抱璞送流年。
為僧須立扶宗志。
休就長連床上眠。
次韻了誼侍者 不見纖毫眼界平。
莫存順境與違情。
可憐碌碌侍巾裓。
隻欠南陽三喚聲。
解夏六首 過夏徒空秋又新。
袈裟形相鎖閑塵。
卻嫌沩仰遞狼藉。
吐舌自傷愁殺人。
唠唠庵僧不惜眉。
幾人腦後欠針錐。
看他自結自還解。
鐵網何曾着寸絲。
一夏喃喃苦誘攜。
脊梁自覺爛如泥。
近來打殺許閑鬼。
不道虛揮溌竹篦。
九夏漫開雜貨鋪。
時時交易入塵衢。
真金鼠糞與人辨。
撒手歸家一物無。
漫天鐵網始收時。
一任左之與右之。
亂走禅和看腳下。
出門萬古草離離。
解結中間一睡鄉。
忽驚梧葉動秋涼。
随緣若赴别山去。
徒有閑雲護舊房。
初雪二首 清興催人飛雪初。
風流韻士思何疏。
望中消盡柴門外。
不待山童掃得除。
撩亂随風初雪朝。
怕寒不敢效詩人。
驟晴自起開窗見。
但有峰頭遺玉塵。
示僧參趙州無 苦咬無字下工夫。
那個丈夫絕後蘇。
撥轉趙州關捩子。
倒騎佛殿入紅爐。
次韻示禅人三首 古岩叢裡兩經春。
打硬工夫逐日新。
不會桐江敗阙處。
後來必道賺吾人。
參禅我未見遮般。
七尺單前疑已團。
打失從來布袋子。
君看何處不平安。
稱子誠精衆口嘩。
定知晚歲振聲華。
本分草料親分付。
綠入柳條紅入花。
次韻示武田氏 此生何識世間春。
現業清時道業新。
赢得貧居真活計。
閑名破利不關身。
看櫻花 身随狂蝶暫竛竮。
綴雪山櫻春滿庭。
看破未開前面目。
禅心不用怨飄零。
次韻祖于上座二首 韶風輕動四山隈。
從此群紅知幾堆。
心友難逢時易去。
莫辭攜手屢歡咍。
休居自養碧雲隈。
幾硯凝塵動作堆。
若使君揮腕頭力。
閑神野鬼恐嘲咍。
道 八門一字幾成災。
駕與九牛挽不回。
為報趙州牆外底。
年年因雨長蒼苔。
缁素之俦各使工雕刻觀音大士像。
且請山僧佛事。
厥志勤矣。
因謂若欲點佛眼。
不如。
先點自己之眼。
乃宣伽陀。
示以入理捷徑。
十首。
看看大悲千手眼。
雲在嶺頭水在澗。
舉心才拟入圓通。
早知将鐵鑄門限。
随緣赴感任機權。
頭上寶冠腳下蓮。
遍界渾無生可度。
縱開慈眼亦徒然。
佛病已瘥初絕功。
一聞千悟不如聾。
自今常念觀音力。
又見華林大小空。
念彼觀音道自成。
無明枝上覺華馨。
世間莫恨沒俦侶。
五百年前有仲靈。
娑婆教主隻由他。
展拓普門看若何。
話及溫州輝絕照。
阇梨淨信不争多。
大悲靈感大千界。
如實現修貴肯人。
借取冥熏加被力。
何妨确定比丘身。
家家春興總相同。
談笑花圍柳繞中。
自是庸人構不得。
渾無一個出圓通。
清風衮衮繞松筠。
誰信普門無隔塵。
要見為群為隊底。
了無一刹不分身。
何事紛紛現應身。
娑婆界裡叫當仁。
欲知大士施無畏。
撮得虛空分與人。
照臨率士度群生。
小白華嚴水月清。
大士願分加被力。
使他定慧頓圓明。
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五 佛頂國師年譜 後陽成皇帝慶長十三年戊申師諱文守。
字一絲。
世姓源。
京兆人。
大父久我亞相晴通。
父工部尚書具堯。
母藤氏。
