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勉之。
太子終不能回。
複遊北門。
淨居天子化作沙門。
于太子前。
太子問曰。
汝何等人。
答曰。
我是比丘。
世間無常。
我修聖道超于彼岸。
作是語已登空而去。
太子念言。
前見老病死苦為之所懼。
今遇比丘啟悟我心。
不勝欣然。
前白父王曰。
恩愛必離。
聽我出家。
王甚不悅。
太子複言。
王能與我四願者。
即不出家。
王曰。
汝願何等。
太子答曰。
一者不老。
二者無病。
三者不死。
四者不别。
王曰。
如汝願者世誰得之。
遂果出家行道。
調伏阿羅邏迦蘭二仙人已。
入雪山中苦行二六載。
菩提樹下觀樹思惟。
感動天地演大光明覆蔽魔宮。
波旬恐怖令彼四女詣太子所。
萬端妖媚惑之不動。
于時波旬将諸魔衆故來惱壞。
而作是言。
若不起去。
擲汝海中。
太子答曰。
汝先動我淨瓶然可能擲我海中。
時諸魔衆盡力不能令瓶小動。
乃至種種作威。
若抱石者不能勝舉。
設能舉者複不能下。
飛刀舞劍停于空中雷電雹雨成五色花。
群魔力盡無複能為。
太子行年三十。
臘月八夜明星現時。
霍然大悟成等正覺。
自爾已來觀機逗教演說一大藏經。
其一句一字未曾有不出于哀憐迷途衆生之心者。
就中有明文。
不可不識也。
法華會上告衆曰。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其中衆生悉是吾子。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審如是則凡三界之内隻佛為主領。
三界衆生隻佛為父母。
三界苦惱隻佛為救護。
若外我大覺世尊别依他佛之力者。
喻如溺海者欲賴車馬禦者求救濟。
其可能得乎。
汝等諸人谛其思之。
若或這中更有大根上智底漢欲得直下坐斷報化佛頭。
要且勿向山僧口角頭咂啖。
三條椽下七尺單前。
更去參詳看。
又有個頌子舉示大衆。
雲門屎橛洞山麻。
開口心肝露一些。
碣鬥禅和親辨的。
且容撒手便歸家。
龍泉山靈雲寺落慶普說。
梁武帝問達磨大師。
朕起寺度僧有甚功德。
磨雲。
無功德。
隻個無功德便是真功德。
若會這一語。
不唯成就無功之功無德之德。
又能識得起寺度僧其大功德無量無邊。
若也不會。
不免随文生解撥無因果。
還作闡提種族。
山僧今為諸人聊啟聾俗聞慧。
夫一切衆生無。
始時來往來三界。
或貴或賤或貧或富。
無究幾千萬回。
其為恩愛谄曲棄底家資多于牛毛。
為佛法僧寶棄底家資乏于【*】。
宜哉今生難入菩提。
真何愍哉。
凡發菩提心者必有三要。
山僧尋常說與此中之人。
第一谛信生死大事決定有在。
第二識得幻界遷流決難倚賴。
第三須明歸依佛法僧寶之理。
三世諸佛以住持三寶為菩提因。
以一心三寶為菩提果。
名為寶者使知隻個三種真實大寶而世财必非真實也。
諸人若具此三要。
成佛之道決定可期。
隻能自修自度莫敢怠瞞。
且有個頌子舉示諸人。
起寺真功德。
莊嚴藏打開。
笑他閑達磨。
平地吼風雷。
藤君資慶薦大父泰翁居士請普說。
有問有答仁義道中。
彼棒此喝雙劍飛空。
未容拟議性命已喪。
有瞌睡底有惺惺底。
不幹山僧事。
若是英靈漢子。
窺藩不入據鼎不嘗。
直下超出佛祖位中。
向他大官路上橫行闊步。
八臂那吒攔他不住。
況其為閑機破境義路理障所拘束耶。
且如适來僧言。
山僧與老居士即今眉毛相結鼻孔相拄大作一場佛事了。
諸人還見得麼。
即今如山僧高倚禅椅東道西說。
正與諸人面面相對眼眼相照。
泰翁居士滅卻影迹。
已是三年。
為什麼今日親得眉毛相結鼻孔相拄。
若到這裡信得及見得徹。
不唯見得山僧與老居士相見底。
乃與三世諸佛諸代祖師十二時中眉毛相結鼻孔相拄同一眼見同一耳聞同一鼻嗅同一舌嘗同一身觸同一意知。
