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二十年癸未。
師三十六歲。
春相見大圓寶鑒國師機語投合。
國師謂人曰。
是再來人也。
老僧不如。
江州永源空子久慕師道望。
且嗟圓應禅師遺蹤零碎不支日将寂寥。
自退其席遠來丹山。
投誠懇請。
師堅卧不起。
空子留連數日請之益笃。
師念其祖高風隐韻。
殊異名勢之招。
由此幡然而應。
秋八月進山則恍如曾遊。
因有溪山蘊藉如經眼。
疑是前身隐此中之句。
居之未幾名衲高士雲委川增。
恐其後也時天下稱法席之盛矣。
後光明皇帝正保元年甲申。
師三十七歲。
太上皇賜釋迦。
文佛飲光慶喜三尊像。
以安瑞石大殿。
師有普說。
雲居膺禅師過訪。
時寶鑒國師先來在焉。
品坐道話商确古今。
師以偈謝雲居。
曰。
久聞道譽動叢林。
豈料兩回辱遠臨話盡宗猷衰替事。
殘燈影裡共傷心。
雲居和曰。
為破無明煩惱林。
天教慧日此時臨。
衆生濟度無疑着。
師是觀音傳佛心國師亦曰。
法友尋盟入遠林。
道人作偈謝來臨。
不參海月山雲句。
誰識兩翁今夜心。
夏四月皇太後延師于宮中。
請世尊開光明佛事。
師始道聲借甚而未有出世之念。
殘山剩水将終身焉。
禅林往往議之者多矣。
去歲不得已應永源之請。
于是通嗣法書于寶鑒國師。
國師證明曰。
祖師雲不由師悟者萬中希有。
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
即不用參善知識。
文守禅人者乃其人也。
早明了自己不因人求。
此故坐石上。
處樹下。
間居過日者年久矣。
老僧曾一見早知有過量見矣。
他日狹路相逢直以向上鉗錘驗之。
恰如金剛不破壞。
又雖事事施陷虎機猶具師子返擲機。
又以平常語話了細勘驗之。
與老僧見處不異。
如兩鏡相照于中無影像。
真吾家種草也。
他日建法幢立宗旨。
運濟往來報佛祖恩不辜負老僧意。
祝祝由此天下禅流破滿肚之疑。
八月太上皇有先帝禦硯。
寶玩之二十餘年矣。
因禦制和歌二首并序備悉宸衷。
特遣師家兄黃門具起。
賜至于山。
此實瑞石萬世不磨重寶也。
師以獻壽。
偈見錄。
九月初一日永源開山忌香語有言。
若谙永源真水脈。
何妨今複預支流。
是月過石馬。
訪雲居禅師有詩。
二年乙酉。
師三十八歲。
夏五月。
畫寶鑒國師頂相求贊。
國師題曰。
龜毛拂子佛眼難窺。
一場打開豎之挂之。
驢腮馬颔無人愛。
不合畫成留與誰。
永源守庵主繪予幻質。
見求贊仍信筆雲。
圓照寺大通大師至山。
法誓院日證大師園光院文英大師俱陪來。
大通大師有詩曰。
不意今朝寄此身。
青山重疊四無鄰。
殷勤掬得永源水。
洗盡多生臨劫塵。
師次韻而謝。
文英大師請普說。
六月之濃州大仙寺候寶鑒國師。
有詩。
歸途冒暑因以感疾彌留至七月。
聞太上皇聖慮知其乏醫藥。
累诏赴京。
命太醫官以治。
且中使問候晨昏必至。
左丞相藤信尋公亦造訪無虛日。
自餘公卿骈肩接踵。
如此月餘。
乃起謝恩還山。
九月賜官材一新永源方丈。
皇太後舍内金助建。
經始今茲孟冬訖功明年季夏。
共宏壯雄麗映帶山川。
皇太後親繡成馬郎婦像。
賜之。
其工緻奇密慈容出塵。
殆不可言也。
玄龍律師向問師疾。
時師告曰。
