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二

關燈
文光重編 法語 示紹他首座(号方充住大德) 佛祖大法實非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所可造詣。

    譬如将百二十鈞擔子送在肩上。

    有力量漢直下擔去更不回顧矣。

    此道委地已二百餘年。

    衆生薄福邪師競起。

    可不悲乎。

    傥有相似宗師認得棒頭喝下瞥然影響。

    更取冊子上學解底逐旋捏合。

    謂之實悟不疑從上言句。

    值千佛出世不敢通忏悔。

    名之為可憐愍者。

    近古法門習弊在不信天堂地獄他方此土之差别。

    此故初心道流偶信得有悟門一着。

    多無救頭然底正志。

    才認得個心性禅。

    不怕生死因果。

    強逞伎倆判古今慢他人傲已見。

    謂之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反誤他後生焚燒般若正因。

    可怖可怖。

    染緣易就道業難熟。

    不了目前違順相争。

    但隻一切寬厚常可以道相臨也。

    不得暴怒。

    不得疾言遽色。

    違順齊容常要平常。

    若恁麼做将去。

    醇懿端厚履踐潔白。

    他時異日臨五百人上亦不為叨竊。

    古德曰。

    不見他非我是。

    自然上敬下恭。

    佛法時時現前。

    煩惱塵塵解脫。

    誠哉此言。

    雖然恁麼。

    不如隻見他是我非。

    于人不可親疏憎愛。

    若存親疏憎愛之心。

    後生晚進竊生怨惡自然上下矛盾暗作間隙。

    其為害不可勝言。

    謹之謹之。

    龍峰紹他座元。

    參窮這道者十餘年矣。

    一日因山僧激發。

    翻然知慚愧。

    放下從前秘蓄。

    孜孜兀兀如同初學。

    此實所以有決定信發決定志也。

    乃寫野語與之。

    若能辨得肯心必不相賺。

    隻觀公誠至之劇。

    不覺吐露情實。

    他時異日向個無禅世界再發揮光明種子者。

    豈難事也耶。

    務之務之。

     示格首座(早雲燈外住大德) 不用學佛法。

    惟務休心。

    休去歇去枯髑髅上發獅子吼一聲。

    便是了當處也。

    所以岩頭曰。

    卻物為上逐物為下。

    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也。

    但不得上他機境。

    何謂機境。

    佛語祖語以至利路名門我愛我慢謂之機境。

    堕在這裡許名為逐物。

    若要易會。

    常令放方寸虛豁豁地。

    自然虛而靈空而妙。

    無一物作對待。

    到這裡不待卻物。

    而物自卻不待休心。

    而心自休。

    心物如如。

    如亦不存。

    豈非悠久安心要術耶。

    隻為學人信不及。

    隈門傍戶求知求解。

    可謂大錯耳。

    若恁麼信得及。

    縱雖學未成見未徹。

    決不失般若種智。

    再出頭來成就志願。

    此是決定底理。

    無可疑者也。

    早雲格首座。

    言行純樸素分近道。

    特深信有大事因緣。

    今茲兩回扣予岩房。

    切請問這事。

    正信正志罕見其比。

    今也臘月駐錫者半月餘矣。

    不憚祁寒孜孜辨道。

    竊喜入路門頭不被邪師眩惑。

    又告。

    關東歸策必在春首。

    山僧乃寫這些葛藤以為别雲。

     示持閑禅人(号碧雲住大應) 僧問趙州。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

    無。

    千疑萬疑隻是一疑。

    若在這一字上疑不破。

    切忘去佛語祖語葛藤露布間别起疑也。

    隻這一字子此如将個熱鐵丸安在口裡相似。

    吐也不得吞也不得。

    竹椅蒲團上不待言之。

    乃至眼見耳聞執捉運步之間切須參窮。

    參來窮來到沒巴鼻沒撈摸處猛着精彩。

    這般話頭諸方多逗到這沒巴鼻沒撈摸處便休。

    殊不知這裡有透關一路沒巴鼻處得巴鼻沒撈摸處得撈摸。

    汝宜信道。

    個熱鐵丸蓦然蹉口咬得破吞得下通身紅爛命根已斷。

    自笑一聲驚動天地。

    豈非慶快平生哉。

    雖然恁麼。

    隻救得一半在。

     示吉禅者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此是先聖為人斬斷腳跟下紅絲線底刀子也。

    若要直下參透。

    将有心無心世法佛法之閑思量縛作一束飏在他方世界。

    向這心思意想分别知解不行處參取此一歸何處。

    切忌要向舉起處理會。

    蓦地透得。

    枯髑髅上發獅子吼一聲。

    記取記取。

    汝以在不如意中不能一味研窮之為患。

    是亦迷己而然。

    古德曰。

    順我者是賊。

    逆我者是師。

    又雲。

    順境界難打。

    逆境界易打。

    若如此用心。

    豈複厭惡平昔逆風把揖乎。

    一切衆生自曠大劫以來出殼入殼。

    初無他累。

    隻因人順我境順我。

    終生愛纏染着之心。

    長不越有趣。

    引到今日受得業系苦相之身。

    猶且颠倒錯亂不能自覺。

    順者愛之。

    逆者憎之。

    舍師就賊。

    易打不打。

    何其惑乎。

    若欲向今生度此身。

