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誠足以洞見鐵石心肝矣。
未審日來随緣對境如如無礙否。
十二時中保任自己靈光不令染污否。
逢物不生時非否。
宿習舊染稍稍冰消否。
歸依三寶不忘恭敬之心否。
大師素生最尊最貴之家不為世榮所籠罩。
外持淨戒内研佛心。
朝精暮進殆乎度越丈夫志氣。
實非生生已來願力所持。
焉能緻此。
又承以不受男身為恨。
若實如是。
則幸有變成男子之術。
請依而行之。
夫女人之為性百劫千生膠于愛染執着嗔恨詐妄悭貪邪曲之間。
大抵無貴無賤受婦女身者鹹無不爾。
此故菩提行業甚難沒後苦相最重。
若能自忏自悔自度自修淨盡此等業識。
名為變成男子之要。
豈翅變成男子而已。
直以五蘊漏質立成毗盧法身者乎。
是故古德曰。
如蛇化為龍。
不改其鱗。
衆生回心作佛。
不改其面。
大師若能信受此說。
念念如救頭燃。
步步似履冰淩。
暫不得忘了。
若隻以受女身為恨而不知以改女心為務。
則是猶不棄酒杯而恨身在醉中。
實迷中之迷耳。
又承新寺造營既已竣功。
以來月五日将移錦茵。
溪山迢遞不能趨谒緻賀。
特此遣小師奉伸祝敬。
仰冀恢張佛門麾回慧日以作女中大善知識。
不唯光曜國朝系胤。
抑亦與西天淨飯國王悉陀太子。
親為異姓兄弟者乎。
祝祝頓首和南。
寄藤亞相光廣 昨接春首華箋熏讀數回。
仍審合下震艮安康。
至喜至幸。
某謂。
武州之于今世。
乃扶桑繁華之域。
而掌權張勢者之所輻湊也。
合下能向周旋應變之間不為順逆關捩子所窒礙否。
除夙有大願輪乘之即現居士宰官之身者。
大抵在富貴叢中學得此道甚難。
入逆順境中不失故步者難中難也。
先聖曰。
豪貴學道難。
有I勢不臨難。
其此之謂也。
昔在參政李漢老問道于妙喜禅師有大所發明。
曾緻書曰。
邴自有驗者三一事無逆順随緣即應不留胸中。
二宿習濃厚不加排遣自爾輕微。
三古人公案舊所茫然時複瞥地。
此老有如此靈驗。
得如此力量。
尚妙喜禅師戒之曰。
利根上智者得之不費力。
遂生容易心便不修行。
多被目前境界奪将去。
作主宰不得。
日久月深迷而不返。
道力不能勝業力。
魔得其便。
定為魔所攝持。
臨命終時亦不得力。
而況力量不全量乎。
圓悟和尚曰。
如人學射久久方中。
悟則刹那。
履踐工夫須資長遠。
如鹁鸠兒出生下來赤骨??地養來喂去日久月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飛遠舉。
可謂苦口叮咛說話。
所以曰。
具啐啄同時眼不具啐啄同時用。
此是蹈着刹那路頭遺失履踐工夫之過也。
這般見解雖全身出殼。
隻是赤骨??地取他智者笑而已。
合下久留心于阿耨菩提。
坐斷末世邪禅豁達空妄之見。
确信得有一大事因緣。
又參祖師直指之禅而亡前來所得零碎法門。
近世公卿大夫參得吾禅者甚鮮矣。
如合下可謂火中蓮也。
爾來不厭塵境不守淨潔。
渾身逗入順逆境中亦無所怕怖。
傥非過量大人證得塵塵三昧者。
不能如是。
不審到此能成主宰否。
能有若李漢老三驗者否。
不遺履踐工夫否。
施啐啄同時用否。
千萬記取。
勿生容易心。
若生容易心。
必為業力所勝。
若為業力所勝。
不唯今日損德名墜家聲。