汝昨有言還記得麼。
龍曰。
記得。
于是更衣遂命改名文岩。
字如雪。
住退藏且示偈。
有他日随緣闡玄化道行應不愧人天之語。
除夜詩曰。
明朝三十九。
抱影卧遲遲。
燈暈驚油盡。
爐寒覺歲移。
孤猿啼幾度。
饑鼠走無時。
詩罷神思廓。
個中隻自知。
嗟乎。
師平生著作痛快鮮明各得其所而少有如此短氣。
今追思明年之事非先言者也耶。
三年丙戌。
師三十九歲。
春正月。
師病複發遂自覺不起。
太上皇又命中使就醫藥于京。
師謹謝而不肯赴。
左右鹹請應诏。
師曰。
汝等何愚迷之甚。
我方知今番不可治也。
因诏遣醫投方。
乃至取馬山溫泉賜浴。
師在病淹矣。
誨勵學者不異平日。
應接之禮略無所缺。
述作尤多。
三月十六日晡時謂左右曰。
吾近日将行。
汝等宜以祖道為念。
莫負初志。
是山僧所深望也。
複何言乎。
其諄諄教語。
聞者不堪悲感。
十七日師弄筆草書。
淨因問曰。
師近手指不仁而今甚輕快。
若其末後可書偈耶。
師忽抛筆勵聲曰。
何偈之有。
十九日靠案而坐。
一衆畢禮。
至午時右脅卧而瞑。
淨因方為診脈。
師忽開目叱之縮手少焉泊然示滅。
留龛數日顔色不變黑白。
靡不号泣而哀慕焉。
諸子奉全身窆寺事。
收遺發塔于大梅淵默焉。
嗚呼。
師風神明徹而有異标。
龍【思*頁】虎視頭腦聳直清修。
甚臞。
曲錄床上竹篦之下鞭笞龍象。
不假辭色。
望之嚴于秋霜。
承顔而依則溫厚大度貴賤一視妙運真慈。
相與說法随機誘掖其見者無不心悅而誠服。
加又文詞清藻有聞當時。
發起情性澡雪胸襟。
天賦淳樸深惡華飾。
食常粗粝衣惟布素茅茨以居。
無有畜積。
蚤負英邁之資。
而抱決烈之志。
嘗自從參見一二老宿。
後晦迹岩谷。
覃思此道。
發知見于前因不必由于師訓。
昔有遊明求法之志。
國制不許。
然後至定宗旨。
可謂古稱于法重者也。
一旦道契聖主。
深荷天恩。
為法之檀度。
時賜尤渥。
創法常于丹陽。
開靈源于洛北。
家風古淡力行祖道。
痛破諸方邪解。
大振濟北正宗。
使夫豁達空見之輩知有正因者夥矣。
及遷住永源規繩井井爐鞁增赤。
江湖指以為道之所在。
其嗣法者惟石鼎頑如雪岩。
更有泰翁居士。
如兜率得無盡。
諸方之所不得而羅籠也。
凡度僧尼若幹人。
王公士庶受歸戒。
請法諱指不遑屈焉。
示衆曰。
結夏已一月餘。
蒲團上事。
稍得承當也未。
若未承當。
山僧今日為衆露出心肝五髒。
伶利衲子便請着眼。
不是禅不是道。
不是佛。
不是法。
是什麼。
西國船泊明石。
丹波席鬻洛陽咄。
又曰。
苦哉苦哉。
汝等一隊瞎屢生。
被三世諸佛鈍置。
被曆代祖師鈍置。
被心性玄妙鈍置。
被知見解會鈍置。
被恁麼說話鈍置。
被知鈍置底鈍置還有不受鈍置者麼呵呵呵。
扇子??跳上三十三天。
築着帝釋鼻孔山河大地拍手笑。
且道笑個什麼。
黑花貓兒面門斑。
其要實踐則以永明垂誡明教尊僧篇。
令衆誦之。
日以一遍。
為俗子必授十善行。
有人求字多書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其如應機接物略此類也。
近州深山口靈照寺僧某嘗蓄師所書釋迦文佛寶号。
偶一夕失火。
寺宇及器物無有遺餘。
次日得寶号于散灰之中。
餘紙盡毀字畫鹹全。