豈唯與諸佛祖如此而已哉。
更與蠢動含靈燈籠露柱同見同聞同得同證去。
正與麼時終日處無作法施無功功。
等閑行處如湯消水。
信口道時如箭離弦。
瞎娘生眼睛點開金剛眼睛。
若一向取無為無事無功無用處為究竟。
如何為人去粘解縛。
所以天地造物有陰有陽有寒有暑。
明王治世有政有刑有賞有罰。
衲僧接人有殺有活有擒有縱。
若到這裡同生同死同拈同用。
方始與大家出一隻手。
今[覤-兒+目]兄弟自謂有承當處。
才逼問來。
宛似琉璃瓶裡搗糍糕相似。
諸人隻恁麼做将去還休歇得麼。
若強自休去。
堪濟甚事。
隻須趁山僧病身未沒專一辨得。
傥或半明半暗徒過時光。
他時後日有齧臍日在。
泰翁老居士素生于富貴中。
不被為富貴所侵撓。
求法參禅已三十年餘年。
嘗詢扣數枚沙門學得心性玄妙聖末邊要領。
山僧從曾眉毛相結已來。
時時冷卻面皮痛責其非。
終能将從前所得零碎知見一時放下。
于是教令參狗子無佛性話。
崖來崖去生種種意見。
或作真無之無辨之。
或作無義味之無辨之。
或作至妙至玄不可見不可思議之無辨之。
或曰。
此隻是要使人到。
無無之時節底方便設而已。
别有甚事。
山僧便與一一列下。
一日其色欣欣然告予曰。
從來錯用許多智慮。
今日親見得趙州肺肝。
予曰。
趙州肺肝且置。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曰。
無。
隻這一字答處。
公作麼見得。
對曰。
恰似虛谷傳聲。
山僧笑曰。
比之從前所解。
隻是改頰為顔而已。
公色憤然曰。
縱然三世諸佛曆代祖師同時出來共道未在。
我更不相聽。
山僧當時意謂。
若一向奪破。
定作移換會。
便問曰。
若其所見谛當。
則始終應無滞礙。
且如僧再問。
上從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狗子為什麼卻無。
州曰。
為渠有業識性在。
又一僧問曰。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曰。
有。
僧雲。
已有佛性。
為甚麼入這皮袋去。
州曰。
知而故犯。
如這兩段因緣。
公若何見得趙州肺肝。
請速道速道。
公欲辨語澀漸失所措。
山僧乃得便宜重重責之。
公愕然曰。
若果如此。
則别有悟底道理麼。
山僧于是慰誘再令着眼腦。
公默然久之問曰。
請告入道方便。
山僧更與沒意智手段。
便辭去。
翌日寄書曰。
閣下所見不無省力處。
種種見病亦除盡。
大段已正。
隻是不能捉賊。
所以不能出意識領會。
昨見求方便。
早已兩手分付了。
還信得及麼。
若未能信受。
今日更挹泥水。
每每舉似公底五祖頌隻消初頭五字。
請以之為方便。
自爾而後參窮愈切。
凡三年之間未曾一念生退屈心。
一日忽地發明破個大疑團。
無幾何山僧偶到其家。
公欣然迎之通其所見。
山僧乃以本分事接之。
方始能到離位離見處。
诘朝發書來曰。
昨日大恩垂手。
粉骨碎身未足酬。
自今已後釋迦達磨臨濟德山出來亦無益于相見。
又雲。
拈華微笑已一條紅線也。
九拜又九拜。
此書今猶留于庵。
其悟處谛當也如此矣。
山僧當時深愛他道拈華微笑一條紅線。
因作偈贈之曰。
黃面拈華迦葉笑。
一條紅線兩人牽。
且喜官人無意智。
自開大口恣風颠。
公又作投機偈曰。
咬當無字齒還亡。
端的齧時無盡藏。
即佛即心阻萬裡。
風吹馬耳畫梅香。
豈非大丈夫能事畢哉。
且其臨舍生時不異平常。
援筆書偈泊然去。
末後神用雖古時裴張輩亦不多讓。
正是今人之所遍知也。
今日正當三回回之辰。
玉孫左衛門佐資慶遠來山中棄淨财請宣揚般若。
山僧不免叨怛一上。
諸道流。
夫出家沙門發足超方。
形心異俗見聞不涉聲色染緣。
坐卧不幹親族羁累。
且于參禅一着子已得似一介措大家也未。