他時眼光落地時。
決定不得力。
不是小事。
可不怕哉。
上來之事姑置。
比于合下之迹有不可不曉者一。
不可緘默而休。
乃書于斯以觸忏鈞抱矣。
夫吾國夐古已降不嬰異胄之攘奪。
神代孫胤系連綿久抵今長鎮國祚。
以三國較之。
雖殊當東方海極之域。
其統禦之靈。
與支竺不可同日而話焉。
中古帝業浸衰王令不行。
國家成敗收歸武威之家。
然而吾國自古貴禮重義。
未嘗得時乘勢僭奪國祚。
其高崇瞻仰與古代無異。
是以上自公卿太夫下迨街童市豎。
無不尊崇寶祚。
況其合下累代名臣。
未曾一日離朝廷。
殊荷天眷高冠百僚。
而今倚賴權勢遠離皇畿。
非是人臣之善。
幾乎忘忠違義者也。
抑亦合下别有憑據乎。
況今倭歌之道甚衰。
凡有心斯文之君子。
無不以是介介于胸中。
而此道興廢殊系合下一人。
豈得不戚戚乎此哉。
合下有觀時人材器之小逆知其不成褫而然乎。
是亦非憂道者之所宜為也。
凡以材器之小為憂者。
古來傳道者之常分。
恐其上世若定家家隆猶未免此憂。
倘以其材器之小不教不傳。
則豈得其道之流播于今日哉。
今日又以材器之小而廢之。
安知他日不如乎今日。
固憂道者不可不思焉。
今合下觀光于萬裡武州。
後生晚進憑誰緻知。
因是省中諸公子竊義合下無心憂此道。
甚者專緻阿谀權勢馳騁名利之诋。
某聞之不能不咬牙切齒。
嗟噫超璧之有纖瑕。
藍玉之有微颣。
寔千歲遺恨耳。
合下能就己思繹子細自點檢看。
若有些子出于業力者。
反歸罪于現今道力之未充。
痛自鞭策。
若無出于業力者。
亦反歸罪于過去宿惡之所感。
茍不得怨天尤人矣。
昔李文和都尉。
參石門慈照大徹此道。
乃作頌曰。
學道須是鐵漢。
着手心頭便判。
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若能如斯。
美譽惡聲兩不幹懷矣。
且武野天下人之所叢湊也。
是非随影毀譽翻掌。
正是履薄臨深之時也。
衆目所見不可掩焉。
衆口所議不可逃焉。
百事所施萬緣所應。
豈其得一一差排一一計較而有下落乎。
隻能于日用應用之間擴充自己道力以理自照。
上下賢愚自然無思不服焉。
隻能一念回光剪卻業力之所起撥開道力之所蔽。
便是當下轉業成道之處。
便是當下超生越死之處。
便是當下覆蔭子孫之處。
便是當下解嘲免诋之處。
便是當下顯忠存誠之處也。
某久蒙鈞慈見照。
又推為個中人。
故不顧僭逾之誅。
忉忉怛怛濫冒渎高明罪無所逃。
不宣。
答澤庵和尚 某百拜複書萬松山東海寺堂頭大和尚金猊下。
山本信士歸領所賜教并新寺慶賀之金偈。
盥沐熏讀便覺。
一時盛事燦然在目。
何賜如之耶。
謹塵嚴韻錄呈。
不惜慈斤因便賜之。
某特荷洪慈。
禮當赍香拜谒。
何論江山迢遞。
第恨沉痾常窘區區過日。
寔慚惶之至矣。
且得知山門境緻勝絕靡勝随喜之至。
又承大樹公信向益渥賢士大夫同志外衛者甚夥。
其複何言哉。
私謂日有新到之僧不遑收錄。
益緻法席雄盛。
詢之信士則曰。
缁侶不盈百指。
隻是舊時之僧侶耳。
于是不能不大疑慮。
夫至人應世。
概在立個光明幢。
個幢隆替隻在衲子輻湊與否而已。
座下今應國君堅請董莅一方伽藍。
持法之具其備持法之資其饒。
何以槌拂之下甚乏衲子哉。