見在其寺。
凡師片言隻字落紙則人得而寶之。
此不但取信于人。
抑亦神物之所護也哉。
其著述有語錄及缁門寶藏集永明垂誡注等若幹卷。
行幹世。
師遷化之後。
三年左仆射應山公駕至永源。
谒師塔。
觀覽遺迹。
感慨莫已。
寬文乙已冬十月初六日。
太上皇臨幸靈源。
尋有旨改庵為寺。
以清涼名山。
灑禦翰賜額。
延寶戊午三月十九日敕谥定慧明光佛頂國師。
此則師之出處始末大較也。
餘嘗編先國師行狀。
行之久矣。
一日文光訪餘于南山。
徐謂曰。
我聞山國師行狀也。
可謂盡矣。
然不肖竊念更系之年時則益足以征焉。
他日師翁千百年後欲有聞而不可得。
師翁若口授不肖操觚而為之。
奈何非是行幹大方。
當自備考耳。
餘曰諾。
遂以昔曾所記與其錄中可考者筆削之。
題曰。
佛頂國師年譜。
文光字晦之。
餘法孫而時住大梅者也。
好古其志亦可愛。
此餘所以欲默而不能。
因以應厥需焉。
元祿十一年季秋日。
淨因書于琉璃山草衣岩下。
佛頂國師年譜(終) 丹波州大梅山法常禅寺開山敕谥定慧明光佛頂國師一絲大和尚發塔銘并序帝者有師其來尚矣。
菩提達磨始來東土。
武帝問之以第一義。
爾來唐有南陽。
趙有真際。
在于我朝亦然。
文應帝之于大明。
延慶帝之于圓成。
元應帝之于大燈。
一傾睿心屢扣禅要。
粵。
元和上皇召佛頂國師。
咨詢單傳直指之旨。
蓋又其尤者也。
國師諱文守。
字一絲。
世姓源氏。
工部尚書具堯第三子也。
母藤氏正議太夫基繼女。
暨孕而母胎無惱。
慶長戊申二月二十七日卯時吉祥而誕。
三歲有異人。
相曰。
此兒骨相奇秀殆非凡器。
他日必為王者師。
八歲召侍皇太後中和門院。
十四歲辭皇太後。
依雪岑崟老于相國。
而習學文字。
敏悟超邁過目成誦。
尋谒一老宿。
将究己事。
宿為舉一則因呈所解。
宿許可之。
又示一則。
如是數四。
師謂吾聞古人一句透千句萬句一時透。
恁麼論量甯非尋行數墨乎。
直往泉南叩彭澤庵。
庵與沒意智一着。
師罔措。
退而還京。
即辭雙親就槙尾心王院賢俊律師。
祝發。
時十九歲。
自謂。
戒律如網。
苟系着不回則覓繩自縛也。
甯為瞥脫之法乎。
遂棄到泉南再依澤庵。
淬勵三冬又辭。
還京縛庵西岡。
扁曰間夢。
藤丞相信尋公目擊歸仰屢屈請詢宗要藤亞相光廣亦飽得鉗錘。
而卒臻玄奧。
一日信尋公奏太上皇。
雲。
臣多見僧侶未有如守英邁者。
光廣亦齊奏焉。
于是召對宮掖。
奏對契旨皇情大悅。
從是搢紳之士。
挾複之流。
慕風參依。
殆無虛日。
師甚厭煩遂抵丹陽相幽邃地。
縛茅于九路峰下。
一日光廣泰翁居士造訪道話。
見其居之無所容膝。
别創一小庵。
榜曰桐江。
太上皇賜莊田。
力辭不受。
竹椅蒲團一味清虛不與世接。
一日從齋常歸于柚樹下忽然省悟如桶底脫。
自覺慶快。
又因閱大慧普說中白雲端二祖安心頌。
大徹源底。
爾來機辯如流一挨一拶弗留朕迹。
手段辛辣。
學者多望崖而退。
常歎宗風衰弊。
欲入明求師。
有國制故不果。
因見大圓寶鑒國師愚堂寔公。
機語投合以定宗系。
太上皇殊賜華鐘。
新架數椽。
肅整叢規。
師偶有疾。
太上皇遣醫診視。
乃召至京。
不日離褥。
太上皇以佛祖三語為題制和歌三首特染宸翰賜之。
師恭獻和詩。
戊寅歲太上皇诏創靈源庵于洛北。