正議大夫基繼之女。
生四男一女。
師乃其第三也。
有身無惱。
是歲二月二十七日卯時誕焉。
十四年己酉。
十五年庚戌師三歲。
乳母私令相之。
相者曰。
此兒骨相奇秀。
不是凡流也。
他日必為王者師。
克當保育。
十六年辛亥。
後水尾皇帝十七年壬子。
十八年癸醜。
十九年甲寅師七歲。
容貌魁壘尤有英氣。
不事兒戲常愛讀書。
元和元年乙卯師八歲。
召侍皇太後中和門院。
二年丙辰 三年丁已 四年戊午 五年己未 六年庚申 七年辛酉師十四歲。
辭皇太後寓于相國寺雪嶺崟長老之院。
而習學。
敏悟超邁見書不再過。
乃能谙誦。
人鹹驚異。
八年壬戌 九年癸亥 寶永元年甲子 二年乙醜師十八歲。
學業日進氣出流輩。
鑒裁精絕。
高論古今。
洞若然犀。
尤以能詩名于京師。
帝将召而官之。
師乃固辭。
蓋無處俗之意也。
三年丙寅。
師十九歲。
嘗偶閱禅錄。
半信半疑。
于是。
谒一老宿入室咨詢。
時老宿舉似一則因緣。
師因呈所解。
老宿即可之。
随示一則。
如是者數四。
師自謂古人雲一句透千句萬句一時透。
然則我今日參得底。
明知不是實解。
而聞人稱澤庵彭禅師之道。
春三月往泉州。
見澤庵以乞指示。
庵與沒意智一着子。
師無措。
庵曰。
汝曾參底為我道看。
師以實對。
庵大笑曰。
我這裡總無恁麼葛藤帶累學人。
隻将一丸藥衆病而已。
師知其有長處。
傾誠歸向。
庵屢與俱語乃喜有遠大之量。
期以法器。
有頃師辭還京而禀父母。
懇求出家。
竟投槙尾山賢俊律師。
祝發力習毗尼。
四年丁卯師二十歲。
在槙尾。
一日自歎曰。
拘拘羁于此不是發明之道。
歲月蹉蛇将何以抵敵生死乎。
即日謝去複谒澤庵。
庵命侍左右。
五年戊辰。
師二十一歲。
孜孜請益。
晝夜不舍。
親近未幾率盡要領。
庵每對人稱賞之六年己已。
師二十二歲。
秋七月。
澤庵以事谪于羽州。
九月師亦往依焉。
一夕呈偈。
庵和曰。
尋思今古事悠悠。
閑坐爐邊語共收。
佛法元來無一事。
衆生諸聖兩浮休。
明正皇帝七年庚午。
師二十三歲。
春辭羽州還京。
縛庵西岡曰間夢。
為養高之所。
藤亞相光廣初禅教碩師參見殆乎遍矣。
自負伎倆常喜勘僧。
時才見于師則向痛處下針錐。
其雖謂聰敏至此大窮。
自爾往來無間放下平日所見。
盡心研究。
遂及受其許可矣。
藤丞相信尋公聞出在西岡。
折簡見招。
師一日訪之。
道話終日公忘其倦。
深以悅服。
從茲特為公所重。
八年辛未。
師二十四歲。
一日太上皇召問法要。
奏對契旨。
大加歎賞。
以至公卿大夫欽風慕德者鹹忘齒屈勢。
乃道價日高。
九年壬申。
師二十五歲。
間夢庵距京不遠。
以故其居雖幽陋往來憧憧不惟雨笠煙包之輩。
多是一時名公搢紳也。
師頗厭煩阓而欲移居。
有客曰。
丹陽有九路峰。
其下村曰千個田。
居民夾水結茅者十戶許。
四山如屏林樾深邃行路險巇甚遠人寰。
道人之所宜居也。
于是秋八月。
師乃請客俱去告以栖止之意。
居民各為持竹木。
從衡丈許造尖頭屋。
師忻然居之。
汲澗采山。
飲食才接氣。
塊坐長終日。
人不得而親疏焉。
十年癸酉。
師二十六歲。