料夫選賢擇器之使然乎。
不棄馬骨必得神駿。
仰望仰望。
不問賢不肖一賜收錄。
若其親投爐橐當得妙密鉗錘。
頑銅鈍鐵遄化寶器者豈難事耶。
某沐慈照之日久。
以故不忍匿愚臆之所蓄。
信筆漫冒渎慧眼。
無所逃罪。
惟夫慈門矌邈。
仰冀貸恕。
又 某謹啟複雲龍老師金猊左右。
此日辱領寶緘盥沐熏誦宛如仰慈容瞻拜。
又别樣傳燈錄五燈會元各一部。
大樹君所賜之寶香兩包。
俯荷寵贶。
望外光榮。
存撫有餘。
伏審法候近有酸痛不仁之患。
展至于此喪膽亡魂。
隻冀龍天密護道體超越郝翁之華甲耳。
某小瘡稍瘥。
特煩神用被視一種靈方。
何庸酬斯慈愛耶。
無勝感幸之至也。
某近将詣猊下。
覶縷之衷曲一付那時。
頓頓首首。
寄妙心雲居禅師 向者辱蒙降重于都下寓舍。
感幸之至可勝言哉。
第恨象駕登途太疾不獲悉叩靈襟。
數日之後雖谒吉田僑居。
逢法旆已回山。
徒增黯戀而去耳。
自爾以來無日不在景仰風彩之中。
私謂歸山之日一走函丈親以面别。
其或不能。
則必差僧具狀咨露區區微悃。
迨于發錫。
事出意外。
不遑以遂宿志。
至今猶慊慊。
不審此日神用益壯不倦槌拂也否。
晚生後進服膺指令不作少分魔撓也否。
昔竹庵奉诏開山雁蕩能仁。
未親篆其徒懼行規法深夜放火鞠為瓦礫之場。
皓布裈住玉泉日。
徒衆不堪其枯寂。
谮于縣宰曰。
長老不能安衆。
唯上來下去點檢零碎。
凡兇徒廁于叢社者古亦所不免也。
何況今時乎。
雖然本色宗師不可枉順物情。
切望整肅乃祖規範救濟未法習弊。
俾夫釋服賊心之輩少知先覺真風迥異今時。
豈無自生慚愧者乎。
可謂大善知識鎮嚴之力耳。
仰賴仰賴。
某生來
未審日來随緣對境如如無礙否。
十二時中保任自己靈光不令染污否。
逢物不生時非否。
宿習舊染稍稍冰消否。
歸依三寶不忘恭敬之心否。
大師素生最尊最貴之家不為世榮所籠罩。
外持淨戒内研佛心。
朝精暮進殆乎度越丈夫志氣。
實非生生已來願力所持。
焉能緻此。
又承以不受男身為恨。
若實如是。
則幸有變成男子之術。
請依而行之。
夫女人之為性百劫千生膠于愛染執着嗔恨詐妄悭貪邪曲之間。
大抵無貴無賤受婦女身者鹹無不爾。
此故菩提行業甚難沒後苦相最重。
若能自忏自悔自度自修淨盡此等業識。
名為變成男子之要。
豈翅變成男子而已。
直以五蘊漏質立成毗盧法身者乎。
是故古德曰。
如蛇化為龍。
不改其鱗。
衆生回心作佛。
不改其面。
大師若能信受此說。
念念如救頭燃。
步步似履冰淩。
暫不得忘了。
若隻以受女身為恨而不知以改女心為務。
則是猶不棄酒杯而恨身在醉中。
實迷中之迷耳。
又承新寺造營既已竣功。
以來月五日将移錦茵。
溪山迢遞不能趨谒緻賀。
特此遣小師奉伸祝敬。
仰冀恢張佛門麾回慧日以作女中大善知識。
不唯光曜國朝系胤。
抑亦與西天淨飯國王悉陀太子。
親為異姓兄弟者乎。
祝祝頓首和南。
寄藤亞相光廣 昨接春首華箋熏讀數回。
仍審合下震艮安康。
至喜至幸。
某謂。
武州之于今世。
乃扶桑繁華之域。
而掌權張勢者之所輻湊也。
合下能向周旋應變之間不為順逆關捩子所窒礙否。
除夙有大願輪乘之即現居士宰官之身者。
大抵在富貴叢中學得此道甚難。
入逆順境中不失故步者難中難也。
先聖曰。
豪貴學道難。
有I勢不臨難。