屢召問山居勝概。
作山偈一首。
以進。
太惬睿情。
即有禦和之歌。
長公主素有超塵志。
诏師落髻名以文智。
号曰大通。
辛已春特有旨鼎建大梅山法堂寺。
禦書二大額賜之。
皇太後東福門院賜金絲織成帳。
永源空子。
久慕道望傾誠延請。
峻拒不容。
留連數日請之不辍。
強以應之。
及于進山。
恍愡如曾遊之處。
有溪山蘊藉如經眼。
疑是前身隐此中之句。
居未幾衲子翕然來歸。
甲申春太上皇賜釋迦飲光慶喜三尊像以安于大殿。
八月有先皇禦硯之賜。
太上皇寶玩之二十餘年。
遂附禦制和歌二首賜之。
乙酉秋有病。
太上皇慮山中乏醫藥下中使召入京。
乃命國翳。
治之。
慰問尤厚。
不日而起。
謝恩還山。
皇太後聽丈室褊窄。
出内帑更造焉。
次年春正月舊痾再發。
太上皇複下诏赴京。
自知化緣不淹辭而不至。
左右鹹請不可。
因再诏賜醫于山中又遠汲馬山溫泉以浴。
籲太上皇重道之厚。
可謂至矣。
師病中激勵學者。
未嘗少倦。
應接如常。
三月十六日。
晚間謂左右曰。
我行在近。
汝等努力莫違遣誡。
十七日師書字次。
淨因曰。
師近兩手不仁方今操翰甚是輕快。
請為後昆書末後句。
師擲筆勵聲曰。
說什麼末後句。
十九日晨粥不匙。
右脅而卧。
至午時。
淨因欲診脈。
師開目叱。
縮手少焉蛻然而逝。
阖境缁白悲戀涕泣如喪考妣。
徒衆窆于屋山。
又收遺發于大梅。
塔曰淵默。
師壽三十有九。
坐二十夏。
寬文乙已十月初六。
太上皇臨幸靈源。
灑宸筆賜清涼山靈源寺延寶戊午三月十九日敕谥定慧明光佛頂國師。
又永賜椹服于靈源法常兩刹。
有語錄若幹卷暨缁門寶藏集永明垂誡注等。
盛行幹世。
師為人識實無有外飾。
痛厭華靡力避世榮。
常披黑衣。
不服繭綿。
平昔垂示如良醫應病與藥。
沾法味者不為不多。
雖有嘗其酥酪而得一知半解者。
慎不輕許可。
親帶印記者但石鼎頑如尋岩井泰翁居士而已。
石鼎付知明因。
因付法常禅岩心及靈源功隐拙。
禅岩付晦之光。
光持紀年行實等。
來征銘其發塔。
因略序颠末。
又系以銘。
銘曰。
洛之靈源。
丹之法常。
開山兩地。
芟荊鋤荒。
特辱睿旨。
鼎建禅房。
壽君福國。
地久天長。
此師初習毗尼條章。
厭喧求靜固若昆鋼。
馳求頓歇打破面牆。
己躬下事自肯承當。
殺活自在說禅幾霜。
吹毛出匣截斷脊梁。
雷震電拂佛魔膽喪。
尋公問法其道滋彰。
奉诏入洞。
奏對上皇。
宸翰天降名聞雲翔。
文智公主相見宮坊。
鉗錘妙密漸登其堂。
廣卿入室子細商量。
咬當無字。
牙齒頓亡。
宗分二派。
澤滿十方。
末後一句。
把定封疆。
瞎驢滅卻。
續焰聯芳。
經年敕谥。
定慧明光。
佛頂徽号。
萬方稱揚。
元祿十五壬午末商砻眠。
為碣。
覓銘一行。
誰是銘者。
畿内南陽興福教寺一乘道場。
了字正覺真敬親王。
跋于佛頂國師發塔銘 佛頂國師眼空佛祖。
道契帝臣。
其玄孫晦之光請發塔銘于先師三菩提院正覺親王。
藁既成晦适順世。
先王深惜晦之有志不遂。
無何王亦戢化。
見住法常賜紫太翁長老乃功隐之的嗣也。
今茲特來屬餘以寫之。
餘恐有貂續之诮。
以固辭焉。
力請不已。
于是恭聞太上皇。
诏曰。
先王皦挑唯識之燈。
兼究直指之旨。
故教國師金剛慧光以盛大。
在斯遺文。
豈可不書乎。
因染翰以應其請。