    隻自分甘跳在逆流之中。

    切切消得一個忍字。

    忍至無忍之地省無限力。

    于省力處得無限力。

    此是山僧當初用得得效底靈方也。

    圓悟禅師曰。

    日損日日損履踐到無疑至實大休歇之場。

    若在逆流中任運得日損之功。

    日久月深覺得無一法當情。

    假令未得悟明。

    亦在臘月三十日與閻家老子支抵。

    而矧一念深證者乎。

     示義俊禅人 有言時。

    據虎頭收虎尾。

    第一句下明宗旨。

    無言時。

    觌露機鋒。

    如同電拂。

    以故徹底攪不濁。

    通身撲不碎。

    須是生鐵鑄就底漢方有恁麼力量也。

    雖曰至道無難。

    知者帶枷擔鎖。

    不知者業識茫茫。

    所以道道不屬知不屬不知。

    知與不知其是門外事耳。

    個中鐵毫道不盡即為魔王眷屬。

    句前句後是學人難處。

    所以道一句當天八萬門永絕生死。

    已到這田地。

    不依倚一物。

    退步隻守閑閑地。

    久之常在目前露裸裸地。

    豈非灑灑落落活衲僧耶。

    履踐工夫隻由悠久管帶。

    宿習舊障才萌心頭。

    猛自割斷勿令相續。

    于一切事法無毫末違順。

    根根塵塵應時淨脫。

    孤運獨照照體獨立如癡如兀。

    不求人之知己。

    才露一毛頭驚群動衆。

    參到這裡。

    何妨咳唾掉臂亦是西來意。

    隻親證親得者。

    超然脫去知見機境。

    臨時隻露目前些子。

    如快鷹俊鹞捎空摩霄貶眼便過點着便來挨着便去。

    不妨緊迅。

    寔是英靈掀豁也。

    将此印印定。

    直饒佛祖出頭來。

    亦可一見便見。

    何況命根不斷見不淨潔之類耶。

    正宗久寂寥。

    偶有實頭學人。

    但習窠臼守箕裘自相鈍置。

    而今不敢望如龍象蹴蹋獅子哮吼底漢子。

    隻明開正眼梵行介潔之徒足以為種草。

     示龍圓禅人 僧問馬祖。

    如何是佛祖。

    雲。

    即心是佛。

    僧于言下佛衣祖衣和個千重汗衫子一時剔脫了。

    豈不慶快耶。

    以故圓悟雲。

    即心即佛已是八字打開。

    向口議心思外切須[覤-兒+目]捕。

    淹浸工夫不辍。

    則蓦地洗面摸索鼻孔。

    不是差事。

    此外日用應緣之際。

    隻無心于事無事于心。

    自然具足南能二種三昧。

    是真的旨也。

    龍圓禅人行業高閑傾意祖道。

    自去年閣錫于山中。

    今也将歸慧日舊院。

    寫之勉之。

     示令深禅人 千句萬句隻是一句。

    一句下透得。

    千句萬句一時透。

    僧問趙州。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

    無。

    隻此一字子諸佛慧命列祖巴鼻。

    先須恁麼信取。

    佛日禅師雲。

    舉來舉去看來看去覺得沒理路沒滋味心頭熱悶時。

    便是當人放身命處也。

    記取記取。

    見如此境界便莫退身。

    如此境界正是成佛作祖底消息也。

    看他恁麼剝了荔枝送在口頭。

    咽與不咽隻在當人耳。

    第一不得作真無會。

    又不得作無事會。

    又不得作無道理會。

    今時學者病痛大概不出此矣。

    德山和尚雲。

    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

    則虛而靈空而妙。

    若毛端許言之本來者。

    皆為自欺。

    圓悟禅師指為不惜眉毛為人指出處。

    大慧亦雲。

    遮個是學此道。

    要徑底樣子也。

    汝若不疑二大老之舌頭。

    請依此參。

    省力工夫無善焉。

    若恁麼做将去。

    縱缺?地一下。

    自然成就淨身。

    況一念相應耶。

     示泰庵信士 法華曰。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吾祖宗門下從上已降。

    教人趣向思量分别之外者。

    正指示是法也。

    今時之人隻管去經論文字之上博量學解。

    全與是法沒交涉。

    故佛曰。

    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

    隻益多聞增長我見。

    此亦隻學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而不學思量分别之所不能解之咎也。

    若能信得祖宗門下有自悟自得一着子。

    試向思量分别之外推窮揣摩看。

    日用之中或順或逆或動或靜一片虛卻根塵不辍做工夫。

    則忽然如睡覺夢破似雲開日出。

    方有入頭處。

    正當恁麼時。

    須信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思量分别之外卻别有是法可證矣。

    昔佛鑒和尚每以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味之有省。

    又宏智禅師一日聞僧誦法華。

    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蓦然有省。

    又袁覺禅師參佛性泰禅師。

    佛性每舉法華開示悟入四字令下語。

     後一日誦法華至亦複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