其此之謂也。
昔在參政李漢老問道于妙喜禅師有大所發明。
曾緻書曰。
邴自有驗者三一事無逆順随緣即應不留胸中。
二宿習濃厚不加排遣自爾輕微。
三古人公案舊所茫然時複瞥地。
此老有如此靈驗。
得如此力量。
尚妙喜禅師戒之曰。
利根上智者得之不費力。
遂生容易心便不修行。
多被目前境界奪将去。
作主宰不得。
日久月深迷而不返。
道力不能勝業力。
魔得其便。
定為魔所攝持。
臨命終時亦不得力。
而況力量不全量乎。
圓悟和尚曰。
如人學射久久方中。
悟則刹那。
履踐工夫須資長遠。
如鹁鸠兒出生下來赤骨??地養來喂去日久月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飛遠舉。
可謂苦口叮咛說話。
所以曰。
具啐啄同時眼不具啐啄同時用。
此是蹈着刹那路頭遺失履踐工夫之過也。
這般見解雖全身出殼。
隻是赤骨??地取他智者笑而已。
合下久留心于阿耨菩提。
坐斷末世邪禅豁達空妄之見。
确信得有一大事因緣。
又參祖師直指之禅而亡前來所得零碎法門。
近世公卿大夫參得吾禅者甚鮮矣。
如合下可謂火中蓮也。
爾來不厭塵境不守淨潔。
渾身逗入順逆境中亦無所怕怖。
傥非過量大人證得塵塵三昧者。
不能如是。
不審到此能成主宰否。
能有若李漢老三驗者否。
不遺履踐工夫否。
施啐啄同時用否。
千萬記取。
勿生容易心。
若生容易心。
必為業力所勝。
若為業力所勝。
不唯今日損德名墜家聲。
他時眼光落地時。
決定不得力。
不是小事。
可不怕哉。
上來之事姑置。
比于合下之迹有不可不曉者一。
不可緘默而休。
乃書于斯以觸忏鈞抱矣。
夫吾國夐古已降不嬰異胄之攘奪。
神代孫胤系連綿久抵今長鎮國祚。
以三國較之。
雖殊當東方海極之域。
其統禦之靈。
與支竺不可同日而話焉。
中古帝業浸衰王令不行。
國家成敗收歸武威之家。
然而吾國自古貴禮重義。
未嘗得時乘勢僭奪國祚。
其高崇瞻仰與古代無異。
是以上自公卿太夫下迨街童市豎。
無不尊崇寶祚。
況其合下累代名臣。
未曾一日離朝廷。
殊荷天眷高冠百僚。
而今倚賴權勢遠離皇畿。
非是人臣之善。
幾乎忘忠違義者也。
抑亦合下别有憑據乎。
況今倭歌之道甚衰。
凡有心斯文之君子。
無不以是介介于胸中。
而此道興廢殊系合下一人。
豈得不戚戚乎此哉。
合下有觀時人材器之小逆知其不成褫而然乎。
是亦非憂道者之所宜為也。
凡以材器之小為憂者。
古來傳道者之常分。
恐其上世若定家家隆猶未免此憂。
倘以其材器之小不教不傳。
則豈得其道之流播于今日哉。
今日又以材器之小而廢之。
安知他日不如乎今日。
固憂道者不可不思焉。
今合下觀光于萬裡武州。
後生晚進憑誰緻知。
因是省中諸公子竊義合下無心憂此道。
甚者專緻阿谀權勢馳騁名利之诋。
某聞之不能不咬牙切齒。
嗟噫超璧之有纖瑕。
藍玉之有微颣。
寔千歲遺恨耳。
合下能就己思繹子細自點檢看。
若有些子出于業力者。
反歸罪于現今道力之未充。
痛自鞭策。
若無出于業力者。
亦反歸罪于過去宿惡之所感。
茍不得怨天尤人矣。
昔李文和都尉。
參石門慈照大徹此道。
乃作頌曰。
學道須是鐵漢。
着手心頭便判。