深以韬晦。
然道香難掩。
玄徒相尋鹿至。
拒之不去。
倚山隈水。
插草以住者夥矣。
一日藤光廣泰翁居士亦過訪。
款譚數日留和歌而歸. 十一年甲戌。
師二十七歲。
春泰翁居士創桐江庵延師居之。
師不得已稍開化儀。
自稱庵主。
家風峭峻自非上根利器靡不望崖而退。
故登其門者。
皆叢林精練衲子也。
太上皇诏欲置莊田。
師力辭焉。
蓋到處叢林盡見豐富為害。
所謂。
多易必多難。
所以欲矯華侈之蔽。
特作持缽說。
令衆分衛。
千個田初為勢州守小出吉親辨地。
今茲大樹家光公朝觐特诏之換其地。
割其租。
以充雲廚。
仍诏有司優禮外護。
京兆尹闆倉防州守。
以為。
師之居山深甚。
恐非聖慮。
遣使督問。
師書以喻之。
其略曰。
自正宗衰替。
異見競起。
外衛之士不問其人之賢愚與其法之邪正。
辄授師位以屍法社。
雲雲。
方今國家慕先王之道。
且不忘靈山付囑。
時時下令檢責吾徒玷辱門風。
料夫懼罪克己進道勵行者稍稍有在。
實是佛門幸甚矣。
十二年乙亥。
師二十八歲。
太上皇賜華鐘以警晨昏。
更茅構數椽以拟僧堂。
又造寮舍以便方來憩息焉。
師常以大慧禅師為龜鑒。
若有纖毫不盡處不肯自休。
一日齋罷下堂于庵前柚樹下有省。
後因閱大慧普說。
至白雲端和尚二祖安心頌雲。
終始覓心不可得寥寥不見少林人。
滿庭舊雪重知冷。
鼻孔依前搭上唇之處。
豁然大悟。
佛祖玄關一時打透。
如龍得水。
似虎靠山。
自是接人之際縱橫無礙。
得大自在。
方知始契得古人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焉。
所謂既有悟明處而不疑言句。
是為大病者誠不可誣也。
十三年丙子。
師二十九歲。
攝州天王村重修神廟。
有觸為崇久之不止。
阖鄉大怖延巫觋若名僧。
哀悔不可。
鄉人來請曰。
願藉慈力。
師封一合子。
使僧去藏之祠中。
即神怒平複如本。
鄉人鹹扣頭而謝。
十四丁醜。
師三十歲。
編缁門寶藏集。
冬十一月親塑土地神儀造祠安之。
十五年戊寅。
師三十一歲。
京人田中景利舍赀改造僧堂。
因有示衆。
且為之記。
夏六月師染疾。
太上皇遣醫官治。
不效乃召至京。
良劑所加不久即愈。
既而旋山構淵默堂。
七月十三日亞相藤公泰翁居士逝矣。
師聞哭之。
有偈曰。
與君說夢十餘年。
冷地思量似有禅。
隻靠這些尊貴堕。
歸程風轉腳頭邊。
居士嘗自參師已來切究狗子話。
往複诘問不知其幾回。
一日師訪之。
居士忻然而迎乃通所見。
于是始能到離位離見處。
師以本分接之。
次日寄書謝師。
其略曰。
昨日大恩垂手粉骨碎身未足酬。
自今以後釋迦達磨臨濟德山出來亦無益于相見。
又曰。
拈花微笑已一條紅線也。
九拜又九拜。
其投機偈曰。
咬當無字齒還亡。
端的齧時無盡藏。
即佛即心阻萬裡。
風吹馬耳畫梅香。
師作偈遣之曰。
黃面拈花迦葉笑。
一條紅線兩人牽。
且喜官人沒意智。
自開大口恣風颠。
此蓋非是一旦之事。
而今忘時日。
因此略附見居士參道之所由。
居士親書今猶在大梅。
八月太上皇诏創靈源庵于洛北。
十一月初五日師入庵。
