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一

關燈


    現前清衆着眼看。

    才涉遲疑即不是。

     圓光院菊潭文英大師為了誼上座請普說。

    霍山景通初參仰山。

    山閉目坐。

    景通乃翹起右足曰。

    如是如是西天二十八祖亦如是。

    中華六祖亦如是。

    和尚亦如是。

    景通亦如是。

    仰山起來打四藤條。

    通乃雲。

    如是如是。

    西天二十八祖亦如是。

    中華六祖亦如是。

    和尚亦如是。

    景通亦如是。

    衆中還有識恁麼落處底麼。

    有般底曰。

    擊碎骊龍颔下珠。

    有般底曰。

    欲識真金火裡看。

    似這般底。

    正是慚惶I殺人。

    諸仁者若識景通落處。

    即識四藤條落處。

    若識二大老落處。

    便識自己本命元辰下落處。

    若也未識明朝後日大有事在。

    複雲。

    生死禍福之際人人不容僞。

    所以圭峰道。

    作有義事是惺悟心。

    惺悟不由情。

    臨終能轉業。

    作無義事。

    是狂亂心。

    狂亂随情轉。

    臨終被業牽。

    此語得底也着。

    未得底也着。

    教中有言。

    真如不守自性。

    随緣成就一切事法。

    實悟此理者不被寂滅之量所管攝。

    若世若出世必能随緣成就一切事法。

    所謂作有義事。

    是惺悟心正斯之理也。

    但看日用現行之事分明有此有義與無義兩頭。

    蓋無量劫來狂亂心太熟。

    惺悟心太生。

    雖暫得這中趣向。

    終是道力不能勝業力。

    且那個是惺悟心。

    爾已回心向道防非止惡。

    今生要植般若種智底是。

    凡所運為出于此心者。

    皆是有義之事。

    那個是狂亂心。

     隻知有目前五欲可樂而不知有身後菩提可求者是。

    凡所運為出于此心者。

    皆是無義之事。

    學道之功畢竟在此。

    豈其可不揀擇乎。

    逗到臘月三十日。

    一個能轉業一個被業牽。

    其轉業者出生入死不違平生願力。

    名為趣生自在。

    其被業牽者。

    趣入驢胎馬腹竹木精靈亦不可覺。

    豈可不念耶。

    山僧手度小師了誼。

    自侍巾匜十有二年。

    孝順而受訓謹嚴而納忠。

    受業已來持戒守志。

    确乎如山不可拔。

    兢兢業業始終一節。

    觀其所行所言。

    未嘗斯須及無義事。

    凡見有義之事而能勇為。

    以故悅衆持淨書狀請客等職分無不勤勤服役。

    山僧私謂。

    他日若我道播揚。

    相紹蒙國恩荷檀信不屈辱于法門者必是此子也。

    山僧一日侍太上皇帝。

    上皇問曰。

    徒弟之中堪成器者能幾個乎。

    山僧謹答以了誼。

    上皇曰。

    多而難得者人也。

    況佛子乎。

    宜撫以成法器。

    然迨其病在于都下。

    诏大醫官竭其術。

    且屢征醫官問其安危。

    醫官退語人曰。

    不知誼公何人哉。

    乃宸襟之至于此也。

    聞者無不感戴焉。

    於戲吾上皇者佛心也。

    扶桑護法之餘。

    恩特及一小徒。

    豈是一世僥幸也耶。

    及其病革而歸永源。

