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二

關燈
乃豁然。

    古之人因一句一語便有此悟入。

     今之人讀得全卷全部乃至一大藏經遂無悟入分。

    卻做得我慢我見辨口利舌破凡夫者多矣。

    此蓋其因地之謬耳。

    古之人初無求名利求學解之意。

    隻以悟佛心為期。

    豈同今世阿師猥猥????魍魍魉魉之類乎。

    若欲得似他古德速悟是法。

    先将一切知解分别貪嗔愛慢嗜欲是非之心盡底傾倒。

    直下去此思量分别不及處切切推窮揣摩看。

    今日恁麼明日恁麼。

    忽然到大死一回根塵脫落處。

    明見本來面目蹈着本地風光。

    又不争多也。

    到這裡禅即法華法華即禅。

    綠水青山即現微妙淨法身。

    鴉鳴鵲噪悉彈如來廣長舌。

    若能如此。

    則言迹執滞不遣自除。

    自性妙用不修自顯。

    豈不是出生死之工夫畢耶。

    泰庵信士夙知衆生界虛幻深信一佛乘。

    現定所作所為迥然不與常流同矣。

    初學天台教理遍探奧義。

    又識量寬博不論宗旨彼我。

    頃來叩岩房共談這事者數日。

    而深信予所說也。

    又寄書問訊因寫這些葛藤聊助其入道之資糧雲。

     示因碩信士 佛曰。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且道物如何轉。

    咄。

    轉之一字衆禍之門。

    洞山曰。

    一個幻軀能幾日。

    為他閑事長無明。

    況色力衰弊之輩乎。

    大慧曰。

    以生死二字貼在鼻尖兒上。

    看他古德苦口叮咛。

    其親切如此。

    記取記取。

    隻能蹈着實地。

    一切是非混然不能侵撓方寸。

    是道人受用處。

    凡觸物生籌慮常管人情違順者。

    是大愚癡之人也。

    縛上添縛豈非大錯乎。

    因碩信士于此道笃志過人之遠矣。

    茲者登梅山留滞已七旬餘日。

    時時入室深甘法味。

    一夕取自家業根深通忏悔。

    且欲求野語為日用警策。

    仍及此雲。

     示醫士 古德雲。

    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

    所以道。

    迷者遠悟者近。

    雖然若起智領解。

    早一時錯了也。

    何故。

    道不屬知不屬不知。

    若欲易會。

    隻向行住坐卧不生佛法想不生世法想處看取。

     佛說。

    一代時教。

    初無實義。

    隻要療衆生生死垢染煩惱而已。

    譬諸良醫用峻補峻利之劑。

    蓋出于不得已。

    若總無病。

    醫尚無用。

     況假種種配劑耶。

     除非補利方便别有佛祖的的相承一術子。

    謂之教外别傳。

    蓋說理使曉。

    是名為教。

    不說而曉。

    是名别傳。

    鞠其來由不出靈山拈華少室得髓耳。

     辨道之士參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必有得親切分。

    隻恐言語道不斷心行處不滅長時甘伏情見智解理路義味之中徒勞精神而生退縮。

    若是本色參禅。

    隻自覺得清淨安樂。

    或錯學佛法者。

    覓他佛病法病益助長己衆生病。

    新舊相混增劇。

    則終作醫王難治之證。

    可不懼耶。

    所謂衆生病者。

    貪嗔愛慢一切取舍等是也。

    佛病法病者種種知見學解乃至坐在淨淨潔潔處一步也動不得等是也。

    上來山僧多口亦在其中。

    隻要以毒攻毒而已。

     嚴陽善信尊者已于這事稍有所得。

    來見趙州。

    不舉禅道不論佛法。

    但道一物不将來時如何。

    看他雙肩擔荷這般重擔而不知重。

    将謂慶快。

    越州和尚言中辨見病根。

    向道放下着。

    隻個放下着。

    汝作麼生會。

    咄。

    放下着。

     示諸善信 五濁世界皆苦也貪也嗔也愛也慢也。

    無一而不是苦。

    颠倒甚者認苦為樂。

    實可愍也。

    若欲得無礙清淨真樂。

    外不涉諸緣内不留妄想。

    久久修習。

    必有自得之喜矣。

     無始時來輪轉諸趣。

    豈非一大事因緣。

    至愚衆生隻着目前甜處不管萬劫辛酸。

    若欲敵生死隻敵現業。

    若能敵得現業契得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所謂實相者自性之名也。

    得之敵生死得之敵現業。

    則可謂在欲行禅真大丈夫而已。

     佛祖妙悟一着子。

    常在人人腳跟下脫體現成。

    此故得者便得。

    不曆時節。

    識者即識。

    不假言說。

    隻為業識妄慮世智辨聰所障。

    不能悟徹。

    古來幸有至近而了至簡而得底樣子。

    為汝舉其一二。

    請自斷看。

    僧問趙州。

    學人乍入叢林。

    乞師指示。

    州雲。

    吃粥了也未。

    雲。

    吃粥了也。

    州雲。

    洗缽盂去。

    其僧因此大悟。