因作二偈。
左仆射藤尚嗣公次韻有仰祝此山天下衣之句。
師謝偈有曰。
願分武緯與文經為我裁成古佛衣。
及歲暮歸丹山。
即掩關于淵默堂。
以改歲。
十六年乙卯。
師三十二歲。
普淳律師來參禮拜次。
師問。
有疑問将來。
淳便出去。
師喚曰。
阇梨阇梨。
淳不回首。
時日将晏。
投宿于山下。
師奇之遣人呼來與語到天明。
淳服膺駐錫。
一日入室師蓦呼普淳。
淳應諾。
師曰。
三世諸佛亦如是。
曆代祖師亦如是。
天下老和尚亦如是。
汝更求個什麼。
淳當下釋然。
掴師一掌。
便出。
亡何歸庵。
後師過播州黑田。
訪之。
留偈而别。
秋間淳再參師靈源。
師拈棒問曰。
汝見山僧後胸中灑灑落落麼。
淳曰。
灑灑落落。
師曰。
灑灑落落處何不呈示山僧。
淳擲下坐具。
師曰汝具什麼眼作恁麼伎倆。
淳以手劈開眼曰。
隻這是。
師便休去。
玄龍律師亦初見于師在是年。
十七年庚辰。
師三十三歲。
太上皇召對間數問山居勝概因茲師作山偈十篇而進覽。
上皇大悅即有禦和之歌。
其序略曰。
山陰道傍有僧。
結白茅而住者十許年。
扁其庵曰桐江。
眺望不換三公之江山以為詩情之助雲雲。
與師偈共灑奎翰賜之。
三月募緣改鑄洪鐘。
有偈長皇女嘗竊聞師對禦說話。
深信佛乘。
屢請為尼。
其志不可奪也。
于是诏許依師剃度。
名以文智。
号曰大通。
和州普門山創圓照寺住焉。
其道業世之所欽歎也。
七月廷尉藤資慶入山請普說。
薦大父泰翁居士。
一日玄龍來參話及法身。
師問。
如何是法身說。
龍曰。
五大有響十界具語言。
師曰。
勿饒舌。
龍拟答。
師便以手掩龍口曰。
道道。
龍托開便出複回禮拜。
師曰。
汝已得省力。
更須子細。
十八年辛已。
師三十四歲。
春有旨創建大梅山法常寺。
以師為開山祖。
因銘之鐘後禦書二大額賜揭之。
皇太後東福門院賜金絲帳。
莊嚴全備。
七月七日慶贊有普說。
普淳律師住庵一日作投機偈來呈師。
師乃依其韻印可曰。
淵源徹了百無求。
千聖羅籠何轉頭。
今複魔宮重把手。
從茲狹路不締仇。
普淳英衲深徹祖道淵源。
洞明諸聖大機。
若開大口恣橫行。
必知今時周金剛也。
後名文頑。
字石鼎。
偈以遣之曰。
改衣不是事雄豪。
道義孝行趣共高。
當日已傳迷子訣。
何妨時至露金毛。
十九年壬午。
師三十五歲。
春正月。
作大梅吟曰。
大梅山裡大梅樹。
梅子未敢定價聲。
欲驗生熟無龐老。
桃李盤中不可盛。
心許已飽經煙雨。
枝上累垂自圓成。
晨昏保護不堕地。
将謂有時充調羹。
天下宗鼎飛沈久。
豈圖瓦釜作雷鳴。
況是時俗愛甜處。
才下口觜總相驚。
縱和草莽圖俱腐。
一味寒酸不變更。
攝州上杉村民戮力建寺。
請師為開山。
師應之。
号龍泉山靈雲寺。
進山有普說。
冬十月太上皇以和歌發揮三則公案。
染宸翰。
以賜。
一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二曰啐啄同時眼。
三曰啐啄同時用。
師依禦韻而獻三頌
百冤門口挂棺材。
禅者過谒次韻 不假琢磨争得全。
幾人抱璞送流年。
為僧須立扶宗志。