    越四月十七日招平生道友殷勤訣别。

    把筆書曰。

    椽下交肩十二年。

    親疏違順了前緣。

    而今訣别無他語。

    立志須參庵主禅。

    此夜四五更間亹亹清談不異平生。

    處分後事一一分明。

    黎明蛻然而逝矣。

    全無病死二苦之相。

    見者為此歎異。

    向所謂生死之間不容僞者。

    惺悟心不由情念。

    臨終能轉業者。

    并是昭昭于此。

    今日正當盡七之辰。

    圓光院菊潭文英大信女。

    長途冒暑肩輿上山。

    特請山僧普說資薦冥福。

    且齋于現前一會清淨衆。

    可謂好善而能師古者也。

    信女乃黃門基音之女弟。

    而故若州太守京極羽林天應道長居士之夫人也。

    居士捐館之後。

    寡居有年于此。

    偶聽山僧說話決然信受更不疑慮。

    隻以從前虛度光陰為恨。

    自爾已降以持戒修善誦經禮佛為務。

    視現世富貴若浮埃。

    大慧禅師曰。

    婦人女子多具決定信。

    要作惡事時更勸不得。

    蓦地回頭修行五戒十善。

    真是萬年挽不回。

    此言實古今不易之論也。

    信女一日告山僧曰。

    我本無子。

    願求門弟子中必可為好僧者一人結母子之緣。

    山僧因以誼子充其望。

    自此慈愛不異胎育。

    今則為一場之夢也。

    前此五七之辰。

    馳人寄經一卷以獻靈幾。

    乃躬刺血所書。

    噫誠至之劇有如此。

    夫血書佛典為薦亡禅林之常式也。

    雖然近來無人舉這事。

    何況婦女身乎。

    若非宿世承事真善知識植得般若種智之深。

    安能如此。

    嗟乎正宗陵遲幾乎。

    二百年邪禅熾然壞了向善俗流。

    此故貴賤賢愚才參禅師則個個鼻孔遼天輕忽佛法僧寶。

    不敢取菩提功勳邊事。

    卻謂徒然。

     譬如見已到岸者不用舟筏而中流舍之自取沉溺之患。

    是名癡狂。

    信女初被此等邪師教壞将謂。

    我已是佛。

    别幹甚事。

    若不遇山僧子細警策。

    恐其賺過一生長焚燒佛種。

    所以古者道。

    人身難受正法難遇。

    諸仁者欲得不失菩提種子。

    隻随惺悟心莫随狂亂心。

    若與麼做将去。

    前念是凡後念是佛。

    更缺個什麼。

    昔在歸宗拭眼禅師。

    因有僧問。

    如何是佛。

    宗曰。

    我向汝道。

    汝還信否。

    僧雲。

    和尚誠言焉敢不信。

    宗曰。

    隻汝便是。

    僧問。

    宗語谛審思惟。

    良久曰。

    隻某便是佛。

    卻如何保任。

    宗曰。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其僧于言下忽然契悟。

    大慧禅師曰。

    遮僧初無決定信。

    聞歸宗直指之言猶懷疑惑。

    欲求保任方能自信。

    歸宗老婆心切。

    向他所乖執處。

    以金剛王寶劍用事劈面便揮。

    遮僧方在萬仞崖頭獨立而立。

    被歸宗一揮始肯放身舍命。

    若是山僧。

    待他當時和尚誠言焉敢不ントイハンテ信隻向他道。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且道與歸宗底一般兩般。