二十年癸未。
師三十六歲。
春相見大圓寶鑒國師機語投合。
國師謂人曰。
是再來人也。
老僧不如。
江州永源空子久慕師道望。
且嗟圓應禅師遺蹤零碎不支日将寂寥。
自退其席遠來丹山。
投誠懇請。
師堅卧不起。
空子留連數日請之益笃。
師念其祖高風隐韻。
殊異名勢之招。
由此幡然而應。
秋八月進山則恍如曾遊。
因有溪山蘊藉如經眼。
疑是前身隐此中之句。
居之未幾名衲高士雲委川增。
恐其後也時天下稱法席之盛矣。
後光明皇帝正保元年甲申。
師三十七歲。
太上皇賜釋迦。
文佛飲光慶喜三尊像。
以安瑞石大殿。
師有普說。
雲居膺禅師過訪。
時寶鑒國師先來在焉。
品坐道話商确古今。
師以偈謝雲居。
曰。
久聞道譽動叢林。
豈料兩回辱遠臨話盡宗猷衰替事。
殘燈影裡共傷心。
雲居和曰。
為破無明煩惱林。
天教慧日此時臨。
衆生濟度無疑着。
師是觀音傳佛心國師亦曰。
法友尋盟入遠林。
道人作偈謝來臨。
不參海月山雲句。
誰識兩翁今夜心。
夏四月皇太後延師于宮中。
請世尊開光明佛事。
師始道聲借甚而未有出世之念。
殘山剩水将終身焉。
禅林往往議之者多矣。
去歲不得已應永源之請。
于是通嗣法書于寶鑒國師。
國師證明曰。
祖師雲不由師悟者萬中希有。
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
即不用參善知識。
文守禅人者乃其人也。
早明了自己不因人求。
此故坐石上。
處樹下。
間居過日者年久矣。
老僧曾一見早知有過量見矣。
他日狹路相逢直以向上鉗錘驗之。
恰如金剛不破壞。
又雖事事施陷虎機猶具師子返擲機。
又以平常語話了細勘驗之。
與老僧見處不異。
如兩鏡相照于中無影像。
真吾家種草也。
他日建法幢立宗旨。
運濟往來報佛祖恩不辜負老僧意。
祝祝由此天下禅流破滿肚之疑。
八月太上皇有先帝禦硯。
寶玩之二十餘年矣。
因禦制和歌二首并序備悉宸衷。
特遣師家兄黃門具起。
賜至于山。
此實瑞石萬世不磨重寶也。
師以獻壽。
偈見錄。
九月初一日永源開山忌香語有言。
若谙永源真水脈。
何妨今複預支流。
是月過石馬。
訪雲居禅師有詩。
二年乙酉。
師三十八歲。
夏五月。
畫寶鑒國師頂相求贊。
國師題曰。
龜毛拂子佛眼難窺。
一場打開豎之挂之。
驢腮馬颔無人愛。
不合畫成留與誰。
永源守庵主繪予幻質。
見求贊仍信筆雲。
圓照寺大通大師至山。
法誓院日證大師園光院文英大師俱陪來。
大通大師有詩曰。
不意今朝寄此身。
青山重疊四無鄰。
殷勤掬得永源水。
洗盡多生臨劫塵。
師次韻而謝。
文英大師請普說。
六月之濃州大仙寺候寶鑒國師。
有詩。
歸途冒暑因以感疾彌留至七月。
聞太上皇聖慮知其乏醫藥。
累诏赴京。
命太醫官以治。
且中使問候晨昏必至。
左丞相藤信尋公亦造訪無虛日。
自餘公卿骈肩接踵。
如此月餘。
乃起謝恩還山。
九月賜官材一新永源方丈。
皇太後舍内金助建。
經始今茲孟冬訖功明年季夏。
共宏壯雄麗映帶山川。
皇太後親繡成馬郎婦像。
賜之。
其工緻奇密慈容出塵。
殆不可言也。
玄龍律師向問師疾。
時師告曰。
汝昨有言還記得麼。
龍曰。
記得。
于是更衣遂命改名文岩。
字如雪。
住退藏且示偈。