休就長連床上眠。
次韻了誼侍者 不見纖毫眼界平。
莫存順境與違情。
可憐碌碌侍巾裓。
隻欠南陽三喚聲。
解夏六首 過夏徒空秋又新。
袈裟形相鎖閑塵。
卻嫌沩仰遞狼藉。
吐舌自傷愁殺人。
唠唠庵僧不惜眉。
幾人腦後欠針錐。
看他自結自還解。
鐵網何曾着寸絲。
一夏喃喃苦誘攜。
脊梁自覺爛如泥。
近來打殺許閑鬼。
不道虛揮溌竹篦。
九夏漫開雜貨鋪。
時時交易入塵衢。
真金鼠糞與人辨。
撒手歸家一物無。
漫天鐵網始收時。
一任左之與右之。
亂走禅和看腳下。
出門萬古草離離。
解結中間一睡鄉。
忽驚梧葉動秋涼。
随緣若赴别山去。
徒有閑雲護舊房。
初雪二首 清興催人飛雪初。
風流韻士思何疏。
望中消盡柴門外。
不待山童掃得除。
撩亂随風初雪朝。
怕寒不敢效詩人。
驟晴自起開窗見。
但有峰頭遺玉塵。
示僧參趙州無 苦咬無字下工夫。
那個丈夫絕後蘇。
撥轉趙州關捩子。
倒騎佛殿入紅爐。
次韻示禅人三首 古岩叢裡兩經春。
打硬工夫逐日新。
不會桐江敗阙處。
後來必道賺吾人。
參禅我未見遮般。
七尺單前疑已團。
打失從來布袋子。
君看何處不平安。
稱子誠精衆口嘩。
定知晚歲振聲華。
本分草料親分付。
綠入柳條紅入花。
次韻示武田氏 此生何識世間春。
現業清時道業新。
赢得貧居真活計。
閑名破利不關身。
看櫻花 身随狂蝶暫竛竮。
綴雪山櫻春滿庭。
看破未開前面目。
禅心不用怨飄零。
次韻祖于上座二首 韶風輕動四山隈。
從此群紅知幾堆。
心友難逢時易去。
莫辭攜手屢歡咍。
休居自養碧雲隈。
幾硯凝塵動作堆。
若使君揮腕頭力。
閑神野鬼恐嘲咍。
道 八門一字幾成災。
駕與九牛挽不回。
為報趙州牆外底。
年年因雨長蒼苔。
缁素之俦各使工雕刻觀音大士像。
且請山僧佛事。
厥志勤矣。
因謂若欲點佛眼。
不如。
先點自己之眼。
乃宣伽陀。
示以入理捷徑。
十首。
看看大悲千手眼。
雲在嶺頭水在澗。
舉心才拟入圓通。
早知将鐵鑄門限。
随緣赴感任機權。
頭上寶冠腳下蓮。
遍界渾無生可度。
縱開慈眼亦徒然。
佛病已瘥初絕功。
一聞千悟不如聾。
自今常念觀音力。
又見華林大小空。
念彼觀音道自成。
無明枝上覺華馨。
世間莫恨沒俦侶。
五百年前有仲靈。
娑婆教主隻由他。
展拓普門看若何。
話及溫州輝絕照。
阇梨淨信不争多。
大悲靈感大千界。
如實現修貴肯人。
借取冥熏加被力。
何妨确定比丘身。
家家春興總相同。
談笑花圍柳繞中。
自是庸人構不得。
渾無一個出圓通。
清風衮衮繞松筠。
誰信普門無隔塵。
要見為群為隊底。
了無一刹不分身。
何事紛紛現應身。
娑婆界裡叫當仁。
欲知大士施無畏。
撮得虛空分與人。
照臨率士度群生。
小白華嚴水月清。
大士願分加被力。
使他定慧頓圓明。
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五 佛頂國師年譜 後陽成皇帝慶長十三年戊申師諱文守。
字一絲。
世姓源。
京兆人。
大父久我亞相晴通。
父工部尚書具堯。
母藤氏。
正議大夫基繼之女。