    又龍潭問天皇。

    某甲自到來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皇曰。

    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汝心要。

    曰。

    何處指示。

    皇曰。

    汝擎茶來。

    吾為汝接。

    汝行食來。

    吾為汝受。

    何處不指示汝心要。

    龍潭伫思間。

    皇曰。

    見則直下便見。

    拟思卻差。

    龍潭當下開悟。

    此乃是至近而了至簡而得底樣子也。

    而今禅者隻以無事見解了知此等因緣。

    可謂醍醐作毒也。

    汝若确的悟去。

    無量劫來種種衆生病和這佛病祖病一時脫去。

    不亦快哉。

     羅山曰。

    會麼。

    不是禅不是道不是佛不是法。

    是甚麼。

    此是徑截方便也。

    若向是甚麼處着得一隻眼下得一句語。

    便徹頭處也。

    某信士寄紙求法語。

    乃及此矣。

    宗師棒下有個無生法忍。

    上流之士蓦向這裡忘知見脫情識出生死離凡聖中下之俦還增長解路。

    利害不啻雲泥矣。

     衆生界事無盡無窮。

    如連環。

    如鈎鎖。

    相續不斷打辨一重。

    又加一重。

    志氣猛烈者臨時一刀兩段不被他折困。

    志氣微劣者不覺不知全身沒在裡許。

    煩擾煎熬日日夜夜培植業根。

    除是夙有靈智于日用現行處把得住作得主任運擴充自己道力。

    若不能如此者。

    切切着力頻頻卻物不得生容易心不得一回坐斷佛祖舌頭。

    則未免徒自媕含分親疏旁搜證據。

    參禅大病莫甚焉。

     佛曰。

    治生産業皆順正理與實相不相違背。

    傥或不順正理。

    則此陰已謝流蕩諸趣急于離弦之箭。

    豈不是居常妻子眷屬治生産業所系之殃耶。

    雖然與麼。

    着意管帶欲順正理。

    還乖正理。

    念之念之。

     若欲抵敵生死。

    須向熾然塵勞中一跳跳出始得。

    若是半休半不休半明半不明。

    退到臘月三十日管取恰似落湯【彭/蟲】。

    将謂如何。

     僧問歸宗。

    如何是佛。

    宗雲。

    我向汝道。

    還信否。

    僧雲。

    和尚誠言焉敢不信。

    宗雲。

    隻汝便是。

    僧聞宗語谛審思惟。

    良久曰。

    隻某是佛。

    如何保任。

    宗曰。

    一翳在眼空花亂墜。

    其僧于言下大悟。

    看他性懆漢一撥便轉放舍身命。

    如何是佛。

    隻汝便是。

    汝若恁麼會。

    認橘皮為火去。

    若不恁麼會。

    又如何領取。

    若向這裡超悟一回。

    剔脫佛衣祖衣及業識臭衫子也。

     從上諸聖以幻藥治幻病。

    病去藥存病根猶在。

    自己大寶光恒沙功德藏無量妙莊嚴超世希有事。

    皆是幻藥。

    悭貪憎妒情識執著有為有漏垢染雜亂解路名相知見強覺皆是幻病。

    若能識得藥病兩幻。

    但令一切放下打成一片。

    到者個田地。

    則縱然雖不呈爪呈牙。

    亦能超出常流。

    豈非大丈夫能事耶。

     書問 候東海澤庵和尚 春來殊乏雅便。

    不審此日法候萬福也否。

    山川萬裡枉乖執侍。

    下情極懸懸也。

    伏承大樹公傾心于佛祖無上妙道。

    實是希有之事也。

    凡有十金之富十口之勢者。

    常自所籠罩不遑學佛工夫。

    何況乘天下之大勢統天下之大體而汲汲于佛祖之道乎。

    寔是希有之事也。

    聞諸古聖。

    菩薩夙乘般若智力示為人主。

    以夙善濃厚不為富貴所籠絡。

    念念策勳念念成就。

    未嘗斯須暫忘。

    殆非一生兩生為人主也。

    若不然則扶桑上世聖賢再降于國柄之家欲扶豎斯道之傾頹乎。

    某竊惟。

    此道衰替無甚于今日焉。

    凡代佛揚化者往往以豁達空見教壞時俗。

    此害不唯預出世之法。

    直是作天下教化之害之甚矣。

    因是漸傷神國風規引發闾閻詐妄。

    先佛所謂邪師過謬非衆生咎。

    其此之謂也。

    某特雖缁田稊。

    而不能不介介于意。

    憤憤悱悱夙夜傷心。

    此乃是不知時不揆已之過也。

    自嘲自笑而已。

    伏惟座下德被夷洛道契人君。

    不惜神用切竭扶危持顧之力。

    若其使佛祖光明種子長留衆生界中。

    豈非啻佛門之幸甚。

    抑亦天下生靈之大幸也。

    某天性頑懦世事闊略百無所期。

    卑體日瘁殆如臨老俟殘喘之盡。

    适養痾之暇。

    與庵居四五枚衲子打此道話。

    聊成法喜之樂。

    此亦生前業債未償盡之故也。

    幸賜慈愍。

    但隻所冀龍天密護法壽與趙州安國師之俦同其齒。

    使大燈光明再輝騰于宇宙之間也。

    蓋且天道好環。

    夫豈棄而絕哉。

    餘寒猶在。

    為道自啬。

    某頓首至扣至扣。

     候圓照寺大通大師 向者淨因歸伏領所賜複教。

    字字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