    若實會去。

    還我無翳底眼目來。

    若一向作擺撥會。

    此是一種鐵鏟子癡禅耳。

    還知麼。

    以拂子打禅床曰。

    西天二十八祖如是。

    中華六祖如是。

    諸人亦如是。

    山僧亦如是。

    隻恁麼看。

    喝一喝下座。

     楚印禅人請觀音大士點眼普說。

    舉拂子曰。

    文殊常觸目。

    打禅床曰。

    觀音塞耳根。

    會則會去。

    切忌生解。

    諸仁者佛法因緣不是小事。

    須是具大根利器始得。

    近來諸方禅和家隻學虛頭全無正因。

    這裡兄弟信得此個正因緣不生惡知見。

    各雕刻觀音大士像随身供養晨昏不怠。

    想夫為虛頭邪禅所教壞之輩。

    聞有恁麼行業必發侮笑耳。

    今日楚印禅人刻個尊像請山僧伸點眼佛事。

    因與舉揚般若欲培植諸仁者信種也。

    楞嚴會上證圓通者二十五。

    觀音大士自耳門入圓通。

    佛印為第一。

    又娑婆世界以音聲為教體。

    故佛以大士為娑婆教主。

    如上古諸大宗匠皆能崇信奉行。

    豈其同今時魍魍魉魉剃頭俗士。

    今為兄弟舉其一二。

    溫州輝絕照坐夏淨慈東淨寮。

    蜃壁中有水墨觀音像。

    師每夜禮之。

    祈懇至切。

    忽見淨瓶水從壁湧出通身歡喜。

    從此造詣益深智鑒益明。

    蓋與太瘤禮馬大師塔感悟之類可并按也。

    又天童照寮元素多病。

    洪武丙辰病日笃。

    勉藏主勸其持觀音大士名号。

    照如其言。

    日誦萬聲。

    明年十月十七日午時。

    自念病勢去死不遠。

    莫如改持阿彌陀佛号。

    方興此念忽見一美婦人身衣六铢衣手持一淨瓶自戶外入立其面前。

    照驚訝失措。

    既而定心谛觀。

    乃是大士示相。

    照涕泣露罪求哀。

    須臾不見。

    越五日病盡脫。

    時年正五十餘矣。

    愠恕中載之山庵雜錄。

    其語甚着明。

    凡人誠至則無不有感。

    隻恐己誠不至而疑諸聖無加被。

    雖然與麼。

    若隻一向恃他佛力打失自家工夫。

    又似徑山五百衆被他林際驚動而去相似無異。

    兄弟切勿披獅子皮成野幹行。

    又幾時得大丈夫能事畢去。

    别更有一段好榜樣。

    湖州妙覺期堂僧淨初谒妙峰玄。

    玄令其參父母未生已前那個是我本來面目。

    淨如是參之三十年無所入。

    看他古人雖則恁麼所得遲晚。

    亦如初頭一步做将去。

     與今時索性阿師才辨一兩歲工夫不得速效則憂煎熱荒生種種妄見者固霄壤矣。

    後明州華嚴寺僧照公。

    至湖州與他同處。

    勉其誦楞嚴經中觀音圓道一品。

    忽一日誦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處。

    豁然有省。

    通身歡喜口不能言。

    惟手足無蹈而已。

    或問雲。

    汝風颠耶。

    答曰。

    寂滅現前。

    看他親證親悟底漢蓦地慶快平生恁麼奇特。

    辨道工夫隻要如此穎脫無餘。

    不憂所得遲晚。

    若徒生容易心謾求頓悟。

    卻打入鹘鹘突突莽莽鹵鹵處赢得一生不慶快。

    圓悟禅師曰。

    今時兄弟不道他全不用心。

    要是不得省力具大根大器大機大用一聞千悟徹骨徹髓痛領将去。

    才一蹉卻毫發。

    便入解會理路言诠意識根塵中去。

    所以脫他藥網不出。

    未免漠漠懷。

    疑便更下鈍工十年五載。

    終莫能果決。

    尋常勸兄弟。

     須奮猛利心棄卻從前學路得失窠臼似向萬仞懸崖撒手拌舍性命從他氣息一點也無如大死底人。

    饷間蘇醒起來。

    謾爾不得也。

    且道如寂滅現前諸人如何理會。

    且莫錯理會。

    此是諸佛諸祖淨妙境界。

    決非思惟慮智所測度。

    豈不見大士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

    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動相不生則世間生滅之法滅矣。

    靜相不生則不為寂滅所留系矣。

    如于此二中間不住動相亦不為靜相所困。

    則大士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得到遮個用地始得身心一如身外無餘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去。

    還願樂麼。

    拂一拂雲。

    喚作拂子。

    則被他穿鼻孔。

    不喚作拂子。

    則無繩自縛。

    若向這裡見得。

    活卻從前死路頭死卻從前活路頭。

    其複何言。

    上來忉忉怛怛。

    非獨為楚印禅人。

    亦且要使從前雕刻大士尊像兄弟益生淨信。

    又有個頌子舉示諸人。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蟪蛄噪夕陽。

    鹁鸠呼朝雨。

    個個是圓通。

    何處覓門戶。

    可憐杜禅和。

    情塵一滿肚。

    從來枉遲疑。

    當念絕今古。

    菩提無得時。

    得時堕區宇。

    寂滅忽現前。

    僧淨隻蹈舞。

    未能恁了知。

    應須切究取。

     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