生四男一女。
師乃其第三也。
有身無惱。
是歲二月二十七日卯時誕焉。
十四年己酉。
十五年庚戌師三歲。
乳母私令相之。
相者曰。
此兒骨相奇秀。
不是凡流也。
他日必為王者師。
克當保育。
十六年辛亥。
後水尾皇帝十七年壬子。
十八年癸醜。
十九年甲寅師七歲。
容貌魁壘尤有英氣。
不事兒戲常愛讀書。
元和元年乙卯師八歲。
召侍皇太後中和門院。
二年丙辰 三年丁已 四年戊午 五年己未 六年庚申 七年辛酉師十四歲。
辭皇太後寓于相國寺雪嶺崟長老之院。
而習學。
敏悟超邁見書不再過。
乃能谙誦。
人鹹驚異。
八年壬戌 九年癸亥 寶永元年甲子 二年乙醜師十八歲。
學業日進氣出流輩。
鑒裁精絕。
高論古今。
洞若然犀。
尤以能詩名于京師。
帝将召而官之。
師乃固辭。
蓋無處俗之意也。
三年丙寅。
師十九歲。
嘗偶閱禅錄。
半信半疑。
于是。
谒一老宿入室咨詢。
時老宿舉似一則因緣。
師因呈所解。
老宿即可之。
随示一則。
如是者數四。
師自謂古人雲一句透千句萬句一時透。
然則我今日參得底。
明知不是實解。
而聞人稱澤庵彭禅師之道。
春三月往泉州。
見澤庵以乞指示。
庵與沒意智一着子。
師無措。
庵曰。
汝曾參底為我道看。
師以實對。
庵大笑曰。
我這裡總無恁麼葛藤帶累學人。
隻将一丸藥衆病而已。
師知其有長處。
傾誠歸向。
庵屢與俱語乃喜有遠大之量。
期以法器。
有頃師辭還京而禀父母。
懇求出家。
竟投槙尾山賢俊律師。
祝發力習毗尼。
四年丁卯師二十歲。
在槙尾。
一日自歎曰。
拘拘羁于此不是發明之道。
歲月蹉蛇将何以抵敵生死乎。
即日謝去複谒澤庵。
庵命侍左右。
五年戊辰。
師二十一歲。
孜孜請益。
晝夜不舍。
親近未幾率盡要領。
庵每對人稱賞之六年己已。
師二十二歲。
秋七月。
澤庵以事谪于羽州。
九月師亦往依焉。
一夕呈偈。
庵和曰。
尋思今古事悠悠。
閑坐爐邊語共收。
佛法元來無一事。
衆生諸聖兩浮休。
明正皇帝七年庚午。
師二十三歲。
春辭羽州還京。
縛庵西岡曰間夢。
為養高之所。
藤亞相光廣初禅教碩師參見殆乎遍矣。
自負伎倆常喜勘僧。
時才見于師則向痛處下針錐。
其雖謂聰敏至此大窮。
自爾往來無間放下平日所見。
盡心研究。
遂及受其許可矣。
藤丞相信尋公聞出在西岡。
折簡見招。
師一日訪之。
道話終日公忘其倦。
深以悅服。
從茲特為公所重。
八年辛未。
師二十四歲。
一日太上皇召問法要。
奏對契旨。
大加歎賞。
以至公卿大夫欽風慕德者鹹忘齒屈勢。
乃道價日高。
九年壬申。
師二十五歲。
間夢庵距京不遠。
以故其居雖幽陋往來憧憧不惟雨笠煙包之輩。
多是一時名公搢紳也。
師頗厭煩阓而欲移居。
有客曰。
丹陽有九路峰。
其下村曰千個田。
居民夾水結茅者十戶許。
四山如屏林樾深邃行路險巇甚遠人寰。
道人之所宜居也。
于是秋八月。
師乃請客俱去告以栖止之意。
居民各為持竹木。
從衡丈許造尖頭屋。
師忻然居之。
汲澗采山。
飲食才接氣。
塊坐長終日。
人不得而親疏焉。
十年癸酉。
師二十六歲。
深以韬晦。
然道香難掩。