有他日随緣闡玄化道行應不愧人天之語。
除夜詩曰。
明朝三十九。
抱影卧遲遲。
燈暈驚油盡。
爐寒覺歲移。
孤猿啼幾度。
饑鼠走無時。
詩罷神思廓。
個中隻自知。
嗟乎。
師平生著作痛快鮮明各得其所而少有如此短氣。
今追思明年之事非先言者也耶。
三年丙戌。
師三十九歲。
春正月。
師病複發遂自覺不起。
太上皇又命中使就醫藥于京。
師謹謝而不肯赴。
左右鹹請應诏。
師曰。
汝等何愚迷之甚。
我方知今番不可治也。
因诏遣醫投方。
乃至取馬山溫泉賜浴。
師在病淹矣。
誨勵學者不異平日。
應接之禮略無所缺。
述作尤多。
三月十六日晡時謂左右曰。
吾近日将行。
汝等宜以祖道為念。
莫負初志。
是山僧所深望也。
複何言乎。
其諄諄教語。
聞者不堪悲感。
十七日師弄筆草書。
淨因問曰。
師近手指不仁而今甚輕快。
若其末後可書偈耶。
師忽抛筆勵聲曰。
何偈之有。
十九日靠案而坐。
一衆畢禮。
至午時右脅卧而瞑。
淨因方為診脈。
師忽開目叱之縮手少焉泊然示滅。
留龛數日顔色不變黑白。
靡不号泣而哀慕焉。
諸子奉全身窆寺事。
收遺發塔于大梅淵默焉。
嗚呼。
師風神明徹而有異标。
龍【思*頁】虎視頭腦聳直清修。
甚臞。
曲錄床上竹篦之下鞭笞龍象。
不假辭色。
望之嚴于秋霜。
承顔而依則溫厚大度貴賤一視妙運真慈。
相與說法随機誘掖其見者無不心悅而誠服。
加又文詞清藻有聞當時。
發起情性澡雪胸襟。
天賦淳樸深惡華飾。
食常粗粝衣惟布素茅茨以居。
無有畜積。
蚤負英邁之資。
而抱決烈之志。
嘗自從參見一二老宿。
後晦迹岩谷。
覃思此道。
發知見于前因不必由于師訓。
昔有遊明求法之志。
國制不許。
然後至定宗旨。
可謂古稱于法重者也。
一旦道契聖主。
深荷天恩。
為法之檀度。
時賜尤渥。
創法常于丹陽。
開靈源于洛北。
家風古淡力行祖道。
痛破諸方邪解。
大振濟北正宗。
使夫豁達空見之輩知有正因者夥矣。
及遷住永源規繩井井爐鞁增赤。
江湖指以為道之所在。
其嗣法者惟石鼎頑如雪岩。
更有泰翁居士。
如兜率得無盡。
諸方之所不得而羅籠也。
凡度僧尼若幹人。
王公士庶受歸戒。
請法諱指不遑屈焉。
示衆曰。
結夏已一月餘。
蒲團上事。
稍得承當也未。
若未承當。
山僧今日為衆露出心肝五髒。
伶利衲子便請着眼。
不是禅不是道。
不是佛。
不是法。
是什麼。
西國船泊明石。
丹波席鬻洛陽咄。
又曰。
苦哉苦哉。
汝等一隊瞎屢生。
被三世諸佛鈍置。
被曆代祖師鈍置。
被心性玄妙鈍置。
被知見解會鈍置。
被恁麼說話鈍置。
被知鈍置底鈍置還有不受鈍置者麼呵呵呵。
扇子??跳上三十三天。
築着帝釋鼻孔山河大地拍手笑。
且道笑個什麼。
黑花貓兒面門斑。
其要實踐則以永明垂誡明教尊僧篇。
令衆誦之。
日以一遍。
為俗子必授十善行。
有人求字多書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其如應機接物略此類也。
近州深山口靈照寺僧某嘗蓄師所書釋迦文佛寶号。
偶一夕失火。
寺宇及器物無有遺餘。
次日得寶号于散灰之中。
餘紙盡毀字畫鹹全。
見在其寺。
凡師片言隻字落紙則人得而寶之。
此不但取信于人。
抑亦神物之所護也哉。
其著述有語錄及缁門寶藏集永明垂誡注等若幹卷。