請就已定當看。
若未得相似。
須生慚愧始得。
若無與麼志氣。
敢保逗到臘月三十日眼目诪張以絕氣息于身見命見之中。
前路茫茫無人替汝。
感傷歎訝哀哉。
切心豈可緘言。
即今解夏逼日。
還得到大徹頭處也未。
此事大難承當。
須是渾鋼打就生鐵鑄成底漢始有全身擔荷分。
若才起智承當生解領會。
未動腳跟蹉卻千萬裡外了也。
山僧一日舉雲門放洞山三頓棒因緣诘問諸人。
未曾有個分明[覤-兒+目]破者。
或謂有吃棒分。
或謂無吃棒分。
迨于問為甚有吃棒分。
對曰。
他在日用一一靈妙天真處。
自作窠臼不脫知見。
此故死在雲門語下無自由分。
迨于問為甚無吃棒分。
對曰。
洞山若吃棒。
燈籠露柱亦應吃棒。
又或代洞山出氣曰。
隻待他道放汝三頓棒便道。
和尚還知羞麼。
或雲。
謝師放三頓棒。
或雲。
珍重出去。
有般底一向擺撥不涉商量。
将謂不上他鈎線。
近年入山僧室作盡伎倆用盡工夫底。
都來隻到恁麼見地。
隻恐隻麼休歇了終不堪紹隆乃佛乃祖慧命矣。
大慧禅師曰。
如今兄弟人人有個見處。
隻是有淺有深有到不到。
今日這裡兄弟也如此而已。
幾時免得恁麼點檢去。
不見古德道。
微言滞于心首嘗為緣慮之場。
實際居于目前翻為名相之境。
此是活底門戶死卻心行方可入作。
決不許粗心淺智造次承當。
縱然道得稍是用得漸似。
輕輕拶着。
元來隻是匐出青泥蝦蟆來。
明眼面前不免一場【】求其直斷命根攫霧拏雲去不留朕迹底。
萬中無一。
還願樂麼。
舉拂子雲。
喚作拂子則被他穿鼻孔。
不喚為拂子則無繩自縛。
隻恁麼參。
又有個長頌普示諸人。
泰翁山公老居士參禅一着明得旨。
推窮狗子佛性無。
捉敗郝翁好巴鼻。
解道風吹畫梅香。
馬師即佛祖萬裡。
入得世間自無餘。
萬人叢裡絕方比。
而今斂迹已三年。
怅望行程心未已。
令孫請我轉。
法輪。
宣揚諸佛實際理。
古今不鎖解脫門。
朗州之山澧州水。
隻為錯認他方便。
作窠作窟覓依倚。
今日居士與山僧。
鼻孔相拄露些子
太子終不能回。
複遊北門。
淨居天子化作沙門。
于太子前。
太子問曰。
汝何等人。
答曰。
我是比丘。
世間無常。
我修聖道超于彼岸。
作是語已登空而去。
太子念言。
前見老病死苦為之所懼。
今遇比丘啟悟我心。
不勝欣然。
前白父王曰。
恩愛必離。
聽我出家。
王甚不悅。
太子複言。
王能與我四願者。
即不出家。
王曰。
汝願何等。
太子答曰。
一者不老。
二者無病。
三者不死。
四者不别。
王曰。
如汝願者世誰得之。
遂果出家行道。
調伏阿羅邏迦蘭二仙人已。
入雪山中苦行二六載。
菩提樹下觀樹思惟。
感動天地演大光明覆蔽魔宮。
波旬恐怖令彼四女詣太子所。
萬端妖媚惑之不動。
于時波旬将諸魔衆故來惱壞。
而作是言。
若不起去。
擲汝海中。
太子答曰。
汝先動我淨瓶然可能擲我海中。
時諸魔衆盡力不能令瓶小動。
乃至種種作威。
若抱石者不能勝舉。
設能舉者複不能下。
飛刀舞劍停于空中雷電雹雨成五色花。
群魔力盡無複能為。
太子行年三十。
臘月八夜明星現時。
霍然大悟成等正覺。
自爾已來觀機逗教演說一大藏經。
其一句一字未曾有不出于哀憐迷途衆生之心者。
就中有明文。
不可不識也。
法華會上告衆曰。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其中衆生悉是吾子。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審如是則凡三界之内隻佛為主領。
三界衆生隻佛為父母。
三界苦惱隻佛為救護。
若外我大覺世尊别依他佛之力者。
喻如溺海者欲賴車馬禦者求救濟。
其可能得乎。
汝等諸人谛其思之。
若或這中更有大根上智底漢欲得直下坐斷報化佛頭。
要且勿向山僧口角頭咂啖。
三條椽下七尺單前。
更去參詳看。