玄徒相尋鹿至。
拒之不去。
倚山隈水。
插草以住者夥矣。
一日藤光廣泰翁居士亦過訪。
款譚數日留和歌而歸. 十一年甲戌。
師二十七歲。
春泰翁居士創桐江庵延師居之。
師不得已稍開化儀。
自稱庵主。
家風峭峻自非上根利器靡不望崖而退。
故登其門者。
皆叢林精練衲子也。
太上皇诏欲置莊田。
師力辭焉。
蓋到處叢林盡見豐富為害。
所謂。
多易必多難。
所以欲矯華侈之蔽。
特作持缽說。
令衆分衛。
千個田初為勢州守小出吉親辨地。
今茲大樹家光公朝觐特诏之換其地。
割其租。
以充雲廚。
仍诏有司優禮外護。
京兆尹闆倉防州守。
以為。
師之居山深甚。
恐非聖慮。
遣使督問。
師書以喻之。
其略曰。
自正宗衰替。
異見競起。
外衛之士不問其人之賢愚與其法之邪正。
辄授師位以屍法社。
雲雲。
方今國家慕先王之道。
且不忘靈山付囑。
時時下令檢責吾徒玷辱門風。
料夫懼罪克己進道勵行者稍稍有在。
實是佛門幸甚矣。
十二年乙亥。
師二十八歲。
太上皇賜華鐘以警晨昏。
更茅構數椽以拟僧堂。
又造寮舍以便方來憩息焉。
師常以大慧禅師為龜鑒。
若有纖毫不盡處不肯自休。
一日齋罷下堂于庵前柚樹下有省。
後因閱大慧普說。
至白雲端和尚二祖安心頌雲。
終始覓心不可得寥寥不見少林人。
滿庭舊雪重知冷。
鼻孔依前搭上唇之處。
豁然大悟。
佛祖玄關一時打透。
如龍得水。
似虎靠山。
自是接人之際縱橫無礙。
得大自在。
方知始契得古人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焉。
所謂既有悟明處而不疑言句。
是為大病者誠不可誣也。
十三年丙子。
師二十九歲。
攝州天王村重修神廟。
有觸為崇久之不止。
阖鄉大怖延巫觋若名僧。
哀悔不可。
鄉人來請曰。
願藉慈力。
師封一合子。
使僧去藏之祠中。
即神怒平複如本。
鄉人鹹扣頭而謝。
十四丁醜。
師三十歲。
編缁門寶藏集。
冬十一月親塑土地神儀造祠安之。
十五年戊寅。
師三十一歲。
京人田中景利舍赀改造僧堂。
因有示衆。
且為之記。
夏六月師染疾。
太上皇遣醫官治。
不效乃召至京。
良劑所加不久即愈。
既而旋山構淵默堂。
七月十三日亞相藤公泰翁居士逝矣。
師聞哭之。
有偈曰。
與君說夢十餘年。
冷地思量似有禅。
隻靠這些尊貴堕。
歸程風轉腳頭邊。
居士嘗自參師已來切究狗子話。
往複诘問不知其幾回。
一日師訪之。
居士忻然而迎乃通所見。
于是始能到離位離見處。
師以本分接之。
次日寄書謝師。
其略曰。
昨日大恩垂手粉骨碎身未足酬。
自今以後釋迦達磨臨濟德山出來亦無益于相見。
又曰。
拈花微笑已一條紅線也。
九拜又九拜。
其投機偈曰。
咬當無字齒還亡。
端的齧時無盡藏。
即佛即心阻萬裡。
風吹馬耳畫梅香。
師作偈遣之曰。
黃面拈花迦葉笑。
一條紅線兩人牽。
且喜官人沒意智。
自開大口恣風颠。
此蓋非是一旦之事。
而今忘時日。
因此略附見居士參道之所由。
居士親書今猶在大梅。
八月太上皇诏創靈源庵于洛北。
十一月初五日師入庵。
因作二偈。