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若能如斯。
美譽惡聲兩不幹懷矣。
且武野天下人之所叢湊也。
是非随影毀譽翻掌。
正是履薄臨深之時也。
衆目所見不可掩焉。
衆口所議不可逃焉。
百事所施萬緣所應。
豈其得一一差排一一計較而有下落乎。
隻能于日用應用之間擴充自己道力以理自照。
上下賢愚自然無思不服焉。
隻能一念回光剪卻業力之所起撥開道力之所蔽。
便是當下轉業成道之處。
便是當下超生越死之處。
便是當下覆蔭子孫之處。
便是當下解嘲免诋之處。
便是當下顯忠存誠之處也。
某久蒙鈞慈見照。
又推為個中人。
故不顧僭逾之誅。
忉忉怛怛濫冒渎高明罪無所逃。
不宣。
答澤庵和尚 某百拜複書萬松山東海寺堂頭大和尚金猊下。
山本信士歸領所賜教并新寺慶賀之金偈。
盥沐熏讀便覺。
一時盛事燦然在目。
何賜如之耶。
謹塵嚴韻錄呈。
不惜慈斤因便賜之。
某特荷洪慈。
禮當赍香拜谒。
何論江山迢遞。
第恨沉痾常窘區區過日。
寔慚惶之至矣。
且得知山門境緻勝絕靡勝随喜之至。
又承大樹公信向益渥賢士大夫同志外衛者甚夥。
其複何言哉。
私謂日有新到之僧不遑收錄。
益緻法席雄盛。
詢之信士則曰。
缁侶不盈百指。
隻是舊時之僧侶耳。
于是不能不大疑慮。
夫至人應世。
概在立個光明幢。
個幢隆替隻在衲子輻湊與否而已。
座下今應國君堅請董莅一方伽藍。
持法之具其備持法之資其饒。
何以槌拂之下甚乏衲子哉。
料夫選賢擇器之使然乎。
不棄馬骨必得神駿。
仰望仰望。
不問賢不肖一賜收錄。
若其親投爐橐當得妙密鉗錘。
頑銅鈍鐵遄化寶器者豈難事耶。
某沐慈照之日久。
以故不忍匿愚臆之所蓄。
信筆漫冒渎慧眼。
無所逃罪。
惟夫慈門矌邈。
仰冀貸恕。
又 某謹啟複雲龍老師金猊左右。
此日辱領寶緘盥沐熏誦宛如仰慈容瞻拜。
又别樣傳燈錄五燈會元各一部。
大樹君所賜之寶香兩包。
俯荷寵贶。
望外光榮。
存撫有餘。
伏審法候近有酸痛不仁之患。
展至于此喪膽亡魂。
隻冀龍天密護道體超越郝翁之華甲耳。
某小瘡稍瘥。
特煩神用被視一種靈方。
何庸酬斯慈愛耶。
無勝感幸之至也。
某近将詣猊下。
覶縷之衷曲一付那時。
頓頓首首。
寄妙心雲居禅師 向者辱蒙降重于都下寓舍。
感幸之至可勝言哉。
第恨象駕登途太疾不獲悉叩靈襟。
數日之後雖谒吉田僑居。
逢法旆已回山。
徒增黯戀而去耳。
自爾以來無日不在景仰風彩之中。
私謂歸山之日一走函丈親以面别。
其或不能。
則必差僧具狀咨露區區微悃。
迨于發錫。
事出意外。
不遑以遂宿志。
至今猶慊慊。
不審此日神用益壯不倦槌拂也否。
晚生後進服膺指令不作少分魔撓也否。
昔竹庵奉诏開山雁蕩能仁。
未親篆其徒懼行規法深夜放火鞠為瓦礫之場。
皓布裈住玉泉日。
徒衆不堪其枯寂。
谮于縣宰曰。
長老不能安衆。
唯上來下去點檢零碎。
凡兇徒廁于叢社者古亦所不免也。
何況今時乎。
雖然本色宗師不可枉順物情。
切望整肅乃祖規範救濟未法習弊。
俾夫釋服賊心之輩少知先覺真風迥異今時。
豈無自生慚愧者乎。
可謂大善知識鎮嚴之力耳。
仰賴仰賴。
某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