又有個頌子舉示大衆。
雲門屎橛洞山麻。
開口心肝露一些。
碣鬥禅和親辨的。
且容撒手便歸家。
龍泉山靈雲寺落慶普說。
梁武帝問達磨大師。
朕起寺度僧有甚功德。
磨雲。
無功德。
隻個無功德便是真功德。
若會這一語。
不唯成就無功之功無德之德。
又能識得起寺度僧其大功德無量無邊。
若也不會。
不免随文生解撥無因果。
還作闡提種族。
山僧今為諸人聊啟聾俗聞慧。
夫一切衆生無。
始時來往來三界。
或貴或賤或貧或富。
無究幾千萬回。
其為恩愛谄曲棄底家資多于牛毛。
為佛法僧寶棄底家資乏于【*】。
宜哉今生難入菩提。
真何愍哉。
凡發菩提心者必有三要。
山僧尋常說與此中之人。
第一谛信生死大事決定有在。
第二識得幻界遷流決難倚賴。
第三須明歸依佛法僧寶之理。
三世諸佛以住持三寶為菩提因。
以一心三寶為菩提果。
名為寶者使知隻個三種真實大寶而世财必非真實也。
諸人若具此三要。
成佛之道決定可期。
隻能自修自度莫敢怠瞞。
且有個頌子舉示諸人。
起寺真功德。
莊嚴藏打開。
笑他閑達磨。
平地吼風雷。
藤君資慶薦大父泰翁居士請普說。
有問有答仁義道中。
彼棒此喝雙劍飛空。
未容拟議性命已喪。
有瞌睡底有惺惺底。
不幹山僧事。
若是英靈漢子。
窺藩不入據鼎不嘗。
直下超出佛祖位中。
向他大官路上橫行闊步。
八臂那吒攔他不住。
況其為閑機破境義路理障所拘束耶。
且如适來僧言。
山僧與老居士即今眉毛相結鼻孔相拄大作一場佛事了。
諸人還見得麼。
即今如山僧高倚禅椅東道西說。
正與諸人面面相對眼眼相照。
泰翁居士滅卻影迹。
已是三年。
為什麼今日親得眉毛相結鼻孔相拄。
若到這裡信得及見得徹。
不唯見得山僧與老居士相見底。
乃與三世諸佛諸代祖師十二時中眉毛相結鼻孔相拄同一眼見同一耳聞同一鼻嗅同一舌嘗同一身觸同一意知。
豈唯與諸佛祖如此而已哉。
更與蠢動含靈燈籠露柱同見同聞同得同證去。
正與麼時終日處無作法施無功功。
等閑行處如湯消水。
信口道時如箭離弦。
瞎娘生眼睛點開金剛眼睛。
若一向取無為無事無功無用處為究竟。
如何為人去粘解縛。
所以天地造物有陰有陽有寒有暑。
明王治世有政有刑有賞有罰。
衲僧接人有殺有活有擒有縱。
若到這裡同生同死同拈同用。
方始與大家出一隻手。
今[覤-兒+目]兄弟自謂有承當處。
才逼問來。
宛似琉璃瓶裡搗糍糕相似。
諸人隻恁麼做将去還休歇得麼。
若強自休去。
堪濟甚事。
隻須趁山僧病身未沒專一辨得。
傥或半明半暗徒過時光。
他時後日有齧臍日在。
泰翁老居士素生于富貴中。
不被為富貴所侵撓。
求法參禅已三十年餘年。
嘗詢扣數枚沙門學得心性玄妙聖末邊要領。
山僧從曾眉毛相結已來。
時時冷卻面皮痛責其非。
終能将從前所得零碎知見一時放下。
于是教令參狗子無佛性話。
崖來崖去生種種意見。
或作真無之無辨之。
或作無義味之無辨之。
或作至妙至玄不可見不可思議之無辨之。
或曰。
此隻是要使人到。
無無之時節底方便設而已。
别有甚事。
山僧便與一一列下。
一日其色欣欣然告予曰。
從來錯用許多智慮。
今日親見得趙州肺肝。
予曰。
趙州肺肝且置。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曰。
無。
隻這一字答處。
公作麼見得。
對曰。
恰似虛谷傳聲。
山僧笑曰。
比之從前所解。
隻是改頰為顔而已。
公色憤然曰。
縱然三世諸佛曆代祖師同時出來共道未在。
我更不相聽。
山僧當時意謂。
若一向奪破。
定作移換會。
便問曰。
若其所見谛當。
則始終應無滞礙。
且如僧再問。
上從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狗子為什麼卻無。
州曰。
為渠有業識性在。