左仆射藤尚嗣公次韻有仰祝此山天下衣之句。
師謝偈有曰。
願分武緯與文經為我裁成古佛衣。
及歲暮歸丹山。
即掩關于淵默堂。
以改歲。
十六年乙卯。
師三十二歲。
普淳律師來參禮拜次。
師問。
有疑問将來。
淳便出去。
師喚曰。
阇梨阇梨。
淳不回首。
時日将晏。
投宿于山下。
師奇之遣人呼來與語到天明。
淳服膺駐錫。
一日入室師蓦呼普淳。
淳應諾。
師曰。
三世諸佛亦如是。
曆代祖師亦如是。
天下老和尚亦如是。
汝更求個什麼。
淳當下釋然。
掴師一掌。
便出。
亡何歸庵。
後師過播州黑田。
訪之。
留偈而别。
秋間淳再參師靈源。
師拈棒問曰。
汝見山僧後胸中灑灑落落麼。
淳曰。
灑灑落落。
師曰。
灑灑落落處何不呈示山僧。
淳擲下坐具。
師曰汝具什麼眼作恁麼伎倆。
淳以手劈開眼曰。
隻這是。
師便休去。
玄龍律師亦初見于師在是年。
十七年庚辰。
師三十三歲。
太上皇召對間數問山居勝概因茲師作山偈十篇而進覽。
上皇大悅即有禦和之歌。
其序略曰。
山陰道傍有僧。
結白茅而住者十許年。
扁其庵曰桐江。
眺望不換三公之江山以為詩情之助雲雲。
與師偈共灑奎翰賜之。
三月募緣改鑄洪鐘。
有偈長皇女嘗竊聞師對禦說話。
深信佛乘。
屢請為尼。
其志不可奪也。
于是诏許依師剃度。
名以文智。
号曰大通。
和州普門山創圓照寺住焉。
其道業世之所欽歎也。
七月廷尉藤資慶入山請普說。
薦大父泰翁居士。
一日玄龍來參話及法身。
師問。
如何是法身說。
龍曰。
五大有響十界具語言。
師曰。
勿饒舌。
龍拟答。
師便以手掩龍口曰。
道道。
龍托開便出複回禮拜。
師曰。
汝已得省力。
更須子細。
十八年辛已。
師三十四歲。
春有旨創建大梅山法常寺。
以師為開山祖。
因銘之鐘後禦書二大額賜揭之。
皇太後東福門院賜金絲帳。
莊嚴全備。
七月七日慶贊有普說。
普淳律師住庵一日作投機偈來呈師。
師乃依其韻印可曰。
淵源徹了百無求。
千聖羅籠何轉頭。
今複魔宮重把手。
從茲狹路不締仇。
普淳英衲深徹祖道淵源。
洞明諸聖大機。
若開大口恣橫行。
必知今時周金剛也。
後名文頑。
字石鼎。
偈以遣之曰。
改衣不是事雄豪。
道義孝行趣共高。
當日已傳迷子訣。
何妨時至露金毛。
十九年壬午。
師三十五歲。
春正月。
作大梅吟曰。
大梅山裡大梅樹。
梅子未敢定價聲。
欲驗生熟無龐老。
桃李盤中不可盛。
心許已飽經煙雨。
枝上累垂自圓成。
晨昏保護不堕地。
将謂有時充調羹。
天下宗鼎飛沈久。
豈圖瓦釜作雷鳴。
況是時俗愛甜處。
才下口觜總相驚。
縱和草莽圖俱腐。
一味寒酸不變更。
攝州上杉村民戮力建寺。
請師為開山。
師應之。
号龍泉山靈雲寺。
進山有普說。
冬十月太上皇以和歌發揮三則公案。
染宸翰。
以賜。
一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二曰啐啄同時眼。
三曰啐啄同時用。
師依禦韻而獻三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