行幹世。
師遷化之後。
三年左仆射應山公駕至永源。
谒師塔。
觀覽遺迹。
感慨莫已。
寬文乙已冬十月初六日。
太上皇臨幸靈源。
尋有旨改庵為寺。
以清涼名山。
灑禦翰賜額。
延寶戊午三月十九日敕谥定慧明光佛頂國師。
此則師之出處始末大較也。
餘嘗編先國師行狀。
行之久矣。
一日文光訪餘于南山。
徐謂曰。
我聞山國師行狀也。
可謂盡矣。
然不肖竊念更系之年時則益足以征焉。
他日師翁千百年後欲有聞而不可得。
師翁若口授不肖操觚而為之。
奈何非是行幹大方。
當自備考耳。
餘曰諾。
遂以昔曾所記與其錄中可考者筆削之。
題曰。
佛頂國師年譜。
文光字晦之。
餘法孫而時住大梅者也。
好古其志亦可愛。
此餘所以欲默而不能。
因以應厥需焉。
元祿十一年季秋日。
淨因書于琉璃山草衣岩下。
佛頂國師年譜(終) 丹波州大梅山法常禅寺開山敕谥定慧明光佛頂國師一絲大和尚發塔銘并序帝者有師其來尚矣。
菩提達磨始來東土。
武帝問之以第一義。
爾來唐有南陽。
趙有真際。
在于我朝亦然。
文應帝之于大明。
延慶帝之于圓成。
元應帝之于大燈。
一傾睿心屢扣禅要。
粵。
元和上皇召佛頂國師。
咨詢單傳直指之旨。
蓋又其尤者也。
國師諱文守。
字一絲。
世姓源氏。
工部尚書具堯第三子也。
母藤氏正議太夫基繼女。
暨孕而母胎無惱。
慶長戊申二月二十七日卯時吉祥而誕。
三歲有異人。
相曰。
此兒骨相奇秀殆非凡器。
他日必為王者師。
八歲召侍皇太後中和門院。
十四歲辭皇太後。
依雪岑崟老于相國。
而習學文字。
敏悟超邁過目成誦。
尋谒一老宿。
将究己事。
宿為舉一則因呈所解。
宿許可之。
又示一則。
如是數四。
師謂吾聞古人一句透千句萬句一時透。
恁麼論量甯非尋行數墨乎。
直往泉南叩彭澤庵。
庵與沒意智一着。
師罔措。
退而還京。
即辭雙親就槙尾心王院賢俊律師。
祝發。
時十九歲。
自謂。
戒律如網。
苟系着不回則覓繩自縛也。
甯為瞥脫之法乎。
遂棄到泉南再依澤庵。
淬勵三冬又辭。
還京縛庵西岡。
扁曰間夢。
藤丞相信尋公目擊歸仰屢屈請詢宗要藤亞相光廣亦飽得鉗錘。
而卒臻玄奧。
一日信尋公奏太上皇。
雲。
臣多見僧侶未有如守英邁者。
光廣亦齊奏焉。
于是召對宮掖。
奏對契旨皇情大悅。
從是搢紳之士。
挾複之流。
慕風參依。
殆無虛日。
師甚厭煩遂抵丹陽相幽邃地。
縛茅于九路峰下。
一日光廣泰翁居士造訪道話。
見其居之無所容膝。
别創一小庵。
榜曰桐江。
太上皇賜莊田。
力辭不受。
竹椅蒲團一味清虛不與世接。
一日從齋常歸于柚樹下忽然省悟如桶底脫。
自覺慶快。
又因閱大慧普說中白雲端二祖安心頌。
大徹源底。
爾來機辯如流一挨一拶弗留朕迹。
手段辛辣。
學者多望崖而退。
常歎宗風衰弊。
欲入明求師。
有國制故不果。
因見大圓寶鑒國師愚堂寔公。
機語投合以定宗系。
太上皇殊賜華鐘。
新架數椽。
肅整叢規。
師偶有疾。
太上皇遣醫診視。
乃召至京。
不日離褥。
太上皇以佛祖三語為題制和歌三首特染宸翰賜之。
師恭獻和詩。
戊寅歲太上皇诏創靈源庵于洛北。
屢召問山居勝概。
作山偈一首。
以進。
太惬睿情。
即有禦和之歌。
長公主素有超塵志。
诏師落髻名以文智。