又一僧問曰。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曰。
有。
僧雲。
已有佛性。
為甚麼入這皮袋去。
州曰。
知而故犯。
如這兩段因緣。
公若何見得趙州肺肝。
請速道速道。
公欲辨語澀漸失所措。
山僧乃得便宜重重責之。
公愕然曰。
若果如此。
則别有悟底道理麼。
山僧于是慰誘再令着眼腦。
公默然久之問曰。
請告入道方便。
山僧更與沒意智手段。
便辭去。
翌日寄書曰。
閣下所見不無省力處。
種種見病亦除盡。
大段已正。
隻是不能捉賊。
所以不能出意識領會。
昨見求方便。
早已兩手分付了。
還信得及麼。
若未能信受。
今日更挹泥水。
每每舉似公底五祖頌隻消初頭五字。
請以之為方便。
自爾而後參窮愈切。
凡三年之間未曾一念生退屈心。
一日忽地發明破個大疑團。
無幾何山僧偶到其家。
公欣然迎之通其所見。
山僧乃以本分事接之。
方始能到離位離見處。
诘朝發書來曰。
昨日大恩垂手。
粉骨碎身未足酬。
自今已後釋迦達磨臨濟德山出來亦無益于相見。
又雲。
拈華微笑已一條紅線也。
九拜又九拜。
此書今猶留于庵。
其悟處谛當也如此矣。
山僧當時深愛他道拈華微笑一條紅線。
因作偈贈之曰。
黃面拈華迦葉笑。
一條紅線兩人牽。
且喜官人無意智。
自開大口恣風颠。
公又作投機偈曰。
咬當無字齒還亡。
端的齧時無盡藏。
即佛即心阻萬裡。
風吹馬耳畫梅香。
豈非大丈夫能事畢哉。
且其臨舍生時不異平常。
援筆書偈泊然去。
末後神用雖古時裴張輩亦不多讓。
正是今人之所遍知也。
今日正當三回回之辰。
玉孫左衛門佐資慶遠來山中棄淨财請宣揚般若。
山僧不免叨怛一上。
諸道流。
夫出家沙門發足超方。
形心異俗見聞不涉聲色染緣。
坐卧不幹親族羁累。
且于參禅一着子已得似一介措大家也未。
請就已定當看。
若未得相似。
須生慚愧始得。
若無與麼志氣。
敢保逗到臘月三十日眼目诪張以絕氣息于身見命見之中。
前路茫茫無人替汝。
感傷歎訝哀哉。
切心豈可緘言。
即今解夏逼日。
還得到大徹頭處也未。
此事大難承當。
須是渾鋼打就生鐵鑄成底漢始有全身擔荷分。
若才起智承當生解領會。
未動腳跟蹉卻千萬裡外了也。
山僧一日舉雲門放洞山三頓棒因緣诘問諸人。
未曾有個分明[覤-兒+目]破者。
或謂有吃棒分。
或謂無吃棒分。
迨于問為甚有吃棒分。
對曰。
他在日用一一靈妙天真處。
自作窠臼不脫知見。
此故死在雲門語下無自由分。
迨于問為甚無吃棒分。
對曰。
洞山若吃棒。
燈籠露柱亦應吃棒。
又或代洞山出氣曰。
隻待他道放汝三頓棒便道。
和尚還知羞麼。
或雲。
謝師放三頓棒。
或雲。
珍重出去。
有般底一向擺撥不涉商量。
将謂不上他鈎線。
近年入山僧室作盡伎倆用盡工夫底。
都來隻到恁麼見地。
隻恐隻麼休歇了終不堪紹隆乃佛乃祖慧命矣。
大慧禅師曰。
如今兄弟人人有個見處。
隻是有淺有深有到不到。
今日這裡兄弟也如此而已。
幾時免得恁麼點檢去。
不見古德道。
微言滞于心首嘗為緣慮之場。
實際居于目前翻為名相之境。
此是活底門戶死卻心行方可入作。
決不許粗心淺智造次承當。
縱然道得稍是用得漸似。
輕輕拶着。
元來隻是匐出青泥蝦蟆來。
明眼面前不免一場【】求其直斷命根攫霧拏雲去不留朕迹底。
萬中無一。
還願樂麼。
舉拂子雲。
喚作拂子則被他穿鼻孔。
不喚為拂子則無繩自縛。
隻恁麼參。
又有個長頌普示諸人。
泰翁山公老居士參禅一着明得旨。
推窮狗子佛性無。
捉敗郝翁好巴鼻。
解道風吹畫梅香。
馬師即佛祖萬裡。
入得世間自無餘。
萬人叢裡絕方比。
而今斂迹已三年。
怅望行程心未已。
令孫請我轉。
法輪。
宣揚諸佛實際理。
古今不鎖解脫門。
朗州之山澧州水。
隻為錯認他方便。
作窠作窟覓依倚。
今日居士與山僧。
鼻孔相拄露些子