号曰大通。
辛已春特有旨鼎建大梅山法堂寺。
禦書二大額賜之。
皇太後東福門院賜金絲織成帳。
永源空子。
久慕道望傾誠延請。
峻拒不容。
留連數日請之不辍。
強以應之。
及于進山。
恍愡如曾遊之處。
有溪山蘊藉如經眼。
疑是前身隐此中之句。
居未幾衲子翕然來歸。
甲申春太上皇賜釋迦飲光慶喜三尊像以安于大殿。
八月有先皇禦硯之賜。
太上皇寶玩之二十餘年。
遂附禦制和歌二首賜之。
乙酉秋有病。
太上皇慮山中乏醫藥下中使召入京。
乃命國翳。
治之。
慰問尤厚。
不日而起。
謝恩還山。
皇太後聽丈室褊窄。
出内帑更造焉。
次年春正月舊痾再發。
太上皇複下诏赴京。
自知化緣不淹辭而不至。
左右鹹請不可。
因再诏賜醫于山中又遠汲馬山溫泉以浴。
籲太上皇重道之厚。
可謂至矣。
師病中激勵學者。
未嘗少倦。
應接如常。
三月十六日。
晚間謂左右曰。
我行在近。
汝等努力莫違遣誡。
十七日師書字次。
淨因曰。
師近兩手不仁方今操翰甚是輕快。
請為後昆書末後句。
師擲筆勵聲曰。
說什麼末後句。
十九日晨粥不匙。
右脅而卧。
至午時。
淨因欲診脈。
師開目叱。
縮手少焉蛻然而逝。
阖境缁白悲戀涕泣如喪考妣。
徒衆窆于屋山。
又收遺發于大梅。
塔曰淵默。
師壽三十有九。
坐二十夏。
寬文乙已十月初六。
太上皇臨幸靈源。
灑宸筆賜清涼山靈源寺延寶戊午三月十九日敕谥定慧明光佛頂國師。
又永賜椹服于靈源法常兩刹。
有語錄若幹卷暨缁門寶藏集永明垂誡注等。
盛行幹世。
師為人識實無有外飾。
痛厭華靡力避世榮。
常披黑衣。
不服繭綿。
平昔垂示如良醫應病與藥。
沾法味者不為不多。
雖有嘗其酥酪而得一知半解者。
慎不輕許可。
親帶印記者但石鼎頑如尋岩井泰翁居士而已。
石鼎付知明因。
因付法常禅岩心及靈源功隐拙。
禅岩付晦之光。
光持紀年行實等。
來征銘其發塔。
因略序颠末。
又系以銘。
銘曰。
洛之靈源。
丹之法常。
開山兩地。
芟荊鋤荒。
特辱睿旨。
鼎建禅房。
壽君福國。
地久天長。
此師初習毗尼條章。
厭喧求靜固若昆鋼。
馳求頓歇打破面牆。
己躬下事自肯承當。
殺活自在說禅幾霜。
吹毛出匣截斷脊梁。
雷震電拂佛魔膽喪。
尋公問法其道滋彰。
奉诏入洞。
奏對上皇。
宸翰天降名聞雲翔。
文智公主相見宮坊。
鉗錘妙密漸登其堂。
廣卿入室子細商量。
咬當無字。
牙齒頓亡。
宗分二派。
澤滿十方。
末後一句。
把定封疆。
瞎驢滅卻。
續焰聯芳。
經年敕谥。
定慧明光。
佛頂徽号。
萬方稱揚。
元祿十五壬午末商砻眠。
為碣。
覓銘一行。
誰是銘者。
畿内南陽興福教寺一乘道場。
了字正覺真敬親王。
跋于佛頂國師發塔銘 佛頂國師眼空佛祖。
道契帝臣。
其玄孫晦之光請發塔銘于先師三菩提院正覺親王。
藁既成晦适順世。
先王深惜晦之有志不遂。
無何王亦戢化。
見住法常賜紫太翁長老乃功隐之的嗣也。
今茲特來屬餘以寫之。
餘恐有貂續之诮。
以固辭焉。
力請不已。
于是恭聞太上皇。
诏曰。
先王皦挑唯識之燈。
兼究直指之旨。
故教國師金剛慧光以盛大。
在斯遺文。
豈可不書乎。
因染翰以應其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